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的用药规律。方法文献检索自1995年~2017年中国知网等3个数据平台,制定统一的检索式,采集糖尿病性腹泻中医治疗的相关文献,按照统一标准处理后录入,以SPSS24. 0对数据进行单味药频次、中药类别、中药性味归经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3篇,方剂91首,涉及药物90味。通过频数分析高频次药包括白术、党参、茯苓。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常用药物为补益药类,利水渗湿药类,解表药类。最常使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分别为温、甘味,归脾经、胃经。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腹泻应以补益药为主,配合利水渗湿药及解表药。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2001—2012年12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药治疗化疗骨髓抑制的临床文献所涉及药方中使用频率居前的中药功效、单药以及这些单药的归经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最常用药物为黄芪、甘草、白术、党参等补气药,其次为当归、阿胶等补血药,鸡血藤、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归肾、脾、肝经的药物在化疗骨髓抑制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2001—2012年12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药治疗化疗骨髓抑制的临床文献所涉及药方中使用频率居前的中药功效、单药以及这些单药的归经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最常用药物为黄芪、甘草、白术、党参等补气药,其次为当归、阿胶等补血药,鸡血藤、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归肾、脾、肝经的药物在化疗骨髓抑制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及成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综述近5年国内外文献,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及成药在胃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中药有效成分、单味药及成药与手术、化疗联合作为胃癌的辅助治疗在胃癌细胞株、瘤模型和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临床诊治PCS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94年1月至2019年6月Sinomed、Pubmed、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以中医药治疗PCS的相关研究文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别对药物频次、药类、性味、归经进行频次分析,得出PCS用药在文献中的大致分布规律。[结果]根据文献检索策略,经过筛选和排除动物实验和重复研究,最终纳入83篇相关研究文献。口服给药频次前6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川芎、延胡索、丹参、赤芍及桃仁,药物功效频次前4类的为活血化瘀药、补益药、清热药及理气药;外治法给药频次前6位中药依次为丹参、赤芍、桃仁、延胡索、当归及三棱,药物功效频次前4类的依次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益药及解表药。两种给药方法的中药四气分布温性均多于寒性,五味分布前3位是苦、辛、甘,归经前4位均是肝经、脾经、心经、肾经。[结论]在用药特点上,治疗PCS最常用的中药为当归、丹参、赤芍、延胡索;治法上,主要采用活血祛瘀法,同时重视扶正,辨证运用清热、理气、解表等治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归纳中风后口眼歪斜的常用药物及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5.0》中治疗中风后口眼歪斜的古代及近代中药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并利用SPSS Statistics24和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中的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方剂621首,中药331味,药物总频次7880次。其中最常用单味药物为防风,频率达47.5%。最常见药类为解表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常用药组蝎梢-天麻-僵蚕在设定支持度15%、置信度70%条件下出现频次最高。[结论]数据挖掘结果体现了先贤治疗中风后口眼歪斜重视单味药物防风的应用及虫类药与平肝熄风药的配伍使用,对现代遣方用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构建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应用规律。方法 于2016-07-10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中与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07-10。参照《针灸学》《中药学》对纳入文献的针灸疗法、穴位及归经等主题词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使用频次≥10次的穴位和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对使用频次≥10次的穴位和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1992—2016年发表的合格文献72篇,治疗措施使用频次排在前4位的分别为针刺+中药(11次)、耳压+中药(4次)、腹针(4次)、雷火灸+中药(4次);针灸疗法穴位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关元(86次)、三阴交(61次)、气海(61次);在针灸疗法+中药中,中药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当归(26次)、延胡索(21次)、莪术(20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在高频药穴中(穴位20个、中药14味),穴位与中药相关性最高的是关元-延胡索-气海。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若将高频药穴分为2类:一类为延胡索-气海-子宫-三阴交-关元(主药穴),其余为一类(配药穴);若将高频药穴分为11类:延胡索-气海、子宫、三阴交-关元3类为主药穴,其余8类为配药穴。结论 基于实际临床文献数据,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需结合中药等多种疗法,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上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并形成一定的穴位结合中药使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0):2282-2286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并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结果】依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得到文献32篇,纳入处方58首,涉及中药101味,总的药物使用频次为580次。高频药物(使用频次≥10次)有20味,频次居前的药物为甘草、黄芩、石膏、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赤芍、淡竹叶、青蒿、水牛角等。101味中药根据药效可归为16类,使用频率居于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为清热药、补益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共得到常用药物组合7个,核心药对有牡丹皮-水牛角、石膏-知母、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生地黄等;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后共得到中药聚类组合5个。【结论】中药治疗登革热原则总以清解疫毒、凉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解表。选方以"银翘散"辛凉透邪,以"白虎汤"清泻气分热,以"犀角地黄汤"清解血分热毒,以"半夏藿香汤"化湿和胃,化浊避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用药规律频次,为该病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对2005-2015年所有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文献,以病毒性肝炎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获取原文,对所用的中药类别及用药频次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中,共选出111首方剂,17类中药,共计115味中药。其中药物类别使用频次居于前6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单味药用药频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黄芪,柴胡,丹参,茯苓,白术,茵陈,赤芍,甘草,白芍,郁金,当归。结论:研究总结近10年间关于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用药频次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辩证理论指导下,在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当中,应当重视补虚药与清热药等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  相似文献   

10.
陈子殊睿  傅海燕 《中医学报》2019,34(12):2704-2707
目的:通过对熏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探讨中药熏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中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对处方的用药、药类、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39篇,其中外用熏洗中药以透骨草、威灵仙、红花、伸筋草等祛风湿药与活血化瘀药为主,中药性味以辛温为主,中药归经以肝经为最多。结论:中药、药类、性味、归经的作用符合膝骨关节炎"虚、邪、瘀"的病机特点,透骨草、红花、伸筋草、苏木、牛膝、海桐皮、艾叶、当归、川芎、没药、乳香等可作为外用熏洗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高频次中药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以“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疾病”“胃黏膜上皮内瘤变”“胃黏膜异型增生”“胃癌前状态”“慢性胃炎,萎缩性”“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疗效评价”“随机对照试验”“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astric precancerous disease”“gastric mucos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astric mucosal heterogeneous hyperplasia”“gastric precancerous state”“chronic gastritis,atrophic”“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 therapy”“efficacy evalua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等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2001—2021年发表的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构建数据库,统计高频次中药。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中药化合物及胃癌前病变靶标,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阐明前六味中药的活性成分、靶点、作用通路等。结果:共纳入482个药方,603味中药,应用频率较高的前六味中药依次为乌梅(63.35%)、莪术(58.54%)、白芍(54.06%)、丹参(49.92%)、白花蛇舌草(46.43%)、黄芪(45.44%)。网络药理分析结果显示,六味中药的活性成分乌梅4种、莪术3种、白芍9种、丹参13种、白花蛇舌草7种、黄芪9种;预测靶点乌梅77个、莪术11个、白芍33个、丹参58个、白花蛇舌草65个、黄芪89个,这些靶点分别与疾病基因进行对比后,共获得交集基因98个,其中与治疗胃癌前病变相关性较高的靶点依次为HSP90AA1、AKT1、TP53、STAT3、MAPK1、TNF。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高频次中药的活性成分多通过对无机物的反应、激素反应、腺体发育、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细胞运动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发挥作用,靶点包含囊泡腔、分泌颗粒腔体、细胞质囊泡腔体、转录调节器复合体等细胞组分,具有激酶结合、蛋白激酶结合、DNA转录因子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白芍、乌梅、丹参、黄芪主要通过癌症通路和PI3K-AKT通路等发挥作用,莪术和白花蛇舌草主要通过癌症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等发挥作用,并且六味中药均涉及癌症通路,五味中药涉及PI3K-AKT通路。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筛选出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前六味高频次中药,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了其通过癌症通路、PI3K-AKT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等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免疫、炎症等过程从而发挥对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吴良村教授诊治肺癌气虚证的疗效及用药规律。[方法]从吴良村教授的门诊病案中选择80例肺癌气虚证患者,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2周为1个周期,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同时对160例医案中的药物频数、性味、分类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用药频数最多的前33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88.75%。用药频数最多的为甘草。药性使用频数最多的为平性药,药味使用频数最多的为甘味药,用药种类最多的为补虚药。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9类,包括沙参麦冬汤、补中益气汤及经验药对等。[结论]吴良村教授治疗肺癌气虚证的过程中善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宗"益气养阴,解毒散结"之法,以"补、清、散、消"为用药原则,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肝癌的用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2003~20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文献51篇,应用频数法对其用药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治疗用药中,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应用频率较高,累计频率71.81%,其中以茯苓、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芪、柴胡应用最多。结论: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医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已广泛用于胃癌的临床治疗,但尚未见到较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目的:通过对220例老年胃癌预后的分析,研究以健脾为基础的中药复方辨证治疗对老年胃癌预后的影响。设计、场所、受试者和干预措施:采用前瞻性同期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65岁及以上老年胃癌病例(来自上海龙华医院肿瘤一科、瑞金医院消化外科和仁济医院普外科)分为接受中药复方辨证治疗的中药组和未接受中药治疗的非中药组。主要结局指标:依据临床病理分期,是否接受根治性手术和化疗进行分层。运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因素及手术、化疗以及中药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有220例病例纳入研究。中药组89例,非中药组131例。总体220例病例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老年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素分别是临床病理分期、手术方式、化疗和中药治疗(P〈0.01)。服用中药的相对危险度为0.322,95%可信区间在0.212~0.489。中药组中位总生存期为41.129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2%、55.6%、45.7%;非中药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7.19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26.9%、21.9%。对未手术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晚期胃癌分层研究,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中药治疗和化疗是影响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独立的保护性因素(P〈0.01),服用中药的相对危险度为0.421,95%可信区间在0.255~0.693;晚期中药组(36例)中位总生存期为17.819个月,晚期非中药组(60例)中位生存期为8.548个月。对临床病理分期为Ib—IV(T4N1-3M0、T1—3N3M0)接受根治性手术(R0)且接受3个及以上周期术后辅助化疗病例的分层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中药组和术后非中药组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均未达到中位数,故未作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中药组(33例)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7.0%、59.9%、50.4%,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4.1%、61.49/6;术后非中药组(69例)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2.6%、51.1%、51.1%,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9%、55.6%、55.6%。结论:以健脾为基础的中药复方辨证治疗可改善老年胃癌的总体预后,是老年晚期胃癌预后的有效保护性因子,对老年根治性胃癌术后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影响需要继续随访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 应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和总结中药专利复方治疗胆结石的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 使用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检索治疗胆结石的中药复方, 排除单味药物、中药提取物、中西药物联用等情况, 对中药专利复方进行筛选处理并建立Excel数据表, 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2.1)对数据进行中药属性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 筛选治疗胆结石的复方274个, 用药以寒性、苦味为主, 归经以肝经为主, 功效以清热利湿退黄、疏肝理气为主。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金钱草、郁金、柴胡、鸡内金、茵陈、大黄等; 关联规则提示治疗胆结石药物中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金钱草、虎杖-金钱草、柴胡-金钱草、茵陈-金钱草的置信度较高; 聚类分析得到治疗胆结石药物5类; 核心药物网络由24味中药组成。[结论] 治疗胆结石的中药专利复方药物的功效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疏肝理气、通腑泻下为主, 药物配伍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疏肝理气为主, 体现了胆结石的治疗原则, 为胆结石的临床治疗和中药组方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搜集2002~2012年发表的有关用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治疗文献,从中总结治疗CVA的常用中药及治法治则。方法检索2002~2012年所有与中医药治疗CVA相关的临床治疗类文献,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统计文献中所用的中药的频次、频率,根据所用中药的频次、频率中总结治疗CVA的常用中药。根据功效分类法对常用中药进行归类,逆向总结治疗CVA的中医治法治则。结果分析研究显示治疗CVA主要应用化痰止咳平喘、解表、补虚、清热、理气、平肝息风、收涩、利水渗湿、消食、活血化瘀等类的中药,常用有麻黄、苦杏仁、陈皮、蝉蜕、地龙、黄芩、桔梗、半夏等。结论 CVA以本虚标实为常见病机,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其常用的治法治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目的在于阐明某些癌症的起源与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干细胞微环境、肿瘤微环境之间的联系,并探讨中草药及其提取物治疗癌症的作用。本文从相关文献中筛选出8篇有关中草药防治癌症复发的研究,并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评价。一些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如大豆黄酮类、人参皂苷 Rg3、小白菊内酯、小檗胺、姜黄色素等,可通过干预肿瘤干细胞及与其相关的肿瘤发生机制而起到有效的抗癌作用。中草药成分可以针对肿瘤微环境和慢性系统性炎症反应进行联合治疗,这或许比其他药物单一的治疗方案更为有效。许多研究表明,在治疗癌症时运用补充替代医学与常规医学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中医药是治疗胃癌术后及化疗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该文从胃癌发生的病因病机及术后的病机两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医对胃癌的认识及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