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我们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J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46例AMI系1996年1月~1997年8月间发病后48小时内就诊的住院患者,均为透壁性AMI,确定AMI按1978年WHO诊断标准。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三天内为限。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AMI)时由于心室肌复极延迟,致QT。和JT。问期延长;由于影响QTC间期的因素较多,其在实用性上受到一定限制。目前认为JT。间期较QTC间期能更好地反映心室复极状态「‘-‘」。本文对86例AMI患者JT。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意义。1资料和方法1.l观条对象:86例AMI均系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住院治疗患者,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部分患者经心肌酶学检查)检查而确诊,均为首次穿透性AMI。86例中男68例,女is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9.44土8.60岁。1.2测量方法: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定23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的心电图心室肌复极指标-JTc 间期,结果表明:AMI 入院时 JTc 间期显著长于出院前(P<0.001);入院时 JTc 异常组住院期猝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5)。提示 JTc 间期延长,AMI 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增大。认为 JTc 间期可作为评估AMI 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心房颤动(Af)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指标。方法对无锡市中医医院3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连续记录24 h。结果在睡眠状态下心室率缓慢时房颤患者易出现长R-R间期。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为生理性,必须结合患者的原发病,结合发生的频度,长间期越多,越恒定,整个心室率偏慢,再除外迷走神经作用,才能做出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1例接受CRT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记录患者自主心律、右室心内膜起搏(RV-endo-P)、左室心外膜起搏(LV-epi-P)及优化后双室起搏(Bi V-P)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QT间期、Tp-e(T波顶点到T波结束)间期,并计算QTc间期(校正后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Tp-e离散度。并将各起搏模式心电图数据与患者自主心律进行比较。结果相对患者自主心律,LV-epi-P可显著延长患者QRS波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并增加QT-d及Tp-e离散度。QRS波时限平均延长23.31 ms(95%CI:16.64~29.98 ms,P0.01);QTc间期平均延长32.35 ms(95%CI:18.49~46.22 ms,P0.01);Tp-e间期平均延长21.98 ms(95%CI:13.09~30.87 ms,P0.01);QT-d平均增加27.96 ms(95%CI:19.14~36.78 ms,P0.01);Tp-e离散度平均增加26.06 ms(95%CI:18.35~33.77 ms,P0.01)。Bi V-P可明显缩短QRS波时限,RV-endo-P可显著延长QRS波时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 V-P及RV-endo-P虽有延长QTc间期及减小QT-d、Tp-e间期、Tp-e离散度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epi-P可使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具有潜在的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建议植入心脏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我们从 1996年 3月至 2 0 0 2年 6月诊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10例 ,均按 197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 86例 ,女 2 4例 ,年龄 3 8~ 78岁 ,其中 5 0~ 70岁之间的有88例 ( 80 .0 % )。1.2 方法与评定 我们将 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诊疗前到治疗后病情缓解或出院时的心电图JTc间期进行了测量 ,排除明显影响心肌复极的有关因素 (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明显异常 ) ,具体以S和T波明显的导联为测试对象 ,参照各导联的TU分界点 ,除外U波的干扰。依次测 5个JT和R R间期并以其均值按JTc =JT/R R来算出JT…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78-2079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70例动态心电图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同时合并有长R-R间期表现的患者。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长R-R间期出现与睡眠的相关性情况进行分组,分为睡眠相关组125例和睡眠无关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24h日间平均心室率,夜间平均心室率进行观察,对比24h内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睡眠相关组患者24h日间平均心室率,夜间平均心室率均明显高于睡眠无关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相关组患者24h内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提示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在与睡眠无关时则应考虑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DDD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在减少心室起搏方面的效果;比较应用固定的长AV间期保留自身房室传导与最适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此类患者选择具有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参数设置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因SSS而安置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进行治疗的55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3次随访进行,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2个月,将起搏器程控与超声测量相结合,进行两种不同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估与对比。结果:与临床经验性AV间期相比,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使心室起搏百分比由在31.8%降低至1.18%(P=0.00017);由最适AV间期下转为固定的长AV间期(350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后,心脏总体舒张和收缩功能指标(Tei指数)存在差异,且以左室Tei指数下降更为显著(0.67±0.17比0.45±0.09,P<0.0001)。结论:固定的长AV间期(350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最适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  相似文献   

9.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室速(VT)、室颤(VF)等恶性心律失常(MA)是心脏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Q-Tc间期延长是心脏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之一,但Q-Tc间期尚受室内传导障碍(IVCD)的影响,IVCD者Q-Tc间期亦可延长,但这种Q-Tc延长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未见报道.作者分析测定210例IVCD者Q-Tc间期,初步探讨这种Q-Tc延长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从而说明J-Tc间期能更好地反映心室肌复极状况.  相似文献   

10.
张守谦  曹献国 《临床荟萃》1998,13(14):638-639
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期度(J-Td)是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在心电图上的反映.AMI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梗塞面积、心功能障碍、较死均与Q-Td相关.而在QRS增宽或束支传导阻滞时,J-Td则更能准确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我们对AMI患者Q-Td、J-Td进行了对比测量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单心室心功能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检测47例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和28例正常儿童的房室瓣环运动速度等指标,并和有创、无创心功能指标对比。结果单心室患者邻近残余心腔侧的房室瓣环Sm、Em、Em/Am比值显著低于非残余心腔侧的相应指标。与正常儿童相比,单心室患者房室瓣环两侧的Sm、Em、Em/Am比值显著降低;QSm间期显著延长。正常儿童的二尖瓣环Em/Am比值与二尖瓣血流E/A比值呈显著正相关;单心室组房室瓣环Em/Am比值与房室瓣血流E/A比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单心室患者的QSm间期与心导管测定Max(dp/dt)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57),Sm与Max(dp/dt)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组织多普勒在检测单心室异常室壁运动、评价舒张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QSm间期是评价单心室收缩功能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心房颤动(Af)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指标.方法 对无锡市中医医院3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连续记录24 h.结果 在睡眠状态下心室率缓慢时房颤患者易出现长R-R间期.结论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为生理性,必须结合患者的原发病,结合发生的频度,长问期越多,越恒定,整个心室率偏慢,再除外迷走神经作用,才能做出心房颤动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正>T波峰-末间期(Tpe)是指T波顶峰至T波峰末的一段时期,文献报道[1]可作为间接反映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倍他乐克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河北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对室性早搏患者Tpe间期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内  相似文献   

14.
崔广凯  李晓东 《现代康复》1999,3(12):1488-1488
近年来,租多学都认为Q—T问期离散度((ⅡH)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尤其在缺血吐心脏病时)的一个无剖而敏感的预测指标,但少数学也持反对意见。为了更准确地评价这一问题,本采用消除QRS间期对QT、测定值影响的方法,探讨了41例冠心病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杂多径路心动过速时的应用拖带和程序S2刺激进行诊断和鉴别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间歇性预激波患者频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经心脏电生理检查行右心室拖带刺激和心室程序S2刺激,测量最后一跳刺激信号到自身心房波间期减去心动过速下心室到心房的间期(SA-VA)和起搏后间期(PPI)-心动过速周长(TCC),并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 结果术中心室分级刺激S1S1:350 ms诱发右侧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TCL为372 ms, PPI为395 ms,继续行心房S1S2:500/310 ms刺激,"跳跃"诱发同前一样的室房波不融合心动过速。再次行心房S1S1:280 ms刺激,可反复诱发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旁路参与的心动过速下给予心室程序S2刺激,测量PPI为385.1 ms, TCL为360.1 ms,PPI-TCL≤20 ms,证实为右侧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同时存在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行心动过速,给予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成功径路和旁路。术后随访12个月未有心动过速发作。 结论通过右心室心室拖带刺激,以及测量SA-VA间期和PPI-TCL间期可以用来鉴别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间隔房室旁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检查在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有无临床症状(黑矇、晕厥、头晕)分为症状组(22例)和无症状组(28例)。对比两组24 h发生2 s以上长R-R间期,逸搏频率例数,最快心室率及24 h平均心室率。结果:症状组夜间、日间发生2 s以上长R-R间期和逸搏频率例数多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24 h平均心室率、最快心室率低于无症状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较常规心电图检查更加便捷、细致,方便临床医师寻找有临床意义的长间歇,为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治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QT1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LQT1患者在交感神经兴奋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实验分别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慢激活延迟整流性钾电流(Iks)通道在犬左心室肌中层和外层的分布情况,以及用玻璃微电极和特制的金属电极,同步记录犬楔形心室肌中层和外层心肌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TAP)和跨壁心电图(TECG),并观察chromanol293B(Iks阻断剂)和异丙肾上腺素(Iso)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90)、跨壁复极离散度(TDR)、QT间期的影响。结果:Iks通道在中层的分布明显少于外层(P<0.01),chromanol293B使中层和外层心室肌细胞APD90均匀延长(P<0.05),TDR增加不明显(P>0.05),TECG示QT间期延长(P<0.05)。加入Iso后,中层心室肌细胞APD90延长(P<0.05),并出现早期后除极(EAD),外层心室肌细胞APD90缩短(P<0.05),TDR明显增加(P<0.05),TECG示QT间期延长(P<0.05),并能自发产生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结论:Iks通道在心室肌中层和外层分布不均一,而chromanol29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家庭监控在左心发育不全及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分期手术间期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EMbase、Pubmed、Medline、BIOSIS Preview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纳入中英文发表的关于家庭监控在左心发育不全及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分期手术间期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类实验性研究。参考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结果 :共纳入9项类实验性研究,共1257例患儿。干预组和对照组患儿分期手术治疗间期体质量增长的差值为1.64g/天(95%CI:-1.31~4.58)以及存活率比值比为3.24(95%CI:1.64~6.42)。结论 :家庭监控可提高左心发育不全及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分期手术间期的存活率,但对患儿体质量的影响不确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例,均行双心室起搏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A、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及心电图指标(QRS宽波、P-R间期)、6 min步行距离。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A、左房内径低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QRS宽波、P-R间期短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6 min步行距离长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心电图QRS宽波、P-R间期时限,提高患者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20.
多普勒超声Tei指数估测单心室患者心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Tei指数估测单心室患者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46例单心室患者及80例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房室瓣及半月瓣的血流频谱,计算单心室患者的Tei指数,并与正常儿童心室Tei指数对比.结果正常儿童左心室Tei指数为0.30±0.08,右心室Tei指数为0.26±0.08.与正常人对比,单心室患者的射血时间缩短、等容收缩时间间期和等容舒张时间间期延长(P<0.05),Tei指数明显增高(0.55±0.13,P<0.001).结论 Tei指数不依赖心室的几何形态,可以用来估测单心室患者的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