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医药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对医院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医院管理过程中引入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工具,PDCA循环管理与追踪方法学属于两种常见的管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家医院的管理实践过程中,且应用效果理想。为了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本研究在我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应用了PDCA循环管理与追踪方法学,对其概念、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敬锐 《医学综述》2015,21(1):87-89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大国,桡动脉入路为国内最常选择的血管入路。而桡动脉闭塞是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的特有并发症之一。随着桡动脉入路的广泛应用,该并发症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并非少见,甚至部分病例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该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经大样本荟萃分析,已经基本明确,但其发生机制仍未肯定。目前普遍认为,该并发症的发生与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有关。由此,临床工作者也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手段与治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现就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以提高广大介入医师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149例为研究组,有冠状动脉除左主干外其他血管病变的冠心病148例(对照组).分析两组的既往史、个人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左主干长度及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情况,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上述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累及左主干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左主干长、直径小、血尿酸高、血红蛋白浓度低为冠状动脉病变累及左主干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与年龄、左主干长度、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与左主干直径呈负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累及左主干与患者年龄、左主干直径和长度以及血尿酸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4.
敬锐  林文华 《山东医药》2012,52(47):86-87
桡动脉入路目前已成为国内主流冠脉造影血管入路。但临床上因该路径部分甚至全程血管迂曲而放弃,临时改为股动脉入路的情况并不少见。2011~2012年,我们收治了2例心脏疾病患者,利用肘关节动脉网完成经桡动脉冠脉造影。现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58岁。因"二尖瓣脱垂"入院,经心脏外科会诊,存在瓣膜置换指征,术前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穿刺右桡动脉,置入5 F鞘管,超滑导丝前行至肱动脉遭遇阻力,造影显示肱动脉远心段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CI后新型生物标记物对术中对比剂引起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冠脉综合征行PCI治疗患者200例,根据AKI诊断标准分为AKI组16例及正常组184例。于PCI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新型生物标记物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尿NGAL、尿肾脏损伤因子-1(Kim-1)变化情况,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项标志物诊断AKI的临床意义。结果①两组术前血浆NGAL、血CystatinC、尿NGAL及尿Kim-1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②与术前相比,AKI组术后以上生物标记物水平均比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PCI后AKI患者某些生物学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可以成为AKI的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DDD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在减少心室起搏方面的效果;比较应用固定的长AV间期保留自身房室传导与最适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此类患者选择具有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参数设置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因SSS而安置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进行治疗的55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3次随访进行,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2个月,将起搏器程控与超声测量相结合,进行两种不同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估与对比。结果:与临床经验性AV间期相比,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使心室起搏百分比由在31.8%降低至1.18%(P=0.00017);由最适AV间期下转为固定的长AV间期(350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后,心脏总体舒张和收缩功能指标(Tei指数)存在差异,且以左室Tei指数下降更为显著(0.67±0.17比0.45±0.09,P<0.0001)。结论:固定的长AV间期(350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最适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STNTAX评分(SS)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98例N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总体特征、包括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在内的多项化验指标和在院期间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等辅助检查结果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后所计算的SS进行统计及分析。依据计算出的SS将入选患者分为3组,低SS组:SS≤22;中等SS组:22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CY水平与SS相关(r=0.358,P<0.01)。结论 NSTEMI患者的血清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胸腔细管引流术后中药活血化瘀治疗伴有高凝状态的炎性渗出性胸膜炎引起的胸膜肥厚、粘连的疗效。方法:将同期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炎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引流胸腔积液,治疗组加用血府逐瘀胶囊2~3个月,对照组不用中药,3个月后对比胸膜肥厚、粘连程度。结果:治疗组41例中有25例无或轻度胸膜肥厚和粘连,11例出现中度胸膜肥厚和粘连,5例出现重度胸膜肥厚和粘连;对照组40例中有14例无或轻度胸膜肥厚和粘连,15例有中度胸膜肥厚和粘连,11例有重度胸膜肥厚和粘连。两组对比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伴有高凝状态的炎性渗出性胸膜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尽快充分引流胸腔积液的同时,尽早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胸膜肥厚、粘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女,65岁,主因"劳累后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1周"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200/100mmHg,口服氨氯地平控制血压在150/90mmHg左右。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阵发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3级。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抗凝、降脂等治疗,入院第3天(2012年2月16日)行经右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穿刺顺利,导丝前行通畅、无阻力(术后追问患者曾有一过性疼痛),造影显示:三支病变,前降支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