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缝匠肌骨瓣修补髋臼缺损在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早期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2016年缝匠肌骨瓣修补髋臼缺损治疗17例DDH伴髋臼缺损大龄患儿(>6岁)的临床资料,评价早期手术疗效.在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切开复位;股骨转子下三维截骨纠正前倾角及颈干角,根据股骨头脱位高度行股骨短缩,钢板固定后重建关节裳.取髂骨缝匠肌骨瓣翻转至髋臼上缘修补髋臼缺损.手术后双下肢贝氏石膏固定6~8周.逐渐行髋关节功能训练,髋关节功能参照Mckay's标准进行评估,髋关节形态评估参照Severin's X射线标准进行.结果 17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9个月.术后股骨头复位良好,头臼包容满意;未出现伤口感染及股骨头坏死.术后随访结果,Mckay's标准:优2例(2髋),良13例(15髋),可2例(2髋),优良率为88.2%,Severin's标准:优11例,良49例.结论 大龄儿童(>6岁)DDH采用髂骨缝匠肌骨瓣修补髋臼缺损,术后骨性愈合好,能有效改善髋关节的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术后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梁业  张辉  李登  杨宏 《广西医学》2011,33(11):1434-1436
目的探讨改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Pemberton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4例36个髋,采用Mckay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及Severin髋关节X线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0.3个月,30个髋关节为优,4个为良,2个为中,无差级病例。X线片结果显示CE角平均25.5°,髋臼指数平均19.7°,1个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翻转成形的髋臼折断,无骨骺早闭发生。根据Severin的评定标准,26个髋关节功能Ⅰ级26个,Ⅱ级7个,Ⅲ级3个。结论改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理想术式之一,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3.
朱明雨 《海南医学》2014,(7):1037-1039
目的探讨Pemberton髂骨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资料,73例患儿共计80髋,均经Pemberton髂骨截骨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治疗前后CE角、AI角及髋臼深度的变化,分析Pemberton髂骨截骨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随访12-44个月,73例患儿均获得随访。疗效评定按Mckay标准,优为57髋(71.3%),良为15髋(18.8%),优良率90.1%。治疗后CE、AI角度及髋臼深度均较治疗前获得显著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emberton髂骨截骨术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效果肯定,安全,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4.
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骨缺损性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评价应用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中上段缺损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骨折端清理后按骨槽大小将缝匠肌髂骨瓣植入,内固定,可再取髂骨填入。结果2001年随访至今,此法骨折愈合时间快,疗效满意。结论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中上段骨缺损性骨不连,有植骨愈合率高,操作简便,骨源丰富,能满足骨折局部解剖要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分析40例髋臼骨缺损的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疗效.为临床上对髋臼骨缺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髋臼骨缺损的评估、植骨方式、髋臼重建方式及预后提供初步依据.方法 通过对我科1998年1月-2004年1月间对髋臼骨缺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58例患者进行随访,通过Harris评分和髋关节X线片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58例患者取得完整随访资料有40例(40髋),随访时间为24~70个月,平均56个月.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3~75岁,平均56.5岁.结果 显示:术前平均HHS为26.50分,术后平均HHS为86.83分.术后疗效明显改善(P<0.01). 结论 使用带缝匠肌髂骨瓣植入修复髋臼节段型缺损为活骨移植,成骨效果良好.对于节段型骨缺损,植骨时应辅以颗粒骨,并尽量选用较稳固的钉板系统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评价应用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中上段缺损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骨折端清理后按骨槽大小将缝匠肌髂骨瓣植入,内固定,可再取髂骨填入。结果2001年随访至今,此法骨折愈合时间快,疗效满意。结论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中上段骨缺损性骨不连,有植骨愈合率高,操作简便,骨源丰富,能满足骨折局部解剖要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采用病灶清除、自体骨及带血运缝匠肌骨瓣植骨、股骨头成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 于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坏死骨清除减压,自体骨及带血运缝匠肌骨瓣移植术,治疗Ficat Ⅱ-Ⅲ期股骨头坏死41例(44髋),随访5~10年,平均7.8年,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44髋中,优18髋,良22髋,一般4髋.优良率为90.9%.结论 病灶清除、自体骨及带血运缝匠肌髂骨瓣植骨、股骨头成形术适用于FicatⅡ-Ⅲ期中青年股骨头坏死的病人,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alter骨盆截骨术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00年1月以来本院共收治了560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对179例,206髋行Salter骨盆截骨术进行回顾分析,其中49髋同时行股骨近端短缩旋转截骨术。560例中8例8髋为Salter骨盆截骨术后再脱位病例。临床随访采用Mckay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X线随访采用Severin标准。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按Mckay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术后优良率达97.09%。按Severin标准评定X线表现,术后优良率达95.15%。结论:Salter骨盆截骨术为早期手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张化 《中国医疗前沿》2012,(12):37+11-37,11
目的 观察Salter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 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采用常规Smith-Peterson切口,从同侧髂前上、下棘之间向坐骨大切迹截骨,在距离髂前上棘后方2.5cm左右处凿切长为3cm、30°左右的三角形骨块,将植骨块楔形嵌入,然后用2 枚克氏针从髂前上棘偏后穿绕固定.再同心圆中心复位髋臼后缝合关节囊.术后患肢予以改良贝氏石膏固定5 周左右.术后均随访2 年,记录髋关节功能和髋臼覆盖股骨头的百分比、髋臼指数以及CE角.结果 25例患儿术后随访时间均为2年,参照McKay髋关节评定标准以及Severin标准进行评定,优良率达96%.25 例患儿术后X 线片检查髋臼角为22°-27°,平均23±4°,平均纠正髋臼角15±5°;CE角为35°-43°,平均39.12±5.48°;髋臼覆盖股骨头的百分比为96.5%-118.9%,平均106.1±10.95%.与术前比较,P 〈0.05,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Salter截骨术适合于治疗1.5-6岁、髋臼指数〈45°,且股骨头大小与髋臼基本适应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可使股骨头达到中心复位,恢复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缝匠肌髂骨瓣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方法:坏死区病灶清除、软骨下骨折和软骨面塌陷复位、松质骨填塞及缝匠肌髂骨瓣植骨治疗18例20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平均随访1.8年,Harris评分由术前64.6提高到86.6。结论:缝匠肌髂骨瓣植骨是治疗20~50岁的FicatⅡ、Ⅲ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taheli髋臼延伸术治疗8岁以上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2010年8月,采用髋臼延伸术治疗8岁以上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4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6个髋,其中左髋17例,右髋17例,双髋6例.患者平均年龄10(8-16)岁.结果术后随诊时间平均5(3-10)年,根据McKay的临床评定标准,15个髋关节为优,25个髋关节为良,6个为可.X线片根据Severin的评定标准,13个髋关节为优,28个为良,5个为可.结论 Staheli髋臼延伸术治疗8岁以上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其远期效果有待继续随诊.  相似文献   

12.
马立峰 《中外医疗》2013,32(26):41-42
目的 探讨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手部软组织缺损15例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及大小设计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皮辩面积4.0 cm×4.0 cm~6.0 cm×10.0 cm.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缝线反应,1例出现皮瓣供血障碍,经相应处理后好转;随访6个月~2年,皮瓣质地、厚度、外观恢复良好,手外形恢复满意率为80%,功能恢复满意率为73.3%.结论 髂腹股沟皮瓣供区隐蔽,皮瓣切取方便,质地良好,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简单易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邓京城  杨斌  马强  王昕 《北京医学》2009,31(1):37-40
目的通过手术治疗7~16岁儿童Ⅲ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以改善髋关节解剖关系,即股骨头和髋臼达到同心性或中心性复位,减轻髋部疼痛、跛行,减少脱位引发的晚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手术治疗的7—16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40例(48髋)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19例(19髋),右侧13例(13髋),双侧8例(16髋)。复位前经股内侧切口做内收肌及髂腰肌松解后骨牵引2—3周,采用改良的Dega不完全经髂骨截骨术。改良的Chiari骨盆内移截骨及股骨短缩旋转截骨,术后单髋人字石膏制动4—6周。结果术后随访3—10年(平均5年),采用改良Mckay评分:优13髋,良18髋,可14髋,差3髋;Severin评分:ⅠA级(优)20髋,ⅠB级(良)1髋,Ⅱ级(良)6髋,Ⅲ级(可)17髋,Ⅳ级(差)3髋,Ⅵ级(差)1髋。结论虽然大龄儿童Ⅲ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变严重、手术治疗困难、术后并发症多,但仍强调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用以上术式临床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Lian YY  Pei FX  Cheng JQ  Feng W  Zh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3):1603-1606
目的 探讨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修复、重建髋臼的方法。方法 对21例(21髋)患者采用金属网罩、异体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和骨水泥固定聚乙烯髋臼杯的技术修复髋臼骨缺损、重建髋臼;平均随访47个月;评估临床结果、宿主骨与移植骨的愈合、髋臼杯位置变化。结果 Harris评分由平均55.7分提高到92.9分;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1.4个月。髋臼杯外展角平均改变2.2°,20髋平均1.5°;1髋15.5°。术后3个月,平均增加1.7°;术后6个月增加2.0°;以后变化不明显。髋臼杯内侧平均移位3.93mm,其中4mm以下15髋,4mm以上6髋;向上移位平均4.41mm,其中4mm以下14髋,4mm以上7髋;术后3个月,向内侧和上方平均各移位3.21、3.97mm(P〈0.05);术后6个月分别为3.89、4.30mm(P〈0.05),以后移位不明显。1例因髋臼杯假体松动行再次翻修。结论金属网罩加固髋臼底部和边缘、异体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修复骨缺损和骨水泥固定聚乙烯髋臼杯的技术重建髋臼后,髋臼杯位置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保持关节假体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可以提高髋臼杯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改良的Pemberton氏髋臼成形术治疗盂唇严重缺损的病人,改良点为截骨位置不是在髂前下棘上方而是在下方,截骨处不是嵌入一楔形骨块而是一块大骨片以作加盖。此法集中了salter氏骨盆截骨术、Pembert氏髋臼成形术和大骨片加盖术的优点,既改变了髋臼的方向从而缩小了髋臼指数,又扩大了髋臼复盖股骨头的面积,复位稳定。报告20例病人共23个髋,随访3个月至10年,从随访3至10年的6例病人看,除年龄大对8岁和二次手术者外,髋关节功能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2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雨  王爱民  沈岳  孙红振  杜全印 《重庆医学》2007,36(10):947-94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经验,研究植骨、固定、髋臼置换和功能康复的新方法。结果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发生。随访6-58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时关节无疼痛,对手术结果满意,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1)王爱民提出的新的骨缺损分类法简单清晰,能更好的指导髋臼重建手术。(2)对节段性和混合性骨缺损大块植骨时应辅以颗粒骨,并尽量选用较稳固的钉板系统固定。(3)使用带缝匠肌髂骨瓣植入重建髋臼缺损为活骨移植,成骨较好。  相似文献   

17.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CDH) seen in the Institute of Orthopaedics, Kuala Lumpur General Hospital from 1975 to 1988 is presented. There was a female predominance of 17 to five.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43 months and the average age at final assessment was 63 months. The results were assessed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using Severin criteria. Eighty eight percent of the hips had excellent or good clinical results at final review compared with 40% of the hips which had excellent or good radiological grading (Severin I and II). Initial acetabular angle before treatment and types of treatment appeared to have a correlation with the final result. The incidence of avascular necrosis was 16%.  相似文献   

18.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金属盖加带蒂骨瓣髋臼成形术(A组)和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47例52髋,其中A组21例25髋,手术时年龄18~48岁,平均26.18岁:B组26例27髋,手术时年龄24~65岁,平均47.27岁。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11年,平均4年3个月,根据关节活动度、有无疼痛、能否长距离行走评定疗效。A组优7髋,良15髋,可2髋,差1髋,优良率为88%;B组优9髋,良14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为85.19%。文中对两种术式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