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消化、过滤、沉降等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模拟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研究促进细胞生长的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离体细胞形态.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达91.7%(11/12),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93.8%(15/16),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75.0%(12/16).间质细胞传代2次后,生长缓慢,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明显改善;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改善不明显.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比子宫内膜异位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人体的特点,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可作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进行高纯度分离、培养,改进子宫内膜细胞常规培养方法。方法通过酶解、过滤及贴壁纯化,分离和培养7例EMs组及5例正常组在位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其中延长EMs组子宫内膜细胞消化时间及缩短其后的贴壁等待时间。结果 12例子宫内膜标本中10例培养成功,原代培养的间质细胞纯度率可达97%以上,原代培养的腺上皮细胞纯度率约95%。改良分离方法后获得的EMs组和正常组的间质及腺上皮细胞纯度及活性均提高。结论 EMs在位子宫内膜分离过程中延长消化时间及缩短贴壁时间,可作为对子宫内膜常规培养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32-37+封三
目的分离提纯培养子宫腺肌病(AM)内膜间质细胞(ESc),检测其细胞功能的差异,为进一步的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份在本院治疗的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腺肌病手术病例,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收集临床确诊的A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12例、异位子宫内膜组织41例及正常对照内膜组织13例,分别分离培养ESc,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分离提纯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分别检测三种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等细胞功能。结果正常人ESc 13例,AM患者在位12例、异位ESc原代分离41例均成功,成功率为100.00%。与正常在位ESc相比,在位、异位ESc在普通光镜下,形态观察无明显差异,但是细胞功能方面,在位ESc生长曲线显示增殖率明显升高;异位ESc的迁移、侵袭率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细胞凋亡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成功培养AM ESc,并保持较高的细胞培养成功率。在位ESc增殖率最高,异位ESc的迁移、侵袭率水平升高,细胞凋亡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化人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的方法,提供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研究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 采用酶消化、筛网过滤、离心的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与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鉴定采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荧光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上皮细胞角蛋白(CK)和间质细胞波形蛋白(Vim)的表达。结果 经诊刮获得的18份标本中有17份分离培养成功;细胞形态符合腺上皮细胞特征,CK免疫荧光及免疫化学染色阳性,Vim染色阴性,纯度达90%以上;正常原代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培养5~6d后细胞逐渐衰老。结论 改良后的原代培养方法取材简单,克服了污染问题,可获得高纯度及足够数量的人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作为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谯建  令狐华  姚珍薇 《重庆医学》2007,36(24):2540-2543
目的从子宫内膜组织分离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多细胞模型。方法收集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良性疾病的在位子宫内膜,采用高浓度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内膜细胞的原代培养,以及传代培养。观察两组细胞形态,SABC免疫细胞化学进行细胞鉴定,MTT法绘制两组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高浓度胶原酶消化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对照组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大部分在48h内都能贴壁;腺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6周;间质细胞平均生长时间为15周。腺上皮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渡形蛋白(vimentin)为阴性;间质细胞角蛋白染色为阴性,而波形蛋白为阳性。两组生长曲线接近。结论高浓度胶原酶消化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体外多细胞模型简单、易行。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细胞的形态、生长和正常内膜细胞无明显差异。可以用作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基因型特征、及其他因素对异位内膜细胞的影响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的差异,为EMS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改良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EMS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3.33%、86.67%。两种间质细胞在生长速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间质细胞(ESC)比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SC)增殖旺盛,增殖48 h、72 h时ESC的细胞相对增殖率明显高于N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48h0.001;P72h0.001)。24 h、48 h、96 h的NSC凋亡率明显高于ES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72 h时,NSC、ESC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培养成功率。体外细胞模型中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生长特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特点是一致的,可以成为疾病细胞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与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45例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于四川省自贡市妇幼保健院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同期收集30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正常内膜组织.通过免疫组化二步法对三种内膜组织中EGR-1、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EGR-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84.44%)与在位内膜(73.33%)腺上皮细胞中的阳性检测率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内膜间质细胞中EGR-1的阳性检出率异位内膜为48.89%,在位内膜为44.44%,正常内膜为43.33%,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在位内膜88.89%、异位内膜64.44%)及间质细胞(在位内膜66.67%、异位内膜42.22%)中MMP-9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腺上皮细胞33.33%、间质细胞16.67%),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位内膜组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EGR-1、MMP-9的表达可用于判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侵袭转移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8.
吴玲玲  余妙真  李琳 《广东医学》2007,28(5):793-795
目的 探讨瘦素在子宫内膜异住症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瘦素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异位内膜36例、在位子宫内膜22例及正常子宫内膜20例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腺上皮细胞中:瘦素在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间质细胞中:瘦素在异位内膜中表达高于对照组内膜(P<0.05),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瘦素在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中的表达,Ⅲ~Ⅳ期患者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结论 瘦素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D44s及变异体v6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s及变异体v6 在20例卵巢异位子宫内膜及相应在位内膜和20例正常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正常内膜腺上皮细胞在增生期不表达CD44s及变异体v6,分泌期大部分表达.②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表达规律与正常相似,但在增生期已有部分(3/10)出现CD44s表达.③卵巢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CD44s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变异体v6表达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④间质细胞不管增生期还是分泌期只表达CD44s,不表达变异体v6.卵巢异位内膜间质细胞表达强度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① CD44s及变异体v6在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并呈周期性改变,推测其表达可能与卵巢激素调控有关.②异位内膜CD44s的表达增强可能与异位内膜黏附腹膜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和体外培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高纯度分离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方法,建立高纯度体外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方法】选择正常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通过酶解,过滤及贴壁纯化等技术,每例均用Ryan方法(对照组)及改良的新方法(改良组)分离、纯化及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并进行传代。【结果】18例标本获得成功,对照组分离的间质细胞纯度为(84.22±5.17)%,腺上皮细胞纯度为(62.11±6.23)%;改良组分离的间质细胞纯度达(97.89±0.96)%,腺上皮细胞纯度(95.12±2.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方法简便,可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在体外建立高纯度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更利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子宫内膜的各种功能及干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异位病灶组织及正常人子宫内膜组织分离提纯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相应间质细胞中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及差异。方法 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刮勺刮取新鲜子宫内膜组织,冰盒运输,采用改良EMs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培养。并通过细胞爬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分离提纯的细胞进行鉴定。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对比分离提纯的细胞与相应组织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EMs在位内膜组织间质细胞原代分离12例均成功,成功率100%(成功指标:指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并稳定传代)。EMs异位组织分离培养12例成功11例,成功率为91.7%。正常人子宫内膜组织分离9例成功8例,成功率为88.9%。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间质细胞(human ectopic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HEcESCs)与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间质细胞(human eutopic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HEuESCs)及正常人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human normal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HEnESCs)普通光镜观察无明显差异。但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HEcESCs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EuESCs及HEnESCs两者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P<0.01),而HEuESCs与HEnESCs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间质细胞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与其相应组织水平相一致。结论 采用改良EMs间质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可以降低EMs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培养难度,并保持较高的细胞培养成功率。HEcESCs较HEuESCs及HEnESCs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病灶在组织水平出现了明确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恶性行为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血管形成的影响以及葛根素对EM肿瘤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技术、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模型、基因芯片等方法,了解EM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观察葛根素对EM血管生成、肿瘤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结果:葛根素可明显抑制种植内膜组织囊泡及周边血管形成,其血管FE/性面积显著小于模型组(P〈0.05)。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增殖期EM在位内膜组织较之正常在位内膜组织、EM异位内膜组织较之EM在位内膜组织,在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黏附、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方面有明显不同。100μmol/L葛根素可明显上调EM在位基质细胞凋亡基因BAD、BAX、CASP8、CASP9和TNFRSF6表达,并增强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CDKN1B、CDKN2A及IFNA1、IFNB1基因表达;减少癌基因FOS、CHEK2、SRC和黏附侵袭基因ITGB5、MMP9及生长、转录因子基因PDGFA、NFKBIA表达。结论:葛根素能够抑制异位灶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异位灶的血液供应;通过调整EM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基因表达,并通过影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改变EM内膜细胞类似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方法,从而建立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选择因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病例38例,术中取其子宫内膜,通过酶解、过滤、贴壁纯化等技术,分离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并进行传代。结果:36例标本获得成功,分离纯化得到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经角蛋白、波形蛋白染色证实纯度达95%以上,活性较强,可以有限传代,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特征与原代细胞一致。结论:该方法可以高效简便地分离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得到的间质细胞产量及纯度高,可以作为 EMs 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金海燕  唐薇  周龙书 《海南医学》2010,21(12):60-61,67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异常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比较ICAM-1在正常子宫内膜、内异症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含量。结果 (1)正常子宫内膜和内异症在位内膜腺上皮ICAM-1的表达无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内异症在位内膜腺上皮I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同期正常子宫内膜。(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异位内膜腺上皮ICAM-1的表达显著高于同组患者的在位内膜。结论内异症在位和异位内膜腺上皮ICAM-1的表达增高与内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朱伟南  金海燕 《广东医学》2005,26(11):1486-1487
目的探讨基质蛋白水解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测定MMP-2,9和组织蛋白酶D在正常子宫内膜、EM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含量。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和EM在位内膜腺上皮的MMP-2,9和组织蛋白酶D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变化,分泌期显著高于增生期;EM在位内膜腺上皮MMP-2,9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无明显差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异位腺上皮MMP-9的表达,与同组EM在位内膜差异无显著性。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异位腺上皮MMP-2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显著高于EM在位内膜。结论MMP-2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异常与EM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人离体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对36例在位子宫内膜及19例异位内膜随机分为离心分离组及筛网分离组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光镜观察及S-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间质及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离心分离法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内膜细胞中,成功率分别为61.1%和30%;筛网分离法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内膜细胞中,成功率分别为83.3%和77.8%。结论:采用筛网分离法及离心分离法均能获得纯度较高的间质与上皮细胞。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体外培养的成功,有助于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孕酮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孕酮对体外培养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MMP-2和MMP-9的影响。方法:采用明胶酶谱分析法测定17例卵巢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12例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和14例正常对照组在位内膜体外培养的间质细胞上清中MMP-2,MMP-9的水平,并予不同浓度的孕酮对15例异位内膜细胞进行干预,测定干预后的MMP-2,MMP-9水平。结果: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的MMP-2,MMP-9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和对照组间质细胞(分别P<0.01,P<0.05)。浓度为10-9mol/L孕酮可以明显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MMP-2和MMP-9的分泌。大于10-7mol/L浓度孕酮几乎可以完全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MMP-9,但不能完全抑制MMP-2的分泌。结论:孕激素可以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MMP-2,MMP-9的分泌,尤其是抑制MMP-9的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2 ,TI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2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组织中MMP-2、TIMP-2的表达,并以20例正常子宫内膜为对照组. 结果在异位内膜组织的腺上皮细胞MMP-2呈高表达状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TIMP-2在异位内膜组织中呈低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MMP-2、TI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二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MMP-2、TIMP-2的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异位内膜组织中MMP-2过度表达,而TIMP-2的表达下降,导致MMP-2/TIMP-2的比例增高,使异位内膜组织具有更强的侵袭力,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冬花  张晓玲  陈美红 《重庆医学》2015,(15):2084-2086
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异位、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细胞模型,实时观察间质细胞形态变化。方法胶原酶消化异位、在位内膜组织,二次筛网过滤结合低速离心法分离纯化间质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并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及细胞形态差异。结果培养成功率91.3%,间质细胞纯度达95%;异位间质细胞9代内、在位及对照组间质细胞11代内,细胞形态及活性并无明显改变。结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提供较好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