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江苏启东社区居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对江苏启东的当地社区居民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筛查,建立HBsAg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队列及HBsAg阴性的对照队列,结合B超、血液检查等进行诊断,将调查对象分为非乙肝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5组。利用制定好的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基本证候和复合证候的判定。结果:共调查5908例对象,其中HbsAg阳性对象4618例,HbsAg阴性对象1147例,143例未检测血液指标的对象被排除。调查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与非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证候分布特点上有明显差异: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病患者证候主要以气虚、气滞、血瘀、湿热为主,涉及脏腑主要为肝脾。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证候分布类似,且证候严重程度逐渐增加,兼夹证候逐渐增多。肝癌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证候分布情况略有差异,主要以血瘀证、实热证为主。结论:江苏启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其主要病机在于气结血瘀,又有正气不足的因素参与,尤其以脾虚为多见,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临床的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AHI指数、BMI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0年~2013年230例在呼吸科,心血管内科住院的经睡眠监测明确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基础疾病、中医证候要素、AHI指数,BMI指数等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顺序为痰湿>气虚>血瘀>热蕴>阴虚>肝火>气滞;中医证候要素与AHI指数相关程度排序为血瘀>气虚>痰湿>阴虚>热蕴>肝火>气滞;中医证候要素中痰湿(P=0.003)、血瘀(P=0.02)、热蕴(P=0.04)的发病率与BMI指数升高呈正相关.结论 提示OSAS中医证素以痰湿为主,其次为血瘀、气虚、热蕴、阴虚、气滞、肝火;各证候要素中血瘀、气虚、痰湿与AHI升高程度相关性最强,说明重度OSAS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痰湿;与BMI指数呈现正相关的中医证候要素为痰湿、血瘀、热蕴,推测肥胖病人中实证多见.  相似文献   

3.
基于复杂算法的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将中医诊断方法与复杂算法结合,以期通过复杂算法研究证候诊断的新思路。方法通过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包括5种病的696例病例,采用信息熵的关联度和多元对应分析对中医证候中的血瘀证及亚型进行研究。结果基于信息熵的关联度提取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阴虚血瘀、痰浊血瘀4种血瘀亚型的症状体征,得出4种亚型的共同症状体征共12项作为总体血瘀证的症状体征。说明血瘀兼证=血瘀证 兼证;同时得出气虚血瘀患者的总体血瘀证贡献度远大于其他3类亚型。利用对应分析得出5种疾病与血瘀兼证的相关距离表。结果显示气虚证位于5种不同部位血瘀证的中央。类风湿关节炎与阴虚血瘀证的关系最密切;肝硬化与气滞的关系最密切;月经不调与气虚、气滞的关系最密切;脑梗死与气滞痰浊的关系密切;心绞痛与痰浊的关系最密切。结论综合以上2种算法,说明复杂算法适合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同时得出气虚证是伴随血瘀证的主要证候,不同兼证的血瘀证除有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外,还各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公共症状,它们各自在不同部位所占的权重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发展到Ⅲ、Ⅳ期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临床观察,根据预先设计的观察表和临床证候诊断标准,按纳入标准严格选择病例,以先辨单证,再辨复证的方法进行辨证分型.结果 共收集到117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Ⅲ、Ⅳ期患者,不同中医证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证中气虚证占总病例数的67.52%,其次分别为血瘀证占47.86%,痰湿证占35.90%;复证中,气虚血瘀证占41.88%、气虚痰湿证占19.66%;3个或以上的单证相兼以气虚痰湿血瘀证(占23.77%)、气虚血瘀气滞证(占17.95%)常见.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发展到Ⅲ、Ⅳ期证候分布复杂,单证少,复证多,且多虚实互见,最常见的虚证为气虚证、阴虚证,在虚证的基础上容易合并血瘀证、痰湿或痰热证、气滞证等兼夹证,总以气虚、血瘀、痰湿相兼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病证结合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与组合情况,以初步了解其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现行多个诊疗共识以及前期文献回顾,并经过2轮专家论证,最后制订《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依此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类型。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及频数、频率等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结果 801例患者有7种病性类证候要素,其中气虚517例,血瘀503例,水停462例,阴虚448例,气滞438例,阳虚428例,湿热257例,且气虚、血瘀、水停、阳虚在失代偿期的分布频率高于代偿期(P0.05)。314例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血瘀最为常见(36.36%),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气滞(20.00%)、气虚+阴虚+血瘀(11.32%)、气虚+阳虚+阴虚+气滞(16.13%)、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45.1%)最为常见;487例失代偿期患者中,单一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水停最为常见(90.91%),2~5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分别以气虚+水停(57.45%)、气虚+血瘀+水停(26.44%)、气虚+阳虚+血瘀+水停(23.40%)、气虚+阳虚+气滞+血瘀+水停(25.00%)最为常见。属于6种病性类证候要素组合的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60.00%的患者未合并水停;失代偿期患者常见组合中有59.81%的患者未合并湿热。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最多见;在代偿期以单一与2~5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血瘀、气滞;失代偿期则以3~7种组合多见,多合并气虚、水停。2期均有气虚、血瘀等基本病机,也有各期病机侧重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候、中医体质及合并焦虑抑郁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滨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候、中医体质、焦虑抑郁的相关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候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和肠道实热证;大学生功能性便秘多数为兼夹体质,占72.5%,其中又以阴虚质出现频次最多,湿热质、痰湿质次之;大学生功能性便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倾向,其中抑郁倾向更明显。结论大学生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候以脾肾阳虚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和肠道实热证为主,其中以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多;大学生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类型、焦虑抑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学生功能性便秘临床上需辨证论治,配合中医体质调理和精神心理疗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分布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CHD—A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确诊为CHD—AP.并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证候调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纳入标准中的证候诊断标准,辨证分析确定其证型;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研究对象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分布的特点。结果CHD—AP患者各危险因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00例患者共出现8种证型,包含10种常见证候要素。实性证候要素中的血瘀为所有患者共有的基本证候要素,其余各证候要素按出现频率依次为:气滞、痰浊、寒凝、痰热:虚性证候要素中以气虚要素为主,各证候要素按出现频率依次为:气虚、阴虚、肾虚、脾虚、阳虚。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血瘀证候要素为所有CHD患者病变均具有的基本证候要素,气虚证候要素在虚性证候要素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分型及分布规律。方法:根据《冠心病心绞痛证候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证候信息,并利用Access软件建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信息数据库,然后将录入的证候信息导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归纳符合临床的合理证型。结果:通过聚类分析认为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聚成气虚血瘀证、痰浊内阻证、阴虚痰瘀证、气滞痰热证、寒凝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痰瘀证7类比较合理。结论:基于特征加权的聚类分析所得的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型与临床有较高的符合度,该方法可以在疾病证候分型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胸痹心痛证冠状动脉造影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冠造)诊断胸痹心痛证,探求中医证候规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系统,以Judkins法对100例患者行冠脉造影,按冠状动脉(冠脉)狭窄性质分为轻、中、重和闭塞性病变,根据冠脉受累分为左主干、单支和多支病变,按中医辨证分型观察。结果:发现胸痹心痛以虚实夹杂多见,占57%,冠造正常的胸痹心痛患者,以气虚气滞多见,其次是气虚痰浊;冠造异常冠脉多支病变及重度狭窄的以气虚痰浊、气虚血瘀多见。结论:通过冠造可以将胸痹心痛证候量化及客观化,并按胸痹的缓急,轻重将本病分为气滞心脉、寒凝心脉、心络瘀阻、血瘀心脉及心脉闭阻等中医证型,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区分“本虚标实”及“本实标虚”的不同病理机制及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溃疡证候要素分布、组合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关于中医药治疗胃溃疡证候分型的相关文献,建立胃溃疡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对其病性、病位证候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检索并筛查共纳入325篇文献,共提取病位要素4个,分别为胃、脾、肝、胆;病性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血瘀、热(火)、气虚、阳虚、阴虚、湿、寒、痰、食积;共挖掘出4对正相关关系的证素对,支持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湿-热(火)、气虚-气滞、气虚-血瘀。结论胃溃疡的病位证候要素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脾肝胆;病性证候要素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血瘀热(火)气虚阳虚阴虚湿寒痰食积;证素组合规律中出现频次50次者,由高到低为脾+胃+阳虚肝+胃+气滞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胃+阴虚。  相似文献   

11.
揭示女性冠心病辨证构成特征,为中医防治女性冠心病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期刊文献数据库中近15年具有明确诊疗记录的冠心病病例报道,提取性别、年龄、中医证候和病性进行整理。分别统计分析男性、女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病性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女性患者中气虚血瘀证居首位,其次为胸阳不振、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心血瘀阻、气滞血瘀;病性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气滞;其中49岁以下患者中居前列的是气滞血瘀、气滞心胸、胸阳不振和心血瘀阻,病性以气滞、血瘀为主;49~60岁中肝肾阴虚出现最多,病性以阴虚为首;60岁以上患者中以气虚血瘀、气阴两虚为首,病性主要为血瘀、气虚。男性患者以痰瘀互结证为主,血瘀、气滞居病性前2位。结论 冠心病中医辨证构成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辨证构成存在自身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患者辨证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选择6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胞宫、脾、胃。②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积分显著高于气虚、血虚、阳虚积分(P〈0.05~P〈0.01)。③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湿、热、血瘀、寒、痰,气滞积分显著高于热、血瘀、寒、痰积分(P〈0.05~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源于肾虚,发于肝郁,病性属虚实夹杂,肾阴虚、肝气滞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207例月经后期患者证型分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月经后期患者证型分布状况,为规范辨证诊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1016例功血中207例月经后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各证型的频数统计。结果207例月经后期患者共出现501证次,按证型出现的频数和构成比大小依次为:脾气虚118例,肾气虚97例,肝郁69例,肾阴虚60例,血热59例(实热17例+虚热26例+肝郁化热16例),血瘀46例,血虚37例。结论比较现有的教材和国家、行业辨证诊断标准,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建议考察加入脾虚、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附54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家族史、体重指数、并发症及合并症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45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整理。结果:年龄及病程与证型显著相关,表现为:随年龄增加热盛伤津证比例递减,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递增;随病程增加热盛伤津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比例递减,肝肾阴虚夹瘀证、气阴两虚夹瘀证、阴阳两虚证比例递增(P均<0.01﹚。体重指数与证型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并发酮症者热盛伤津证比例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肾病及眼病者肝肾阴虚夹瘀证及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P均<0.001﹚。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脑血管病变及其他合并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及冠心病)与证型无相关性,且各合并症之间与证型亦无相关性(P均>0.05)。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73例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证候特点及辨证分型资料,与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相比较,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证候特点与肝硬化组患者的证候特点较为相似,提示二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根据临床诊断发现: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硬化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脾血瘀证为主;而糖尿病组则以阴虚证为主,其中包括肾阴亏虚及气阴两虚证。结论: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瘀阻肝络为主证,2型糖尿病以阴虚为主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回顾性研究法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构成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阳虚、阴虚、痰浊、水饮、血瘀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性要素,心、肺、脾、肾、肝是基本病位要素;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不同证候中具有对应的病性类证素。在气虚、痰浊为主的证候中,多与肺相关;在阳虚、血瘀为主的证候中,多与心相关;而以水饮为主的证候中则与心、肺均相关。结论:通过对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研究,为建立以证候要素为基本单位的辨证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心力衰竭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思路,提示临床辨证可灵活组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既往感染状态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按照《京都胃炎分类》中的方法,收集内镜下表现符合Hp既往感染胃癌前状态特征的205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浅析其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15个公因子,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涉及的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火热、湿浊、血瘀、血热、痰浊、食积,经聚类得出肝胃气滞兼脾气亏虚证、脾胃湿热兼气阴两伤证、湿热瘀阻证、胃气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共6个证型。结论 应用《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观察方法,结合Hp既往感染病史及病理结果,所获得的Hp既往感染状态下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能够为中医药诊治本病提供较为准确的辨证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COPD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 2 6 6例COPD患者的证候分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COPD患者发病频率较高的证候分别为痰气互结、痰热壅肺、肺肾气虚、瘀血、肺气虚、肺肾阴虚、寒饮停肺、气阴两虚、肺脾气虚等。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证候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慢阻肺以本虚标实为主要病机 ,本虚以气阴虚为主 ,标实以痰阻、气滞、血瘀相结为主 ,辨证时尤应注重病期变化对证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中医证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肠癌中医证型构成分布主次,为临床治疗提供辨治方向。方法检索近10年网络数据库中西医学期刊,从383篇论文中收集中医治疗大肠癌确诊病例4 543例,对32种证型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比较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及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常见中医证型依次是脾气虚弱型、湿热内蕴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肾阳虚型。结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中医主要病理机制与脾气虚弱、湿热内蕴、气血两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等相关,其证型结构的排列主次可为制定大肠癌中医治疗方案的框架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