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牛毅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4):482-483,492
目的探讨蝮蛇抗栓酶对高原地区肺心病的临床疗效及机理。方法将19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综合治疗组98例(B组)与在基础上加用蝮蛇抗栓酶治疗组99例(A组)进行对照观察,分析其治疗后血气检测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A、B两组显效率48.48%及30.6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A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系列调整而B组无变化(P<0.01或P<0.001),A组的血气指标改善亦优于B组(P<0.05或0.01)。结论蝮蛇抗栓酶安全有效,适合高原肺心病的治疗。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为其基本的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2.
对88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病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36例。两组基本治疗药物、剂量相同。治疗组52例联用精制蝮蛇抗栓酶0.75U,川芎嗪120mg,分别加入液体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为1疗程,对照组不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判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精制蝮蛇抗栓酶和川芎嗪能明显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的微循环障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孙平  马世红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0):919-920
目的 :总结参麦注射液配伍蝮蛇抗栓酶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方法 :对 4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参麦注射液配伍蝮蛇抗栓酶治疗 ,并与同期 40例肺心病患者常规治疗做对照 ,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血气分析、血液流变学。结果 :治疗组 40例 ,显效 1 8例 ,好转 1 8例 ,PO2 明显升高 ,PCO2 明显降低 ,且血浆粘度、全血粘度比、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论 :参麦注射液配伍蝮蛇抗栓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军 《华夏医学》2005,18(3):339-34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纳洛酮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8例)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脐周交替注射1次/12h,共7d,纳洛酮4mg/d,分2次静脉滴注,共14d。对照组(33例)应用蝮蛇抗栓酶0.75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改变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分别为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3.7%、72.9%;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4.9%、51.6%,2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2组均未发现脑出血。结论:低分子肝素钙、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蝮蛇抗栓酶,且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脉络宁和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2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36例采用脉络宁和蝮蛇抗栓酶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及复方丹参 治疗,两组对症治疗相同,比较两组疗效和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率21.32%,总 有效率91.18%;对照组分别为10.00%,68.57%。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0. 05,<0.01),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应用脉络宁和蝮蛇抗栓酶治疗急 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对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性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降粘疗法在肾病综合征(NS)治疗中的价值。将48例NS伴高粘血患者随机分为蝮蛇抗栓酶(SVATE)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8.2±6.5岁)和对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6.7±8.3岁),对照观察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SVATE组总有效率为61.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显著下降(P<0.01、<0.001和<0.05),而对照组除血沉外,均无明显降低。因此,作者认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SVATE治疗有助于改善NS患者的血流变学紊乱。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道了应用蝮蛇抗栓酶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初步疗效。68例病情相近,同期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治疗,治疗组应用蝮蛇抗栓酶0.25单位/日,加入250毫升生理盐水中静滴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73.5%、P<0.05)。表明蝮蛇抗栓酶治疗脑血栓形成有显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应用蝮蛇抗栓酶 (蛇毒 )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 3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 (蛇毒组 )加用蝮蛇抗栓酶治疗 ,疗程结束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分别与相应对照组 (非蛇毒组 ) 32例作比较。结果 :血液流变学变化和临床疗效比较 ,蛇毒组均优于非蛇毒组 ( P <0 .0 5或 P <0 .0 1)。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血循环障碍 ,使用蝮蛇抗栓酶可改善其血循环障碍 ,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大剂量聚肌胞联合蝮蛇抗栓酶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20例,与灭澳灵加丹参注射液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 HBsAg 阴转13例(65%),ALT 复常18例(90%);对照组 HBsAg 阴转2例(10%),ALT 复常7例(3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挺示大剂量聚肌胞联合蝮蛇抗栓酶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抗 HBV 复制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红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52-1754
目的:观察云克(99Tc-2MDP)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予以云克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柳氮磺吡啶,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价疗效,了解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间枕墙距、扩胸度、指地距、BSADIA评分、BSAFI评分、ESR、CRP水平等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除枕墙距、ESR水平外,改善值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云克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院自制的蝮蛇咬伤中草药与抗蛇毒血清联用治疗蝮蛇咬伤的疗效情况。方法收集蝮蛇咬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165名患者单独使用医院自制的蝮蛇咬伤中草药治疗,另一组329名患者联合运用抗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5 d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和异常情况以及观察3 d之内和3 d之后患者局部肿势消退情况。结果中草药加用抗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患者5 d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占73.79%,仍旧异常人数占26.21%;单独使用中成药治疗5 d肾功能恢复正常为54.29%,异常率为45.71%(P<0.05)。中草药加用抗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患者3 d后肿胀消退率78.12%,而单独使用中成药3 d内肿胀消退率55.76%(P<0.01)。结论中草药治疗与抗蛇毒血清联合运用治疗蝮蛇咬伤明显优于单独中成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诊科在传统治疗蝮蛇咬伤的基础上辅助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到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蝮蛇咬伤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治疗,治疗组辅助高压氧治疗,对咬伤部位、肿胀程度、剧痛、伤口感染、心悸胸闷、上肢活动受限程度及治疗前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经过高压氧治疗后在肿胀程度、剧痛、伤口感染、心悸胸闷及上肢活动受限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病程明显缩短(P<0.01),且平均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蝮蛇咬伤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治疗蛇咬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治疗蝮蛇咬伤的中医药外治断毒消肿、内治解毒排毒规范化方法和方药。方法:通过江西省卫生厅课题:九味消肿拔毒散外治蝮蛇咬伤临床和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隔蒜艾灸治疗蝮蛇咬伤研究,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蝮蛇咬伤中医药干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等,进行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结果:九味消肿拔毒散、隔蒜艾灸外治蝮蛇咬伤疗效优于对照组,717抗蝮蛇毒合剂内服有良好的抗毒疗效。结论:上述断毒消肿、解毒排毒疗法和方药,方法规范。便利推广。  相似文献   

14.
蝮蛇伤病人中毒程度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70例蝮蛇咬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蝮蛇伤病情严重程度及与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的关系,分析蝮蛇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对疾病的病情及顸后估计的意义。方法根据毒蛇咬伤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按患者入院时中毒的程度设轻型、重型、危重型,比较各型之间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性;根据ACCP/SCCM提出的SIR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IRS组与非SIRS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性;根据MOD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比较两组之间血清酶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性。结果重型、危重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IRS组与非SIRS组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MODS组与非MODS组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SIRS组MOD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SIRS组与非SIRS组MODS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X^2=19。73,P〈0.001)。结论蝮蛇咬伤患者病情程度越重,其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得越明显;蝮蛇咬伤患者并发SIRS时,血清CRP升高明显,发生MODS几率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与冠心病(CHD)患者胆固醇、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及腹蛇抗栓酶(AHVAT)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66 例CHD 患者血浆FG、胆固醇(CHO)及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60 例正常人对照。将66例CHD患者随机分为AHVAT治疗组32 例及肝素治疗组34 例,观察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CHD组血浆FG、CHO、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CHD组患者血浆FG 水平与CHO、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呈直线相关(P< 0.05, P< 0.01)。用AHVAT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下降(P< 0.05)。结论:血浆FG 升高与CHO 升高有关,血浆FG 升高可导致CHD患者血浆粘度、低切变血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升高,用AHVAT 治疗可降低CHD患者血浆FG及CHO水平,从多方面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依那西普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青少年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青少年AS男性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依那西普组和英夫利昔单抗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半年内及治疗期间均未曾服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治疗12和2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患者的枕墙距、指地距、Schöber试验、AS活动指数(BASDIA)、AS功能指数(BASFI)、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沉(ESR)和MRI表现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2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24周治疗后,依那西普和英夫利昔单抗均对AS有较好的疗效,2组患者腰背部及腰骶部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和24周后,2组患者晨僵时间、指地距、枕墙距、Schöber试验、BASDAI评分、BASFI评分、ESR和CRP水平等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期间,依那西普组1例患者出现皮肤红斑,英夫利昔单抗组出现2例中度感染、2例消化系统反应和1例皮肤瘙痒,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西普和英夫利昔单抗对青少年AS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改善其受累髋关节的症状,2组患者短期疗效相近,但依那西普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英夫利昔单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umbilicalcordbloodstemcell,UCBSC)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UCBSC移植治疗,移植术后2、4、8、12周观察血清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8、12周ALT、ALB、FIB和TB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术后8、12周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移植后12周食欲、体力改善率分别为75.5%(40/53)、67.9%(36/53)、腹水减少54.7%(29/53)。移植术中和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UCBSC经外周静脉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8.
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依那西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检测其治疗前后A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浓度的变化,为AS疗效判断寻找新的指标.方法 应用依那两普治疗48例AS患者,25 mg/次,每周2次,疗程12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AS的功能指数(BASH)、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应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MMP-3浓度.结果 依那西普治疗后患者的脊柱痛与夜间痛程度、晨僵时间均改善,指地距、BASDAI、BASH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S组血清MMP-3水平与正常对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依那西普治疗12周后患者的MMP-3水平显著下降(P<0.05),CRP和ESR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后MMP-3降低水平与ESR、CRP的下降值亦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97和0.474,P<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部位反应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 依那两普对AS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能够显著降低AS外周血清中MMP-3水平:MMP-3可作为评价依那西普治疗AS疗效的一个有用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院目前尚无烙铁头蛇毒血清,本研究旨在利用国内现有的精制抗五步蛇毒血清和精制抗蝮蛇毒血清,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这两种抗血清在体外和体内都能中和烙铁头蛇毒,对被烙铁头蛇毒中毒的小鼠有明显保护作用,且两种血清的保护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皖南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protein C activator,PCA)活化血浆蛋白C(protein C,PC)的特性。方法:家兔待检血浆分别与不同浓度的PCA混合后,行PT及APTT测定;随后利用PC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PCA对PC活性的影响;最后将最适浓度PCA分为PCA组、PCA血浆组、PCA血浆加PC抗体组,并应用发色底物法配合酶标仪对各组活化PC的能力进行鉴定。结果:与正常血浆相比,低剂量PCA即可显著延长APTT(P<0.01),随着PCA浓度的增加PT也显著延长(P<0.01);经检测0.3 mg/ml浓度的PCA具有最适PC活化特性,与阳性对照Protac量效相当(P>0.05))。结论:皖南蝮蛇毒PCA具有与Protac效应相当的活化PC特性,提示蛇毒PCA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