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冠状动脉心肌桥造影4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通常位于心脏外膜的脂肪组织中。当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被心肌纤维覆盖,则这束心肌纤维称为心肌桥。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壁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检出率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开展日趋提高。现将我院冠脉造影证实的43例心肌桥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魏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9):864-864
心肌桥是指覆盖在心外膜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纤维束,被覆盖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心肌桥从出生后即开始存在,近年来随着其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其临床意义受到关注。我院收治了7例病人,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魏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8):864-864
心肌桥是指覆盖在心外膜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纤维束,被覆盖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心肌桥从出生后即开始存在,近年来随着其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其临床意义受到关注。我院收治了7例病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但亦有的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被心肌纤维覆盖,致使心脏收缩时该段冠脉受到挤压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该段血管被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而覆盖在其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c bridge,MB).随着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的广泛应用,心肌桥的发现也日益增多.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CA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心肌桥的定义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外膜的脂肪组织中。当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被心肌纤维覆盖,则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壁冠状动脉(MCA)。1922年Grainicianu首先报道心肌桥的存在。1960年  相似文献   

6.
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玉军 《医学综述》2005,11(8):738-740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及其分支位于心外膜下,这一解剖特征很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而壁冠状动脉(mu-ral/intramural coronary artery)和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被用来描述同一种现象:冠脉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有时行走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这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冠状动脉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是一种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发育异常~([1]),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走行于心外膜下室壁的心肌纤维中,覆盖的心肌纤维束则为心肌桥,被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tunneled coronary artery)。以往认为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的解剖变异,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晕厥或猝死等都可能与之相关~([2,3])。现就心肌桥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现代诊疗进  相似文献   

8.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组织的浅层,如果部分或几乎全部行走于心肌纤维中,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这段血管则称之为壁冠状动脉,其影像学表现为收缩期狭窄、模糊或显示不清,呈现"吮吸现象",而舒张期显影正常。长期以来,心肌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畸形的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壁冠状动脉(muralcoronaryartery)是指冠状动脉的某一段或其分支走行于心肌纤维中。覆盖冠状动脉的心肌纤维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近年发现壁冠状动脉与心脏性猝死、劳力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密切相关。1998年我院收治了4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32岁,因饮酒后胸闷05h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CPK及CPKMB升高,心电图演变符合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冠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有8~10mm的壁冠状动脉,收缩期(平卧位)狭窄50%~…  相似文献   

10.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是指覆盖在心外膜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纤维,被覆盖的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MCA).长期以来MB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解剖变异[1],但近期有报道心肌桥可以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者心律失常,甚至猝死[2].本文采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征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因心前区不适就诊,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630例,共检出心肌桥96例,检出率约15.2%,其中男68例,女28例;患者年龄40 ~ 85岁,平均61岁;合并糖尿病26例,高血压17例,高血脂36例;病程12 h至15年,平均7.6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断及治疗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有1例撤除导营时发生右上臂酸痛。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不需卧床,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CA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67处病变在支架植入前后分别应用血管内超声进行分析,观察靶血管的斑块特点及偏心程度,测量血管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指导介入治疗.结果:32例CAD患者共置入67枚支架,在支架置入后,最小血管腔径及腔面积均较置入前增大、斑块面积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内超声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结构,在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情况、支架扩张情况,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冠脉造影与冠脉CT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准确性。方法:入选63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冠脉CT和冠脉造影。结果:共检测378支冠状动脉分支。冠脉造影显示轻度狭窄24支,中度狭窄19支,重度狭窄83支。冠脉CT显示轻度狭窄85支,中度狭窄14支,重度狭窄54支。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做为标准,冠脉CT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28.2%,准确性为53,1%;阳性预测值为46.49%,阴性预测值为7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CT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14.
分析133例安贞医院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表明:冠脉狭窄>50%者占82.7%;冠脉正常者19/133,其中冠脉痉挛8例,X-综合征11例,前降支心肌桥4/133。青壮年以冠脉单支病变较多,中、老年人以双支、多支和多处病变较多(P<0.05),青壮、中年、老年三组均以前降支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88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和疑为冠心病女性患者的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检查的男性患者135例对比。结果女性心电图阳性率75.0%,男性阳性率54.1%;女性T波改变(45.5%)明显高于男性(31.9%);女性冠脉造影阳性率54.5%,男性冠脉造影阳性率68.9%;二者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女性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其次为三支、双支病变,病变部位以左前降支为主,其次为左回旋支、右冠脉、左主干。冠脉重度狭窄明显低于男性(P〈0.05)。结论女性心电图阳性率高,T波改变多见;冠脉造影阳性率低,冠脉病变受累支数低于男性,重度狭窄明显低于男性(P〈0.05)。冠脉造影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亦可能造成女性冠心病漏诊。  相似文献   

16.
17.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IS)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较安全、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已成为冠心病内科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我院心内科自1999年10月至2004年10月共完成PTCA及IS共50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64排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心肌桥的价值。方法整理2009年12月--2011年01月间,在我院做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病例,共206例,CTA诊断心肌桥病例41例,其中22例行DSA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分析CTA与CAG对MB影像学表现,评估MCA的狭窄程度。结果 CTA诊断的41例心肌桥病变血管44支,深肌桥36支,浅肌桥8支,其中22例CAG检查MB,检出19例,病变血管19支,未检出3例(CTA表现为前降支浅肌桥);CTA诊断41例MB,MCA狭窄程度均小于50%,CAG诊断MB,MCA狭窄程度分别为:小于等于50%,9例,大于50%小于等于75%,6例,大于75%小于100%,4例。结论 64排128层CTA诊断MB-MCA即可以观察到MCA,也能观察到MB,同时可以观察到肌桥的厚度(即MCA的深度),但是所观察到的MCA狭窄程度与CAG观察到的有差异。CAG可在动态下观察到MCA的狭窄程度,对MCA的狭窄有准确的判断,但是CAG不能观察到MB。CTA和CAG诊断心肌桥是互补的,对心肌桥的诊断应为即能观察到MB,又能观察到MCA并准确判断其狭窄程度,才是最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支架植入术 (IS)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5 4例患者按Gruentzig建立的方法进行PTCA和 /或IS。结果 单支病变 19例 ,双支病变 2 4例 ,三支病变11例。 48例进行了PTCA ,成功率 93.8%。扩张 71处病变 ,A型病变 34处 ,B型病变 2 8处 ,C型病变 9处。完全闭塞病变 4处 ,病变成功率 95 .8% ,38例进行了IS ,共植入支架 43只 ,成功率 97.6 %。无急诊冠状动脉搭桥和死亡发生。结论 PTCA及IS作为严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林英忠  王凤等 《医学文选》2001,20(3):266-26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闭塞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用冠脉内支架术治疗80例冠心病患者,并与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其急性冠脉闭塞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急性冠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率为7.5%(3/40),3例急性冠脉闭塞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例,发生急性血管闭塞时间均在术中,经处理后3例冠脉均获再通,结论:植入支架是预防PTCA术中急性冠脉闭塞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