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6个月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和言语治疗,并对每组患者在入组时和6个月后利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对其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QOL)进行评定。结果:康复组两次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59.85±12.14、76.66±13.62,对照组为59.87±11.45、69.75±10.19;两组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6个月后的QO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5例),对照组(4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另外康复组进行综合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不进行康复治疗,对每例患者分别在入选时、第2周、第4周后进行ADL的测试。结果康复组3次评价Barthel指数(BI)分别为:27.34±10.48,44.21±10.15,59.68±14.12;对照组分别为:28.03±11.24,43.04±12.32,47.54±12.04,两组间前两次评价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ADL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多数急性脑卒中患者在综合性医院诊治,但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仅局限于药物治疗。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并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2-01/2003-08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入选的首发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63.42±7.47)岁,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方法: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1周内,脑出血患者在入院后2周内)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患肢康复训练(物理治疗或/和作业治疗)、理疗、针灸及心理疏导等。康复训练每天一两次,45min/次;理疗、针灸等1次/d,20min/次。对照组患者仅为临床医师查房时口头叮嘱其自行活动,或家属自行帮其活动。两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及出院时心理状况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0~15分不等,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与其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出院时康复组经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各症状因子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0.01),对照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等也有明显的改善(P<0.05);康复组经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犤(1.55±0.43),(1.80±0.35);(1.48±0.39),(1.68±0.55);(1.54±0.43),(1.83±0.37);(1.32±0.39),(1.56±0.36);(1.46±0.43),(1.66±0.52);(1.12±0.38),(1.35±0.35),(t=2.11~2.24,P<0.05)犦。②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P<0.05~0.01),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犤(73.24±4.64),(52.44±2.86),(P<0.05)犦。结论:进行康复治疗和未进行康复患者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中各症状因子分、Barthel指数均有所改善,进行康复治疗患者改善尤为突出。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情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应用盐酸帕罗西汀(赛乐特)进行抗抑郁治疗。方法: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均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每天口服赛乐特20 mg抗抑郁治疗,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治疗前后分别采用Zung抑郁状态自评量表、Fugl-Meyer、Barthel指数及生活满意指数A(LSIA)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抑郁评分,观察组(55.3±13.3)与治疗前(70.6±14.2)及对照组(63.8±13.9)比较显著降低(P<0.01,P<0.05);Fugl-Meyer、Barthel指数及LSIA评分,治疗后2组均有提高,观察组更显著(P<0.01)。结论: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有利于神经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普唑仑、氟西汀对脑卒中后焦虑患者焦虑症状、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后焦虑患者60例按入组标准,随机分为阿普唑仑+氟西汀组(治疗组,n=30)和阿普唑仑组(对照组,n=30),除给予脑卒中后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外,治疗组给予氟西汀20mg/d+阿普唑仑0.2mg/次,3次/d),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0.2mg/次,3次/d,两组均治疗60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0和60d,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情绪和神经功能。结果:治疗30和60d后,实验组脑卒中后焦虑程度明显减轻(17.33±7.17和7.43±3.63),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53.83±9.35和70.33±10.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5,2.92,-2.37,-2.48;P<0.05)。治疗后30d实验组神经功能缺陷减轻程度(13.00±2.03)明显优于对照组(14.40±2.8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5);治疗后60d两组神经功能缺陷减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85,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阿普唑仑能够更好地减轻焦虑,促进脑卒中后焦虑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早期介入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心理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连续观察6周,比较两组2,4,6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MBI)及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2,4,6周FMA(41.4±9.4~70.4±16.2)、MBI(43.7±13.0~66.2±14.7)及HAMD得分(12.3±4.2~7.7±2.6)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0.13~3.96,P<0.01~0.001)。结论:心理康复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全面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78例60岁以上老年脑卒中患者,被分为康复组(44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用Fulg-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康复组在初次评价后接受早期康复程序,1次/d,30~60min/次,其余时间由家属或陪护训练,平均治疗(19.4±1.3)d。出院后由患者家属及陪护继续训练,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结果治疗后两组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54.4±12.4和48.4±10.4,Fugl-Meyer评分结果分别为59.3±15.4和50.9±13.5,t检验结果为t=2.27,2.5,P<0.05。1年后随访两组患者ADL评定除尿便控制、用厕有差异外,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介入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有效;专业康复时间过短及出院后康复师对治疗情况缺乏良好的监测手段可能会影响预后及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8.
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1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各59例,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教育组同时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利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QOL进行评定。结果:教育组2次WHOQOL-BREF评分分别为(50.65±12.30)(、80.75±12.85),对照组为(51.25±11.23)(、70.25±12.12);治疗后WHO-QOL-BREF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教育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心理康复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抑郁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的抑郁障碍发生率及抑郁对预后的影响,同时观察心理康复在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136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分为抑郁组和无抑郁组,抑郁组又随机分为两组:抑郁治疗组和抑郁对照组。抑郁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系统的心理康复;无抑郁组和抑郁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连续观察6周,观察其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HAMD的变化情况。结果:抑郁治疗组2,4周后FMA,MBI及HAMD评分与抑郁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抑郁治疗组6周后FMA,MBI和HAMD评分为(70.5±10.8),(43.5±10.8),(6.5±2.6)分,与无抑郁组(71.2±11.6),(43.4±11.4),(5.8±0.7)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与急性期类似,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心理康复可以促进脑卒中恢复早期伴抑郁障碍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0.
偏瘫肩痛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偏瘫肩痛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和防治偏瘫肩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并对每组患者在入组时和6个月后利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康复肩痛组两次上肢功能评分分别为23.55±2.12、37.36±2.55(P<0.05);对照肩痛组为24.36±2.54、26.37±2.51(P>0.05),非肩痛组为25.34±2.44、48.67±2.41(P<0.05);25.78±2.31、40.11±3.30(P<0.05),入组时评分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6个月后肩痛组和非肩痛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及康复肩痛组和对照肩痛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肩痛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上肢功能的恢复,规范化三级康复治疗能有效地防治偏瘫肩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8/2004-08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66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mg,1次/d,连用4周。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基本一致(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治疗后4周评估,2组66例患者均进和结果分析。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犤(4.81±2.05,(11.2±3.8)分;20.42±1.82,(25.3±4.2)分;15.10±4.08,(16.3±2.5)分,P<0.01犦,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犤(60.1±12.1),(26.1±6.8),(51.6±11.2)分,P<0.01犦。结论: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和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病程3个月和6个月分别用Fugl-Meyer测试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测试ADL能力。结果:康复组3次平衡功能积分分别为2.71±2.42、8.74±2.02、10.28±2.35,MBI分别为20.66±13.45、67.72±18.90、80.55±16.33,对照组平衡功能为3.44±2.89、7.27±2.20、8.44±2.79,MBI为27.24±16.18、57.36±19.67、70.69±23.30;两组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康复组6个月后平衡功能和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01)。平衡功能和ADL呈正相关(r=0.79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记忆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2/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和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有记忆障碍临床表现的脑卒中患者6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①经皮神经电刺激:脊髓部位治疗(治疗输出调至患者肌肉有跳动感且患者能够忍受的程度);患侧肢体治疗(治疗输入调至肢体有轻度抽动,患者能耐受的剂量),以上治疗1次/d,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②常规康复训练:1次/d,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患者记忆能力评定采用临床记忆量表,所测原始分换成量表分后再换算成记忆商数(以85分为界,划定记忆异常为记忆商数≤85分)。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进行测评(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分100分)。记忆能力及运动功能测评分别在治疗前、出院前各进行1次,比较两组患者记忆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纳入脑卒中患者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记忆商数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记忆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80.2±12.1,70.6±0.5;61.2±11.0,62.8±12.0(t=3.90,6.70,P<0.01)],治疗后治疗组记忆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4.50,P<0.01)。②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上肢:23.12±4.20,21.46±4.35;16.20±5.20,15.23±4.50;下肢:24.12±5.20,17.30±4.30;10.05±4.20,9.24±5.80(t=5.1~6.5,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下肢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32,P<0.01)。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配合常规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记忆功能及肢体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4.
康复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探讨持续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及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181例入选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临床随机对照性研究。结果:患者入选后首次评价,1个月后、3个月后和6个月后各评价一次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Barthel'sIndex);FMA值:治疗组依次为5.43±4.79、10.54±5.19、12.92±5.34、15.40±4.74,对照组为6.56±6.00、10.00±6.52、8.29±5.00、11.64±5.60;BI值:治疗组依次为6.53±4.62、12.85±5.04、15.94±3.79、17.59±3.63,对照组为7.01±5.54、11.75±6.30、11.66±4.50、14.50±4.30。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作组内比较P<0.001;两组比较得出各阶段的恢复是不均衡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依赖程度,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并神经网络重建仪(AM800)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7/2004-07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有偏瘫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传统物理康复疗法加神经网络重建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物理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70.3±11.6)和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48.4±10.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98,P<0.01)。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74.9±15.7)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52.2±16.3)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17,P<0.01)。结论: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8,自引:18,他引:8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一个月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12 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74例 )和对照组 (5 5例 )进行了临床对照性研究 ,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 ,治疗组加以运动疗法和电疗等康复治疗方法 ,并对每例患者在进入课题时和一个月后测试两次Fugl-Meyer运动功能 (FMA)。 结果 :治疗组两次评价分别为 4 .94± 4 .5 4、10 .6 0± 5 .2 0 ,对照组为 7.5 6± 6 .36、10 .2 7± 6 .5 7;两组前后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一个月后运动功能能力恢复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一个月后的运动功能能力具促进的作用 ,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功能障碍 ,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观察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法上加用踝足矫形器。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独立和监视步行者共24例(80%),对照组17例(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10m最大步行速度(42.6±14.7m/min)比对照组(38.7±13.9m/min)快(P<0.05);康复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可加快脑卒中患者步行速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卒中亚急性期阶段内不同康复强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脑卒中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强化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普通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为期6个月。所有患者在康复治疗前行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MBI)评定,合并失语者另行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在治疗后第6个月末再次进行上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功能评分之间无差异犤FMA为(29.35±22.67)比(30.26±19.19)分;NIHSS为(8.94±3.64)比(8.75±4.26)分;MBI为(23.82±13.84)比(25.47±15.57)分;WAB为(60.23±18.50)比(57.33±16.79)分,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功能恢复,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FMA,NIHSS和MBI评分差异显著性意义犤FMA为(85.84±19.68)比(71.59±25.21)分;NIHSS为(2.01±0.034)比(3.53±0.54)分;MBI为(88.24±17.95)比(74.42±24.70)分,P<0.05〗,WAB评分差异呈非常显著性意义(87.74±13.9比71.24±15.63,P<0.01)。结论:适当强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在失语的改善方面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康复治疗3个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DL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3个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方法采用以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及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性研究.结果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评价1次Barthel指数,治疗组分别为6.22±4.28、16.00±3.79;对照组为6.16±4.97、11.68±4.54,2组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康复治疗3个月对脑卒中患者的ADL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依赖程度,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临床用药基本相同,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指导,治疗组实施功能性电刺激和康复指导,治疗前和出院前采用Fugl-Ma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得分为(23.17±7.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3.78±7.66)分(t=7.86,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犤(60.86±10.06)分犦远大于对照组犤(44.67±9.98)分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26,P<0.01)。结论:功能性刺激的辅助介入可以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