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0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儿科2000年8月至2008年10月诊治的120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20例KD中典型99例,不典型21例,男83例,女37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7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32例,其中冠脉扩张23例,冠脉瘤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29例.结论 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KD发病10d内用丙种球蛋白效果好,2g/kg单次注射明显优于0.4g·kg-1·d-1连用5d的疗法,WBC升高,ALB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06例KD患儿的相关资料。结果 106例KD中典型85例,不完全KD 2l例,男69例,女37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7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32例,其中冠脉扩张23例,冠脉瘤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29例。结论不完全KD冠脉损害率高,要增强了解不完全KD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导致婴幼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的因素,针对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后症状仍未减轻的患儿,要及时进行早期检查心脏B超,防止漏诊或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楼方  肖强 《四川医学》2013,34(5):629-63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儿科2004年8月~2012年8月诊治的73例KD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73例KD中典型62例,不典型11例,男38例,女35例,男女比例约为1.09∶1。年龄6个月~11岁,<1岁16例,1~3岁35例,3~5岁13例,>5岁9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10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1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17例。结论<1岁、WBC升高、ESR升高、ALB降低、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KD发病10d内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10年1月诊治的160例KD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60例KD中典型126例,不典型34例,男112例,女48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1岁41例,1~3岁68例,3~5岁21例,>5岁30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6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44例,其中冠脉扩张26例,冠脉瘤13例,巨大冠脉瘤5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40例,5例巨大冠脉瘤患者,1例完全恢复,其余4例未恢复。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发病10 d内用丙球效果好,2g/kg单次注射,明显优于每日0.4 g/kg连用5 d的疗法,WBC升高,ALB降低,男性及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临床特征、易被延误诊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72例KD中典型59例,不典型13例,男49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2.1∶1,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岁。<1岁22例,1~3岁29例,3~5岁14例,5~8岁7例。发病10d内确诊62例,发病10d后确诊10例。并发冠脉损害者19例,其中冠脉扩张16例,冠脉瘤3例。发病10d内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62例,发生冠脉损害13例,发生率为21%,10d后应用IVIG10例,发生冠脉损害4例,发生率为40%。结论:小儿川崎病症状不典型、对本病认识不足是导致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早期应用IVIG可明显降低冠脉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 KD)的临床特征、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以及发生概率。方法:将KD患儿72例依照临床表现,分为KD组、不典型KD组。收集每位患儿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结果、主要临床表现、年龄、性别以及心脏超声。进行汇总并比较分析。结果:KD组与不典型KD组的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并无明显差异。2组的患儿性别组成无明显差异。不典型KD组的患儿并发CAL的几率明显高于KD组的患儿。2组<1岁的患儿在年龄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结论:不典型KD好发于<1岁的患儿,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病情况与临床特点.[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6月我院收治的114例川崎病(KD)患儿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KD28例(24.5%),典型KD86例(75.4%).两组男女均为1.51;不典型KD组年龄8个月~12岁,平均3.7±2.8岁,典型KD组年龄3个月~11岁,平均2.9±1.9岁;不典型KD确诊时间为入院后6~30 d,平均13.6±5.5 d,典型KD确诊时间为入院后2~18 d,平均8.7±2.6 d.心脏超声冠状动脉病变率不典型KD组和典型组分别为46.4%和29.1%.两组在性别、年龄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确诊时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典型KD与典型KD在性别、年龄分布与冠脉病变的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均无差异,值得注意.须增强对不典型KD的认识,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相似文献   

8.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81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1例KD中不完全性KD 53例(18.9%),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KD 12例(4.27%),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急性期合并损害冠脉者74例(26.3%),其中冠脉扩张41例(14.6%),小冠脉瘤26例(9.3%),中等冠脉瘤7例(2.5%)。住院2周后新发生的冠脉扩张22例(10.6%)。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冠脉损伤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KD发病10 d内用IVIG效果好,2 g/kg单次注射优于1 g/(kg.d)连用2 d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收治的29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合并有冠脉损害和没有合并冠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典型川崎病患儿和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结果冠脉损害组患儿出现皮疹的比例为40.48%,出现嘴唇皲裂的比例为46.83%,均显著低于无冠脉损害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的月龄为(27.63±20.97)个月,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32.05±21.74)个月(P<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入院前以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前的发热天数均显著多于典型川崎病组患儿(P均<0.05);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为50.86%,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损害的比例(P<0.05);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年龄低于1岁的比例为23.73%,静脉丙种球蛋白前发热天数超过10d的比例为40.68%,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而白细胞计数超过12×109/L的比例(66.10%)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88.97±74.88)mg/L则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患儿(P均<0.05)。结论年龄小、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发热时间长是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对于年龄小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要重视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应用,以及时确诊并早期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0.
张自宜 《中外医疗》2012,31(12):7-8
目的 探讨KD的临床特征、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109例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09例KD中典型78例,不典型31例.平均发病年龄3.3岁.所有患者治愈出院,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1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6岁以下是KD好发年龄段并以男孩居多,不典型KD高,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于不典型病例;典型与不典型KD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无差别.  相似文献   

11.
沈忱  邓佳平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29-130,13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早期临床诊断方法,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93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分级标准分为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早期诊断KD的方法。结果两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表现,典型组患儿其他临床表现除肛周脱皮外发生率均高于非典型组,非典型组患儿肛周脱皮发生率明显高于典型组。两组患儿白细胞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血红蛋白、血沉、血小板、心肌酶CK—MB及白蛋白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为3.85%,非典型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为73.3%。两组患儿冠脉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436,P〈0.05)。结论KD临床以典型患儿为主,肛周脱皮、冠脉损害多见于非典型患儿,可据此对KD患儿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对提高后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曾在我院住院后在西安儿童医院确诊为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除发热且热型不一外,不易早期诊断治疗,易延误诊治而形成冠脉瘤。结论: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发热超过5d以上,双眼球结膜充血,应给予辅助检查,如血沉、CRP、MP-IgM、心脏超声等,以及时确诊川崎病,尽早治疗,减少冠脉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临床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及产生冠状动脉损害的比例进行分析研究,对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及精氨酸阿司匹林静脉注射方法治疗.结果1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中有9例男患儿,6例女患儿,男女比例1.5:1.发病患儿年龄在6个月~8岁之间,平均(4.2±0.6)岁,有12例患儿不足4岁,占80%,1例患儿治疗后复发,没有死亡病例.主要症状表现为首发症状起病是某种特殊症状,与诊断标准第5条不符,只与2~4条相符,但与患儿血培养及血清等检查结果相结合,将其它发热性疾病排除再与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的结果相结合进行诊断.其中只有1例患儿具备2条,占6.7%(1/15);6例患儿具备3条,占40%(6/15);8例患儿具备4条,占53.3%(8/15).结论 延迟诊治不典型川崎病将增大产生冠状动脉瘤的风险.所以医生在临床中应对小儿不典型川崎病提高重视,以利于早期诊治,进而使产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降低.存在潮红色卡疤,发热,同时伴随川崎病面容,潮红的肛周及手指脱皮,不足2岁男孩阴囊疼痛硬肿且潮红,增高的血沉、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比较明显,进行性血小板增高等症状的患儿应注意不典型川崎病.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1]。本病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病变,尤其冠状动脉的损害。不典型KD患儿由于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现将我院2002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16例不典型K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儿均有发热,并以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发生率最高,21例典型KD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5例,9例不完全型KD中发生3例。结论:婴幼儿川崎病早期易误诊,对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患儿,具有部分KD临床表现者,应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冠脉损害发生率。方法将76例KD患儿按临床表现分为典型KD组和不典型KD组,按冠脉损害与否分为CAL组和nCAL组,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心脏彩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典型KD组与不典型KD组性别形成无差异(P〉0.05),2组〈1岁的患儿年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典型KD组并发CAL的明显高于典型KD组(P〈0.05),CAL的KD患儿相对于nCAL的KD患儿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岁是KD的危险因素,不典型KD并发CAL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临床不完全川崎病误诊病例,提高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住院的14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误诊以及治疗情况.结果:14例不完全川崎病早期全部误诊,发病年龄9个月至8岁,小于3周岁占42.9%,不完全川崎病占23.7% (14/59),表现为某种特殊症状为首发病状,不符合诊断标准6条中5条,大多仅具备除发热≥5 d以外2、3条.经动态观察以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测可考虑诊断.其中除发热外的1条者1例,占7.1%,2条者5例,占35.7%,具备3条者8例,占57.1%.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增加冠脉瘤风险.临床医师要重视并提高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关注心血管外症状及体征,以便该病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不典型与典型川崎病(KD)临床常见的主症及相关指标的变化,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儿科确诊为川崎病的68例患者(典型KD49例,不典型KD19例),进行临床主症的筛选,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心脏彩超。并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结果典型KD临床主症以发热、球结膜充血最常见,非典型KD以发热最为常见,而实验室指标两组均有血沉、血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的异常。典型KD冠状动脉的损害发生率高于非典型KD。68例中65例应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林治疗后症状控制,有3例治疗后48~72h仍有发热,加用强的松后,体温于用药3d内降至正常。结论典型KD的临床主症发生率较高,不典型KD患儿临床主症的发生率低,临床要结合KD患儿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及相关治疗的效果,对疾病给予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治疗首选为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冬  毛秀英 《医学综述》2011,17(2):319-3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尤其是不典型KD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对平谷区医院儿科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诊治的1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不典型KD具备诊断标准6条中2条者1例,占3.33%(1/30);具备3条者13例,占43.33%(13/30);具备4条者16例,占53.33%(16/30)。冠状动脉受累者共26例,30例不典型KD中冠状动脉受累者共10例。结论不典型KD冠脉损害率高,临床表现虽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通过临床仔细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均能获得早期诊断,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