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改良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方法。方法对124例岩斜区肿瘤,通过颞枕小脑幕上下双骨瓣开颅、改良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方式,探讨传统乙状窦前入路和改良乙状窦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124例改良乙状窦前入路,手术中无静脉窦破裂出血的发生,术后无颅骨缺损、局部积液的发生。手术操作安全、简便、易于掌握。结论改良乙状窦前入路在传统入路基础上,通过对开颅骨瓣的改良,避免了手术中静脉窦损伤、手术后颅骨达到完全解剖复位,不仅使局部美观,还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重型脑干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39例)和对照组(59例),评估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以及有效率、死亡率、持续植物状态(PVS)生存率。结果手术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周后GCS评分(t=2. 39,P=0. 012)、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χ~2=7. 36,P=0. 003)、有效率(χ~2=8. 27,P=0. 001)、死亡率(χ~2=-6. 15,P=0. 006)、PVS生存率(χ~2=-5. 43,P=0. 014)组间比较结果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本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结论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治疗重型脑干出血,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PVS生存率,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血管内介入栓塞对Ⅲ级颅内动脉瘤(IA)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Ⅲ级IA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超早期手术组50例,早期手术组5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昏迷状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低于两组手术前(P 0.05)。超早期手术组手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早期手术组手术后(P 0.05)。两组手术后GCS评分高于两组手术前,生活质量评分低于两组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早期手术组手术后GCS评分高于早期手术组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早期手术组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早期手术组患者预后良好率86.00%高于早期手术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早期手术组并发症率10.00%低于早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能有效的改善Ⅲ级IA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和常规保守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5-07—2018-06收治的55例重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立体定向组(n=19)和常规保守组(n=36),评估发病后1周GCS评分、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对比2组疗效。结果立体定向引流手术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疗效好于常规保守治疗(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05-08-2012-02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2组,出血后24 h内实施手术为早期手术组,出血后24 h外实施手术为延迟手术组,每组25例.所纳入的50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穿刺引流组(22例)和小骨窗开颅手术组(28例).比较术后各组间格拉斯哥(GCS)评分及1 a后随访时ADL评分分级.结果 早期手术组术后第3天GCS评分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1 a后随访ADL评分分级Ⅰ~Ⅲ级显著多于延迟手术组(P<0.05);术后第3天,穿刺引流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小骨窗开颅手术(P<0.05),但2组1 a后随访ADL评分分级无明显差异.结论 尽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能有效提高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穿刺引流术和小骨窗开颅手术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手术入路,采用颞下切开小脑幕入路3例,乙状窦后入路5例,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1例。结果病变达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轻度脑干水肿2例,视物重影2例。随访6个月,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新发出血。术后3个月KPS评分90分7例,80分2例。结论对有明确手术指征的脑桥海绵状血管瘤,在出血后2~4周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神经电生理、神经导航辅助下切除血管瘤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骨窗开颅术在小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51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9~12分,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传统开颅手术组(n=26例)和微骨窗开颅手术组(n=25例)。并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头皮下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和巴氏指数(BI)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骨窗开颅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头皮下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开颅手术组(P 0. 05);微骨窗开颅手术组手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MMSE评分和BI评分与传统开颅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微骨窗开颅手术用于治疗GCS评分9~12分小脑出血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术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方面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临床分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方法与面听神经保护.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06例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89例(84.0%),近全切除15例(14.2%),部分切除2例(1.9%),死亡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01例(95.3%),听神经解剖保留75例(70.8%).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 Ⅰ级、Ⅱ级)保留73例(68.9%),听力保留率为72.3% (47/65).结论 对小脑脑桥角脑膜瘤进行临床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一定的手术技巧,能够提高面听神经功能保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登记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83例,失访7例,完成随访76例,其中男性45例(59.2%),女性31例(40.8%)。随访患者,记录发病后1年的生存状态(生存组和死亡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者1年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76例中,死亡32例,总病死率为42.1%;1个月内死亡28例,1个月病死率为36.8%。存活组平均血肿体积(2.58±2.18)mL,死亡组平均血肿体积(11.02±8.33)mL,两组比较,t=5.625,P=0.000。不同部位的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1年病死率比较,被盖型(4/26例)与混合型(21/29例)比较(χ2=17.983,P=0.000)。存活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3.27±3.19)分,死亡组GCS评分(6.13±3.66)分,两组比较(t=9.055,P=0.000)。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影响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1年死亡的主要因素有:血肿体积(RR=1.061,95%CI:1.013~1.111),入院时GCS评分(RR=0.825,95%CI:0.738~0.922)。结论 GCS评分和血肿体积是原发性脑桥出血预后的临床和影像学预测指标,GCS评分低、血肿体积大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6例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n=37)及引流组(n=39),开颅组采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引流组治疗采用钻孔经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开颅组病人的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引流组(P0.05)。开颅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改良Rankin量表(m RS)和Barthel生活指数明显优于引流组(P0.05)。开颅组术后3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术后1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显著高于引流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有效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的脑出血,可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远近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经额部入路与经颞部入路两种方式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间神经内镜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2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经额部入路组(38例)与经颞部入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1周颅内压,术后2周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csale,GCS)、ICU天数、住院天数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s(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的差异。测量两种入路经过皮层深度、脑室镜需调整角度、医源性脑损伤范围。结果经额部入路组与经颞部入路组在性别比例、入院GCS评分、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1周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颅内压,术后2周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csale,GCS)、ICU天数、住院天数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s(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再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测量的经过皮层深度、最远操作距离、脑室镜需调整角度、医源性脑损伤范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额部入路与经颞部入路两种方式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最终效果对比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简易可视定位技术辅助神经内镜微创清除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37例)与显微手术组(24例)。术前将内镜组患者的DICOM格式CT数据用3D-Slicer软件行颅脑及血肿的三维重建,获取血肿体积、定位等参数,辅助血肿定位及手术路径设计,术中指导引入神经内镜直视下清除血肿并止血。显微手术组患者依据术前CT检查行血肿定位,常规开颅,皮层造瘘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并止血。两组患者术后复查CT,计算残留血肿量。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及6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内镜组患者术中在简易可视定位技术辅助下穿刺器及工作鞘均达到预定的位置。内镜组与显微手术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前后血肿量、手术前后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内镜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24.30±5.3)min]与显微手术组[(23.20±5.8)min]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1.0±11.5)min]及术中出血量[(46.5±10.5)mL]均比显微手术组[(91.5±23.5)min,(103.5±13.5)mL]显著减少(均P<0.01)。内镜组患者术后6个月mRS评分(2.89±1.51)较显微手术组(3.68±1.52)明显改善(P<0.05)。两组均无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基于3D-Slicer软件的简易可视定位技术未增加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术前准备时间,具有操作简单、便捷、可靠的特点,适用于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前准备计划。其联合神经内镜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的预后,有较强的可行性及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GCS评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2013年收治的260例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分为手术组109例和保守治疗组151例。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并分析与入院时GCS评分的关系。结果 GCS评分3~5分和13~15分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评分6~8分及9~12分手术治疗组预后优于保守治疗组。手术治疗组患者预后GOS评分超过4分患者比例为74.31%(81/109),重度致残率为25.69%(28/109),优于保守治疗组的37.08%(56/151)与62.91%(95/1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较保守治疗预后效果好,病死率低,并发症易于控制,在手术选择和手术时机上应根据术前评价遵循"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入院时病情危重且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干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以及随访信息。根据血肿位置、深度不同,分别选择枕下后正中入路、颞下入路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等清除血肿。结果发病一个月死亡10例,病死率为27.8%;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平均为3.5分。结论手术清除血肿可以作为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一种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入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人路治疗的17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可顺利分开小脑水平裂外侧部和小脑脑桥裂上肢,均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术后立即止痛15例,2例疼痛分别于术后第2、3天完全消失.术后1例出现口唇疱疹,1例患侧面部轻微麻木.结论 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避免传统的枕下乙状窦后人路三叉神经感觉根人脑桥处显露不良的缺陷,减少听力下降、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治疗策略、适应证和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病情的高血压脑干出血患者治疗方式及疗效.结果 77例患者中,中脑出血25例,脑桥出血33,延髓出血19例.手术治疗22例;保守治疗55例.以CT示脑干出血最大层面面积占该层面脑干面积的百分比分组,小血肿组(≤50%)43例,大血肿组(>50%)34例;小血肿组均为保守治疗;大血肿组中手术治疗22例,均为开颅手术清除血肿,保守治疗12例.治疗期间保守治疗病死率20.0%(11/55);手术病死率18.2% (4/22);小血肿组病死率4.7% (2/43);大血肿组病死率38.2%(13/34),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肿组手术治疗病死率18.2%(4/22)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病死率75.0%(9/12),两种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出血量小(≤50%)的患者首选保守治疗;出血量大(>50%)的患者手术治疗组疗效及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正确掌握脑干出血的手术指征,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9月,连续入选在我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发病72小时内明确诊断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和病死率,采用改良的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30 d预后不良率。结果 研究中共入选86例患者,其中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术35例。两组术后7 dNIHSS评分、GCS评分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颅动脉瘤夹闭组治疗30 d不良预后率(mRS>2分)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5.3%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的短期预后优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少量自发性脑出血伴明显功能障碍的患者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通常有争议性,探讨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清除血肿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近5 a大脑半球出血患者150例(出血量20~30 mL),其中50例采用立体定向技术给予血肿清除术,50例采用导航技术给予血肿清除术,分别为手术组1、手术组2,另50例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对比3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mRS评分。结果入组患者单侧肢体肌力<3级,出血量≤30 mL,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或丘脑。通过6个月随访,手术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RS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手术组相对保守组有更好的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少量自发性脑出血伴明显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立体定向手术、神经导航技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其中立体定向技术并发症及血肿清除率优于神经导航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切口改良对减少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1年4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723例,其中2009年8月以前518例患者采用传统乙状窦后入路,2009年8月以后205例患者采用改良乙状窦后入路。比较不同手术入路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并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年8月以前518例患者采用传统乙状窦后入路,其中出现10例脑脊液漏,脑脊液漏修发生率0.02%,2009年8月以后205例患者采用改良乙状窦后入路,未发生一例脑脊液漏。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两组手术入路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施微血管减压术的面积痉挛患者,采取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