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华  郭春锋 《中原医刊》2011,(6):125-126
目的 探讨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幕上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与MRI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其中8例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结果 病变均为单发.大囊小结节型6例,单纯囊型2例,实质型1例.8例CT平扫囊腔呈低密度,1例呈高密度,肿瘤壁结节均呈等密度 7例MRI平扫囊腔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明显低信号 肿瘤壁结节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 8例MR增强扫描壁结节及实质性肿块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囊壁未见强化 3例肿瘤周围或肿瘤内可见流空血管,MRA显示瘤周或瘤内增多、增粗、迂曲的动脉血管.结论 幕上血管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肾上腺髓样脂肪瘤(AML)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手术后病理证实AML病例,其中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及MRI平扫。分析病变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MRI平扫征象。结果 5例均为单发,术前均诊断正确。其中左侧3例,右侧2例;病变大小3~18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CT值-90~40Hu;其中1例病变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增强病变呈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MRI平扫T1WI见高低混杂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低高混杂信号。结论 CT和MR平扫对AML诊断特异性高,增强扫描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学资料,21例行CT平扫,10例行MRI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MRI增强检查。结果21例病变均起源于上颌窦,形态多样。12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包块,其中7例病变内部及边缘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20例病变周围骨质压迫吸收,以上颌窦内侧壁为著。10例MRI平扫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内部及周围见短T2信号;4例MRI增强后呈斑片状、结节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MRI与CT比较能更好地显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出血、坏死的信号特点,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内孤立性纤维瘤CT及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5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其中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资料即肿瘤大小、密度、边缘、强化特点等影像学特点进行描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5例肿瘤直径3~8 cm,平均6.5 cm.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为稍高密度,增强后呈高密度改变,边缘见环形更高密度影.MRI检查肿瘤大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改变,小部分T2WI表现为特征性的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瘤均呈较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单发的,实质性的肌纤维及纤维母细胞来源的肿瘤,边界清晰,CT扫描的密度同肌肉样密度.MRI扫描T1WI呈肌肉样等信号,而T2WI上大多为均匀稍低、等信号改变,少数可出现特征性的"阴-阳"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6.
林志霞  赵喜才  刘大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34-1635,1643
目的:探讨Tolosa-Hunt综合征(THS)的影像学表现,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998~2006年临床确诊的8例THS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表现.结果:影像学表现异常5例,主要表现为一侧海绵窦增大、眶尖软组织肿块.CT呈软组织密度,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强化扫描CT、MRI均示病变明显强化,同时伴有邻近硬膜强化.DSA检查1例示病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稍狭窄,MRA检查1例示一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形态不规则;另3例无明显异常表现.结论:THS部分病例有影像学的异常改变, CT、MRI表现对其确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5例行CT平扫加增强,2例均行CT和MRI检查;12例为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中,6例为实性肿块型,6例为囊实性肿块型,实性成分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T2FLAIR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及T2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晰,与脑实质分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瘤内可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两种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强化血管影;3例多发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型,密度及信号类似于单发病灶实性肿块型,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强化不一致,颅内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颅外椎体或椎管内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异性,确诊有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LCT和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例GIST的CT和MRI平扫和增强影像学表现,其中2例行普通CT检查,7例行MLCT检查。9例患者都有MRI资料。结果:9例肿瘤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长径2.1~15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MLCT2例增强者瘤体中等或明显强化,双期扫描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呈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MR增强扫描6例肿瘤动脉期明显或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2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中等程度强化;1例动静脉期强化均不明显。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ML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GIST诊断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及MRI表现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该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桥脑小脑区占位性病变的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听神经瘤CT平扫为等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内见囊变区,囊变部分无强化,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MR平扫T1WI为等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脑膜瘤CT平扫为等或高密度,部分见沙砾状钙化,明显均匀强化;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部分见细血管流空信号,明显均匀强化。胆脂瘤的CT平扫低于脑脊液密度,均无明显强化;MRI平扫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内见比脑脊液高的信号,无强化。三叉神经瘤跨越后、中颅窝生长,呈哑铃状,为等密度,有明显强化;MRI平扫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明显强化。结论 CT及MRI检查对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旭丹  梁峰  邹建勋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93-893,899,F0004
目的提高对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CT、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MRI表现。其中行CT检查6例,MRI检查2例。结果8例均为血管透明型。6例CT平扫表现为侧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2例MRI平扫为卵圆形软组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后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改变,其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随访情况。结果:1例术前行B超检查,疑为颈动脉体瘤,经双源CT检查证实;3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1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均明确诊断。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中,单纯肿瘤切除者1例,肿瘤及颈外动脉节段切除5例,其中2例行颈总动脉分叉部缝合修补。术后1例出现舌下神经和喉返神经损伤征象及癫痫,1例出现短期的交感神经受损征象(Horner征),余均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6例患者均临床治愈,随访2个月至7年,均无复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检查均可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双源CT和DSA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手术切除是颈动脉体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认真准备,术中细心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脑缺血损伤和脑神经损伤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贾爱英 《当代医学》2011,17(27):3-4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12例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脑静脉窦血栓累2例。CT平扫:静脉窦高密度征,皮层或深部静脉高密度带征,CT增强:脑静脉和静脉窦"δ"征和空三角征(25%~30%)、充盈缺损。MRI检查时脑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三角"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静脉窦壁常不规则或不显示,机化血栓T1WI、T2WI上呈低信号,可强化,继脑静脉窦血栓并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DSA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后随访有很高诊断价值但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结论对"所谓平扫CT阴性"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病例诊断,MRI加MRV优于DSA,而DSA又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诊断、手术治疗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方法整理15例CBT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15例按照Shamblin分型,I型2例,Ⅱ型8例,Ⅱ型5例。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B超、CT、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CTA。行手术切除14例,手术方式包括伴或不伴颈外动脉切除的完整剥离;瘤体连同颈内-颈总动脉切除血管重建。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所有患者经3个月~9年4个月随访,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麻痹2例,单侧舌下神经麻痹1例,单侧颈交感神经损伤1例,无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均无局部复发。结论64排CTA可作为CBT术前诊断、评估的首选方法。而正确诊断、周密完善的术前评估及合理的手术方案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Moyamoya病CT、MRI和DSA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153例Moyamoya患者的CT、MRI及DSA进行回顾性分析.153例患者中,83例有CT平扫,30例有CT增强,25例有CT血管造影(CTA);135例有MRI SE序列平扫,3D-TOF MR血管成像(MRA)130例;113例有DSA.结果:83例CT平扫发现脑梗死38例,脑出血33例,仅3例隐约可见丘脑、基底节区和鞍上池的略高密度烟雾血管影;135例MRI平扫患者中发现脑梗死108例,脑出血38例.CT平扫、CTA、CT增强诊断阳性率分别为3.6%(3/83)、92%(23/25)和93.3%(28/30).MRI平扫和3D-TOF MRA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5.6%(129/135)和100%(135/135).DSA诊断阳性率100%(113/113).CTA、MRA和DSA显示颈外动脉侧支循环的阳性率分别为24%(6/25)、27.7%(36/130)和35.4%(40/113).与DSA比较,CTA和MRA显示烟雾血管少,常高估脑动脉狭窄.结论:DSA是诊断烟雾病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但具有创伤性.CT增强、CTA、MRI平扫和MRA均是诊断烟雾病的重要方法,CT平扫难以诊断烟雾病.  相似文献   

16.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扫描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低场强磁共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票 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8~60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A,2例行DsA检查,5例经半年以上复查病灶影像无变化。13例中发现18个病灶,5个在T1WI上呈等信号,4个为高信号,9个为混杂信号;在T2WI上18个病灶均为不均匀高信号,于抑水序列(FLAIR)所有病灶均呈高信号,梯度回波序列(T2WI)发现9个病灶有低信号环,多数病灶无灶周水肿及占位征象。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可正确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7.
张荣  付兵  曹瑛  彭竹琴  闵维阳 《四川医学》2012,33(10):1830-1832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CT及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近2年经部分手术病理及DSA证实的25例DVA,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行CT检查,DSA检查6例,回顾分析其MRI、CT表现。结果发生于幕上15例,幕下10例;CT检查9例,合并脑出血3例,有4例CT平扫未见明确异常密度改变,2例增强扫描见线条形异常增强血管影;MRI能清楚显示所有病变,T1WI、T2WI表现为线条形异常信号22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4例,增强扫描明显显示增粗髓质静脉及引流静脉,部分呈典型的"海蛇头"、"水母头"、"星簇状"等表现;幕上DVA引流静脉经皮层静脉汇入到脑表面静脉窦10例,汇入室管膜下静脉3例,汇入大脑深静脉2例,幕下10例汇入到脑表面静脉7例,汇入到四脑室膜下静脉3例。结论 CT对此病的诊断特异性少,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对99%的DVA作出准确定位定性诊断,故MRI检查能替代CT和DSA成为DVA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对脑静脉畸形(CVM)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9例CV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行CT平扫检查,9例行MRIT1WI、T2WI、T2FLAIR、T1WI增强扫描,其中有3例行3DTOFMRA扫描,2例行VENBOLDSENSE扫描。结果 CVM位于幕下5例,幕上4例。3例CT平扫均未见CVM直接征象,其中2例发现异常病灶,1例未见异常。5例MRI平扫显示髓静脉呈长T1长T2信号,中央静脉干呈长T1短T2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FLAIR上髓静脉为稍高信号,中央静脉干为稍低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呈典型的"水母"征或"树根"征表现。2例MRI平扫显示条管状流空低信号,增强呈条状高信号。1例MRI平扫显示类圆形等长T1、等长T2信号,中心可见流空信号。增强MRA显示髓静脉呈放射状汇入中央静脉并见引流入上矢状窦。1例术前只诊断为血管畸形,未能明确分型。结论 MRI多序列成像对脑静脉畸形绝大多数可明确诊断,MRI增强及VENBOLDSENSE序列是发现脑静脉畸形最敏感的方法,应做为CVM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