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永贵  袁龙  王文清  方建国  施春阳 《中草药》2017,48(9):1820-1824
目的比较盐酸小檗碱(BBH)及其磷脂固体分散体(BBH-PSD)的肠吸收特点,探讨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小檗碱生物利用度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在体灌流液中小檗碱的质量浓度变化,分别考察不同部位、不同灌流体积流量、不同质量浓度对BBH和BBH-PSD肠吸收特性的影响,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指标。结果 BBH和BBH-PSD在空肠吸收最快,BBH-PSD在空肠的K_a和P_(app)显著高于BBH(P0.05);BBH-PSD在体积流量为0.2、0.4、0.8 mL/min下的K_a和P_(app)均显著高于BBH(P0.05);质量浓度的增加对BBH肠吸收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随着BBH-PSD质量浓度的增加可显著增加BBH的肠吸收(P0.05)。结论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可促进小檗碱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尤其是空肠,其促进吸收机制与提高小檗碱渗透性、增强单纯扩散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盐巴戟天中环烯醚萜苷类和寡糖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QqQ-MS/MS)技术分别建立巴戟天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水晶兰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和寡糖类成分耐斯糖在小肠液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渗透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探究不同p H值、不同药物浓度、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盐制对巴戟天中水晶兰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和耐斯糖肠吸收的影响。结果建立了盐巴戟天中3种有效成分在大鼠小肠液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3种成分在pH7.4灌流液中的P_(app)和K_a均大于p H 6.8和p H 5.4灌流液,在中剂量(270 g/L)灌流液中的吸收参数均明显大于高剂量(540 g/L)和低剂量(135 g/L)。3种成分在小肠各肠段均有吸收且不同肠段间无明显差异,水晶兰苷K_a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去乙酰车叶草苷酸K_a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耐斯糖K_a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同一肠段耐斯糖与水晶兰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K_a有明显差异(P0.05),耐斯糖去乙酰车叶草苷酸水晶兰苷。盐巴戟天中3种成分在小肠不同肠段的P_(app)均大于巴戟肉,其中耐斯糖最为显著(P0.01)。结论盐巴戟天中3种成分在小肠不同肠段中均有较好的吸收,水晶兰苷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去乙酰车叶草苷酸和耐斯糖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回肠,耐斯糖的吸收速率明显大于水晶兰苷和去乙酰车叶草苷酸。3种成分在中剂量(270g/L)、pH 7.4灌流液中吸收较好,均存在自身浓度抑制现象。盐巴戟天中3种成分的肠吸收特性优于巴戟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在大鼠离体肠黏膜中的透过情况。[方法]采用Ussing Chamber技术,考察不同浓度红景天苷于大鼠肠黏膜透过情况,并考察维拉帕米(Ver)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红景天苷大鼠肠黏膜透过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红景天苷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单位时间转运速率(Flux)随浓度升高而增大,不同肠段表观渗透系数(P_(app))无统计学差异(P0.05)。Ver加入一定量的SDS后,红景天苷在回肠和结肠的P_(app)显著增加(P0.01或P0.05),当SDS浓度为2 g/L时,回肠P_(app)增加为对照组的2.76倍。[结论]红景天苷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且吸收具有浓度依赖性,以被动吸收为主,Ver对红景天苷大鼠各肠吸收无影响,SDS促进了红景天苷回肠和结肠吸收。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9,(3)
目的研究蜘蛛香35%乙醇提取物的肠吸收特性。方法进行大鼠单向肠灌流实验,计算提取物肠灌流液中不同质量浓度(0.5、1.0、1.5 g/mL)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橙皮苷、异绿原酸C吸收参数,考察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对提取物吸收的影响。结果除异绿原酸A、橙皮苷外,其他成分K_a、P_(app)值随着其质量浓度增加无明显变化。加入维拉帕米后,各成分(1.0 g/mL)K_a、P_(app)值显著提高(P<0.01)。结论蜘蛛香35%乙醇提取物中7种成分在小肠中呈中等吸收,可能与P-糖蛋白有关。其中,异绿原酸A、橙皮苷吸收机制可能为主动转运,其他成分为自由扩散转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红花药对中主要活性成分的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研究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两个主要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在吸收最佳的肠段考察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多药耐药蛋白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丙磺舒和能量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对上述两个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且回肠的吸收最佳;在回肠段:丹酚酸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2 mg/mL~6 mg/mL)具有浓度依赖性;和不含抑制剂的组比较,盐酸维拉帕米(100 mg/mL),丙磺舒(12 mg/mL, 24 mg/mL)和2,4-二硝基苯酚(20 mg/mL~60 mg/mL)对丹酚酸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K_a和P_(app)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在回肠段: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丹酚酸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均有能量依赖性,吸收机制可能属于主动吸收;丹酚酸B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能是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蛋白相关蛋白2的底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运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根皮苷的含量,研究根皮苷在小肠段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根皮苷吸收的影响,得出根皮苷在体大鼠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根皮苷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在空肠段和结肠段吸收较完全,在十二指肠段和回肠段难以吸收;其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从大到小依次为空肠结肠十二指肠回肠;不同质量浓度的根皮苷(5.14,10.28,20.56 mg·L~(-1)),其Ka和P_(app)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根皮苷在大鼠全肠段的吸收没有浓度依赖性,吸收机制可能属于被动扩散;含P-gp抑制剂组和不含P-gp抑制剂组比较,根皮苷的Ka和P_(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根皮苷可能是P-gp底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芪-附子药对配伍对附子3种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3种双酯型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肠吸收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选择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为研究肠段,以表观渗透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考察黄芪对附子6种生物碱P_(app)的影响。结果当附子-黄芪3∶1时,黄芪在十二指肠和回肠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在3种肠段均能降低单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1时,除次乌头碱在回肠外,黄芪能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当附子-黄芪1∶3时,黄芪能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除回肠外)的P_(app),在各肠段均能显著降低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P_(app)。结论黄芪可抑制附子生物碱的吸收,且其抑制作用因配伍比例、生物碱的种类和肠段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重量法对灌流液体积进行校正,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考察了盐肤木提取物中没食子酸、苔黑酚葡萄糖苷、没食子酸乙酯、五没食子酰葡萄糖4种酚酸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盐肤木提取物中4种酚酸类成分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药物有效渗透系数(P_(eff))大多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存在着高浓度饱和现象。在同一浓度下,4种成分在各肠段的K_a和P_(eff)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4种成分在肠道中吸收速率及渗透能力顺序是: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乙酯没食子酸苔黑酚葡萄糖苷,且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没食子酸、苔黑酚葡萄糖苷、没食子酸乙酯、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其吸收速率及渗透能力与肠道部位以及浓度有关,并且4种有效成分在肠道的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主动转运或促进扩散。  相似文献   

9.
王丹  魏玉辉  张帆  李育卿  武新安 《中成药》2012,34(5):828-831
目的 研究拉马宁碱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并考察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及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 拉马宁碱在整肠段均有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按照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的顺序下降;2-20μg/mL的药物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OCTs抑制剂组与不含OCTs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拉马宁碱为全肠段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且P-gP及OCTs对药物的小肠吸收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朱君君  沈成英  王镜  戴博  袁海龙 《中草药》2020,51(7):1845-1851
目的制备甘草酸(GL)-普朗尼克F127(F127)/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混合纳米胶束(MMs)(GL-F127/TPGS-MMs),以改善GL的口服吸收。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GL-F127/TPGS-MMs,以胶束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处方及工艺,包括F127与TPGS的比例、聚合物的质量浓度、GL的用量、水化温度、水化时间;采用透射电镜考察胶束形态;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特性。结果优化得到处方和工艺为TPGS 180 mg、F127 270 mg、GL 70 mg、水化温度50℃、水化时间3 h。所制备GL-F127/TPGS-MMs澄明度好,平均粒径为(28.20±5.63)nm,多分散系数为0.20±0.06,Zeta电位为(-5.24±1.55)m V,包封率为(97.57±5.29)%,载药量为(13.13±0.71)%;胶束呈球形,可见明显的囊泡结构。与回肠段比较,GL在空肠段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L原料药比较,GL-F127/TPGS-MMs的肠吸收较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制备的GL-F127/TPGS-MMs显著地提高了GL的体内吸收。  相似文献   

11.
陈晓艳  刘扬  张玮  贝永燕  许静玉  王文娟  张学农 《中草药》2009,40(12):1930-1935
目的 考察去甲基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NCTD-CS-NP)的体外释放以及其在体、离体肠吸收特征,并建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离子诱导交联法制备NCTD-CS-NP,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以去甲基斑蝥素(NCTD)水溶液为对照,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法与在体同流法研究纳米粒制剂在大鼠小肠区段内的吸收规律;并对体外释放、离体及在体肠吸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NCTD与NCTD-CS-NP在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_a)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两种剂型在十二指肠的K_a分别为15.69、29.16 h~(-1),纳米粒制剂的吸收显著好于水溶液;同一剂型,不同质量浓度药物的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之间无显著影响(P>0.05),均符合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离体小肠外翻吸收的趋势与在体吸收一致.仅K_a稍有降低,二者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0.999 4).结论 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药物释放,可有效促进NCTD在肠黏膜的吸收;NCTD在肠道中上部吸收明显,药物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尤显著影响;NCTD体外释药、在体、离体肠吸收三者之间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藤茶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和藤茶总黄酮原料药在大鼠体内肠道中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SPIP),以HPLC法测定藤茶总黄酮原料药和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结果藤茶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平均吸收分数(Fa)分别为其原料药的1.89、2.07、1.47、1.84倍,在四个肠段的表观通透系数(P_(app))分别是其原料药的1.80、3.02、1.65、1.95倍。藤茶总黄酮固体脂质纳米粒在空肠的吸收较好,其次是回肠、十二指肠、结肠;而藤茶总黄酮原料药在回肠的吸收较好,其次是空肠、十二指肠、结肠。结论将藤茶总黄酮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制剂,可增强总黄酮在肠道的吸收,甚至改变了最佳吸收肠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四乙酰葛根素(4ac)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模型,通过HPLC法测定出口处灌注液中4ac的浓度,计算4ac在小肠各个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及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 4ac在小肠段的吸收情况是十二指肠回肠空肠,4ac浓度为100μg·mL-1与150μg·mL-1在十二指肠的吸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4ac主要在十二指肠段吸收,可开发为口服制剂。  相似文献   

14.
研究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NSSPE)的肠吸收性质。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葛根素的浓度,考察NSSPE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葛根素的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葛根素NSSPE在各肠段Ka和Papp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其中十二指肠显著大于空肠和回肠(P0.05),极显著大于结肠(P0.01),空肠和回肠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其余3种制剂比较,葛根素NSSPE在十二指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5);空肠和结肠中的Ka和Papp极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1);回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葛根素的原料药和普通乳(P0.05),但与纳米晶无显著差别。由此证实,NSSPE能显著提高葛根素在小肠中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刘诗雨  柏希慧  董林娟  王昌利  宋逍 《中草药》2016,47(14):2488-2491
目的考察葛根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以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量,分别考察不同灌流体积流量、药物质量浓度、肠段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并对比了葛根素原料药及载药微球的吸收特性。结果灌流体积流量对葛根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的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在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大于在十二指肠处的值(P0.05);载药微球在空肠的Ka和Papp值显著高于葛根素原料药(P0.05)。结论葛根素羧甲基微球中葛根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其在空肠和回肠段吸收较好,羧甲基壳聚糖作为载体能显著提高葛根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黄芩苷镁盐和黄芩苷的肠吸收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黄芩苷镁盐和黄芩苷的肠吸收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异同。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样品中黄芩苷镁盐和黄芩苷的含量,计算黄芩苷镁盐的吸收速率常数(K_a),每小时单位体积的肠吸收量(Abs),表观渗透系数(P_(app))等肠吸收动力学参数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等药动学参数,明确黄芩苷镁盐的肠吸收动力学和药动学特征。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黄芩苷镁盐与黄芩苷在体和体内的吸收差异。结果:肠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黄芩苷镁盐的K_a为黄芩苷的16.33倍,Abs为黄芩苷的1.78倍,P_(app)为黄芩苷的15.75倍,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但药动学数据显示黄芩苷镁盐的药峰浓度(C_(max)),AUC0-t,达峰时间(T_(max))和血浆清除率(CL_z)与黄芩苷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黄芩苷比较,黄芩苷镁盐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更好,且吸收迅速。黄芩苷镁盐灌胃给药后药动学特征与黄芩苷无显著性差异,原因是黄芩苷镁盐经体内胃酸的作用被还原成为了黄芩苷。  相似文献   

17.
邢潇琳  范春雷  丛晓东  杨培培  蔡宝昌 《中草药》2015,46(11):1645-1648
目的比较姜黄素葡甲胺共晶(MGC,姜黄素与葡甲胺通过氢键连接的新共晶化合物)与姜黄素的肠吸收参数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单向灌流模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计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MGC在十二指肠与结肠的Ka和Papp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各肠段间吸收特征相近(P0.05)。各肠段Ka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Papp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MGC的全肠段Ka为(9.966±0.030)×10-3 min-1,Papp为(6.871±0.013)×10-3 cm/min,较姜黄素分别提高了1.53和2.21倍。结论 MGC较姜黄素有更好的肠吸收特征,提示MGC生物利用度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巴戟甲素(DFM)在大鼠小肠不同肠段中的吸收差异.方法 在不同肠段的肠管外翻模型中加入DFM 1 mg/mL的Krebs液,在不同时间点取样并以HPLC-ELSD法测定囊内药物浓度,比较各小肠段对DFM吸收的差异性.结果 DFM在不同肠段均有吸收,其吸收速度常数(ka)分别按照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的顺序下降.结论 DFM在大鼠小肠各个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秋水仙碱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秋水仙碱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为新型给药系统设计和处方研究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 以一定质量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作为灌流液,恒速(0.25 mL/min)对Wistar大鼠不同肠段进行单向灌流,分段收集灌流液并用HPLC法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以重量法校正水分吸收的影响.结果 20 μg/mL.秋水仙碱灌流液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依次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不同质量浓度(4、20、40μg/mL)灌流液在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灌流液中含1%乳糖与不含乳糖时秋水仙碱的吸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秋水仙碱在大鼠各肠段均有不同程度吸收,且乳糖能够促进其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方法建立牛蒡子苷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计算牛蒡子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单位时间吸收率(P)、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牛蒡子苷10~50 μg/mL在肠道吸收的Ka、t1/2、P,Papp值不随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保持恒定.结论 牛蒡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小肠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