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党耕町王超寰枢椎的畸形、损伤、炎症和肿瘤可使正常解剖结构出现异常,失去稳定性,使上部颈脊髓处于危险状态。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急性脊髓损伤,危及生命,也可以渐进性发展形成慢性高位颈脊髓病。寰枢椎不稳通常需做寰枢椎融合术。寰枢椎融合术分为侧前...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6岁。因枕颈部疼痛不适,头颈歪斜2d,来我院门诊就诊。摄颈椎正侧位及开口位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略右侧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隙右窄左宽。以“寰枢关节半脱位”收入院。体格检查:枕颈部以C2右侧压痛明显,头颈歪斜,颈椎旋转活动受限,未发现阳性神经体征。  相似文献   

3.
张丽梅  徐艳  朱久勇 《中国骨伤》2020,33(9):883-886
目的:观察改良后的牵引疗法在成人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31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39岁,其中18~40岁者10例,41~60岁者15例,51~68岁者6例。主要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疼痛,寰枢椎CT平扫示不同程度寰枢椎半脱位。运用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牵引2 min,放松10 s,牵引角度以后伸位5°~10°,重量3~6 kg开始,每两天增加重量1 kg,至症状改善后,并以此重量维持治疗。牵引时间为30 min,每天牵引2次,10 d为1个疗程。寰枢椎间隙左右欠等宽1~2 mm者牵引1个疗程,3~4 mm者牵引2个疗程,特别疑难严重者如寰枢椎间隙左右欠等宽4 mm常规疗程无好转者,疗程可以增至3个月。治愈:颈部无疼痛,颈部活动正常范围,CT检查示寰枢椎间隙正常,齿突居中;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颈部活动正常者。好转:颈部疼痛明显好转,CT检查示寰枢椎间隙左右欠等宽1 mm者。结果:31例患者中,1个疗程治愈者17例;2个疗程治愈者11例,好转2例;3个月治愈者1例。结论:改良后的牵引疗法对成人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特别是寰枢椎间隙左右欠等宽3~4 mm的半脱位,有明显的疗效,且此法安全、可靠,患者无不适,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X线检查,螺旋CT扫描以及三维影像重建在诊断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不同临床意义。方法:24例行颈椎张口位片检查,其中16例和5例对照组采用螺旋CT扫描。结果:平均50%以上2次摄片,部份齿状突与侧块间距显示不清。16例螺旋CT扫描均证实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不等,三维影像重建立体地再现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移位程度和齿状突发育情况。5例对照组正常。结论:常规X线多能确诊,螺旋CT扫描及三维影像重建,可弥补6诊断上的困难,同时也有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寰枢椎固定性旋转脱位的特点[1]是寰椎围绕枢椎的固定性旋转移位,临床表现为颈痛、颈呈知更鸟位、颈部活动受限。该脱位在成人罕见,若误诊或漏诊后果严重[2]。我们收治1例手法推拿导致成人寰枢椎固定性旋转脱位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寰枢椎不稳后路融合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寰、枢椎不稳可因创伤、炎症、局部畸形、肿瘤等引起,包括齿突骨折、寰椎椎弓骨折、枢椎椎弓骨折以及因此造成的寰椎脱位等,易致颈脊髓受压,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在治疗方法上,过去以保守治疗为主,如颅骨牵引、Halo支架、头颈胸石膏等。近年来,越来越多数学者提倡手术治疗,在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上已取得很大进展。常见的颈后路手术方法包括枕颈融合术、寰椎后弓切除术和寰枢椎融合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寰枢椎融合术更为合理、有效,对颈部旋转功能限制相对较小。本文就寰枢椎后路融合术作一综述。1 手术方法1.1钢丝或钛缆 Mixter和O…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知更鸟”畸形临床上以疼痛性的寰枢椎旋转强直为特点。传统的诊断方法是在X线片上观察齿突脱位的程度以及齿突与两侧寰枢关节的对称关系。虽然近年来动态CT以及MRI被用于该病的诊断,但是当患者在没有麻醉状态时强直的寰枢椎位置会误导诊断。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的解剖及其损伤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胡有谷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779-784
寰枢椎的解剖及其损伤胡有谷寰枢椎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其在发育和解剖上具有独特性。当一定方式的外力损伤下,造成寰枢椎的骨折和脱位。构成一种特殊类型的脊柱损伤。此种损伤临床不常见,故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一、寰枢椎的胚胎发育寰椎来...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57例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4例,女43例;年龄46~79岁(61.8±1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5~36.8年(17.5±3.7年),诊断RA后出现上颈椎相关症状时间为1.5~19.4年(8.9±2.4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颈部姿势异常和活动受限。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20例,E级22例;JOA评分4~14分(8.7±1.8分),VAS 4~10分(7.4±1.5分)。寰椎前向脱位44例,其中寰齿前间距(anterior atlantodental interval,AADI)>10mm者8例;寰椎后向脱位9例;寰椎前后向脱位4例。6例合并下颈椎不稳,10例合并枕颈部其他畸形。13例枕寰关节先天性融合及骨性融合无枕寰关节活动度者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A组);44例有枕寰关节活动度的患者采用寰枢椎融合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16例寰枢椎脱位牵引不能复位的患者先行前路经下颌下寰枢椎关节松解术再一期后路行寰枢椎融合术治疗(B组),28例寰枢椎脱位牵引能复位的患者直接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组)。定期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18.2±13.5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190.5±42.8ml);B组手术时间180~240min(221.4±20.3min),术中出血量100~260ml(157.3±36.1ml);C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09.4±12.1min),术中出血量100~200ml(124.1±32.7ml)。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复查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AADI为2~3mm(2.4±0.4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84个月(34.4±10.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2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C级患者6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9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无变化;JOA评分改善至10~17分(14.6±3.5分),VAS评分降至1~5分(3.6±1.4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植骨块发生自发性部分吸收,随访1年半时植骨块吸收停止并部分融合,未再次行植骨术;其余患者植骨均融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现象。结论:RA累及上颈椎时会造成寰枢椎脱位导致脊髓受压,依据枕寰关节活动度情况采用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可操作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1年3月对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9.1岁。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3例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ASIA分级:D级2例,C级1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CT和MRI检查,均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其中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1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12例,寰枢椎固定旋转半脱位2例;颈脊髓受压5例。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2.5~3.8mm,平均3.0mm;寰齿前间隙6~14mm,平均9mm。术前常规行牵引1~2周复位,完全复位7例,部分复位5例,不能复位4例。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随访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定期行颈椎X线片及CT复查,了解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过程顺利,6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无术中、术后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术中出血150~650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30min。1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颈枕症状明显改善,3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均好转,2例术前ASIA分级D级者恢复到E级,1例术前ASIA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未发现曲轴现象。结论: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操作性强,置钉安全性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我院采用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病人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为23~65岁、平均(51.3±8.4)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通过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人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 SAC)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3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7~35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呼吸困难1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渗液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症状后均好转。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及寰枢椎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时,寰枢椎间植骨均获得较满意的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36例病人JOA评分、SAC及NDI分别为(14.36±1.69)分、(14.58±1.86) mm、19.24±7.57,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9例非外伤病人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活动度相比术前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可有效复位、牢靠固定,且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fixation/dislocation,AARF/AARD)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7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52例慢性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29例,发病年龄5~17岁,平均11.04±2.73岁;32例有明确发病诱因,其中18例有过颈部轻微外伤史;46例有明确记载从发病到我院就诊时间,为2~18个月,平均6.0±3.2个月;患者均有斜颈、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体征,3例有轻微神经损害。所有患者通过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DI)并观察寰枢侧块关节旋转和脱位的移位方向。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分类,探讨不同分类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三种类型。A类:ADI5mm,一侧寰椎侧块向前移位,另一侧后移位,共7例,称之为寰枢关节旋转固定(atlanto-axial rotatory fixation,AARF);B类:ADI5mm,寰椎侧块出现旋转移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可见寰枢侧块关节面之间失去接触,共44例,称之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dislocation,AARD),其中11例一侧寰椎侧块向前脱位,另一侧原位(B1类),24例一侧寰椎侧块向前脱位,另一侧向后脱位(B2类),9例双侧寰椎侧块不对称性向前脱位,两侧轻重有别(B3类);C类:ADI5mm,寰枢关节旋转脱位合并寰枕关节反向旋转脱位,共1例,称之为枕寰枢关节旋转脱位(occipital-atlanto-axial rotatory dislocation,OAARD)。4例A类患者通过牵引治愈,3例A类患者经保守治疗失败后来我院行寰枢椎间植骨融合术,A类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左右。26例B类患者颅骨牵引复位后行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钛板固定融合术;18例B类患者需要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寰枢关节后行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钛板固定融合术。B类患者的病程在6个月左右。1例C类患者病程4个月,经颅骨牵引复位失败,放弃治疗。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均获骨性融合。结论:AARF/AARD多发生于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颈部轻微创伤是常见诱因;A类患者病程短,保守治疗有治愈的可能性,B类患者病程长,需要手术复位和融合寰枢关节。目前还没有C类患者的治疗经验。本文观察到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本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加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枢椎棘突椎板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6~62岁,平均39岁;单侧椎动脉高跨畸形伴寰枢椎不稳定7例,枢椎单侧关节突破坏累及椎弓根致寰枢椎不稳定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及疼痛,VAS评分1~8分,平均(3.70±2.11)分,其中3例伴肌力下降及感觉异常。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术后7 d及1、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中无一例发生颈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除1例颈部肌肉肥厚者需另开软组织通道置入螺钉外,其余均一次性置钉成功。1例术后第3天切口出现渗液,考虑为同种异体骨排异反应,对症换药后5天停止渗液,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VAS评分(1.01±0.89)分,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CT示1例患者寰椎椎弓根钉道内侧皮质破损,椎管未侵犯,余螺钉位置正常;术后6个月X线片及CT检查均见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Apofix椎板夹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8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Apofix椎板夹固定。结果随访5~24个月,脱位纠正,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颈部不稳感消失,按照JOA评分法,术前平均为8.3分,术后平均为14.6分。结论Apofix椎板夹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术后无需坚强的外固定,具有操作技术难度小、手术风险低、安全、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和分析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外科治疗结果,并对其手术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5月对15例寰枢椎不稳及13例寰枢椎脱位患进行手术治疗,15例寰枢椎不稳均行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例寰枢椎脱位病例中,8例经颅骨牵引寰椎完全或大部分复位,系采用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例牵引后不能复位,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枕颈融合术。结果1例寰枢椎脱位病例术后1周死亡,1例寰枢椎脱位病例术后复发,给予颅骨牵引复位后头颈胸石膏外固定3个月,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四肢及躯体感觉恢复接近正常,肌力及肌张力明显改善,寰枢椎及枕颈部植骨在半年左右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结论术前应熟悉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各自影像特点,并对其解剖特点、发生机制及其临床特点认识清楚,正确地选择手术方法,术中仔细操作,便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寰枢椎脱位的处理是脊柱科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手术方法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术式能尽人意。最近我们通过后路关节突固定加大块植骨手术治疗一例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并寰椎椎管狭窄的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寰枢椎后路三点式固定的适应证与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寰枢椎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三点式"固定术式的适应证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 月共收治21例寰椎不能进行双侧侧块置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7~53岁,平均34岁.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均示寰椎单侧侧块骨折、寰枢椎不稳.10例合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寰枢椎骨折的多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寰枢椎骨折患者4 4例 ,其中寰椎骨折脱位 2 0例 ,枢椎骨折 2 4例 ,所有患者经多排螺旋CT扫描后 ,经MPR与 4D -Angio后处理重建 ,分析不同处理后图象的应用价值。结果 多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显示骨折部位与类型 ,其MRP与 4D -Angio重建不仅显示寰齿间隙的变化 ,寰齿前间隙的增宽提示横韧带的损伤 ,更可显示齿状突骨折移位的状况。结论 MSCT可清晰评价寰枢椎骨折部位、程度、脱位与否以及骨折类型。  相似文献   

20.
寰椎提拉螺钉术中复位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