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分析电针治疗对脑卒中痉挛状态下SD大鼠大脑黑质中多巴胺受体及其亚型的含量与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脑卒中痉挛状态(SCA)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电针阳陵泉、曲池)、假手术组、模型组、空白组,每组8只。运用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SCA模型,行为学评分确认模型成功后开始电针治疗,连续3 d。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黑质中多巴胺(DA)含量,以及DA的D1与D2受体的信使核糖核酸的含量,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黑质中D1、D2两个亚型(DRD1 mRNA、DRD2 mRNA)的表达。结果 (1)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在电针治疗前,模型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评分升高(P 0. 01);电针组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 0. 01)。(2)模型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DA、DRD1、DRD2含量明显降低(P 0. 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DA、DRD1、DRD2含量明显升高(P 0. 01)。(3)模型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DRD1 mRNA、DRD2 mRNA表达明显降低(P 0. 01);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均有增加(P 0. 01)。结论电针治疗可调节大脑黑质内DA及其受体的含量与表达,从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脑卒中痉挛状态大鼠大脑皮质多巴胺受体亚型(DRD1、DRD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缓解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卒中痉挛状态模型,常规手法针刺组(模型+常规手法针刺阳陵泉、曲池)及电针组(模型+电针阳陵泉、曲池)。以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肌张力评分评价模型和针刺疗效,RT-PCR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DRD1mRNA、DRD2mRNA的表达。结果 (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可降低大鼠神经系统损伤评分及痉挛大鼠的肌张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脑皮质DRD1mRNA、DRD2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表达均明显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常规手法针刺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DRD1mRNA、DRD2mRNA的表达有关;但常规手法针刺与电针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高泌乳素血症(HPRL)大鼠的机制。方法 96只雌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高、中、低浓度组,每组16只,经背部皮下注射甲氧氯普胺液,制造HPRL模型,5天后造模成功,定时定量给药30天后立即处死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多巴胺D1受体(DRD1)、D2受体(DRD2)、蛋白激酶A(PKA)的表达,酶联反应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泌乳素(PRL)、多巴胺(DA)、环磷酸腺苷(cAMP),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HPRL模型大鼠下丘脑多巴胺D1受体mRNA (DRD1 mRNA)、多巴胺D2受体mRNA(DRD2 mRNA)。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高浓度组PRL水平降低[(260.12±4.814)、(241.98±8.351)比(332.18±9.472)](P0.05),cAMP水平显著性降低[(1.05±0.427)、(0.89±0.745)比(1.37±0.002)](P0.01),DA表达数量升高[(41.53±6.19)、(50.69±3.28)比(14.87±5.12)](P0.05),三组不同浓度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KA活性明显降低,且低浓度组略高于高浓度组[(0.30±0.024)、(0.23±0.061)、(0.20±0.034)比(0.51±0.037),(0.30±0.024)比(0.20±0.034)](P0.05);DRD1 mRNA表达各浓度组无差异、DRD2 mRNA表达增高且高浓度组表达量明显高于低浓度组[(0.20±0.322)比(0.11±0.700),P0.05];与模型组比,DRD1有增高趋势,DRD2除了低浓度组数量略增高[(0.34±0.040)比(0.41±0.019),P0.05],其余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加味当归芍药散可能作用于DRD2通过cAMPP-PKA信号通路发挥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模型大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升清降浊制动颗粒对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模型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及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DZ receptor,DRD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氟哌啶醇组,升清降浊制动颗粒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4只。采用3,3'-亚氨基二丙腈(3,3'-Iminodipropionitrile,IDPN)制备TS模型大鼠。从造模完成次日开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氟哌啶醇组、升清降浊制动颗粒高剂量组、升清降浊制动颗粒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氟哌啶醇稀释液[200μg·kg-1]、升清降浊制动颗粒高剂量悬液[2. 58 mg·g-1]、升清降浊制动颗粒低剂量悬液[1. 29 mg·g-1]治疗,第21天结束后取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离子阱串联质谱仪(HPLC-MS/MS Q-TRAP)检测纹状体中DA水平,RT-PCR检测纹状体中DAT、DRD2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运动行为评分、刻板行为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高剂量、低剂量升清降浊制动颗粒均能降低IDPN诱导的TS模型大鼠运动行为评分、刻板行为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高剂量、低剂量升清降浊制动颗粒均能升高IDPN诱导的TS模型大鼠D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AT mRNA表达显著降低,DRD2mRNA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高剂量、低剂量升清降浊制动颗粒均能升高DAT mRNA表达,降低DRD2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升高纹状体DA含量及上调DAT mRNA、下调DRD2 mRNA表达量的作用(P 0. 05)。结论:升清降浊制动颗粒能改善IDPN诱导的TS模型大鼠行为异常,其机制可能与升高纹状体DA水平及上调DAT mRNA表达、下调DRD2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脉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脉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72、1.36、0.68 g.kg-1.d-1)。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改良4血管结扎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取各组大鼠大脑皮质,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NMDAR1 mRNA阳性细胞数和染色光密度(D)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NMDAR1 mRNA阳性细胞数和D值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或P0.001),中药高剂量组的D值显著降低(P0.01),而中药中、低剂量组的D值和中药低剂量组的阳性细胞数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与其能抑制缺血后神经细胞NMDAR1 mRNA的异常表达,减弱兴奋性神经毒性引发的神经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针刺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百会穴,观察海马区Aβ42的表达变化,揭示针刺头部百会穴是否能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是否可以减轻海马区神经元的损害。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模型+针刺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脑室内注射,取得模型,选择针刺百会穴的方法,观察相关蛋白的表达。于造模成功后针刺,在4周后进行水迷宫检测,连续测试5 d,测试后24 h内取材,采用免疫组化分析法(IHC)观察脑组织内Aβ42的阳性细胞数。结果:(1)定位航行实验显示: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出现时间缩短,其中模型组所用时间最长。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在1、2、3、4 d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2、3、4、5 d有显著性差异(P0.01)。(2)空间探索实验显示:通过分析大鼠游泳的轨迹来统计其穿越原平台所在区域的次数,模型组次数最少。假手术组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空白组及假手术组的海马神经元各层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形态正常,模型组海马区神经元形态结构异常,伴有神经元缺失,针刺组各层细胞排列异常,但优于模型组。(4)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结构及形态正常,Aβ42阳性细胞表达较少,模型组表达高于其他3组。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刺组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百会穴可以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轻海马区神经元损害症状,起到了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暴露动眼神经,制备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电针刺组(A组)、眶内针刺组(B组),每组各7只。另选取仅暴露动眼神经SD大鼠7只为假手术组,选取未进行任何手术处理的SD大鼠7只为空白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治疗,A、B组均行对应的治疗方案,于治疗结束次日检测瞳孔直径、睑裂大小、眼外肌张力、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动眼神经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大小及眼外肌肌肉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小于模型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均可改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的眼外肌功能,并具有修复动眼神经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养血祛风方对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大鼠行为学特征与纹状体GAP-43和多巴胺受体D1/D2 (DRD1/D2)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TD大鼠纹状体突触可塑性影响。方法:采用亚氨基二丙腈(IDPN)复制TD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TD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及低、中、高剂量中药组,每组各8只,另取8只健康SD大鼠做空白组;给药组TD大鼠予以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从刻板运动方面对各组大鼠行为学特征进行评估和比较;持续灌胃8周后,取大鼠纹状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GAP-43表达水平。结果:刻板运动测试显示大鼠模型能良好模拟TD的特征性行为变化,中药组及西药组刻板运动评分均不同程度低于模型组(P 0. 05)。各组GAP-4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01)。其中,模型组GAP-4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及各给药组(P 0. 05);而各剂量中药组GAP-43表达水平均高于西药组(均P 0. 05);不同剂量中药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GAP-43表达水平均较低剂量组明显增高(P 0. 05)。结论:养血祛风方可通过上调GAP-43表达水平,在TD大鼠纹状体突触重塑方面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针刺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IMA及下丘脑、脊髓5-羟色胺(5-HT)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分析比较不同强度针刺内关对心肌缺血疗效的差异。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轻手法针刺组、重手法针刺组。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5-HT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电住值、血清IMA含量、5-HT阳性表这均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针刺组与之比较显著降低,但仍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Z(P〈0.01);重手法针刺组与轻手法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能降低MIRI大鼠血清IMA含量,降低MIRI大鼠下丘脑、脊髓背角5-HT阳性袁达,抑制应激反应的发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且重手法针刺组的疗效优于轻手法针刺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针联和加味芍药甘草汤对脑卒中痉挛状态(SCA)大鼠神经营养因子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通过两次随机分组,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药组、加味芍药甘草汤组、电针组、巴氯芬组,遴选合格的SD大鼠入组,每组9只.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联合内囊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法制备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模型,行为学评分确认模型成功后,分别对电针组(双侧阳陵泉、曲池行电针,1次30 min,1次/d,持续5 d)、加味芍药甘草汤组(加味芍药甘草汤水煎剂1 d/次,1次100 g/kg体质量,持续5 d)、巴氯芬组(巴氯芬片水溶液1 d/次,1次2.7 g/kg体质量,持续5 d)、针药组(加味芍药甘草汤灌服,再行电针治疗,持续5 d)进行干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电针治疗对脑卒中痉挛状态SD大鼠的神经损伤情况,皮质运动区突触超微形态变化以及大脑皮质内神经营养因子(BDNF、Trkb)、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PSD95)表达的影响,干预后行为学检测的神经损伤情况,电镜观察突触神经元的超微结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皮质中BBDNF、Trkb、SYN、PSD95相关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增高(P<0.01);镜下观察突触数量减少明显,囊泡数量减少密度不均,前后膜及间隙发生融合界限模糊,突触后细胞终末胞质变性溶解显著,突触后致密带的密度也下降,BDNF、Trkb、SYN、PSD95 mRNA与蛋白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评分降低(P<0.05),各治疗组突触结构明显缓解,BDNF、Trkb、SYN、PSD95 mRNA与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P<0.01).各治疗组比较,评分无差异(P>0.05),针药组突触细胞囊泡明显成形,界限清晰,间隙规则.针药组与巴氯芬组BDNF、Trkb、SYN、PSD95 mRNA与蛋白的表达升高明显(P<0.05,P<0.01).结论 电针联合加味芍药甘草汤能下调SCA大鼠神经营养因子(BDNF、Trkb)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PSD95)的表达,从而更大程度上调节脑卒中痉挛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祛风止动方对抽动障碍(TD)大鼠纹状体神经递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SPSS程序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大剂量组、中药常规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采用阿扑吗啡(APO)腹腔注射给药建立TD大鼠模型。中药组灌胃祛风止动方、西药组灌胃氟哌啶醇,正常组、模型组均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药物干预4周后,断头处死实验大鼠,解剖脑组织并分离纹状体,采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D1/D2(DRD1/DRD2)mRNA表达水平。结果:腹腔注射APO后,经刻板行为验证显示模型大鼠能再现TD的特征性行为变化,且3周后模型组大鼠纹状体DRD2 mRNA明显上调、DRD1 mRNA明显下调,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经4周药物干预,西药组、中药大剂量组可显著上调DRD1 mRNA表达,明显优于中药常规剂量组(P〈0.05);中药大剂量组可显著下调DRD2mRNA表达,明显优于西药组与中药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祛风止动方可调节纹状体的DRD1/DRD2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中药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动物均采用电热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缺血后缺血区大脑皮质IGF-1的表达及针刺对其影响.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缺血区大脑皮质仅见少量的IGF-1阳性细胞;模型组大鼠缺血区大脑皮质IGF-1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比假手术组增多(P<0.01),针刺组的IGF-1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针刺、中药可以通过提高IGF-1在缺血区大脑皮质的表达,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长期针刺治疗对慢性神经痛大鼠海马EphrinBs/EphBs mRNA和EphrinB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可能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模型组(n=8)、电针组(n=9)、手针组(n=9)。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性损伤(CCI)模型,电针组和手针组大鼠从造模后第8天开始至第34天分别给予电针、手针干预大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隔日1次。所有大鼠均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14、21、28和35天进行机械性痛阈(MWT)测定;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5天处死取材,采用定量Q-PCR的方法检测海马EphrinBs/EphBs各型mRNA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hrinB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起各时间点MWT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手针组大鼠造模后第14至35天大鼠MWT值均显著上调(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EphB1、EphB2、EphB3和EphrinB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手针组及电针组大鼠EphB1、EphB2、EphB4和EphrinB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电针组EphB6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电针组和手针组海马EphrinB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广泛调节海马EphrinBs/EphBs系统的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刺减轻欣快记忆激发的中脑多巴胺受体机制。方法:将无天然位置偏爱的9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针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针刺腧穴组、模型针刺非穴组、模型纳曲酮组,造海洛因康复期心理依赖模型,选用低频电针作用于实验小鼠的"三阴交"、"内关"、"四神聪",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中脑DA受体亚型D1、D2、D3、D4活性,用原位杂交法检测D1、D2、D3、D4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小鼠造模后,中脑DA受体亚型D1、D2、D3、D4活性极显著性升高(P〈0.01),受体相应的mRNA表达极显著性增多(P〈0.01);治疗后针刺腧穴组的D1、D2、D3活性极其mRNA表达均降低(P〈0.01),针刺腧穴组D1、D2、D3活性及其mRNA表达显著低于针刺非穴组(P〈0.05),针刺腧穴组D1、D2活性极其mRNA表达显著低于纳曲酮组(P〈0.01)。治疗后模型组、模型针刺腧穴组、模型针刺非穴组、模型纳曲酮组间D4活性极其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减轻海洛因心理依赖小鼠欣快记忆的激发,主要通过下调中脑多巴胺受体亚型D1、D2、D3的活性及其mRNA表达来实现。针刺腧穴组与针刺非穴组相比对D1、D2、D3活性极其mR-NA表达下调作用更显著,针刺腧穴组与纳曲酮相比对D1、D2活性极其mRNA表达下调作用更显著。D4可能没有参与针刺减轻欣快记忆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藿苓益智方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海马组织中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80只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每组20只。VD模型的制备参照最经典的2-VO法建立,假手术组大鼠只进行相应的手术步骤,分离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进行结扎及阻断其血流供应。造模结束后西药组给予尼莫地平片灌胃,中药组给予藿苓益智方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各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来检测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VEGF表达,同时检测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1)Morris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造模后未用药前(治疗前)逃避潜伏期时间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本组治疗前与用药后(治疗后)逃避潜伏期时间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逃避潜伏期时间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西药组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中药组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西药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 VEGF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与中药组阳性细胞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阳性细胞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细胞数无明显增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 SOD活性: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中药组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药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4) 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藿苓益智方可有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脑内血液循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相关血氧动力改变诱导脑内VEGF表达,提高氧自由基清除酶的活性能力,减轻海马区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对抑郁症大鼠海马cAMP反应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成年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盐酸氟西汀,剂量为1.8 mg·kg-1·d-1),每组8只。空白组进行正常饲养,不给予其他处理;模型组大鼠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法复制抑郁症模型;针刺组大鼠造模后针刺合谷穴和太冲穴,并加电针,每日1次,每次15 min,左右两侧穴位交替进行,持续21 d。西药组大鼠造模后以氟西汀灌胃,每日1次,持续3周。应激后22 d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大鼠海马组织存储于-70℃备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海马CREB mRNA、BDNF mRNA的表达。【结果】抑郁症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的CREB mRNA、BDNF 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1);西药组和针刺组大鼠海马CREB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西药组和针刺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抑郁症大鼠海马CREB mRNA表达,这可能是针刺抗抑郁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与血浆β-内啡肽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针刺5d后麻醉捆绑,记录心电图。空白组同期捆绑对照;假手术组开胸挂线不结扎;模型组、轻手法针刺组和重手法针刺组开胸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20min,再灌注40min。造模后颈动脉取血,测定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血浆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电位值明显高于空白组、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高于轻手法针刺组、重手法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IMA、β-EP含量较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轻手法针刺组和重手法针刺组与之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手法针刺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电图ST段电位值、IMA和β—EP含量均低于轻手法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能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β-EP的升高,减轻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而重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效果优于轻手法针刺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密骨胶囊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体内两个骨代谢指标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含量及肾脏VD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8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药物活性维生素D3组以及密骨胶囊小、中、大剂量组,每组12只,治疗3个月后全部处死,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生物力学技术评估模型的骨密度(BMD)及骨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肝、肾组织中25(OH)D3和1,25(OH)2D3含量,用FQ-PCR法检测肾脏组织中VD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模型组大鼠股骨头及粗隆部的BMD及骨生物力学指标(最大载荷和最大压应变)均明显下降(P<0.05或P<0 01);②使用密骨胶囊大、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和肝脏、肾脏组织中25(OH)D3和1,25(OH)2D3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活性维生素D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模型组大鼠肾脏VDR mRNA的表达低于密骨胶囊治疗组部分大鼠及假手术组(P<0.05或P<0.01).结论 密骨胶囊能促进体内VDR mRNA的表达,提高体内25(OH)D3和1,25(OH)2D3含量,从而激活骨代谢,增强骨质骨量.提示适当补充密骨胶囊可有效的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信使核糖核酸(iNOSmRNA)、环氧合酶-2信使核糖核酸(COX-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穴位组、非穴位组、模型组。采用开颅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制作急性脑缺血模型,穴位组针刺百会、水沟穴,非穴位组针刺取穴在百会、水沟左侧旁开约5mm处进针,避开穴位。24h后取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海马iNOSmRNA、COX-2mRNA表达。结果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iNOS未见明显表达,缺血后24h,模型组大鼠海马可见iNOSmRNA表达,模型组大鼠海马COX-2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1),表明缺血后,海马iNOS mRNA、COX-2 mRNA表达升高;穴位组海马iNOSmRNA、COX-2mRNA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与非穴位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穴位组海马iNOSmRNA、COX-2mRNA表达与模型组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针刺穴位可以显著降低脑缺血大鼠海马iNOSmRNA及COX-2mRNA表达。结论针刺对缺血后海马iNOSmRNA、COX-2mRNA表达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其可能是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蒋凌飞  吕燕  陈炜 《中医学报》2020,35(1):136-139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记忆能力及其海马区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D-aspartate,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透刺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侧脑室注射建立AD模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NR2A、NR2B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记忆能力比较:造模后,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大鼠海马NR2A、NR2B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R2A相对表达量升高明显(P<0.05),NR2B表达降低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NR2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NR2B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且针刺组NR2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西药组(P<0.05),NR2B的相对表达量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头穴透刺能够减少AD模型大鼠海马NR2A的表达,提高NR2B的表达,从而改善AD模型大鼠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