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发性膀胱肿瘤施行全膀胱切除可控性去带盲结肠膀胱手术前后护理要点和方法。方法:对8例行可控性去带盲结肠膀胱术的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术后各种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并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康复保证了生活质量的提高。结果:8例患者术后各种导管拔管顺利,自行导尿效果佳。结论:可控性去带盲结肠膀胱手术前后护理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 全膀胱切除术后可控性尿流改道是泌尿外科一项重大课题,我院于1992年6月——1992年11月间行全膀胱切除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15例,经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护理,随访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病人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4—56岁,多发性膀胱癌13例,泌尿系结核并膀胱挛缩尿道狭窄2例,手术均用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占泌尿外科肿瘤发病率的第1位,全膀胱切除后行去带可控性盲结肠膀胱术是当前临床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方式,该术式具有容量大、内压低、不反流、能自由控制排尿等优点,可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科自2002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30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去带可控性盲结肠膀胱术,现将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种可控性肠代膀胱术的手术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并推广该手术方法的应用。方法:13例患者中,10例施行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阑尾输出道).2例施行回肠可控膀胱术(回肠输出道),1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2年,除1例回肠新膀胱有尿失禁现象外,其余12例均获得了良好的可控性。膀胱容量平均300~400ml,白天2~5h导尿1次,夜间导尿1~2次或夜间留置尿管,无插管困难。1例去带可控盲升结肠膀胱术后2个月时有一侧输尿管返流,1年后自愈。结论:(1)去除盲升结肠结肠带后,能有效地增加3倍左右储尿囊容积,阑尾输出道可控性确切。(2)回肠可控膀胱(回肠输出道)亦取得了良好可控性,也是一种很好的可控膀胱方法之一。(3)对合适病例施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是很理想的方法,符合生理排尿特点。  相似文献   

5.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是将全膀胱切除后 ,在距回盲瓣10cm处切断回肠 ,再用切断的升结肠缝成袋状作储尿袋 (人造膀胱 ) ,末端回肠做输出道代替膀胱术。可控性膀胱要求容量大 (>5 0 0ml)、压力小 (15~ 2 0cmH2 O)、可控制排尿。此手术涉及输尿管、膀胱、回结肠、腹壁 ,手术时间长 ,吻合口多 ,对生理功能影响大 ,术后发生并发症机率高 ,因此护理尤为重要。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2 0例 ,均为男性 ,年龄 40~ 6 0岁。病变均为膀胱巨大癌肿 ,其中 1例曾做过放疗。 2 0例病人均采用可控性回结肠术式 ,住院时间 2 0~ 35天 ,平均 2 7.5天 ,均…  相似文献   

6.
邓家忠  赵冰凌 《广西医学》1999,21(6):1282-1283
可控性回盲结肠膀胱术具有抗输尿管返流、抗尿失禁、插管导尿顺利的优点(1),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时间长,术后易发生漏尿,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我院于1997年11月至1998年12月对4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可控性回盲结肠膀胱术,术后膀胱功能恢复良好,4例均未发生术后漏尿现象。现将术后预防漏尿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男3例,女1例,年龄43~67岁,平均57.75岁,4例均有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术前经膀胱镜检及病理确诊为膀胱癌,其中3例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级,1例为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级。全部行可控性回盲结肠膀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回肠可控膀胱术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患者采用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8例采用回肠可控膀胱术,12例采用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3种术式的并发症、可控性、尿容量、排尿次数及间隔时间、肾功及肾积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例回肠可控膀胱术及2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可控性差,但随容量增加及经肛门括约肌训练,溢尿逐渐消失,1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漏尿,1个月后自愈.3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发生排尿困难,经扩张后症状消失.术后半年,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容量平均400 ml左右,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700~1 200 ml;回肠可控膀胱术容量300~400 ml ,2.5~4 h导尿1次,最大容量400~1 000 ml左右;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容量250~300 ml左右,3~4 h排尿1次,最大容量300~400 ml.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基础上,应先选择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其次可选择去带可控性盲升结肠膀胱术,此术式可建立低压、大容量的储尿囊.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 1998年 2月~ 2 0 0 0年 3月 ,施行去结肠带盲升结肠可控性膀胱术 2 1例 ,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2 1例病人中 ,男 16例 ,女 5例 ,年龄 45~ 6 9岁 ,平均 6 1岁。病程 4个月~ 3年不等 ,15例为多发性膀胱癌 ,2例为肾盂输尿管肿瘤转移至膀胱 ,4例为膀胱部分切除术后 3年以上复发 ,病理分级Ⅰ~Ⅲ级 ,临床分期T2 ~T3,无远处转移。2 术前准备患者行常规肠道准备。做好耐心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备好开腹器械包和敷料包 ,肠吻合器械包、深部器械、三叶拉钩、4-0~ 2 -0肠线数条、尿管数条、…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于1992年2月~1998年10月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11例,其中IndianaPouch术式6例,去结肠可控回肠膀胱术5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10例,女1例,年龄42~72岁。10例为复发性膀胱移行上皮癌,均有1~4次开放性手术或经尿道肿瘤电切除术。1例为鳞癌。11例均符合膀胱全切除揩征。IndianaPouch本式6例,平均手术时间6.sh,术中平均输血800ml。5倒去结肠带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手术平均时间5.5h,术中平均输血600ml。1·2手术方法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按常规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控性回肠,盲结肠膀胱术的优越性,方法:1992年5月-1998年5月采用可控性回肠,盲结肠膀胱术15例,术中利用回盲瓣回肠成形可控性的排尿管,盲结肠成形为贮尿囊,患者术后可在不同时间,地点自行导尿,结果:15例术后效果满意,2例因心脏病和转移癌死亡,13例均健在,8例可参加正常社会交活动,贮尿量最大600ml,最小300ml,排 的可控性比较满意,结论:肠管取材方便,全膀胱切除后回盲结肠膀胱术增强了贮尿和排尿的可控过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1.
姚明炳 《广西医学》2002,24(11):1839-1840
膀胱全切患者术后的尿流改道方式 ,近几年探讨得比较多的是各种类型的肠道可控膀胱术 ,我院自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为 12例膀胱全切患者施行了回肠输出道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8例 ,女 4例。年龄4 5~ 81岁 ,平均 5 7岁。膀胱移行上皮癌 11例 ,其中膀胱多发性肿瘤 7例 ,三角区浸润性肿瘤 4例 ;病理Ⅰ级 1例 ,Ⅱ级 5例 ,Ⅲ级 5例 ;前列腺癌并两侧精囊腺转移 1例 ,病理为低分化腺癌。1 2 手术方法 :(一 )常规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 ,游离盲升结肠 ,截取带系膜…  相似文献   

12.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我院 2年来为 8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施行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 ,术后恢复良好。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8例 ,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5 5~ 71岁 ,平均 5 3岁 ,为浸润性或多发性膀胱肿瘤。手术方法 本组均在硬脊膜外麻醉下 ,先按常规方法作根治性膀胱切除 ,术后再行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①肠段截取 :距离回盲瓣 1 0cm处切断回肠 ,2 5cm处切断结肠 ,在保证血液供应的情况下分离部分肠系膜 ,作回肠和横结肠端端吻合 ,恢复肠道连续性 ,常规行阑尾切除 ,游离肠袢用 0 .2 5 %碘伏反复冲洗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后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尿流改道方法。方法:采用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治疗全膀胱切除患者36例。结果:随访24~36个月,贮尿囊平均容量450ml,平均内压12cmH2O,插管容易。结论: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简化手术操作,探索去带盲结肠可控新膀胱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5月至2004年10月,采用去带盲结肠可控新膀胱术治疗全膀胱切除患者25例。结果:25例平均随访1a,完全可控23例,可控率92%。出院时贮尿囊容量为250ml~350ml,1a后为400ml~700ml。无输尿管返流,肾功能稳定。结论:去带可控性盲结肠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容量大、内压低、无返流、能自由控制排尿等优点,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健全  马金龙 《九江医学》2002,17(4):245-245
男性患者2例,56岁和71岁。1例已行局灶性切除3次、电切1次。另1例局灶性切除1次。术前B超、膀胱镜检均为膀胱内多发肿瘤。病检均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无心、肺、肾疾患。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并绕脐右侧达脐上约5 cm。切除全膀胱、前列腺、精囊腺,并缝扎尿道残端。截取近回盲部回肠15 cm,整个升结肠至肝曲。切除阑尾,行1‰新洁尔灭冲洗截取后的结肠,直至冲洗液清亮。行回—横结肠吻合术,并关闭肠系膜以防术后内疝。电刀沿结肠带剖开升结肠,行2.5%碘酒、75%酒精先后处理肠粘膜。建立可控输出道,把末端回肠系膜游离约8 cm,将其通过回盲瓣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 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最大充盈压分别为3.2kPa和2.4kPa,平均容最分别为380mL和420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最大压力为10。9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最大压为8.0l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7.6ml/s。结论 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术式选择是泌尿外科医护人员经常遇到的问题。我科以往多采用乙状结肠流出道 (近似Bricker)引流尿液 ,术后需长期带引流管 ,患者多感不便 ,生活质量差。近年来 ,我科设计一种以阑尾为输出道的可控性低压回盲肠膀胱 ,共治疗 8例膀胱肿瘤患者 ,均取得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8年 4月~ 11月我科共行 8例以阑尾做输出道的回盲肠膀胱手术 ,均为男性 ,年龄37~ 70岁 ,平均 6 1岁。1 2 手术方法 取回盲部及升结肠 10~ 15cm ,回肠 30~ 4 5cm的一段肠袢 ,肠管折叠成“W”型 ,剖开肠系膜…  相似文献   

18.
可控性盲结肠膀胱术不仅是治疗膀胱癌的有效方法,而且对于提高病人手术后的生存质量也有重要意义。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科从1998年1月至2003年3月,对16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可控性盲结肠膀胱术,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恢复顺利,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膀胱全切术后或膀胱功能丧失后,尿流改道术式有多种:一种术式的优点主要看其术后生活质量好,对病人损伤小。近10年国内报告了多种可控代膀胱术式,其中以可控回结肠膀胱术式被多家医院采用。我院1994年1月-8月对4例病人施行本术式,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50岁、21岁、56岁、46岁;除21岁女性病人为外伤性尿道闭锁,其余3例均为膀胱癌。 1·2 手术方法 ①膀胱全切术后(21岁女病人未做膀胱切除)。②探查腹腔,切除兰尾。③距回音12cm处截断回肠。④游离盲、升结肠及肝曲并截取30cm结肠。⑤回横端端吻合并闭合系膜裂孔。⑥用链霉素溶液和甲硝唑溶液冲洗所截取回结肠段。⑦沿系膜对侧结肠带纵行剪开盲结肠并以3个0肠线连续折叠缝合,使之成囊袋状。⑧将两侧输尿管於结肠囊袋后壁结肠带上行抗返流吻合,并置入输尿管支架管20cm,固定防滑脱。经回肠输出段引出。⑨於回肠袢系膜对侧以1号丝绒将回肠袢内翻折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尿控效果。方法:对13例全膀胱切除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尿流率、残余尿、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的顺应性、稳定性、膀胱感觉、膀胱容量及排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收缩力。结果:13例随访6~19个月,平均15个月,白天均完全可控,10例夜间完全可控,溢尿3例。最大尿流率14.5~26.5mL/s,平均18.6mL/s。残余尿0~55mL,平均25.5mL。顺应性20~30mL/cmH2O,平均27.3mL/cmH2O。储尿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较少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压力0~20cmH2O,平均13.3cmH2O。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最初排尿感、正常排尿感。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容量为290~550mL,平均355.7mL。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内压力12.47~34.50cmH2O,平均24.54cmH2O。排尿期均为腹压协助排尿。结论: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压力低、控制排尿满意,是一种理想的尿分流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