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髁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髁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990~1997年采用髁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89例中发生的35例49处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生下肢旋转畸形13处,髋内翻和髋外展11处,小转子未复位7处,内固定失效4处,晚期髋内翻5处,迟缓愈合5处和膝关节僵硬4处。结论:主要原因是手术时机掌握欠妥,未正确掌握髁钢板的设计特点和应用要领,术后过早下地负重。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强调尽量早期手术,规范手术操作,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AO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并发症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O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并发症和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 1990年 1月~ 1998年 12月采用AO技术 (包括 130°角钢板 ,95°髁钢板 ,动力髋螺钉和动力髁螺钉 )治疗 137例患者中出现的 46例 6 7处术后并发症。结果 三种内固定均有并发症出现。 6 7处并发症包括下肢旋转畸形 16处 ,成角畸形 1处 ,髋内外翻 13处 ,小粗隆未复位 7处 ,内固定失败 7处 ,晚期髋内翻 6处 ,髋关节痛 3例 ,膝关节僵硬 5处 ,膝关节疼痛 3处 ,骨折延迟愈合 6处。结论 造成并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手术时机延误导致手术难度的增加 ,对骨折类型了解分析不充分 ;手术操作不规范 ,对所使用器材的设计特点、使用要领不熟悉 ;术后忽视康复指导和功能锻炼不当以及过早负重。据此提出预防对策 :早期手术 ,遵循AO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术后重视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由于青少年股骨远端骨骺存在,以及尚存生长发育潜力,其股骨远端股骨髁部损伤不同于成人股骨髁部损伤,临床治疗中治疗方式也不同。本文拟就青少年股骨髁部骨折的手术治疗探讨该类特殊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系统随访15例青少年股骨髁部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Y形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在治疗青少年股骨远端骨折中为一良好选择,可有效固定骨折及良好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下肢轴向牵引器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07月—2019年06月采用下肢轴向牵引器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6例患者。A型骨折需先自股骨髁逆行插入钢板后经钢板安装牵引器牵开复位并固定,C型骨折先行复位并固定髁间骨折,逆行插入钢板后安装牵开器进行牵开复位及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发生膝关节僵硬2例,骨折端延迟愈合1例,术后1年根据Schatzker-Lambert标准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估:优20例,良5例,优良率96.2%。术后正侧位与术前相比成角畸形明显改善(P0.05)。[结论]下肢轴向牵引器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操作方便,能有效提高术中闭合复位效率。  相似文献   

5.
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探讨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有限切开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56例。结果 56例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有2例发生髋内翻,无骨不连、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定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 1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Gamma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0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髋内翻畸形,男9例,女11例;年龄73 ~93岁,平均65.0岁.髋内翻发生时间为术后6 ~20个月,平均13个月.髋内翻畸形角度为5°~10°者有9例,10°以上11例.1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调整拉力螺钉长度和位置,重新置入拉力螺钉;4例因合并内科疾病而未行翻修手术,仅做对症观察处理.结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0.9% (20/184).髋内翻的发生原因: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11例,骨折复位不好、颈干角小于110°9例.20例患者术后获3 ~36个月(平均29个月)随访.16例行翻修术的患者术后髋内翻均得以纠正,髋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1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1~ 94分,平均92.4分.5例重新调整拉力螺钉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7 ~ 91分,平均85.1分.4例未手术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0~62分,平均48.0分;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0、1.4年死于内科疾病.结论 骨质疏松、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复位不佳及Gamma钉本身的缺陷是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发生的主要原因.正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良好复位及合理运用内固定术等能有效降低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1995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或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2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获13~72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达94.0%。215例患者中31例出现内固定相关术后并发症,其中髋内翻14例,主要发生于股骨转子内后方存在明显骨折碎裂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12例,为骨折累及股骨距及小转子,术中做软组织广泛剥离、骨折复位固定的患者;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并螺钉穿入髋关节腔5例,其中3例再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分。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在,而不稳定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及骨折复位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梅紫安 《实用骨科杂志》2013,(12):1146-1147
目的探讨近端空心螺钉锁定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近端空心螺钉锁定解剖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是否髋内翻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36个月。按照Charnley髋关节功能评分,优38例,良13例,可1例,无髋内翻。结论应用近端空心螺钉锁定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固定可靠,适应证广泛,髋内翻发生少,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移位股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03—2014-01对11例RorabeckⅡ型骨折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股骨外侧采用8~14孔LISS钢板固定,采用MIPPO技术置入解剖型重建钢板支撑固定股骨远端内侧壁。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75 ml。11例均获得随访7~23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初步愈合时间1.5~3.0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KSS评分:优7例,良2例,可2例。结论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TKA术后RorabeckⅡ型骨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对膝关节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X线机拍片或C型臂监视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钢板螺钉对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治疗。结果33例骨折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骨折疗效评定,优良率达91.6%以上。结论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固定牢固、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DHS,掌握手术技术及术后指导功能锻炼,可预防发生骨不连及各种畸形愈合。  相似文献   

11.
3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比较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筛选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3例,女49例;年龄60~80岁,平均66.2岁。112例患者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组,40例),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解剖型钢板组,36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36例)3种手术方式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结果:1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24个月,平均22.6个月。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时间:PFN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01),但DHS组和解剖型钢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PFN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但DHS组和解剖型钢板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DHS组出现2例髋内翻,1例内固定松动,1例深静脉血栓;PFN组出现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解剖型钢板组出现2例髋内翻和1例内固定松动,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以PFN为首选,适应证广、愈合快,并发症低,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偏心固定与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颖  何伟  刘又文  冯立志 《中国骨伤》2015,28(2):117-121
目的 :比较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偏心固定及髓内固定两种方法的疗效,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2例,其中偏心固定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41~81岁,平均(62.68±10.69)岁,采用动力髋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髓内固定组43例,男15例,女28例,年龄43~78岁,平均(62.60±8.37)岁,采用PFN或PFNA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Harri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固定组优良率为89.7%,髓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心固定组骨折不愈合1例,动力髋主钉螺丝松动并继而发生髋内翻畸形。髓内固定组无防旋钉退出,髓内钉远端股骨再骨折1例。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良好疗效,但是髓内固定较偏心固定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适用于骨质疏松和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伴外侧壁骨折的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固定治疗转子间伴外侧壁骨折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19~83岁,平均75.5岁;车祸伤8例,摔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4 d,平均4.5 d;随访时拍摄股骨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疗效评价采用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PPMS)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68个月,平均(44.8±8.8)个月。手术时间(61.02±38.28)min,术中出血量(226.00±162.52)ml,住院时间(10.8±9.2)d。所有患者未出现局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螺钉切割股骨头及断钉,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髋内翻短缩畸形,无骨折不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6.2个月。末次随访时,PPMS评分为(7.22±2.36)分;Harris评分为(79.46±11.02)分,其中优5例,良9例,可2例。结论: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伴外侧壁骨折的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显著,术中可避免外侧壁二次损伤,尤其对外侧壁严重粉碎、髓内钉操作困难以及高龄骨质疏松者,术后需严格随访,不应强调过早负重。  相似文献   

14.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收治4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Jensen分型:ⅡA型11例,ⅡB型24例,Ⅲ型6例;其中男12例,女29例;平均年龄74.3岁(67~92岁).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后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7.2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 10~17周,平均12.5周.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26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5.1%.均未出现感染、髋内翻畸形、下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股骨干骨折、内同定失效及延迟骨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和骨质破坏较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内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累及股骨干的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 年1 月至2011年6 月, 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累及股骨干的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者72 例, 64 例患者获得随访。男50 例, 女14例;年龄21~79 岁, 平均42.8岁。所有患者均为股骨单侧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为2 h~16 d, 平均4.6 d。术后第l、3、6、9、12 个月门诊随访, 以后每年至少门诊复查一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拍摄股骨正、侧位X 线片。临床疗效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 64 例患者手术时间45~120 min, 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50~650 ml, 平均210 ml。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15 d可下地扶拐行走。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螺钉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现象, 2 例患者出现髋内翻短缩畸形, 无骨折不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6~10.5 个月, 平均5.2 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优45 例, 良14 例, 可5 例, 优良率为92.19豫(59/64)。结论 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固定强度高、生物力学特性佳等特点, 在治疗累及股骨干的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时具骨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amma钉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因素。方法1998年1月~2004年5月收治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8例,女32例;年龄47~82岁。左侧16例,右侧34例。Evans分型:Ⅰ型4例,Ⅰ型2例,Ⅰ型23例,Ⅳ型10例,Ⅴ型11例。均采用Gamma钉技术手术治疗。结果术后50例获随访4~29个月。35例负重行走有力,髋关节活动达到正常范围,按Harris评分标准:优30例,良5例;15例出现并发症:髋内外翻5例,拉力螺钉切出及下肢短缩2例,下肢外旋畸形3例,髋关节痛2例,膝关节痛并僵直1例,股骨锁钉处骨折1例,内固定失败1例。结论造成并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手术时机延迟导致手术难度增加;对骨折类型了解分析不充分;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器材了解不完全;术后忽视康复指导和功能锻炼不当及过早负重所致。  相似文献   

17.
陈志祥  王传功 《中国骨伤》2020,33(11):1053-105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重建钛板重建外侧壁及股骨矩治疗Evans-JensenⅤ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分析自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Evans-JensenⅤ型骨折患者3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16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闭合复位组);14例行小切口切开重建钛板重建股骨矩及外侧壁PFNA内固定(切开复位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后康复(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性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内固定断裂、退出、螺旋刀片切出),术后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观察比较颈干角丢失度数。结果:3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顺利愈合,切开复位组患者手术失血量、手术持续的时间均明显大于闭合复位组(P<0.05)。切开复位组患者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性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颈干角丢失度数均优于闭合复位组(P<0.05)。。结论:使用重建钛板对股骨矩及外侧壁进行复位和固定,PFNA髓内固定治疗Evans-JensenⅤ型的转子间骨折,能够恢复股骨矩及外侧壁对股骨头颈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手术以后骨折断端及内固定的稳定性,减少单独采用PFNA治疗以后骨折断端移位、内固定松动、切出甚至断裂等风险。缩短老年患者卧床时间,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为Evans-Jensen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特点和不同固定方法的疗效。方法: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27例,男22例,女5例;年龄14~65岁,平均35岁。动力髋螺钉(DHS)固定3例,加压钢板加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2例,重建钉固定8例,顺行髓内钉加空心加压螺钉固定4例。13例固定术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股骨颈骨折。结果:术后随访36~75个月,平均44个月。25例股骨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2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27例股骨干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未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股骨颈骨折14例中,2例出现股骨颈不愈合,3例轻度髋内翻畸形。结论: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有许多固定方法可供选择,加压钢板加空心加压螺钉固定简便易用,在实施固定术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股骨颈骨折可避免股骨颈骨折再移位和损伤。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1例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男12例,女19例。年龄65-85岁。平均74.3岁。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有无并发症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28例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无髋内翻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疗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固定牢靠,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加压钢板; 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0.
Gao K  Gao W  Li F  Tao J  Huang J  Li H  Wang Q 《Injury》2011,42(7):675-681

Objectives

Ipsilateral concomitant fractures of proximal extracapsular and distal femur are rare injuries and pose a great challenge for orthopaedics. In this study, we reviewed and examined the approaches and outcomes of this complex injury.

Methods

From August 2002 to January 2010, seven patients (six males and one female) with a mean age of 39 years (range, 20-48 year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They had suffered from ipsilateral concomitant fractures of proximal extracapsular and distal femur, with two cases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three cases of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s and two cases of extracapsular femoral neck fractures. The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were categorised based on the 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 (AO) classification: 2, A3; 2, C1; 2, C2 and 1, C3, and the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 were stabilised via nailing, whilst the distal ones via less-invasive stabilisation system-distal femur (LISS-DF) plating in all six patients. In the one with the ‘floating knee’ injury, the subtrochanteric fracture was stabilised by reversed LISS-DF, and the distal one, by retrograde nailing. The healing of each femoral fracture was evaluated radiologically and clinically with follow-up.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through the Friedman and Wyman system.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interval was 2 years (range, 1.5-3 years). Six femoral fractures healed uneventfully, whilst the one with the ‘floating knee’ injury developed a delayed union postoperatively due to metal failure in 6 months, and, eventually, a malunion with coxa vara deformity 1.5 years later. The clinical functions at the final follow-up were found to be good in five cases, and fair and poor in one case each.

Conclusion

The nailing of a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 and an LISS-DF fixation of a distal one could be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handle ipsilateral concomitant fractures of a proximal extracapsular and distal fem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