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几种诊断方法对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32例病期大于1年的潜伏梅毒、复发梅毒、血清RPR持续阳性的无神经症状的梅毒患者抽取脑脊液并进行脑脊液(CFS)白细胞和蛋白常规和梅毒实验室试验(VDRL)、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试验(RPR)、荧光密螺旋体抗体(TPPA)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例梅毒患者CFS五项检测,有21例出现阳性,其中5项全部阳性有1例,3项阳性4例,2项阳性4例,1项阳性12倒;常规检测发现7例异常(21.88%),其中3例(9%)蛋白和5例(16%)白细胞升高,5例(16%)VDRL阳性患者同时出现RPR和TPPA阳性,7例(22%)RPR阳性患者同时出现TPPA阳性,17例(53%)TPPA阳性有10例其它4项皆为阴性。结论病期大于1年复发梅毒、血清RPR持续阳性患者其脑脊液存在异常,可能存在无症状神经梅毒,应及早采取神经梅治疗。  相似文献   

2.
赵金柳  肖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483-4485
目的:探讨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123例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9例患者为无症状神经梅毒,21例为隐性梅毒。分析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 RPR 滴度变化,比较滴度升高患者与未升高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复查 RPR 滴度,48例患者滴度升高,占31.4%;15例患者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余升高2倍。48例滴度升高的患者,隐性梅毒患者4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例升高,有症状神经梅毒4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治疗1个月后滴度升高比例最高。12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复查脑脊液 RPR,7例患者脑脊液 RPR 滴度升高,占5.7%。男性,年龄36岁~45岁的患者,治疗后 RPR 滴度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0.01)。结论晚期梅毒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1个月,有部分患者 RPR 滴度反而上升,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必要时进行重复驱梅治疗,以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神经梅毒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勇通  姚龙腾 《中原医刊》2007,34(16):52-53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血清、脑脊液改变,影像学表现。结果23例中,间质型6例,其中1例梅毒性脑膜炎,4例脑血管梅毒,1例脊髓血管梅毒;实质型17例,其中15例麻痹性痴呆,1例脊髓痨,1例视神经梅毒。23例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脑脊液TPHA均阳性,17例脑脊液RPR阳性。结论神经梅毒以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异常,梅毒全身症状不显著,容易误诊。梅毒血清及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如何防止漏诊误诊。方法:神经梅毒35例患者,脑脊液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阳性可确诊。结果:35例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69:1,起病年龄为30~72岁,平均(49.3±11.4)岁;临床上首发症状多样,误诊率高达74.3%;血清和脑脊液的TPPA阳性率均高于RPR;患者中脑脊液压力增高25.7%,蛋白增高68.6%,白细胞数增高34.3%。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应将梅毒血清学检查列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规筛查项目,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5.
李东  刘洪军  梁若飞  赵龙  漆建 《西部医学》2023,35(6):889-893+898
探讨神经梅毒继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神经梅毒继发脑积水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2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继发脑积水,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并与常规神经梅毒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神经梅毒继发脑积水患者中,男9例(90%),女1例(10%);年龄35~77岁,平均(57.50±14.52)岁;首发症状表现多样;脑积水组男性、年龄、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脑脊液TRUST显著高于非脑积水组(P<0.05);头颅磁共振表现多样;经正规治疗后,8例神经梅毒并脑积水患者行驱梅治疗后相应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1例患者驱梅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治疗脑积水三主征症状缓解,1例患者驱梅治疗无效。结论 神经梅毒继发脑积水患者以中老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首发症状表现多样,MRI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及分型,早期规范驱梅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驱梅治疗后脑积水症状未缓解行V-P术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神经梅毒治疗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RPR)滴度变化替代脑脊液检测预测疗效的可行性。方法:治疗47例符合条件的神经梅毒患者后,记录6个月的血清RPR滴度及脑脊液异常,并分析治疗前不同血清RPR滴度下有效预测值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26例(55.3%)患者血清RPR治疗有效,37例(78.7%)患者脑脊液异常治疗有效,治疗前血清RPR≥1∶16的患者组血清RPR滴度变化更能预测脑脊液异常的变化。结论:在高血清滴度的患者中,血清RPR可以替代脑脊液检查预测神经梅毒患者的疗效,避免过多腰椎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RPR对无症状神经梅毒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腰椎穿刺的HIV阴性且无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的梅毒患者共126例,其中无症状型神经梅毒患者59例,非神经梅毒的普通梅毒患者67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蛋白含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NLR和血RPR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计算Youden指数并确定诊断最佳截断值。结果 (1)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血清RPR、NLR、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蛋白含量均高于非神经梅毒的普通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16)vs. 4(2~8);(2.86±1.07) vs. (2.17±0.78);10(7~18)vs. 2(2~4);34(25.9~45.0)vs. 23.4(16.3~33.4),均P<0.05]。(2)NLR和血清RPR诊断无症状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753,灵敏度分别为0.695、0.831,特异度分别为 0.672、0.552。结论 NLR和血RPR与神经梅毒密切相关。血NLR在预测无症状神经梅毒的特异度高于血RPR。高水平NLR(NLR≥2.2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神经梅毒(NS)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9年1月至2012年5月间住院期间确诊的37例N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自2006年以来,诊断NS患者数明显上升.确诊病例中发病年龄中位数45(27~71)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3例合并HIV感染.无症状NS5例(占13.5%),有症状脑膜炎型11例(占29.7%),脑膜血管梅毒7例(占18.9%),实质性NS14例(占37.8%),其中麻痹性痴呆10例,脊髓痨4例.37例患者CSF TPHA均为阳性,26例(占70%)RPR阳性.平均脑脊液压力149mmH2O,8例(占22%)脑脊液压力升高(≥180mmH2O);13例(占35%)脑脊液白细胞数〉10/μl;平均脑脊液蛋白0.78g/L,24例(占65%)蛋白升高(〉0.5g/L);接受青霉素及头孢曲松治疗、随访记录完整的17例患者中,11(36%)例临床症状改善,10例脑脊液蛋白及异常淋巴细胞增多改善,7例RPR滴度下降或转阴.结论 近年来神经梅毒发病率升高,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脑脊液检查为诊断NS的主要手段.对于HIV患者,应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9.
叶荣夏  张斌海  张忠东  闫俊  刘永萍  喻剑华  刘寿荣 《浙江医学》2015,37(18):1535-1536,1543
目的 了解艾滋病(AIDS)合并神经梅毒(NS)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帮助。 方法 回顾分析近 1 年多来 22 例 AIDS 合并 NS 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 CT 及 MRI 检查情况。 结果 22 例患者均为男性,近半数有男 - 男性行 为史。18 例为无症状型 NS,4 例为有症状型,其中脑实质型 2 例、脑血管型 2 例。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1:32 者 19 例(86.6%),有症状型患者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有异常。所有患者均进入 AIDS 期,需进行驱梅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治 疗。 结论 本组 AIDS 合并 NS 的患者以无症状型多见,需积极驱梅、抗 HIV 治疗,对于血清 RPR 滴度≥1:32 的患者,随访中应加强 脑脊液复查。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年轻男性患者,需警惕 AIDS 合并 NS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宇  娄金丽  冯霞  刘意  魏虹娟  唐冬松 《北京医学》2015,37(12):1149-1151
目的 探讨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血清检测的相关性.方法 将北京佑安医院2015年1~10月收治的100例疑似神经梅毒的患者按照神经梅毒的诊断标准分为神经梅毒组(38例)及非神经梅毒组(62例),均采集脑脊液、血清进行梅毒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TP-ELISA、TPPA、RPR检测,比较TP-ELISA、TPPA、RPR 3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进行血清与脑脊液标本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脊液TP-ELISA、TPPA、RPR 3种方法检测神经梅毒的敏感性分别为94.7%、100.0%、55.3%,特异性分别为71.0%、85.5%、1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6.7%、80.9%、1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100.0%、78.5%.ROC曲线分析,TPPA的AUC=0.989,P<0.000 1;TP-ELISA的AUC=0.961,P<0.000 1.神经梅毒组与非神经梅毒组血清TP-ELISA的S/CO值分别为28.01±1.46和23.74±1.37,TPPA中位数分别为1:640、1:320,RPR中位数分别为1:64、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和脑脊液TP-ELISA标本的相关系数r=0.4,P=0.000;TPPA的相关系数r=0.3,P=0.001;RPR的相关系数r=0.4,P=0.000.结论 脑脊液TPPA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脑脊液TP-ELI-SA存在一定假阳性,应联合RPR作为筛查试验,TPPA作为确证试验.脑脊液梅毒3种检查方法与血清检测结果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梅毒孕妇及其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的检测情况。方法 对40例梅毒孕妇及其所产婴儿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的分析。结果 40例梅毒孕妇中,潜伏梅毒占87.5%,TPPA检测均阳性,RPR阳性的有35例,滴度介于1:1—1:128之间;40例先天梅毒患儿中出现皮疹的有14例(35%),有骨损害表现的6例(15%),由于母亲忘梅毒而就诊的16例(40%),RPR检测阳性33例(82,5%),滴度介于1:1~1:64之间,2例RPR异常增高,滴度为1:128。脑脊液常规检查显示,45%患儿淋巴细胞增高,50%蛋白增多,22.5%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结论应重视妊娠期梅毒筛查,对于确诊的先天梅毒患儿,注意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为正确评价病情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磁共振特点,血清、脑脊液变化及治疗。结果 25例患者中,脊髓病变9例,视物障碍3例,痴呆3例,痫样发作4例,卒中样发作3例,无法明确分类3例。头颅MRI异常15例,但无明显特异性。治疗前脑脊液19例表现为蛋白、细胞数增高,13例脑脊液RPR阳性,血清及脑脊液RPR阳性。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过程中25例均未发生吉-海反应。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极易误诊,脑脊液检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50对夫妻间梅毒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夫妻间梅毒发病及治疗情况。方法对50例首诊梅毒患者及其配偶进行3年追踪诊疗并分析。结果首诊梅毒50例,男22例,一期梅毒为主;女28例,二期梅毒为主。夫妻同患梅毒41例(82.00%),夫妻一方诊断为梅毒后追踪其配偶诊断为梅毒者37例。另4例初检RPR阴性,追踪至第2~5个月时诊断梅毒。血清学检查一直阴性9例,其中4例之配偶为梅毒患者治疗后复查RPR滴度呈4倍升高,双方驱梅治疗后转阴。结论夫妻同患梅毒比例高。潜伏梅毒发生率较高。RPR未转阴者应进一步查明原因,RPR阴性者亦不意味着没感染,提倡同查同治。  相似文献   

14.
洪俊  饶永彩 《四川医学》2010,31(11):1686-1688
目的比较传统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用于诊断神经性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RPR是否能用于神经性梅毒的诊断。方法采用RPR、VDRL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对244例患者(有症状型神经梅毒9例,无症状型神经梅毒18例;一期梅毒5例,二期梅毒7例,潜伏期梅毒65例;经治疗的梅毒50例和其它非梅毒性神经系统疾病90例)的脑脊液(CSF)标本进行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RPR脑脊液敏感性为99.1%,特异性为77.8%。VDRL试验脑脊液敏感性为98.6%,特异性为70.4%。结论 RPR和VDRL都用于测定CSF标本时,两者具有相似的特异性和敏感性,RPR可以代替VDRL用于神经性梅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特点、产生原因和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66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32 例患者(观察组)及同期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 细胞亚群及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66 例中Ⅰ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4 例(6%),Ⅱ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9例(13.6%),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53 例(80.32%).血清固定RPR 阳性滴度为1∶1~1∶32.其中1 例确诊为Ⅱ期眼梅毒,4 例脑脊液同时有RPR、TPHA阳性,确诊为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确诊后初治:9 例(13.6%)选用口服红霉素、四环素或阿奇霉素替代疗法,6例(9%)存在不规则用药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无明显变化(P >0.05),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NK 细胞及CD4+/CD8+明显降低(P<0.01).结论 梅毒感染早期未及时规范治疗、用药不规范或以替代药物治疗、无症状神经梅毒和潜在感染灶存在可能是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抑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梁波  陆鹏  朱正伟 《安徽医学》2022,43(5):507-510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颅脑MRI检查结果。结果 21例神经梅毒(11例早期,10例晚期)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33:1;年龄23~67岁,发病年龄30~57岁,共17例(80.95%);11例早期神经梅毒患者中,9例(81.82%)无明显临床表现;10例晚期神经梅毒患者均表现为麻痹性痴呆。21例患者中,10例(47.62%)患者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13例(61.9%)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17例(80.95%)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13例(61.9%)患者颅脑MRI可见异常改变;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有效率为80.95%,4例治疗效果不佳者均为晚期患者。结论 神经梅毒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主要为青壮年。早期神经梅毒无明显临床症状;晚期神经梅毒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此病诊断必须综合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MRI检查,规范化青霉素治疗对早期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笔者回顾性分析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4例,女3例患者血清、脑脊液RPR及TPPA均阳性。可见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首诊易误诊,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查阳性可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统计分析梅毒患者脑脊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探讨其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2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梅毒患者脑脊液标本相关资料,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脑脊液生化检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脑脊液实验室检测指标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121例梅毒患者中,58例被确诊为神经梅毒。该58例患者脑脊液TPPA均阳性,其中TRUST阳性29例(50.0%),白细胞升高49例(84.5%)、蛋白升高35例(60.3%)、免疫球蛋白IgG升高56例(96.6%)、IgA升高32例(55.2%)、IgM升高41例(70.7%)。与非神经梅毒患者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生化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G诊断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效能最高,其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神经梅毒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宣武医院2000-2012年诊断明确的神经梅毒患者,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18例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30~62岁,平均49.03岁;病程34 d~2年,平均9.43个月.其中麻痹性痴呆7例,脊髓痨4例,脑膜血管梅毒3例,周围神经病2例,视神经病变1例,颅神经麻痹1例;6例同时合并存在多种类型的神经梅毒感染.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腰穿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为5~190×106/L,细胞学均为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脑脊液生化检查示蛋白不同程度的升高(450~2120 mg/L).所有患者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均为阳性.7例麻痹性痴呆患者头颅MRI示不同程度脑萎缩,4例表现为海马和(或)颞叶异常信号.结论 神经系统梅毒感染可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临床症状复杂,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增多,对于临床上疑诊为神经梅毒的患者,进行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趋化因子I?TAC/CXCL1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MIP?1α)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50例神经梅毒患者和50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神经梅毒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全程驱梅治疗。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对CSF中的IL?1ra、I?TAC/CXCL11和MIP?1α进行检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与梅毒患者相比,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IL?1ra、I?TAC/CXCL11和MIP?1α水平均升高(P < 0.001)。与早期神经梅毒患者相比,晚期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IL?1ra水平升高(P < 0.01)。但早期和晚期患者的脑脊液I?TAC/CXCL11和MIP?1α水平无显著差异(P > 0.05)。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IL?1ra水平与1/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滴度、CSF蛋白和CSF白细胞计数均显著正相关(P < 0.05)。脑脊液I?TAC/CXCL11和MIP?1α水平与1/血清RPR滴度和CSF蛋白显著正相关(P < 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脑脊液IL?1ra、I?TAC/CXCL11和MIP?1α水平均降低(P < 0.001)。脑脊液IL?1ra、I?TAC/CXCL11和MIP?1α联合诊断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0.91、94.0%和88.0%。结论:IL?1ra、I?TAC/CXCL11和MIP?1α是诊断神经梅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可用作神经梅毒的辅助诊断工具,并且可用于监测神经梅毒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