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于食管胃交界处的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等.方法: 对1例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结构复杂,具有核仁明显的上皮样细胞区和黏液样背景的梭形细胞区.免疫组化:肿瘤细胞: HMB45、Melan-A、CD99、S-100、Vimentin蛋白均阳性, CD117、Cytokeratin 阴性.结论: 原发性食管胃交界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CD99阳性,提示肿瘤向神经外胚层分化.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我院9例外科手术切除的食管黑色素瘤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回访。结果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59.7±7.42)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2例,食管下段7例;术前胃镜病理误报为其他类型食管癌5例;1例行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术联合皮肤黑色素瘤切除术,其余行食管切除,食管、胃食管吻合术;术后行辅助放化疗5例;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7±2.34)月,从明确肿瘤转移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2.42个月。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预后较食管鳞癌差;食管黑色素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征象;术前胃镜下病理误报率高;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在延长生存期方面较内科保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邸永辉 《中外医疗》2009,28(5):74-75
目的分析及探讨原发性贲门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原发性贲门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原发性贲门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改变类似于皮肤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免疫表型:肿瘤细胞Melan-A(+)、HMB45(-)、EMA(-)、LCA(-)、Actin(-)、S-100(+)。诊断同时必须排除其他部位如皮肤、眼等处的原发病灶。结论原发性食管胃交界处恶性黑色素瘤(无色素性)是一种罕见的肿瘤,治疗上首先采用手术切除,同时可辅助于化疗以及放疗、免疫治疗等。本病预后极差,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5~2009年收治的10例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治方法、预后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探讨.结果 10例患者平均年龄51.1岁,男女比:1.5∶1,好发于食管中下段,临床表现与其他食管癌相似,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是确诊方法,10例均经接受手术,1例单纯手术,1例行术前和术后放疗,7例行生物化疗,1例术后死亡,手术死亡率10%.患者生存时间6~204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结论 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放疗和生物化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卫民  陈智慧  陈玉英 《疑难病杂志》2007,6(1):26-27,F0003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于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组织学特征为:黑色素瘤细胞呈巢状或片状分布,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瘤细胞内外可见粗大的黑色素颗粒,免疫表型HMB45、vimentin及S-100蛋白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较罕见,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全身检查及随访资料,以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 收集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现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2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中男5例,女7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岁.病变主要发生于鼻腔,或鼻腔和鼻窦同时受累.肿瘤由上皮样、梭形度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构成,通常血管周围细胞呈瘤样结构.免疫组化标记瘤组织HMB45、S-100和Vim均(+).结论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罕见,其与皮肤黑色素瘤相比具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通常诊断较困难,但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与鼻腔其他原发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述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可见上皮样、梭形、多边形的瘤细胞,呈片状、弥漫状浸润,并可见多量棕褐色色素颗粒.邻近的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增生.免疫组化S-100阳性;HMB45阳性;Vimetin阳性;CK阴性;P53阳性;PCNA阳性;黑色素染色强阳性.结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应与食管的低分化癌及肉瘤鉴别,也要排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食管黏膜基底细胞层的恶性肿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有食管恶性肿瘤手术患者168例,其中3例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现根据本组病例并结合文献加以综合分析,探讨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2例男性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EM)并复习国内外文献报告的83例。方法对2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组织学证实,肿瘤起源于食管粘膜上皮内的黑色素细胞。治疗方式以手术加放疗为主。结论EM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该瘤生长迅速,常可复发,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女性,59岁.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少量流血,盆腔MRI示宫颈增厚伴后唇结节状突起.镜下表现为上皮样细胞,部分为小细胞或气球样细胞,呈巢片状或条索状.上皮标记及肌源性标记阴性,HMB45、Melan-A阳性.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或)肿物.结论:原发于宫颈的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其细胞形态多样,宫颈活检时易误诊,HMB45等免疫组化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esophagus, PMME)十分罕见,约占食管原发肿瘤的0.1%-0.2%^[1],国内报道50余例。2008年9月我院收治1例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陈亚萍 《吉林医学》2014,(8):1701-1702
目的:探讨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收集9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于硬腭者4例,上腭牙龈者3例,颊部2例。临床表现为黑色斑块者4例,黑色斑点者2例,黏膜下结节者2例,慢性不愈合溃疡者1例,其中4例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结论: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虽然少见,但因其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诊断应结合病史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及时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侧重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1例官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对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9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流血或排液,妇检示宫颈菜花状或黑色结节状,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异型性大.细胞形态多样而结构复杂,表现为痣样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或混合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100、HMB45、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 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s-100、HMB45检测对于确诊恶性黑色索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早期患者,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而辅助性化疗及免疫治疗有可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颇为罕见。文章报道5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免疫组化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5例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3例示腭肿块呈褐色菜花样隆起,2例示上、下腭牙龈肿块,呈褐色斑块状及结节状,其组织学特点示瘤细胞表现为明显的多样性,呈弥漫状,巢状,囊状分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瘤细胞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阳性,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波形蛋白(Vimtin)阳性。结论口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其预后较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更为严重。确诊须与色素瘤,口腔粘膜黑斑等其他肿瘤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X线钡透检查、CT表现、胃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岁,病程1~4个月。5例进行增强CT检查及4例进行X线钡透检查,3例进行胃镜检查。肿瘤为单发,病灶中心均位于食管中下段,影像表现表明肿瘤具有向腔内生长的特点,钡透上呈息肉状或结节状充盈缺损,食管腔狭窄梗阻不明显。食管CT检查发现,在5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中4例患者食管原发灶未侵及食管全周长,食管周围脂肪间隙清晰;4例出现纵隔、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同时合并胃大弯侧、肾动脉水平以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多发骨转移。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当食管中下段发现肿瘤不伴有食管梗阻或存在不符合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转移规律的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确诊的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结果 4例均为女性,且均发现尿道口赘生物,4例肿瘤组织病理学形态虽不一致,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HMB45、S100、Vimentin及Melan-A阳性表达,排除其他部位原发性肿瘤后,确诊为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4例患者随访4个月至3年,其中2例患者因复发或转移死亡,另2例患者健在。结论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少见,预后差,临床易与尿道其他良恶性病变混淆,及时准确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赵春霞  薛鸣  管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3):1681-1681,1683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我院1988~2008年鼻腔恶性黑色素瘤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免疫组化等病理诊断有重要作用.广泛彻底的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可提高本病生存率.结论:早期诊断、广泛切除原发性病灶,将明显改善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程庆水  姜书传  黄后宝  韩杰  董昌斌  卓栋  王啸 《安徽医学》2013,34(12):1786-1787
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女性膀胱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43岁,以排尿困难伴血尿2个月就诊,行膀胱颈肿块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颈口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提示HMB45、S-100、Melan-A及P53阳性.结论 女性膀胱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主张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辅以放化疗及免疫治疗.本病预后极差,应早诊断,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属结外型淋巴瘤,几乎全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临床罕见,常需借助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且本病的分期和治疗现尚无统一标准.通过对1例患者临床及病理特点、诊疗经过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提高对原发性子宫恶性淋巴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158-16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MM)的影像表现、病理特征、综合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直肠恶性肿瘤959例中仅2例AMM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AMM的影像表现、病理特征、综合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2例患者术前临床均考虑为直肠癌,1例行直肠肿瘤根治术,1例行肠镜活检,病理均证实为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患者顺利出院。结论 AMM是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CT及MRI检查对AMM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