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胖表型及其转变与中国中老年人慢性肾脏病(CK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纳入参加2011年和2015年两次调查的4 538名[基线时(58.75±8.56)岁]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和代谢状态将肥胖表型分为:代谢正常非超重/肥胖组(MHNO)、代谢正常超重/肥胖组(MHO)、代谢异常非超重/肥胖组(MANO)和代谢异常超重/肥胖组(MAO)。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肥胖表型及其转变与CKD的发病风险。结果:与MHNO组相比,基线MHO、MANO和MAO组CKD发病风险显著上升,HR(95%CI)分别为:1.42(1.01~2.02)、1.55(1.01~2.36)和1.49(1.06~2.09)。随访期间,631人(62.85%)仍为MHO表型;148人(14.74%)转变为MHNO表型;10人(1.00%)转变成MANO表型;215人(21.41%)转变成MAO表型。以稳定的MHO组作为参比,MHO表型转变与CKD发病风险关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O和代谢异常表型(MANO、MAO)均会增加...  相似文献   

2.
Zhu YB  Wang Q  Wu CY  Pang GM  Zhao JX  Shen SL  Xia ZY  Yan X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23-1028
目的: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为调整体质偏颇、防治肥胖提供依据。方法:汇集我国9省市(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中医体质横断面调查18岁以上人群的数据18 805例。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判定应用判别分析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结果: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者超重(OR,2.05;95%CI,1.79-2.35)和肥胖(OR,4.34;95%CI,3.52-5.36)的危险度均显著增高,气虚质者肥胖(OR,1.60;95%CI,1.30-1.98)危险度显著增高,而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度显著降低。结论:痰湿质、气虚质是超重和肥胖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有研究显示睡眠与中医体质密切相关,不同年龄人群的睡眠质量由于体质状况的差异可能呈现不同特点,但中医体质对睡眠质量影响情况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具体差异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5月,利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收集1 029 例北京市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数据。由中医体质量表获得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体质类型得分,得分越高体质倾向越明显;由PSQI获得总体睡眠质量得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结果 不同年龄人群平和质、阳虚质、特禀质得分及总体睡眠质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人群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人群的平和质得分与总体睡眠质量得分呈负相关(P<0.001);8种偏颇体质得分与总体睡眠质量得分呈正相关(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人群平和质及其他8种偏颇体质对总体睡眠质量均有影响(P<0.001),而不同年龄人群中医体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顺位和程度不同:位于前三位的体质因素,18~30岁为平和质、血瘀质、气郁质,31~44岁为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45岁为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31~44岁人群的中医体质对总体睡眠质量的影响大于18~30岁和≥45岁人群。结论 平和质对总体睡眠质量的影响最大,偏颇体质对总体睡眠质量的影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存在差异。对不同年龄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改善偏颇体质,提升平和质水平,可能是提高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社区肥胖成年人中医体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肥胖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调查对象410例,其中肥胖组200例,非肥胖对照组210例。结果:从人群分布看,对照组平和体质高于肥胖组(P〈0.05);肥胖组气虚质、痰湿质的人数高于对照组(P〈0.05)。体质积分比较,肥胖组痰湿质、湿热质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偏颇体质积分较高的类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结论:肥胖的发生与痰湿、气虚、湿热体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林岚  林晴 《西部医学》2015,46(4):9-10;13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及内分泌激素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体质属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及平和质患者各10名,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瘦素、FSH、LH、T、PRL、E2水平。结果 1平和质组血清瘦素水平低于其他体质组(P<0.05)。2阳虚组、痰湿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组(P<0.01)。3阳虚组、痰湿组LH/FSH及T水平均高于其他体质组(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质与血清瘦素、内分泌激素水平存在相关性,阳虚质、痰湿质血清瘦素、LH/FSH及T水平较其他体质组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体质与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究体质的形态结构特质.方法 对505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横断面的中医体质调查,同时测定各受试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FBG,计算BMI,比较每种偏颇体质与平和质的TC、TG、LDL、HDL、FBG、BMI及高脂血症发生率,对每种体质的转化分与TC、TG、LDL、HDL、BMI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阳虚质者TC、TG、BMI显著低于平和质者(P〈0.05,或P〈0.01),痰湿质者BMI显著高于平和质者(P〈0.05),气郁质者BMI显著低于平和质者(P〈0.01).与平和质比较,阳虚质者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痰湿质者呈升高趋势.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DL越高,阳虚质转化分越低;TG越高、BMI越大,阴虚质转化分越低,FBG越高,阴虚质转化分越高;HDL越高,痰湿质转化分越低;BMI越大,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转化分越低.结论 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气郁质者体型偏瘦,痰湿质者体型偏胖;阳虚质者血TC、TG、LDL、FBG偏低,阴虚质者血FBG偏高,痰湿质者TG、LDL偏高,HDL偏低;痰湿质者具有易发高脂血症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长沙市344例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的问卷调查,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体质分布的特点及其精液质量、睾丸大小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分析常见病因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对344例不育男性进行体质辨识,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思路。结果344例男性不育患者中平和体质占17.4%,单一偏颇体质(为一种偏颇体质者)占25.6%,混合偏颇体质占57.0%。总体体质类型前10位依次为平和质(17.4%)、湿热痰湿质(14.2%)、阳虚气虚质(9.59%)、湿热质(8.43%)、阳虚痰湿质(6.69%)、痰湿质(5.81%)、气虚湿热质(5.81%)、气虚质(4.94%)、阳虚质(4.36%)、气郁气虚质(3.49%)。结论从单一体质类型看除平和质外,湿热质和气虚质是不育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复合类型中,虽然各复合型相对分散,但仍然表现以湿热复合类为主要特征,而阳虚、气虚、痰湿复合类次之的分布特征;而总体阴虚质、特禀质、血瘀质及其复合类都很少见;不育症患者不同睾丸体积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各大高校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分布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通过填写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候调查问卷,选取符合PCOS诊断标准的患者104例,进行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104例PCOS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判定为兼夹体质者有22例(21.2%),阳虚质者有19例(18.3%),痰湿质者有18例(17.3%),湿热质者有14例(13.5%),平和质者有12例(11.5%),气郁质者有6例(5.8%),阴虚质者有6例(5.8%),气虚质者有4例(3.8%),血瘀质者有2例(1.9%),特禀质者有1例(1.0%)。PCOS患者以兼夹体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多见;常见中医证型为肾虚证,其次为痰湿证、兼夹证型、血瘀证、肝郁证、脾虚证;平和质与痰湿证呈负相关(P<0.05),气虚质与痰湿证呈正相关(P<0.05),痰湿质与痰湿证呈正相关(P<0.05),湿热质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气郁质与肝郁证呈正相关(P<0.05)。身体质量指数(BMI)与痰湿质有关(P<0.05),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体质特征,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列入社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并参加健康体检的高血压患者647例,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标准进行中医体质分析,并对不同性别、体重指数等因素与体质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中偏颇体质(68.38%)明显高于平和体质(31.62%),偏颇体质以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阳虚质为主;高血压患者痰湿质所占比例显示男性高于女性;阳虚质所占比例显示女性高于男性(P<0.05)。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偏颇体质特点是以痰湿质、阴虚质为主,男性与女性比较,痰湿质与阳虚质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通过了解其体质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干预在防治老年高血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阳虚质和平和质(正常对照)人群粪便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方法收集阳虚体质者及平和体质者各30人的粪便样品,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医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的粪便;采用多变量统计学方法 OSC-PLS分析阳虚体质者的特征代谢物。结果阳虚质组的粪便中丁酸盐、醋酸盐、蛋氨酸、琥珀酸盐、葡萄糖的浓度低于平和质组;丙酸盐、丙氨酸、乳酸的浓度高于平和质组。结论阳虚质者粪便与平和体质者比较存在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糖代谢的差异,这与阳虚质者脏腑功能和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17岁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与代谢健康型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MHO)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2000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仁济医院营养科就诊肥胖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门诊病历获得患者社会学信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体脂肪含量(body fat content,BF)、血压、血生化、饮食/行为习惯及家族史。BMI、WC和BF分别进行Z值转换。依据肝脏超声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无脂肪肝(Non-NAFLD)组和NALFD组。运用《中国儿童代谢健康型肥胖定义与筛查专家共识》定义MHO,MHO为肥胖且不合并下列任一指标异常:收缩压/舒张压≥儿童血压的P90(同年龄同性别);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5.6 mmol/L;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1.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3 mmol/L,并与以往MHO诊断标准进行结果比较。结果 共纳入348名儿童/青少年,男251名,女97名,平均年龄(12.0±2.8)岁。MHO和代谢不健康型肥胖(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besity,MUO)分别为121例(34.8%)和227例(65.2%)。除FBG、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外,两组研究对象其他临床指标存在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仅控制年龄和性别时,NAFLD与MUO显著相关(OR=1.83,95%CI:1.11~3.03),但进一步控制体格测量指标(BMI、WC、和BF)和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NAFLD与MUO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OR:1.20~1.38,P:0.24~0.52)。运用以往MHO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发现代谢异常为77例(22.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体格检测指标、生活方式等因素后,NAFLD与MUO依然显著相关(OR:2.9.~3.20,P:0.01~0.02)。结论 6~17岁肥胖患者发生代谢异常的风险主要与体格测量指标相关,运用不同MHO诊断标准,NAFLD与MUO之间相关性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代谢正常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MHO)人群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相关抗体水平特点,探讨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筛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群共1570例,根据诊断及排除标准,共254例纳入研究,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有无代谢异常或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分为正常对照组(n=135)、MHO组(n=61)及肥胖伴MS组(n=58)。比较3组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相关抗体水平变化特点。结果MHO组FT4、TSH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肥胖伴MS组TSH水平高于MH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O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O组TGAb及TPOAb阳性率与肥胖伴M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HO人群TSH、FT4水平升高,MS会导致TSH水平进一步升高;MHO人群需警惕有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可能;对于TSH及TPOAb、TGAb升高的肥胖患者应积极排查有无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信息技术对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社区15岁以上居民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状况调查,分析该社区居民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获得9种中医体质类型在人群中的评估转化分数数据。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依托自主研发的社区人群中医体质分析系统,采用系统抽样和调查问卷方法实施调查。结果:白云街社区居民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构成比前3位为平和质(40.7%)、阳虚质(13.8%)、气虚质(11.4%),其转化分数均值前3位为平和质(58.70±15.10)、气虚质(32.33±17.92)、阳虚质(29.89±20.85),两者与全国同类调查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的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和质中具有偏颇体质倾向者占33%,不同性别的偏颇体质倾向类型构成比不同,但无统计学差异(P=0.357)。结论:白云街社区15岁以上居民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占40.7%,其它8种偏颇体质占59.3%,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和气虚质多见,两者比其它偏颇体质的明显度高;不同性别、年龄的体质特点不同;平和质人群中约有1/3具有不同类型的偏颇体质倾向,男女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将5 582例社区老年志愿者分为高血压病组及非高血压病组。采用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对其进行中医体质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5 582例老年人中,高血压病患者占55.2%,非高血压病者占44.8%;高血压病组平和质562例(18.2%),偏颇体质2 521例(81.8%),非高血压病组平和质467例(18.7%),其余共2 032例(81.3%)。进一步分析发现,高血压病组偏颇体质主要是痰湿质,非高血压病组偏颇体质主要是气虚质,两组之间体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病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的模型中,痰湿质为独立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病与中医体质类型及相关因素关系的模型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痰湿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脂异常、年龄及血糖为危险因素。结论 本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多见,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是较为常见的体质类型;ALT、痰湿质、Hcy、血脂异常、年龄及血糖是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根据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制定相应的防治干预方案,积极调整偏颇体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高血压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ACS)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为中医药临床论治AC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的329例患者,分别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记录中医体质类型、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以及其中医体质与认知功能障碍、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中医体质按频数出现由大到小:单纯型以痰湿质(31例,12.97%)、血瘀质(22例,9.21%)、气虚质(16例,6.69%)为主,复合型以气虚痰湿质(19例,7.95%)、痰湿血瘀质(12例,5.02%)、阳虚痰湿质(11例,4.60%)为主;其中轻、中度ACS以痰湿质、气虚质、气虚痰湿质为主,重度及闭塞以血瘀质、痰湿血瘀质为主;痰湿血瘀质MMSE评分明显低于其余5组(p<0.05),血瘀质、痰湿血瘀质MoCA评分明显低于其余4组(p<0.05)。结论:ACS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与认知功能障碍、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在体质类型为血瘀质及痰湿血瘀质中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研究生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及相关性规律,探索改善研究生体质的方法和途径,针对性给予中医药调养方法与健康干预、管理方案,以期提高研究生健康水平。方法 通过发放《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调查分析600名研究生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从BMI指数、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睡眠作息4个方面进行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研究人群以平和质为主,病理体质以阳虚质和气虚质为主,BMI指数高与痰湿体质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饮食辛辣与痰湿、湿热、阴虚体质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运动缺乏与气虚体质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睡眠作息不规律与阳虚、痰湿、气虚体质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了研究生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与BMI指数、生活方式的相关性,从而为该人群制定中医药调养方法与健康干预、管理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重/肥胖、运动及其交互作用对痰湿体质的影响。方法 在“正常人群中不同体质中医脉诊生理参数系统调查”数据库中,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北京市获得的健康体检数据,排除相关变量缺失、体质量过低(BMI<18.5 kg/m2)者,将符合条件的970例受试者的中医体质量表中痰湿体质亚量表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以得分的前262例(27.0%)为高分组、后262例(27.0%)为低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偏好、饮酒偏好作为混杂因素,探讨超重/肥胖、运动及其交互作用对痰湿体质的影响。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会增加高痰湿体质得分的风险〔OR(95%CI)分别为1.981(1.275,3.079)、4.032(1.985,8.190),P<0.05〕;运动习惯对痰湿体质无影响(P>0.05)。按是否超重/肥胖、有无运动习惯分层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超重/肥胖+无运动习惯者、超重/肥胖+无运动习惯者的高痰湿体质得分风险高于非超重/肥胖+有运动习惯者〔OR(95%CI)分别为2.735(1.644,4.551)、2.154(1.168,3.976),P<0.05〕。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均显示,超重/肥胖、运动对痰湿体质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超重/肥胖、缺乏运动会增加痰湿体质的倾向,但二者间在统计学上无交互作用,进行运动和体质量管理将有助于调护痰湿体质。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metabolic phenotypes that are jointly determined by body mass index(BMI)or fat mass percentage and metabolic health status with the tenyea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among Chinese adults.Method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BMI and body fat mass percentage(FMP)combined with the metabolic status were used to define metabolic phenotypes.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metabolic phenotypes on CVD risk.Results A total of 13,239 adults aged 34-75 year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Compared with the metabolically healthy non-obese(MHNO)phenotype,the metabolically unhealthy non-obese(MUNO)and 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bese(MUO)phenotypes defined by BMI showed a higher CVD risk[odds ratio,OR(95% confidence interval,CI):2.34(1.89-2.89),3.45(2.50-4.75),respectively],after adjusting for the covariates.The MUNO and MUO phenotypes defined by FMP showed a higher CVD risk[OR(95%CI):2.31(1.85-2.88),2.63(1.98-3.48),respectively]than the MHNO phenotype.The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e phenotype,regardless of being defined by BMI or FMP,showed no CVD risk compared with the MHNO phenotype.Conclusion General obesity without central obesity does not increase CVD risk in metabolically healthy individuals.FMP might be a more meaningful factor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obesity with CVD risk.Obesity and metabolic status have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CVD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