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吴鞠通内伤杂病辨治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中年著成《温病条辨》,创温病三焦辨证之法,被后世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其实,吴鞠通不仅精通温病,而且博通诸科,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也独具慧眼,颇有特色。笔者每览其晚年所著《医医病书》及《吴鞠通医案》,莫不为之而感叹。故不揣固陋,勉探其辨治内伤杂病的特色,俾后学得窥遗泽。1 治内伤注重心理疗法吴氏认为,内伤杂病多因情志不调、酒色过度、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所致或加重,在诊治过程中,若不先告以病由,晓以利害,畅其情志,戒其酒色,调其饮食起居,则药物很难收功。因此,他治疗内伤杂病,极为注重心理疗法。首先,他强调在…  相似文献   

2.
以伏气温病立论,结合虚劳理论,系统论述了艾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及治则,并通过临床疗效验证其证治规律,认为艾滋病的病因类似于温病理论中的杂气,证候分型可总括为内伤杂病证型和外感热病证型.治疗内伤杂病证型应以内伤杂病治则为纲,兼以凉血解毒、辛凉发散,以保存正气、杀灭邪气为要;治疗外感证型应以六经、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为纲,兼以益气养营,以截断传变、防止闭脱为急.艾滋病各种复杂的症状在长期的病程中有规律可循,治疗中应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伤寒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与温病系中医名著,均论述外感病,是临床非读不可医书,历代医家伤寒和温病学派之争至今尚未统一,实质上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病补充了伤寒之不足,研究其内在关系,有同有异,为此,个人通过教学临床多年认为伤寒与温病必须统一,总结出规律性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伤寒温病法对于内伤杂病的治疗亦非少见,中医内科学一书,本人统计,全书约有三分之一的证候所选方药均选自伤寒温病法,究其原因,杂病之虚实,与伤寒入里之太阴少阴厥阴病和温病化热入里的湿热,气分、血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  相似文献   

4.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膜原证与达原饮类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原(亦称募原),是中医学术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膜原不属五脏六腑,也不是某个器官,没有对应的经络,因而膜原证难以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直接统领。纵观吴又可创立膜原证候以后,温病学派崛起,直到现代外感热病学说发展,膜原证候已成为外感热病中不可缺少的证候类型,并见诸于某些内伤杂病中。而治疗膜原证的主方———达原饮,也被广泛应用于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膜原证候的治疗。但我们也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医家论述的膜原证候,无论在临床表现上,还是在所属病种上,都较吴又可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治疗用药上,也在达…  相似文献   

6.
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在临床实践中,热瘀证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也见于多种内伤杂病。狼疮性肾炎(LN)属于内伤杂病范畴,是我国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主要的病种[1],LN在其病变过程中往往表现有温病热瘀证的证候,存在热毒血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吴鞠通不仅擅治温病,亦精于内伤杂病,从《吴鞠通医案》(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版)胃痛、呕吐篇所载,他在胃病调治方在面是有独到之处的。一、胃痛重视治肝,用药寓疏温通三法吴氏于胃痛一证,病因多责之寒邪郁怒,病位则多责之肝。认为由于“肝厥犯胃”、“厥阴尅阳明”,故见胃痛、胁胀、攻心痛、痛极欲呕等症。案中诊脉多弦,如双弦而细,沉弦而紧等,肝病多见弦脉,脉  相似文献   

8.
张镜人教授重视脾胃的经验程络新(上海市中医门诊部,上海200000)主题词/中医师,/张镜人,健脾,和胃沪上张氏医学素负盛名,传至张镜人教授已十二载。张氏擅长治疗温病及内伤杂病,临床诊治,处处顾及脾胃中气,认为中焦脾胃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和则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它学术体系的研究,从而拓宽温病临床的诊治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升降散”是清代名医杨栗山为治疗四时温病所创。其组方配伍寒温并用,升、降、散三法并施,可升清阳降浊阴,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既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四时温病,亦可辨证治疗内伤杂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血液病、水肿等。随着应用、研究的更广泛、深入,将来有望在某些疑难病证等方面显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的病因有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等,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发为本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基础病理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致病因素多为风、火、痰、气、瘀等。临床常分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4个证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多从外感、内伤而起,病情变化多端。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在治疗内伤咳嗽时从痰论治多有心得,他认为内伤咳嗽多由痰阻气滞,肺络受阻而致。病因或起于脾虚夹痰,或痰火相煽;或阴虚痰动,或痰生杂病、怪病。故治疗上均强调要从痰治疗,首重祛痰,效应桴鼓。对现在治疗内伤咳嗽具有很强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陈良夫,名士楷,字良夫,号静庵,清末民初嘉善医家,为笔者曾祖。其虽以擅长治疗温病、肝病而闻名,然对内伤杂病亦有深入研究。四世相传~([1])的医学积累,使陈良夫先生具有博览医书,聆听先贤教诲的条件,加之刻苦好学更令其具备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能力。对于不寐的病机,陈良夫先生引《灵枢·邪客》所述:"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失其常则不得静而  相似文献   

14.
内伤杂证从脾论治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伤杂证从脾论治验案三则王文昭许卯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33000)关键词:内伤杂证;脾;辨证论治内伤杂证,病情错综复杂,病机难执一说,治上则碍下,治下则又损上,若从中而治之,调理脾胃,兼顾他脏,每获良效,兹举验案三则如下。1慢性肾炎、肾功...  相似文献   

15.
七情内伤,肝病首当其冲。肝失疏泄依其发病诱因及临证表现之别,可分为肝气逆与肝气郁两种不同病机,临床以疏肝理气或疏肝解郁为基本治法,方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为主方加减治疗脾胃病、妇科病,以及其他内科杂病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系临床各科的基础,内容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部分。外感时病已详于《伤寒论》和温病学。《金匮要略》系杂病的基础,为杂病之源,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各家学说观点的确立,使内科学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个人认为:中医内科临床,实际上是伤寒、温病、杂病、各家学说的独特见解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作为内科医生,必须以中医基础为根本。熟悉伤寒、杂病及各家学说内容,才能很好处理一切外感时病、内伤杂病。本文提出中医内科学的若干问题进行研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一书以治疗内伤杂病为重点,其治疗重视整体,以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而脏腑辨证以肝脾两脏为主,气血的病变是产生杂病的病理基础。"知肝传脾"既是知病防変的预防思想,也是预防肝脾导致的气血不足引发杂病的关键。治疗杂病要重视正气,即重视脾胃后天之本。"肝脾同治"理论既是在气血方面的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常补正气与祛邪气相兼而治。  相似文献   

18.
七情内伤,肝病首当其冲。肝失疏泄依其发病诱因及临证表现之别,可分为肝气逆与肝气郁两种不同病机,临床以疏肝理气或疏肝解随为基本治法,方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为主方加减治疗脾胃病、妇科病,以及其他内科杂病。  相似文献   

19.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它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和生命。 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意见尚不一致,有人主张从内伤治,有人主张从外感治;而许玉鸣教授则一直主张从温病论治。从1955年讫今之30年来,许老在与本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酌古参今,苦心孤诣,不断求索,逐步形成了本病不仅要从温病论治,而且要从伏气温病论治的学术思想。近年来,这一学术思想更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痰证与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探索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诊断标准和证素辨证法将334例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288例代谢综合征非痰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SPSS 20.0对收集的理化指标和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寻找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和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并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痰证组病位在肝、脾、肾、肺、胆、胃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病性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痰证患者中,男性病位在肝的频率低于病位在脾和胃,女性频率相反;病位在肝和脾组的年龄均小于病位在肾组。在痰证患者中,男性兼杂病性血虚的频率低于气虚、阴虚、阳虚,女性频率则高于这3组。阳虚兼杂组中尿酸(UA)和肌酐(Cr)水平高于血虚组,阴虚兼杂组中Cr水平亦高于血虚组。结论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的不同病位有肝、脾、肾、肺、胆、胃,兼杂病性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非痰证人群暂无证候兼杂特征。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中,男性的病位集中在胃,女性的病位集中在肝且病性以血虚为主,易患病位的先后顺序是脾、肝、肾;患者阴阳失调与UA、Cr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