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12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重症监护病房24个月内共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50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80.70%(121/150),全部均使用过抗生素。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率极高;控制其感染应积极进行病原学监测、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及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而重症监护病房是MRSA感染的高发区。结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MRSA感染所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并发肺部感染症状的重症监护室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4例并发肺部感染症状的重症监护室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2例。利用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利用综合护理模式对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干预组患者肺部感染症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重症监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并发肺部感染症状的重症监护室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临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及耐药性,探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的监控措施.方法 对2010年医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目标性监测,统计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株数以及耐药性,并对临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结果 全年检测结果发现,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34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50株,检出率为14.97%;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全院未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暴发和流行.结论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数较多,耐药率较高,应该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实施监控,预防和减少多药耐药菌的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实施监控措施后效果的评价,探讨如何更好的控制其感染。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9月长沙市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内MRSA感染共164例患者,分析其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等监控措施,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施相应的监控措施后ICU患者的MRSA感染率较实施监控措施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感染实施干预措施后ICU环境院感监测MRSA检出率较之前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ICU实施消毒隔离等监控措施能有效降低MRSA感染率,并可以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综合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急性重症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并发肺部感染的60例患者,按照平均原则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则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对患者临床资料及其肺部感染因素以及相关护理措施等进行分,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综合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综合护理模式下,肺部感染症状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改善,实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结果临床比较差异明显,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总体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替考拉宁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针,第1天400 mg静脉滴注,第2天以后每日200 mg静脉滴注,连用10~14 d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学结果 ,并判定疗效.结果 替考拉宁治疗老年患者MRSA肺部感染临床有效率为81.0%,细菌清除率为85.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合理利用替考拉宁治疗老年患者MRSA肺部感染疗效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中小儿多重耐药菌的情况,并总结有效的临床控制措施。方法选取该院在近期内收治的578例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对入选患儿进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分析,并总结有效的临床控制措施。结果本组578例患儿中,合计检出51例患儿发生了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占患儿总数的8.82%;检出的多重耐药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占35.29%(18/51),其次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7.45%(14/51)、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49%(13/5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1.76%(6/51)。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中小儿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引起小儿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因素主要以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为主,临床应加强监测并合理对患儿适时抗生素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重症监护病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造成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对2005年12月-2006年2月初入住ICU患者,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结果9例患者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痰培养结果均为同一株MRSA所致;医护人员手、口咽、鼻腔培养出与患者同株MRSA。结论ICU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患者病情危重、免疫低下、侵入性操作多、抗菌药物使用复杂且量大、耐药率高等都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所以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理念,规范诊疗操作行为,树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观念,是降低ICU发生MRSA感染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9日在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过程中发现,自4月19日-5月9日重症监护病房(ICU)8例患者及在此期间曾入住ICU患者当前感染情况,其中有4例存在不同部位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同时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混合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替考拉宁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对ICU10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静脉滴注治疗,给药方案为常规剂量联合个性化,评价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不良反应。结果 100例患者治疗14d后痊愈36例、显效40例,总有效率为76.0%;细菌学检测结果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为79.0%,未出现其他细菌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4.0%,表现为轻微肝、肾损害、皮疹和胃肠道反应。结论采用常规剂量给药联合个性化给药方案后,替考拉宁不仅能有效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还能明显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考拉宁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出现革兰阳性球菌肺部感染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对31例肺部革兰阳性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粪肠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感染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给予替考拉宁治疗,观察药敏结果、疗程及预后。结果31例肺部革兰阳性球菌对替考拉宁全部敏感;替考拉宁总痰菌清除率较高(90.32%),痰菌清除时间较短(13.2±4.0)d;替考拉宁未调整剂量,未发现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革兰阳性球菌肺部感染,替考拉宁敏感率较高,总体疗效好,安全性较好,敏感菌清除时间较短,控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革兰阳性球菌肺部感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应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对出现疼痛症状的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0例出现疼痛症状的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重症监护疼痛护理,观察组接受整体护理模式下护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疼痛症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疼痛症状控制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新生儿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对出现疼痛症状的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1].自1961年首次报道第1株MRSA以来,其临床检出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2].目前美国MRSA检出率约50%~70%[3].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葡萄球菌属感染有增多趋势,尤其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感染。现报道2例中枢神经系统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16.
葡萄球菌属医院感染的耐药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葡萄球菌属医院感染和耐药现状,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临床各类标本中分离的葡萄球菌属129株,对其进行细菌鉴定、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测和K-B法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29株葡萄球菌属分为6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离率最高,为39.5%,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29.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分离率为60.5%,其中耐甲氧西林药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32.1%;药敏结果显示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耐药率明显低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株.结论 基层医院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医院感染比较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7.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12月住院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的385份葡萄球菌属感染病历,逐份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MRS的检出率为66.4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53.7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75.78%;科室分布前3位的分别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标本主要分布在痰液和血液;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入住ICU、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及侵入性操作有关(P<0.01)。结论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入住ICU以减少MRS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ICU医院感染革兰阳性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中革兰阳性(G+)菌流行病学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008年1~12月本院ICU分离的G+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G+菌126株,其中高达47.6%来源于呼吸道,其次是血液占31.7%。G+菌感染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42.9%),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占15.8%。G+菌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最敏感。[结论]ICU医院感染中G+菌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为主,G+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最高。加强医院感染G+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对控制医院感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国产替考拉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治疗革兰阳性(G+)球菌重度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收入ICU的60例诊断为重度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使用浙江省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生产的替考拉宁注射液,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用量,疗程为7~14 d;观察用药前和治疗结束后最高体温、APACHEⅡ评分、炎症反应指标、肝肾功能及微生物学检查、不良反应.结果 60例患者分离到G+球菌72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58.33%,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8.33%,屎肠球菌16.67%,粪肠球菌5.56%,溶血葡萄球菌8.33%,醇鸡肠球菌2.78%;经替考拉宁治疗,59株清除,有13株未清除,细菌学清除率(按菌株计)为81.94%;患者痊愈28例,显效22例,临床总有效率83.33%;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表现为血小板数量轻微增减,且不需要临床治疗干预.结论 国产替考拉宁治疗重度G+球菌感染疗效确凿,安全性高,尤其对于ICU伴有器官功能损害的脓毒症患者,如临床高度怀疑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或肠球菌感染时,可考虑初始经验性使用.  相似文献   

20.
ICU病房呼吸道病原及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 (ICU)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情况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症监护病房 1998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由呼吸道分泌物所分离的细菌菌株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加以整理分析。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占 6 7.3 % ,仍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5 3 .2 %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占 2 9.7% ,表皮葡萄球菌有上升趋势 ,在细菌耐药性方面 ,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吡肟、泰能、舒普深耐药率最低。MRSA对万古霉素仍敏感 ,无一例耐药。结论 ICU获得性感染中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革兰阳性球菌也在增加 ,应受到重视。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耐药的出现使治疗某些感染变得非常困难 ,危及生命 ,及时掌握病原菌及耐药性的最新动态 ,指导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生素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