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2004年沈阳市城区居民糖尿病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强度的减少,糖尿病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了解沈阳市城区居民糖尿病死亡情况,本文对沈阳市1995~2004年城区居民糖尿病的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郑州市2014 - 2016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状况,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河南省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报告的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数据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的死亡数据,分析2014 - 2016年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结果 2014 - 2016年间,郑州市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病新发病例合计162 203例,死亡38 082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749.06/10万、175.86/10万。男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842.49/10万,死亡率为205.34/10万;女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654.45/10万,死亡率为152.09/10万。随年龄增长,男女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60岁以后明显上升,80岁~老年人发病率、死亡率达3 334.56/10万和1 819.78/10万。结论 心脑血管病严重危害郑州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应重视监测管理、强化对老年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加强针对性干预和防治措施,减少其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0年郑州市城区居民的死亡原因及水平,为积极有效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死亡资料来自郑州市中原区和二七区两个死因监测点2010年的死因年报,按照ICD-10编码,利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2010年郑州市城区居民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及顺位。结果粗死亡率494.99/10万,标化死亡率318.77/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及免疫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85.04%。潜在寿命损失分析表明,损伤和中毒、肿瘤、循环系疾病是造成城区居民早死的三大原因。结论慢性病是造成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已经成为疾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质量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郑州市城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郑州市 1 /10城区人口居民全死因登记报告资料,以 2003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性研究。结果 2003年郑州市城区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 64. 64 /10万,标化死亡率为 45. 77 /10万,在居民病伤死闲中居第 2位。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肠癌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前五位。讨论 郑州市恶性肿瘤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17年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河南省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报告的郑州市2017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数据,计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标化率等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郑州市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55 669例,发病率为741.69/10万,标化发病率为597.35/10万;死亡14 658例,死亡率为195.2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1.27/10万。男性心脑血管病标化发病率为718.34/10万,死亡率为167.21/10万;女性心脑血管病标化发病率为435.48/10万,死亡率为89.78/10万。男性心脑血管病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其中脑血管病发病率为624.87/10万,心血管病发病率为116.82/10万,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死亡率为92.10/1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为103.19/1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发病和死亡均集中在75~岁组人群,60岁以上发病人数占总发病的83.22%,死亡人数占总死亡的84.40%。心脑血管疾病以脑卒中为主,不同类型脑卒中,脑梗死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结论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和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影响郑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采取有效的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7.
王艳红  郭向娇  薛燕 《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1):1372-1373
目的 了解2010-2014年郑州市中原区居民心脑血管死亡原因,为心脑血管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中原区死因监测报告数据,应用国家死因清洗与分析软件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中原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5 669例,年均死亡率141.87/10万,占总死亡的41.70%。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为5 467例,占总死亡的40.21%,其中,脑血管病死亡率为88.45/10万,标化死亡率63.72/10万,心脏病死亡率为101.25/10万,标化死亡率73.02/10万,心脏病略高于脑血管疾病。年龄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原区居民的首位死因,应加强居民健康教育,控制其危险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河南省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报告的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数据和公安局提供的人口资料,对2016年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郑州市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病发病59 291例,发病率为806.67/10万,标化发病率为574.32/10万;死亡13 672例,死亡率为186.0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7.56/10万。男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907.56/10万,死亡率为209.28/10万;女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为704.92/10万,死亡率为162.54/10万。男性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其中脑血管病发病率为624.09/10万,心血管病发病率为182.58/10万,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死亡率为89.07/1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为96.94/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低于心血管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7.94%,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7.99%。结论心脑血管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成为影响郑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07-2010年长沙市城区居民死亡水平与死因构成,分析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录入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软件DeathReg2005,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年累计监测人口数为1 580 453人,居民因各种因素共死亡8 555人,平均死亡率为541.30/10万,平均标化死亡率为431.36/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22.70/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458.08/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73,P=0.000)。占总死亡率94.47%的前七位死因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是长沙市城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恩施市大气低污染水平二氧化氮(NO2)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为定位敏感人群、制定人群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恩施市2015—2018年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气象因素和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采用基于Poisson分布的广义加性模型,分析大气低污染水平NO2对恩施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广州市空气污染物(PM10、SO2、NO2)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短期影响。方法收集广州市城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统计资料及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自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短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广州中心城区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空气污染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关系。结果 2007年和2008年的死亡病例数高于2006年,每年3—12月的死亡病例数低于1月和2月。NO2和PM10浓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呈正相关,空气中NO2和PM10的浓度每升高1μg/m3,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将分别增加1.8%和1.1%,前6 d的NO2和PM10水平对当天的疾病死亡病例数有负影响。PM10、SO2、NO2浓度之间呈现一定正相关,并具有滞后现象。结论广州市大气中NO2和PM10对人群健康存在短期影响,能增加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广州市空气污染物(PM10、SO2、NO2)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短期影响.方法 收集广州市城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统计资料及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自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短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广州中心城区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空气污染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关系.结果 2007年和2008年的死亡病例数高于2006年,每年3-12月的死亡病例数低于1月和2月.NO2和PM10浓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呈正相关,空气中NO2和PM10的浓度每升高lμg/m3,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将分别增加1.8%和1.1%,前6d的NO2和PM10水平对当天的疾病死亡病例数有负影响.PM10、SO2、NO2浓度之间呈现一定正相关,并具有滞后现象.结论 广州市大气中NO2和PM10对人群健康存在短期影响,能增加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相似文献   

13.
长沙市1983~1992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分析雍爱华,王奇亮为了解本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现将我市1983~1992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状况分析如下。资料来源于市卫生防疫站1983~1992年上报卫生部的居民病伤死亡原...  相似文献   

14.
长沙市1983~1992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分析雍爱华,王奇亮(长沙市卫生防疫站410001)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居全国死因的首位。为了解我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现将我市1983~1992年心脑血管疾...  相似文献   

15.
昆明市2004年居民病伤死亡水平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昆明市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分布及特征,为制定卫生政策并采取相应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式,对昆明市2004年发生的全部死亡居民进行普查,死亡资料使用死因统计分析软件Death Reg 200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昆明市居民死亡率为6.39/‰(标化率为5.04‰),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郊县高于市区:前4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唤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中老年死亡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损伤与中毒是儿童和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死因,也是造成居民潜在寿命损失的第1位原因。结论应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肿瘤和损伤与中毒的预防控制工作,以降低居民死亡率,提高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6.
心脑血管疾病危害人类健康,同时也是导致中老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我区心脑血管疾病防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及近年来的死亡水平和动态趋势,我们对卢湾区居民2000-2004年心脑血管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探索制订适合本地区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2003年城区居民死亡谱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艳红  张跃忠  刘建勋  杨菊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706-1707,1710
目的:分析2003年郑州市城区居民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了解其死亡特点。方法:按ICD-9方法分类整理个案资料,用Epilnfo6.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并计算1~69岁组的人群死因明确个案的PYLL。结果:总死亡率为328.09/10万,男性高于女性。分病种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PYLL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结论:郑州市城区居民的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造成早死的主要死因是损伤和中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郑州市城区损伤与中毒死亡率及动态变化,为损伤与中毒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郑州市二七区居民全死因登记报告资料,以1984~2003年损伤与中毒死亡率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描述性研究。结果1984~2003年郑州市城区居民损伤与中毒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死因中的构成则逐渐上升,年均死亡率为27.36/10万,年龄调整死亡率为22.08/10万,损伤与中毒在居民中的死因顺位徘徊在第四或第五位。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中毒是造成居民损伤与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讨论郑州市损伤与中毒死亡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损伤与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市区疾病监测点1989~1993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状况分析宋桂芝为客观地评价心血管疾病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危害程度,对本市市区疾病监测点收集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图象,为开展病因调查,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大气污染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北京市大气污染对城区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短期影响。方法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2003年1月1日—12月31日北京市城区居民死亡统计资料,从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获得同期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从北京市气象局获得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了长期趋势、短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北京市城区研究期间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与居民每日死亡数的关系。结果大气SO2、NO2和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危险性分别增加0.4%(0.1%~0.8%),1.3%(0.2%~2.4%)和0.4%(0.2%~0.6%)。PM10效应在1日后达到最大,并基本呈线性无阈值。结论目前北京市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存在短期影响能增加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