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5-2018年陕西省死因监测系统数据,对陕西省死亡水平及死因顺位进行探讨,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报告信息系统"中的2015-2018年陕西省13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死亡数据。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采用SPSS 25.0和Excel 2007软件计算分性别、年龄死亡率。结果2015-2018年陕西省监测点人群死亡率分别为576.60/10万、619.78/10万、609.36/10万和616.77/10万,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大呈现"√"形,陕西省监测点居民前2位死因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死亡率排名前3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肿瘤死亡率排名前3的疾病分别为肺癌、胃癌和肝癌,伤害排名前3的死亡原因分别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意外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是陕西省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针对以上慢性病及伤害开展有效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居民死亡水平和死亡原因.方法 收集2018年泉州市户籍人口死亡资料,使用Excel 2017和SPSS 20.0统计软件整理与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8年泉州市居民死亡率477.98/10万,标化死亡率441.58/10万,男女死亡比值为1.43∶1.死亡年龄分布呈现"√"形特征,5~9岁儿童死亡率最低(11.00/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占全死因的80.02%,死亡率382.50/10万.全人群前5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损伤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78.92%,前5位死因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为15岁及以上人群的首位死因,恶性肿瘤死因中肺癌、食管癌死亡率较高,是全人群及65岁及以上人群的主要恶性肿瘤死因.结论 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泉州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06-2008年湖南省城乡居民疾伤死因. 方法 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并录入死因统计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三年累计监测人口数为12 235 014人,居民疾伤总死亡75 607例,平均死亡率为617.96/10万,其中男性居民死亡率719.56/10万,女性居民509.33/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的死亡率633.43/10万高于城市居民575.71/10万(P<0.01);循环系统疾病为居民第1位死因,其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 结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肿瘤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积极防治,减少居民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居民死亡水平及死因谱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惠州市2个国家级死因监测点惠阳区、博罗县的死因监测资料,死因分类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应用DeathReg和SPSS16.0软件分析死亡率和死因构成。结果 2013-2015年两监测点报告死亡率为341.16/10万,其中男性为364.82/10万,女性为313.30/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群占全部死亡构成的73.7%。男性、女性60岁以上老年人群死亡病例分别占67.3%和82.4%。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伤害,死亡率分别为:152.76/10万、75.96/10万、37.86/10万、15.25/10万、13.70/10万,分别占总死亡的44.8%、22.3%、11.1%、4.5%、4.0%,前5位死因合计占总死亡的86.7%。女性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死亡率高于男性,男性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均P<0.05)。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惠州市惠阳区、博罗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60岁以上老人是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原城乡及牧区居民病伤死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节  周敏茹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773-2775
[目的]了解青海高原城乡及牧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青海省部分城乡和牧区1998~2000年死亡的居民进行死因调查分析.[结果]总调整死亡率607.48/10万,男性调整死亡率为695.29/10万;女性调整死亡率521.49/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调整死亡率438.11/10万;农村调整死亡率580.66/10万;牧区调整死亡率820.50/10万.居民主要死因调整死亡率前五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122.18/10万)、呼吸系统疾病(110.42/10万)、恶性肿瘤(108.61/10万)、伤害(94.13/10万)、消化系统疾病(65.17/10万). [结论]1998~2000年青海高原城乡及牧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和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桐乡市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2012年死亡数据,疾病按照 ICD-10分类,采用 SPSS 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桐乡市2012年居民死亡率为746.81/10万,标化率为602.90/10万。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伤害和中毒,占总死亡的81.74%。恶性肿瘤粗死亡率178.00/10万,标化率139.18/10万。前5位恶性肿瘤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肠癌和食管癌。减寿率前5位分别是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以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是桐乡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应有针对性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何道容  陈德友  施银淑 《职业与健康》2012,28(5):593-594,597
目的了解四川省汉源县居民死因的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汉源县居民2010年死因监测资料通过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率)等指标对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汉源县2010年报告死亡人数1 958人,死亡率为608.63/10万,标化死亡率569.98/10万。男性死亡率为712.47/10万,女性死亡率为500.3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占全死因的88.15%;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是造成汉源县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2010年汉源县居民死亡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越秀区国家疾病监测点2004—2008年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广州市越秀区居民近年主要死因构成、重要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疾病谱的变化,为制定今后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eathReg 2005统计软件对2004—2008年广州市越秀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近5年越秀区居民死因构成前5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以肺癌的死亡率最高,死亡率为52.57/10万,其次是肝癌,死亡率为27.19/10万。结论广州市越秀区居民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要死因,其中肺癌的死亡率居所有癌症死亡率的首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循化县居民的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对循化县2013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循化县2013年报告粗死亡率为537.97/10万;居民死因前5位的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占全部死因构成的89.88%。结论心脑血管、消化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死亡为影响循化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刻不容缓,应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监测、防治工作和伤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0年肥城市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死因构成,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方法计算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率和死因顺位。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死亡率。结果 2010年监测人口数为983 503人,居民各因素共死亡5 815人,粗死亡率为591.25/10万,标化死亡率为560.18/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76.29/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504.96/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占总死亡率93.21%的前五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肥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干预,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郴州市居民死因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郴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政策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2012-2016年郴州市居民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 2012-2016年郴州市共报告居民死亡103 533例,年均粗死亡率为444.23/10万,标化死亡率为451.33/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χ2=8 390.51,P<0.01);粗死亡率最高的是苏仙区,最低的是桂东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567.47,P<0.01);城市与农村居民粗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死因疾病前5位依次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死亡疾病中主要为慢性病,其合计死亡率为388.98/10万,占全部死亡疾病的87.56%。结论 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是郴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也是影响郴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寿光市居民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为制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寿光市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调查居民1044747人,死亡7128人,居民死亡率为682.2 7/10万。男性为730.27/10万(3 85 2/5 2 7 479),女性为633.33/1 0万(321 5/517268);0岁组为51 8.69/10万,1~4岁为46.3 3/10万,5~9岁为23.6 8/10万,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明显上升。前4位死因全居民与男性为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女性为心血管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寿光市居民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10年期间盐城市居民死因及其对寿命的影响等,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9-2018年盐城市居民死亡资料,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指标。结果 2009-2018年10年盐城市居民平均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61.65/10万、359.41/10万。男女第1位死因为恶性肿瘤(262.91/10万、162.74/10万)、第2位为脑血管病(135.78/10万、148.50/10万)、第3位为呼吸系统疾病(103.68/10万、99.27/10万)、第4位为心脏病(76.52/10万、86.60/10万)、第5位为损伤和中毒(67.80/10万、38.81/10万)。对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是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去除后寿命分别增加了3.94岁、2.97岁。结论 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等慢性疾病是影响健康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是将来疾控工作的重点,提示要加强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调查研究,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从而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焦作市解放区主要慢性病死亡及早死概率等相关指标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收集2015—2019年焦作市解放区居民死因资料,采用有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分类方法进行死因分类,分别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早死概率等指标并分析焦作市解放区居民死亡资料。 结果 2015—2019年焦作市解放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8.52%上升至10.82%,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为5.39%,呈上升趋势(t=5.579,P=0.011);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主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口数的比例由84.76%上升至88.20%,标化死亡率由 543.46/10万下降至459.64/10万;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心脑血管疾病为首位死亡原因,年平均粗死亡率为315.78/10万,AYLL为11.77~12.97年,粗死亡率及AYLL的APC分别为0.67%和-1.42%,未见明显变化趋势(P>0.05)。 结论 老年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为重点干预病种,男性为重点干预人群,应针对不同慢性病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的主要死因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粗死亡率为612.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5.31/10万,男性死亡率(697.89/10万)高于女性(361.77/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全部死因的比例达82.14%;其中恶性肿瘤及心脏病分列男女性的首位死因,分别占男女性全部死因的25.52%和25.36%。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1.07 岁,男性78.59岁,女性83.62岁;造成寿命损失的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去除后寿命分别增加2.98、2.82、2.54、0.87和0.81岁。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大兴区居民健康和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此外,应重视交通事故、跌落和自杀等伤害的监测与干预,提高居民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6.
管文齐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639-2641
目的分析北京市顺义区居民2008—2010年死亡状况和死因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 10进行编码分类,使用死亡率、构成比及减寿率(PYLL率)对2008—2010年北京市顺义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4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恶性肿瘤构成比逐年上升。结论应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措施控制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对恶性肿瘤的防治应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广州市户籍人口疾病死亡趋势变化对期望寿命及潜在寿命损失(PYLL)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2010—2016年广州市户籍人口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死因分类采用ICD-10中的死因分类标准进行编码及分析统计。通过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描述疾病死亡变化对期望寿命和潜在寿命损失的影响。结果 2010—2016年广州市户籍人口死亡327 769例,平均死亡率为563.67/10万(标化率为327.19/10万),以平均每年0.66%的速度上升。死因顺位前3位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04.61/10万、148.43/10万、88.99/10万。损伤中毒(伤害)、肌肉骨骼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死亡率平均每年上升11.54%,10.62%、5.53%。年平均PYLL为443 653人年,PYLL率为53.20‰,呈上升趋势。主要死因造成的PYLL的前3位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损伤中毒(伤害),平均PYLL分别为177 631、88 302和58 678人年。结论 2010—2016年广州市户籍人口疾病死亡趋势变化对期望寿命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损伤中毒(伤害)等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逐渐加大。加强对这些慢性病的防治是广州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其早诊早治对减少寿命损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和掌握保定市3个区居民的死亡率、主要死因和疾病负担,以便合理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方法对保定市3个区2009—2010年居民死亡信息进行调查整理。结果 2009—2010年保定市3个区居民男性死亡率(385.3/10万)高于女性(283.4/10万);前4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肺癌及意外死亡。结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是保定市3个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王飞  周权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8):961-963
目的 了解常德市鼎城区居民2013-2015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及疾病负担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文利用鼎城区2013-2015年各年度死因登记资料及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健康寿命年损失年等指标。结果 2013-2015年常德市鼎城区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6 207人,粗死亡率为257.54/10万,标化死亡率为252.27/10万,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女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75.69/10万和233.20/10万,男性高于女性。按各主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进行排序如下:脑血管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循环系统其他疾病、缺血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炎症性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平均每千人健康寿命年损失(YLL率‰)为20.77人年,标化后YLL率‰为18.57人年,平均每位因心脑血管疾病死者健康寿命年损失(YLLd) 8.07人年。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鼎城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已成为鼎城区居民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应针对目标人群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以降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源县居民死因状况及主要死因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新源县2004-2005年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及2007-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ICD-10进行死因分类,使用Deathreg 2005、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及潜在减寿率(PYLL‰)等指标。结果新源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0.7岁,男性66.8岁,女性76.1岁;新源县2004-2010年(不包括2006年)居民粗死亡率为550.8/10万,其中男性为682.9/10万,女性为410.6/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7,P<0.01),6年粗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χ2趋势=24.9,P<0.01);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及回族居民死亡率分别为775.2/10万、322.8/10万、609.3/10万、396.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84.2,P<0.01)。前5位死因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按PYLL排序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新源县不同民族、性别死亡率及死因构成不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居民寿命的重要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