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壬基酚(4-NP)对大鼠胚胎毒性的时间-效应关系。方法 采用全胚胎培养模型,对9.5d龄大鼠胚胎分别染毒4-NP(50mg/L)6、16、26、48h,观察体外培养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4-NP对器官形成期的早期大鼠胚胎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早期暴露6h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染毒16h即可影响大鼠胚胎的生长发育,染毒26h和48h对胚胎生长发育和形态分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光镜下发现只有染毒26h以上才出现卵黄囊及大鼠胚胎的鳃弓、心脏等处组织结构的改变。结论 体外实验条件下,较高剂量的4-NP对大鼠胚胎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4-NP的毒性作用为慢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全胚胎培养模型研究双酚A的胚胎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双酚A(BPA)的发育毒性及其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植入后全胚胎培养模型,将9.5d龄Wistar大鼠胚胎与含BPA的大鼠即刻离心血清共培养48h(BPA终浓度分别为0、20、40、60、80、100mg/L),观察双酚A对大鼠胚胎生长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态分化的影响。结果:随着BPA剂量的增加大鼠胚胎在体外的生长发育受影响越严重,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及剂量-反应关系。最大无作用剂量为40mg/L,≥60mg/L的BPA可诱发卵黄囊生长和血管分化不良、生长迟缓及形态分化异常,严重者出现体位异常、神经系统、鳃弓发育异常及小眼、小肢芽等畸形。结论:较高剂量BPA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BPA对卵黄囊胎盘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可能是其发育毒作用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醛对体外培养小鼠胚胎的发育毒性。方法采用植入后全胚胎培养模型,将8.5d龄昆明种小鼠胚胎移入含甲醛的即刻离心血清中培养48h,甲醛终浓度为0.000、0.726、7.260、72.600、726.000μmol/L,观察甲醛对小鼠胚胎生长发育和组织器官形态分化的影响。结果随着甲醛剂量的增加,胚胎在体外的生长发育受影响越严重,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和剂量-效应关系。甲醛对体外培养小鼠胚胎生长发育毒性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0.726μmol/L;当剂量为7.260μmol/L时,甲醛可诱发胚胎生长发育迟缓;≥72.600μmol/L时,甲醛可诱发小鼠卵黄囊生长和血管分化不良,形态分化异常,同时胚胎畸形发生率明显增高,主要表现为神经管闭合不全、体位翻转不全和脑、心脏、腮弓发育异常及视觉系统、前肢芽、后肢芽、体节等畸形;当剂量为726.000μmol/L时,甲醛对体外培养胚胎呈致死效应。结论甲醛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致畸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揭示对-壬基酚(p-NP)是否具有发育毒性及毒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微团培养观察了不同浓度的对-壬基酚(p-NP)对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胚胎中脑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p-NP对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胚胎中脑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抑制作用。表现为染毒组神经细胞集落形成数量减少,细胞毒性试验吸光度值下降,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p-NP对中脑细胞的50%增殖抑制浓度(IP50)和50%分化抑制浓度(ID50)为27.35ug/ml和8.93ug/ml,结果:按照Renault等人推荐的体外致畸分类标准,p-NP属于阳性致畸物。  相似文献   

5.
BDE-209对体外培养新生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十溴联苯醚(BDE-209)对体外培养新生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1 d的SD大鼠海马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并分组,空白对照组,DMSO对照组,实验A组的BDE-209浓度为10μg/mL,实验B组的BDE-209浓度为30 μg/mL,实验C组的BDE-209浓度为50μg/mL.实验组分别对海马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染毒,染毒72 h后分别测量各组神经球直径及数目,并于染毒后24、48、72、96、120 h记录各组光吸收度A值.结果:从新生鼠海马分离培养的细胞巢蛋白阳性.染毒72 h后测量各组神经球直径及数目,发现随着染毒剂量加大,神经球明显变小,数目变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MTT结果显示随着BDE-209暴露浓度及时间增加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1).结论: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的新生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具有增殖能力,BDE-209可以导致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发生改变,随BDE-209暴露浓度及时间增加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苯经呼吸道吸入对大鼠胚胎的致畸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钧  赵玉元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78-3679
目的 探讨经呼吸道吸入苯,对大鼠胚胎是否有致畸作用及其剂量效应。方法 孕鼠随机分组后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柜(500L),于妊娠第5-16天(胎鼠器官形成期)每剂量组分别每日以下不同浓度染毒1次,90min/次,妊娠第20天处死母鼠,剖腹观察对胚胎的影响程度。结果 经呼吸道吸入一定量的苯(浓度15mg/m^3,90min/次,1次/d)对大鼠胚胎发育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 苯经呼吸道吸入对大鼠胚胎有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7.
甲醛对大鼠血细胞DNA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甲醛对大鼠外周血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研究甲醛的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3H -TdR掺入法 ,检测甲醛不同染毒剂量 (1 0、2 0、40mg/kg)及染毒时间 (1 2、2 4、48、72小时 )对大鼠血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 在受试剂量、时间范围内 ,3H -TdR掺入量随着染毒剂量增加而明显减少 ,并存在剂量 -反应关系 (r=- 0 80 4 ,P <0 0 1 )。 1 2、2 4、72小时各染毒时间组与对照组差别也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甲醛对大鼠外周血细胞DNA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甲醛具有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呼吸道吸入苯,对大鼠胚胎是否有致畸作用及其剂量效应。方法孕鼠随机分组后采用静式吸入染毒柜(500L),于妊娠第5~16天(胎鼠器官形成期)每剂量组分别每日以不同浓度染毒1次,90min/次,妊娠第20天处死母鼠,剖腹观察对胚胎的影响程度。结果经呼吸道吸入一定量的苯(浓度15mg/m3,90min/次,1次/d)对大鼠胚胎发育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苯经呼吸道吸入对大鼠胚胎有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淀粉样β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关键因素之一。近来的研究证明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能不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终身神经修复的神经干细胞。但是在阿尔茨海默病脑内却未见到这些神经前体细胞的起到有效作用,其机制尚未清楚。淀粉样β蛋白1-40是否通过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造成神经毒性损害尚不清楚。 目的:体外实验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毒性作用中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c-Jun氨基端激酶抑制剂SP600125对淀粉样β蛋白1-40致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神经毒性作用的保护作用。 设计:以细胞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5-05/10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10只孕14 d Wistar大鼠,取其胚胎以备实验。方法:取Wistar大鼠胚胎脑皮质组织神经前体细胞,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随机分为4组: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加入10nmol/L β淀粉样蛋白1-40);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每孔先加入10μmol/LSP600125培养30min后再加入10nmol/L淀粉样β蛋白1-40);SP600125组(每孔加入10μmol/LSP600125培养);生理盐水组(每孔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分别培养0,2,4,6,12,24h,每个时间点设8个孔。采用α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①Wistar大鼠胚胎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生存率。②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凋亡率。③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c-Jun氨基端激酶,P-c-Jun氨基端激酶,c-Jun,p-c-Jun表达结果。 结果:①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生存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4h时下降最明显;培养0,2,4,6,12,24h时淀粉样β蛋白1-40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h明显低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②淀粉样β蛋白1-40组和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细胞凋亡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上升,4h时上升最明显;培养0,2,4,6,12,24h时淀粉样B蛋白1-40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SP600125+淀粉样β蛋白1-40组培养2,4,6,12,24h明显高于SP600125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SP600125组细胞生存率无时间依赖性,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③淀粉样β蛋白组: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在培养0,2,4,6,12,24h均有表达,但无变化;p-c-Jun氨基端激酶和p-c-Jun在淀粉样β蛋白1-40作用0h时即有表达,逐渐增高,4h时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 结论:淀粉样B蛋白1-40能明显抑制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细胞活性,降低细胞生存率,导致细胞凋亡,c-Jun氨基端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此过程,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不能启动自我救活机制原因之一;使用SP600125,可抑制c-Jun氨基端激酶和c-Jun激活,明显减轻淀粉样β蛋白1-40对胚胎中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优化斑马鱼急性毒性检测方法,检测和分析辅酶Q、低聚果糖、双酚A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探讨其在食品安全性检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优化试验用斑马鱼的基本条件、非水溶性和水中溶解度较低的受试物的处理要求和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条件,观察和记录斑马鱼在不同浓度的辅酶Q、低聚果糖、双酚A的试验溶液中暴露48h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检测和分析不同浓度的辅酶Q、低聚果糖、双酚A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结果斑马鱼在剂量为100~1000mg/L的辅酶Q试验溶液中饲养48h,未发现斑马鱼有任何毒性反应,辅酶Q对斑马鱼的48hLC50为大于1000mg/L;斑马鱼在剂量为100~1000mg/L的低聚果糖试验溶液中饲养48h,未发现斑马鱼有任何毒性反应,低聚果糖对斑马鱼的48hLC50为大于1000mg/L;斑马鱼在剂量为10mg/L的双酚A试验溶液饲养3h后开始出现毒性反应,在剂量为8mg/L的双酚A试验溶液饲养6h后开始出现毒性反应,在剂量为6mg/L的双酚A试验溶液饲养12h后开始出现毒性反应,双酚A对斑马鱼的48hLC50为7.15mg/L。结论本研究显示优化的斑马鱼急性毒性检测方法能够快速检测食品和食品污染物的急性毒性,其在食品安全性检测与评价中将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D-MSCs)移植对光气吸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及血浆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A组)、BMD-MSCs干预对照组(AM组)、光气染毒组(PH组)、光气染毒后BMD-MSCs干预组(PM组),每组8只。染毒组按8.33 mg/L动态恒量染毒5min。PM组染毒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10~6 BMD-MSCs。4组分别于模型完成后6、24、48h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行病理检查及肺湿/干比、血气分析,取血浆行Bio-Plex细胞因子检测。结果:PH组较A组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PM组较PH组TNF-α浓度降低(P0.05)。PM组与PH组血浆IL-4浓度6h、24h均降低,以PM组下降更明显(P0.05);48h明显升高,以PM组升高更明显(P0.05)。PH组较A组IL-10浓度高(P0.05);PM组较PH组IL-10浓度高(P=0.013)。结论:经尾静脉注射BMD-MSCs后可以使大鼠血浆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逐渐升高,促炎因子TNF-α逐渐下降,提示其对光气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D-MSCs)移植对光气吸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及血浆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气对照组(A组)、BMD-MSCs干预对照组(AM组)、光气染毒组(PH组)、光气染毒后BMD-MSCs 干预组(PM组),每组8只。染毒组按8.33 mg/L动态恒量染毒5 min。PM组染毒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106 BMD-MSCs。4组分别于模型完成后6、24、48 h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行病理检查及肺湿/干比、血气分析,取血浆行Bio-Plex细胞因子检测。结果:PH组较A组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PM组较PH组TNF-α浓度降低(P<0.05)。PM组与PH组血浆IL-4浓度6 h、24 h均降低,以PM组下降更明显(P<0.05);48 h明显升高,以PM组升高更明显(P<0.05)。PH组较A组IL-10浓度高(P<0.05);PM组较PH组IL-10浓度高(P=0.013)。结论:经尾静脉注射BMD-MSCs后可以使大鼠血浆中抗炎因子IL-4和IL-10逐渐升高,促炎因子TNF-α逐渐下降,提示其对光气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PIO)对培养的Wistar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与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NOS-NO)系统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Wistar大鼠的CFs,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CFs的增殖情况,硝酸还原酶法测定CFs培养上清NO含量,分光光度计法测定CFs培养上清NOS活性.[结果]①CFs的吸光值(A490值)随着PIO干预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低,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②不同浓度的PIO干预48 h后,CFs培养上清NO含量与NOS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③5×10-6 mol/L的PIO干预24 h、48 h、72 h后,CFs培养上清NO含量和NOS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效应可能与NOS-NO系统活性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4.
褪黑素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取孕龄14d大鼠胚胎中 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体外培养,加入10-10~10-5M的褪黑素,24h后观察存活细胞数。结果在褪黑素浓度为 10-5~10-8M时,存活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褪黑素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偏二甲基肼中毒的病理学特点及近远期损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火箭推进剂偏二甲基肼(UDMH)中毒损伤的病理学特点及近期和远期损伤效应。方法 12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UDMH近期和远期效应组及相应对照组,每组各8只动物。将动物置于120 L染毒柜内,注入推进剂级液态UDMH,保持染毒柜中UDMH质量浓度为8×10-4g/m3,染毒时间15 min。UDMH近期效应组于染毒后3、6、12、24、48和72 h活杀大鼠;远期效应组染毒后将动物做好标记,喂养1年。行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检查以观察UDMH染毒大鼠的近期和远期损伤效应。结果 UDMH近期效应组大鼠主要病理表现为神经系统损伤,以脑水肿为著,表现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轴突脱髓鞘、崩解,脑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同时肝、肾、肺、心、脾、胃肠、胸腺、血液及骨髓等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损伤。UDMH远期效应组大鼠1年后仍有大脑皮质神经元缺血性改变,丘脑及延髓传导束有出血及液化灶,传导纤维有解离、断裂、粗细不等、迂曲。结论UDMH中毒后2-6 h是伤情最严重的时期,中毒1年后远期损伤效应仍很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是UDMH中毒致伤的最主要靶器官;对UDMH致伤后可能发生的远期损伤效应要进行兼顾和并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不同时间的精卵孵育方法(4~6 h和16~18 h)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不同时间精卵孵育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72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根据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分为两组。A组:199例采集的卵子,在加精后受精4~6 h取出放入新鲜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受精情况。B组:73例采集的卵子,加精过夜培养后(16~18 h)取出放入同种培养环境中并观察受精情况。比较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以及种植率。结果:A组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A组种植率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卵孵育时间缩短能提高受精率和胚胎的质量,从而提高胚胎移植的种植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 (NF-κB) 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TLR4-NF-κB通路在急性PQ中毒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NS)对照组(6只,NS腹腔注射),PQ染毒组(24只,腹腔注射PQ溶液,20 mg/kg).PQ染毒组分别在染毒后6、24、48 h及72 h麻醉处死,NS对照组于处理后6h处死,进行肺组织HE染色,病理学观察,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TLR4和NF-κB的mRNA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测定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中IL-6含量.结果 PQ染毒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表现为早期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NS对照组相比PQ染毒组肺组织中TLR4和NF-κB mRNA的表达量、TNF-α、IL-6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急性PQ中毒后肺组织中TLR4和NF-κBmRNA表达量、TNF-α、IL-6含量明显上调,TLR4-NF-κB通路参与了PQ中毒大鼠肺损伤的早期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毒性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细胞毒性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鼻咽癌细胞株CNE1,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白花蛇舌草水溶性提取物、脂溶性提取物和多糖提取物作用24、48h,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脂溶性提取物作用24、48h,用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3种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均有增殖抑制的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并存在时间.效应关系。3种提取物中,脂溶性提取物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毒性最大,水溶性提取物次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溶性提取物可诱导鼻咽癌细胞株CNE1凋亡,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结论:白花蛇舌草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以亲脂类提取物的作用最为明显,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凝血酶与神经细胞骨架蛋白的关系及使用凝血酶抑制剂(如水蛭素)及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是否能减轻凝血酶对脑细胞的毒性损伤,是否存在治疗的有效时间。方法:分别以不同剂量的凝血酶注入SD大鼠尾状核,建立SD大鼠模,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神经细胞骨架蛋白的改变。SD大鼠随机分为6组。1组:生理盐水组;2组:小剂量凝血酶;3组:大剂量凝血酶组;4组:小剂量凝血酶与小剂量水蛭素同时注入组;5组:大剂量凝血酶与大剂量水蛭素同时注入组;6组:尼莫地平组。每组每时相(4h,24h,48h,3d,7d)和5只SD大鼠。结果:大剂量凝血酶的早期(4h)即能引起细胞骨架蛋白的变化,24h-48h,可进一步导致可逆或不可逆损伤,3至7d则主要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即坏死,而生理盐水,小剂量凝血酶无此作用。水蛭素可拮抗凝血酶的这种作用,尼莫地平组4h神经骨架蛋白无明显变化,24h-48h可导致神经细胞可逆损伤,3至7d则主要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结论: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能减轻或延缓因酶对脑细胞的毒性作用,有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为进一步治疗嬴得时间,由以上结果可推测早期脑水肿是由于凝血酶对脑细胞的毒性作用所致,这种作用(可能通过凝血酶受体)可引起神经细胞突起的改变而造成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0.
崔艳  曹小平 《华西医学》2014,(6):1025-1028
目的 通过测定氧化乐果中毒Sprague-Dawley(SD)大鼠血清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浓度、肺组织NF-κB表达水平、肺系数,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大鼠肺损伤的机制。 方法 将96只雄性健康SD大鼠(6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染毒组(B组),每组48只,B组以0.4%氧化乐果乳油工作液(40%氧化乐果乳油1 mL加99 mL生理盐水稀释而成)以大鼠经口半数致死量45 mg/kg灌胃染毒建立有机磷中毒模型,A组灌胃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灌胃后30 min及3、6、12、24、48 h从各组中抽取6只大鼠,并处死,测定各组肺系数、血清NF-κB浓度、肺组织NF-κB表达水平,并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 B组与A组比较,肺系数与血清NF-κB浓度及肺组织NF-κB表达上调(P<0.01);A组大鼠各时间点肺组织切片正常,B组大鼠肺组织于染毒后30 min出现肺间质充血,肺泡间隔增宽,甚至可见肺泡内有红细胞聚集,并逐渐加重,至染毒后12 h达到高峰,24~48 h上述变化逐渐减轻。 结论 NF-κB可能参与了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时肺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