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经验;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2月,对于116例行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后1、3、5天复查血红蛋白,低于90g/L者给予输血治疗。以同期在我院其他科室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纳入132例为对照组。观察此规范化管理办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与输血需求量的影响。结果:术后实验组总失血量为(818±352)ml,对照组失血量为(1578±659)m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性失血量:实验组显性失血量(171±152)ml,对照组引流量为(388±274)m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规范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经验对于降低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作用关系.[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病例中抽取80例单侧TKA,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不同年龄(以70周岁为界),有无内科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性别,止血带时间,不同疾病之间,肥胖(BMI 30 kg/m2为界)等情况下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分析讨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结果] TKA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平均为1 608ml,隐性失血为828ml,占51.5%.年龄、有无内科疾病、性别、止血带时间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疾病之间、肥胖则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患者、有内科疾病症者、男性、止血带时间较长者等情况下隐性失血增多,对这些情况围手术期更应提高认识,自体血回输尚不能完全满足机体需要,及时补充异体血.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机制及对临床的影响.方法2001年3月至2005年5月,行THA 61例,其中男22例,女39例;年龄61~79岁,平均68岁.同期行TKA73例,其中男23例,女50例;年龄65~77岁,平均73岁.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单侧关节置换的患者,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后即得隐性失血.结果THA组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520ml,隐性失血量为482 ml(32%);TKA组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508 ml,隐性失血量为776 ml(52%),两组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KA组中使用引流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625 ml,隐性失血量为774ml(48%);未使用引流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平均为1345 ml,隐性失血量为783 ml(58%),两组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A与TKA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KA隐性失血远较THA高,且使用引流血回输仍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应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帮助关节置换患者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的隐性失血。方法对73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结果TKA组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为1625ml,隐性失血量为774ml(48%);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345ml,隐性失血量是783ml(58%);实际上两组的隐性失血相差不大。结论TKA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为52%,且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5.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o FQ  Li ZJ  Zhang K  Liu YQ  Tian H  Liu Y  Liu ZJ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5):419-423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8月接受初次TKA的422例患者,男性60例,女性362例;年龄18~84岁,平均65.7岁.根据Ward和Gross的方法 计算隐性失血量.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单双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抗凝方式、止血带使用时间、假体类型等对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 接受单膝TKA与一期双膝TKA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分别为(1284±207)ml和(2248±5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止血带使用时间、假体类型及抗凝方式与TKA术后隐性失血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TK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包括BMI、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假体类型.结论 BMI、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假体类型是TKA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抗凝方式对术后隐性失血形成的影响不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factors for hidden blood loss (HBL) after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22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rimary TKA between October 2007 and August 2009 was carried on. There were 60 male and 362 female patients with a mean age of 65. 7 years. The HBL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Gross formula. The effect of patient gender, age, body mass index (BMI) , pre-operative diagnosis, unilateral or simultaneous bilateral TKA, tourniquet time, type of prosthesis, postoperative anticoagulation method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on the postoperative HBL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HBL in patients underwent unilateral TK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ose underwent simultaneous bilateral TKA [(1284 ± 207) ml vs. (2248 ±504) ml, P = 0. 000] . Unvarie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BL were associated with BMI, tourniquet time, prosthesis type and postoperative anticoagulation method.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mpact factors of postoperative HBL include BMI, tourniquet time and prosthesis type. Conclusions BMI, bilateral simultaneous TKA, tourniquet time and intercondylar open prosthesis impact the HBL after primary TKA.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ge, diagnosis, postoperative anticoagulation method and DVT on the HBL are not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KA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成全程组(手术开始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和短时组(术中截骨完成后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记录2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肢体肿胀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是否能主动直腿抬高、有无大腿疼痛,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短时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全程组(P〈0.001);短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全程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TKA术中短时应用止血带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可降低输血率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nterta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应用Interta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7例,其中男46例,女61例,平均年龄73.08岁。骨折依照OTA/AO分型:A1型41例,A2型66例。均为初次单侧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65.9±5.6)min,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平均(1072.0±36.0)ml,其中显性失血量平均(182.0±13.6)ml,隐性失血量平均(917.0±16.3)ml。男女组间隐性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AO/OTA31A1和AO/OTA31A2组间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ntertan手术虽为微创手术,术中显性失血量较少,但隐性失血量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注意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复查血常规和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8.
隐性失血对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2月~2007年2月44例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及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推算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平均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2065ml,其中显性失血量1198ml,隐性失血量867ml,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总失血量为2180ml,隐性失血量为937ml(42%);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950ml,隐性失血量是799ml(41%);两组的隐性失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且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其血液供应十分丰富。相对于一般的四肢关节手术,膝关节置换术中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松质骨截骨和软组织松解,术中出血量较大,同时伴随着隐性失血。由于失血对凝血指标造成的压力,双膝置换时的失血量并非等于单侧膝关节置换失血量乘以二,可达3000ml以上,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常常导致失血性贫血,接受双侧同期置换的患者多需要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MA)术后膝关节腔内放置引流与否对对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初次行TKA 60例,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每组各30例.通过Gross方程推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对两组患者计算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流组总失血量平均为(785.3t293.0)ml,显性失血量平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两种术式不同的失血机制及其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67例髋关节骨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HRA和THA,HRA组34例(34髋),THA组33例(33髋)THA,两组均为初次单侧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差值算出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记录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推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都与THA组有统计学差异。总失血量HRA组和THA组分别为(1048.0±134.2)ml和(1466.0±167.4)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0±68.9)ml和(625.0±86.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6.0±93.9)ml和(37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40.0±43.4)ml和(462.0±71.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HRA组也明显缩短,HRA为(4.6±0.9)d,THA为(6.1±0.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P〈0.05);平均手术时间HRA组则比HA组延长,HRA组为(114±13.9)min,THA组为(87±18.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结论尽管HRA比TH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都有延长,但总出血量明显降低,尤其是隐形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说明HRA出血相对偏少,创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两种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对围手术失血总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60例60~75岁单侧TKA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A组(30例,术中采用截骨完成后使用止血带至手术结束)和B组(30例,术中采用全程在止血带下完成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比较A、B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及手术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在显性失血量、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A组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手术当中截骨完成后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方法,是一种能够明显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比例及输血量的新手术方式,同时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006年5月至2009年4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8例,排除凝血机制异常者,患者根据止血带使用方式不同分为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和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46例,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42例,其他操作两组相同,记录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计算总失血量和隐形失血量.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手术时间75~140 min,平均95.9 min;止血带使用时间54~105 min,平均65.2 min.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手术时间85~150 min,平均98.2 min;止血带使用时间18~30 min,平均24.1 min.术中失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132~640 ml,平均251.8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320~965 ml,平均570.5 ml,术中失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引流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560~1310 ml,平均630.3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470~1 190 ml,平均576.9 ml,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失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平均1 371.7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平均1 419.3 ml,两组比较总失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形失血量: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574.7 ml,安装假体时开始使用组437.3 ml,隐形失血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发生肌肉疼痛4例,神经麻痹1例,对照组未发生使用止血带发生的并发症.结论 手术开始时开始使用组可减少术中失血,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利于手术操作,但术后失血较多,尤其是隐形失血量较多,对总失血量无明显影响.止血带使用时机对手术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髋关节置换(TKA、THA)围手术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于术前、术后1、3、7、14d测定61例TKA、THA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男15例,女46例;年龄33~82岁,平均(63.62±10.75)岁。TKA手术36例,其中单侧TKA手术25例,19例使用止血带、6例不使用止血带;双侧同期TKA11例,均使用止血带。单侧THA手术25例。术前、术后7d下肢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发现DVT,术后有1例单侧TKA发现右胫后静脉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测得患者术前、术后第1、3、7、14第测得的D-二聚体值分别为(0.39±0.41)、(2.18±1.72)、(0.85±0.39)、(1.32±0.85)、(1.38±0.97)μg/m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873,P〈0.05)。术后第1天达最高峰。单侧TKA组与单侧TH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6,P〈0.05),其中术后第1天单侧TKA组明显高于单侧THA组(t=2.251,P〈0.05);单侧TKA组与双侧TK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44,P〈0.05),其中术后第7、14天单侧TKA组均明显低于双侧TKA组(t=2.832,P〈0.05;t=3.110,P〈0.05);单侧TKA止血带组与非止血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25,P〉0.05)。结论 TKA、THA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TKA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HA。双膝同期TKA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单侧TKA。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女性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围手术期输血量和输血需求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本组严格病例筛选标准的59例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这些患者均为接受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共71个膝关节)。评估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假体厂家、术前血红蛋白值及血沉值等临床因素对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输血量的影响。结果术前血沉值异常患者较血沉值正常患者围手术期的输血量更大(Z=-2.015,P〈0.05),血沉值对输血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值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呈正相关(r=0.347,P〈0.01)。在年龄1〉65岁患者中,术前血沉值异常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比血沉值正常患者明显增多(Z=-2.915,P〈0.01),血沉值(P〈0.01)与血红蛋白值(P〈0.05)对输血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血沉值与输血量的正性相关有高度显著性(r=0.489,P〈0.01)。结论对于女性骨关节炎患者,术前血沉值可能是预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输血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MPH)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行初次TKA的患者80例,其中40例术中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作为MPH组;另40例术中未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作为对照组。以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人数和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数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MPH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72.6±5.5)min和(75.0±4.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3.6±53.2)ml和(377.4±55.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输血人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9)。MPH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可见失血量分别为(189.7±22.0)ml和(264.6±45.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总出血量分别为(563.4±56.0)ml和(642.0±7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可以有效降低TKA的总失血量,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夹管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相比自体血回输方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接受初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91例(103膝),随机分为夹闭组(53膝)和回输组(50膝)。夹管组TKA术后夹闭引流管6h后开放,回输组术后6h内引流液过滤后回输。统计术后总引流量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血量,同步监测术前和术后第1、3、6天血常规,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出血量和总失血量。记录手术前后的患肢周径了解肢体肿胀幅度,记录切口愈合等级判断感染并发症,检查术后下肢血管超声排查下肢静脉血栓(DVT),记录术后关节活动度了解关节粘连情况。结果夹管组总引流量(161.13±138.63)ml,与回输组(798.20±337.9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65,P〈0.01)。夹管组隐性失血量(712.77±338.22)ml,与回输组(793.54±325.50)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23,P〉0.05);但夹管组总失血量(1024.85±422.68)ml,与回输组(1561.54±416.8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48,P〈0.01)。夹管组异体血输注率56.00%,平均输血量(150.94±159.74)ml,与回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异体血输血率65.31%(x~2=0.90,P〉0.05),输血量(200.00±169.71)ml(t=1.50,P〉0.05)]。术后第1、3、6天夹管组大腿及小腿周径增幅与回输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膝关节夹管组活动度(96.53°±6.07°),与回输组(96.72°±6.8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5,P〉0.05)。夹管组出现2例切口乙级愈合,1例股深静脉血栓(DVT),回输组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无DVT发生,但是,切口感染率和DVT发生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t=0.17,P〉0.05)。结论 TKA术后引流管暂时夹闭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较自体血回输方案可显著减少术后失血和引流量,不增加异体血输血率和输血量,同时,不影响肢体肿胀程度和术后近期关节活动度,不增加感染、DVT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侧TKA手术中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对术后出血影响及安全评估。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因膝关节炎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的手术30例,没有使用氨甲环酸注射关节腔的手术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在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注射溶有1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关闭关节腔后经引流管灌注20mL生理盐水。手术后闭合引流4h,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24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时评估手术后两组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24h引流量、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结论 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能减少出血,可能不会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