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有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55mm,有反复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分别植入右室流出道电极、右室心尖部电极、右房电极,术中测试各项参数,术后观察12个月心脏功能。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2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LVEDD、心胸比率改善较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右心室各部位起搏对急刻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影响,便于术中选择最佳心室电极植入部位.方法 对52例有起搏器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在术中比较不同起搏部位的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心脏功能的加速度指数(ACI)、预射血时间(PEP)、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同时抗进行测试比较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和各部位起搏前后QRS时限,选择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部位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电极.结果 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时限长;其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心脏功能的加速度指数(ACI)均比右心室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时低,而预射血时间(PEP)长、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缩短、PEP/LVET比值大.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对心脏功能影响大(P<0.05),右心室间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时QRS时限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阈隔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比心尖部起搏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4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舒张早期、晚期峰值速度Ea与Aa,Ea/Aa值,LVEF值。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患者术后心功能逐渐改善,术后Ea及Ea/Aa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VS组LVEF、Ea及Ea/Aa均明显高于R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患者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好于RVA起搏者。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并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分为两组,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29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RVOT)40例,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并检测血浆中脑钠肽N末端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对比右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组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患者心脏超声和NT-proBNP的动态变化。结果:到12个月随访时,RVA组病例EDV明显大于术前(P?0.05),EF明显小于术前(P?0.05),血浆NT-proBNP值明显大于术前(P?0.01);RVOT组EF值大于RVA组(P?0.05),血浆NT-proBNP值小于RVA组(P?0.01)。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高位右室间隔部(HRVS)起搏对患者心脏功能、左室重构及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植入VVI型起搏器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为RVA起搏,65例为HRVS起搏。观察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QRS波群宽度、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术后因NYHA心功能Ⅲ/Ⅳ级或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数。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HRVS组LVEF高于RVA组,LVEDD及QRS波宽度均低于RV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HRVS组NYHA心功能Ⅲ/Ⅳ级及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数低于RV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起搏治疗患者心功能的不利影响低于RVA起搏,是更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QRS波群、射血分数(EF)、二尖辩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QRS波群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群宽度都有所增加,但RVA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的QRS波宽度明显宽于RVS组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P<0.05).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EF、E/A比值无显著性差异.术后,RVA组患者的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的EF、E/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功能影响。方法:入选住院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患者68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SA)起搏组(36例)与右室间隔部(nVS)起搏组(32例),观察起搏参数、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RVA起搏与RVS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RVA组术后射血分数明显减少(P〈0.05)、血清脑钠肽较术前增高,RVS组术后射血分数减少,但减少程度较RVA组小(P〈0.05)。(3)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RVA起搏组与RVS起搏组心电图在QRS时程均较术前明显增宽,RVA起搏组较RVS起搏组增加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安装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比其起搏参数及心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两组间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流出道室间隔组心功能无明显变化,心尖部组心功能变差。结论:流出道室间隔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减轻少了对起搏后心功能的损害,且起搏参数稳定、理想,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室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观察相关数据。结果 四例患者置入起搏器后心脏各腔室均有缩小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 ,缓解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心室中位间隔部(mid-RVS)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早期对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IL-6?ANP水平与无症状左心收缩功能(ALVD)不全的相关性?方法:将42例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RVA起搏组?mid-RVS起搏组,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浆IL-6?A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电图QRS波时限的变化?结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LVEF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血浆IL-6?ANP水平和LAD?LVEDD较mid-RVS起搏组显著升高 (P < 0.01);RVA起搏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IL-6?ANP水平和LAD?LVEDD等明显升高(P < 0.05),LVEF有降低趋势?术后mid-RVS起搏组QRS波时限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 < 0.001)?结论:右室中间隔起搏有助于避免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的血浆IL-6和ANP水平增高以及左房?左室的扩大,可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红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14-251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和35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结果: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0.76±3.42)%与(-1.61±2.05)%,P<0.01];心衰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2.53±1.21)ms/R-R与(9.56±4.03)ms/R-R,P<0.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中HRT现象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疾病与妊娠双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有效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有效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病死率。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进行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生率2.3%,围产儿病死率15.38%,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衰14例次,占妊娠合并心脏病数26.92%。结论加强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管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产程监护,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适时终止妊娠,防止心衰的发生是积极防治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孕产妇及围产儿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分析18例二次心脏手术的原因及结果。以风湿性瓣膜病MVP后二次手术居多(61%)。结果显示,手术并发症9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选择恰当的二次手术时机,改进手术操作,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可有效减少二次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40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超声心动检查。术前主要诊断为风心症,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是城墙样或马鞍样改变,各房室内径明显增大,尤以左房增大最著,心功亦示不良。术后复查见二尖瓣的平顶样改变已消失,代之以人工生物瓣的正常活动图形,各房室内径缩小,亦以左房最著,回缩率达23.8%,左室回缩率为11.2%,右室回缩率为10.6%。而主动脉根部却相应增宽,增定率达9.1%,心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以超声心动图观察3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50(46.7%)例伴左室肥厚(LVH)者的肥厚类型及相应左心功能特点,并与104例健康者对照。结果发现,向心性、不对称性及扩张性肥厚的构成比分别为47.3%、42.0%和10.7%。扩张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较低。向心性及不对称性肥厚组左心舒张功能减退且后者的改变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病的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人工瓣膜置换手术治疗的414例病人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14例中风湿性瓣膜病349例、退行性瓣膜病21例、先天性瓣膜病13例,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31例。共行主动脉瓣膜置换(AVR)94例,二尖瓣置换(MVR)255例,双瓣置换(DVR)65例。414例手术并发症74例(17.9%)。围术期死亡16例(3.86%)。随访4个月-10年,远期死亡12例(3.02%),余各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适当地选择手术时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及恰当的术后抗凝治疗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ATP静注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例临床分析,发现快速静注(5秒钟)转复率高于缓慢静注(>20秒钟);折返型高于自律型。转复失败时,2分钟后,待心率和心律恢复,可以原剂量或增加剂量快速重复静注。  相似文献   

19.
充血性心衰ACEI治疗后醛固酮逃逸与螺内脂治疗的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衰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治疗后 ,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Ald)活性变化及醛固酮逃逸程度 ,探讨加用螺内脂治疗对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93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CEI加螺内脂 (观察组 )和不加螺内脂 (对照组 )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CEI治疗前、治疗 1个月及 6个月时血浆肾素 (PRA)、AngⅡ、Ald的活性 ,观察治疗前后AngⅡ与Ald的变化及比较两组醛固酮逃逸程度 ;以 6min步行距离为客观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 1,6个月步行距离的改变 ,借以评价心功能改善的程度。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 1个月后血浆AngⅡ活性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 ( 14 3± 5 9vs 15 8± 5 8,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 ( 14 3± 5 9vs 14 1± 5 7,P >0 0 5 ) ,治疗 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166± 5 6vs 15 8± 5 8,P >0 0 5 ) ,与治疗 1个月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166± 5 6vs 14 3± 5 9,P<0 .0 5 ) ,6个月时Ang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166± 5 6vs 167± 5 7)。②观察组治疗 1个月后血浆Ald显著下降( 12 0± 63vs 14 9± 62 ,P <0 0 1) ,继续治疗 6个月时又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 ( 2 0 3± 72vs 14 9± 62 ,P <0 0 1) ,与治疗 1个月比较 (P <0 0 1) ,治  相似文献   

20.
用犬模拟临床心脏移植过程。供心经6min常温缺血后,实验组用自制的SDMC-1液,对照组用Collin液分别原位灌洗心脏随后离体单纯冷保存6h,进行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心脏的心电恢复、心功能、心肌超微结构均优于对照组,表明SDMC-1液较Collin液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