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腿血管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11  
目的报道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胫后动脉穿支或腓动脉终末穿支发出点为血管蒂,沿隐神经或腓肠神经轴线切取皮瓣,逆行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皮肤缺损。其中,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3例,面积5cm×4cm-15cm×8cm,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6例,面积16cm×8cm~30cm×10cm。结果临床应用2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2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小腿血管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皮肤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应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外踝上5~7 cm或9~11 cm皮支穿出部位作为旋转点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临床上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8例,其中创伤致软组织缺损20例,热压伤4例,贴骨瘢痕2例.电烧伤2例.皮瓣切取范围8 cm×6 cm~20 cm×14 cm.供瓣区拉拢缝合2例,游离植皮26例. 结果 术后28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修复前足皮瓣远端边缘有1.0~1.5 cm皮肤坏死,经换药伤口愈合. 结论 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一种血供可靠的皮瓣,切取方便,供瓣面积大,是修复小腿下段、踝关节周围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骨,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急诊或延期施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骨、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31例。结果 27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部分边缘坏死,经换药自愈,1例皮瓣坏死。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损伤轻,是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处和小腱下段胫前区软组织缺损,骨、肌腱外露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两套血供的改良小腿外侧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老年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 方法 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骨肌腱外露、需作皮瓣修复的老年病例,在传统的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及穿支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基础上,利用小腿外侧皮瓣中下段穿出的骨皮动脉皮支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供血穿支均发自腓动脉的特点,将皮瓣设计于小腿后外侧,用兼顾传统小腿外侧皮瓣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供m范围的重叠区域而形成两套血供的改良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临床共应用11例,所有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愈合良好,经3~9个月随访,6例皮瓣外观满意,踝关节伸屈功能正常,基本恢复行走功能;5例合并伸肌腱缺损者3个月后作肌腱移植重建后恢复行走功能。 结论 采用两套血供的改良小腿外侧皮瓣逆行转位是修复老年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肌皮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感染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1997年6月~2004年10月,对21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及骨感染的患者,采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或肌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20例,女1例,年龄6~78岁.创伤致软组织缺损18例,电烧伤3例,其中足部贴骨瘢痕、骨髓炎4例.术中切取岛状皮瓣17例,肌皮瓣4例.皮瓣、肌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22 cm×16 cm.供瓣区拉拢缝合4例,游离植皮17例.结果术后21例皮瓣、肌皮瓣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随访3~6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行走正常,术后皮瓣感觉恢复欠佳.结论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肌皮瓣为一可靠的皮瓣,切取方便,供瓣面积大,血供丰富且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尤其对修复足踝部深洞状缺损、骨髓炎,肌皮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带腓肠浅动脉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探寻一种良好的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对19例新鲜尸体小腿行腓动脉灌注、造影及显微解剖,观察腓肠浅动脉的走行、腓动脉肌间隔皮穿支在小腿远端分支的部位,及两者在小腿下段的吻合情况;以及通过该吻合血管的血流对小腿后方皮肤的供应情况。同时临床应用以腓肠浅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7例。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皮穿支在小腿下段与腓肠浅动脉及其周围血管网存在丰富的吻合,可为该皮瓣的存活提供可靠的血运保证。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切取简单安全,覆盖范围广,一期手术即可完成,可有效地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小腿中下段、踝周和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常伴有肌腱骨裸露及继发感染,临床修复较为困难。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因其血管解剖恒定、手术操作简便、皮瓣可重建等优点,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自2002年以来,我们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端、踝周和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7年6月-2007年8月,笔者对56例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患者(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10例;创面感染,胫、腓骨骨折外露,骨坏死38例;足部组织缺损、贴骨瘢痕、骨髓炎8例)的创面,采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46例)或肌皮瓣(10例)进行修复.皮瓣面积5 cm ×4 cm~22 cm × 16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行游离植皮封闭.结果 其中55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3~6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患者行走正常,但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欠佳.1例患者治疗时为保留下肢长度,未将部分坏死胫骨去除,术后1个月皮肤破溃,经再次手术后创面愈合.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或肌皮瓣移植术,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 ,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  10具新鲜尸体 2 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 ,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 2 6例。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 4~ 7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肠神经及其伴行的腓浅动脉和小隐静脉的返流岛状皮瓣 2 6例 ,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 ,为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踝尖后上4~7 cm和9~ 11 cm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对15例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根据缺损部位应用两种不同平面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外踝尖后上4.0~7.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8例,切取皮瓣面积:4.5 cm×3.0 cm ~ 25.0 cm×10.0 cm,穿支血管蒂长:1.1 ~2.8 cm,血管外径:0.9~1.4 cm;外踝尖后上9.0~11.0 cm处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7例,切取皮瓣面积:3.8 cm×3.0 cm~ 15.0 cm ×9.5 cm,穿支血管蒂长:1.3 ~3.2 cm,血管外径:1.0 ~ 1.6 mm. 结果 15例皮瓣术后均未发生血管危象及切口感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一期愈合.13例患者获得6~ 24个月的随访,皮瓣及蒂部色泽、质地良好,厚薄适中,无烫伤及溃疡发生,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外踝尖后上4.0 ~7.0 cm和9.0 ~11.0 cm两种不同平面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骨感染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对23例足踝部软组织(跟腱)缺损及骨感染的患者,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腓动脉下段穿支供血携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复合)皮瓣或肌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范围3cm×5cm~10cm×18cm。结果术后21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后经过二期扩创游离植皮后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1d。随访2~9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无色素沉着、溃疡,皮瓣感觉恢复约S2,跟腱重建患者踝关节达功能位,恢复了劳动能力。结论以腓动脉远端穿支血管供血为蒂的小腿后外侧(复合)组织瓣血供可靠,变异率低,切取方便,供区隐蔽,可恢复部分感觉,且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尤其对修复足踝部骨外露,骨髓炎,跟腱缺损,复合组织瓣(携带跟腱及肌肉)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郑继会  马杰  苑娜  胡思斌  赵均福 《中国骨伤》2008,21(10):757-758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4年11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17~49岁,平均31.4岁;左足11例,右足8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30cm×18cm,最小18cm×9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缘坏死,换药愈合。随访6个月~2年,平均1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功能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单,成活率高,是修复累及前足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和足踝部的软组织缺损。方法 以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腓肠神经为轴线 ,分别根据手或足踝部受区大小、部位及供、受区距离设计出逆行岛状皮瓣。结果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4例 ,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虎口部创面 1例 ,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撕脱伤 1例 ,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根据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血管相互交通的关系设计出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为手和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血供可靠、简便快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缺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蒋宾 《临床骨科杂志》2009,12(3):281-282
目的探讨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4例小腿及足踝部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5 cm×6 cm~12 cm×8 cm。结果3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4例术后皮瓣明显肿胀,2周后消退,皮瓣成活。24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足背外踝区早期感觉减退,6个月时21例皮瓣麻痹区缩小。皮瓣两点辨别觉〉2 cm者17例,7例足跟边缘区部分溃疡,换药后瘢痕愈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缺损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血供充足,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治疗16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范围17 cm×7 cm^20 cm×13 cm。切取皮瓣面积为18 cm×8 cm^21 cm×14 cm。结果术后14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血运良好,无破溃。结论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不破坏小腿主干血管,同时切取皮瓣面积更大,供血可靠,是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一期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方法 2000年2月~2003年12月,应用同侧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急诊一期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并分析其可行性及手术注意点;切取皮瓣4 cm×5 cm~11 cm×12 cm. 结果除2例皮瓣远端1/3发绀并坏死经换药Ⅱ期愈合外,其余皮瓣均Ⅰ期愈合.随访1~2年,有2例皮瓣臃肿,其余外观满意,功能均恢复正常. 结论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急诊修复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早期闭合创面、促进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尤其适合于急诊修复小腿下1/3及其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7.
The Achilles tendon and the bones around the foot and ankle are often exposed after trauma and infection because of the thinness of the soft tissue. Many surgeons consider the distally-based neurocutaneous flap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reconstructing soft tissue defects around the ankle, as it provides robust axial perfusion for flaps and is easier to transpose than random pattern local flaps or free flaps. We report here a series of 23 cases of reconstruction of the foot and ankle using a distally-based sural neurocutaneous flap. This flap, which measured from 5 × 4 cm(2) to 15 × 10 cm(2), was transferred to cover defects in the soft tissues of the foot and ankle. The short saphenous veins were ligated in 12 cases and retained in the remaining 11 cases. All flaps survived, but two cases with retained short saphenous veins developed venous congestion, including one that progressed to distal necrosis. In conclusion, the distally-based sural neurocutaneous vascular flap provides a valuable tool for the repair of defects in tissues around the ankl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延迟转移的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6例小腿、踝及足部软组织严重缺损的创面采用延迟转移的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缺损面积为8cm×6cm~26cm×12cm,创面最远的达前足。结果96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3年。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2例老年患者皮瓣边缘发生部分坏死,经二期再次植皮治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质地良好,解剖恒定,操作容易掌握,不需吻合血管,尤其是采用延迟转移后,有效提高成活率,是修复小腿下段、踝及足创面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