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气消癥法对雌激素诱导子宫肌瘤模型豚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法方药抑制血管生成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去势+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建立子宫肌瘤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益气消癥法中药进行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 检测子宫组织VEGFR1 mRNA、VEGFR2 mRNA 表达。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子宫肌组织MVD、VEGF、VEGFR 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说明益气消癥法高剂量中药组可以显著抑制MVD、VEGF 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结论:益气消癥法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抗肌瘤细胞增殖,这可能是该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叶淑丽  张烨  韩霞 《中医药学刊》2013,(10):2245-2246
目的:研究益气化瘀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分正常血清、消瘀汤低、中、高浓度及达那唑血清五组,作用于EMs内膜间质细胞,West-ernBlot法观察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VEGFR2蛋白表达在消瘀汤各浓度组及达那唑血清组均明显下调,说明中西医治疗EMs均有疗效,尤其是消瘀汤高浓度组。结论:益气化瘀中药治疗EMs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减少VEGF生成,阻断异位内膜血管的生成,降低异位内膜的侵袭和种植能力,从而达到抑制病灶形成和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气消癥方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去势+雌激素诱导建立豚鼠子宫肌瘤模型,将68只造模成功豚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5只)、中药高剂量组(14只)、中药中剂量组(12只)、中药低剂量组(13只)及西药组(14只),并设正常对照组(15只)。去势术后第21日开始,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益气消癥方4g/kg、2g/kg、1g/kg干粉;西药组给予米非司酮片1.94mg/kg。各组灌胃容积为1ml/(100g·d),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容积蒸馏水,连续12周。检测各组豚鼠子宫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并进行HIF-1α与VEGF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豚鼠子宫组织HIF-1α、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豚鼠子宫组织HIF-1α、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中药高剂量组豚鼠子宫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显著低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豚鼠子宫组织VEGF蛋白表达显著低于中药中、低剂量组和西药组(P0.01)。HIF-1α与VEGF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930,P=0.000。结论益气消癥方可能是通过降低子宫组织HIF-1α、VEGF蛋白表达,抑制血管生成,从而达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养血化瘀消癥汤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取雌性SD大鼠,除正常组10只大鼠外,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养血化瘀消癥汤高、中、低剂量组(12,8,4 g·kg-1)和孕三烯酮组(0.05 g·kg-1),每组10只。分别ig给药28 d后,采集病灶组织标本,观察养血化瘀消癥汤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体积的抑制作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异位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组织VEGF,VEGFR-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大鼠的子宫内膜异位组织较模型组明显抑制,各给药组大鼠的子宫内膜异位组织VEGF和VEGFR-1 mRNA及蛋白表达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养血化瘀消癥汤能明显抑制模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组织的发展,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VEGF/VEGFR信号通路调控病灶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消癥法中药对实验性子宫肌瘤模型豚鼠血管生成及其机理的影响,探讨该法方药抑制血管生成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雌激素诱导法建立豚鼠子宫肌瘤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中药进行治疗,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法检测子宫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结果显示高剂量中药组可以显著抑制MVD及bFGF的蛋白表达。结论:益气消癥法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且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血管生成素(Ang-1)/酪氨酸激酶-2(Tie-2)信号通路,探讨养精种玉汤调控薄型子宫内膜(TE)大鼠子宫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选取动情周期规律的雌性未交配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宫腔注射95%乙醇建立TE模型,分组给药14 d,处死后剖腹取子宫,采用HE染色观察子宫形态,WesternBlot检测大鼠子宫VEGF、VEGFR-2、Ang-1、Tie-2蛋白表达,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大鼠子宫VEGF、VEGFR-2、Ang-1、Tie-2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能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子宫内膜形态,增加子宫湿重和子宫脏器指数(P<0.05),并接近对照组水平;中药组大鼠子宫VEGF、VEGFR-2、Ang-1、Tie-2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养精种玉汤可以明显改善TE大鼠的子宫组织形态,增加其内膜血管生成,可能与提高大鼠子宫组织VEGF、VEGFR-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自发糖尿病KK/Upj-Ay小鼠视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通心络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机制。方法:40只KK/Upj-Ay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通心络生药1,2,4 g·kg-1,ig给药12周),实验以C57BL/6小鼠为正常组。用血液黏度仪测定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聚集仪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和VEGFR2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IF-1a,VEGF,VEGFR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C57BL/6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应用通心络中、高剂量治疗的KK/Upj-Ay小鼠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通心络组的低切全血黏度降低(P0.05),血浆黏度较模型组也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组织HIF-1a,VEGF,VEGFR2蛋白和VEGF,VEGFR2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通心络ig治疗后,各剂量组HIF-1a,VEGF,VEGFR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通心络可抑制自发性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HIF-1a/VEGF/VEGFR-2信号途径,此作用可能与其改善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影响。方法选择71例至少有1个瘤体≥3 cm的子宫肌瘤患者,自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25 mg,每日2次,连续服用3个月。分别在服药前后测定血清VEGF、VEGFR2、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孕激素的浓度,同时用B超检测服药前后子宫和最大肌瘤体积、肌瘤数量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和阻抗指数。结果服药后患者血清VEGF及VEGFR2水平较服药前显著减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明显下降,而阻抗指数明显升高。结论米非司酮可通过抑制血清VEGF和VEGFR2水平及有效减少子宫动脉血流来缩减肌瘤体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蒙古族药阿给炭对应激型胃溃疡模型大鼠溃疡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阿给炭促进胃溃疡愈合的分子机制。方法:84只SD大鼠分为7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云南白药组(0.18 g·kg-1),阿给生药组(1.35 g·kg-1),阿给炭药低、中、高剂量组(0.9,1.35,1.8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水浸束缚应激方法复制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连续给药1周后,常规处死动物,剪取胃部溃疡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检测VEGF及VEGF受体(VEGFR),b FGF及b FGF受体(b FGFR)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急性应激性溃疡导致大鼠溃疡组织b FGF(P0.01)和b FGFR(P0.0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阿给炭低剂量组明显升高了大鼠溃疡组织VEGF mRNA(P0.05)以及VEGF和VEGFR蛋白表达(P0.05),但无剂量相关性;其他各组与模型组无差异;中剂量、高剂量阿给炭和云南白药显著升高b FGF的蛋白表达(P0.01),高剂量阿给炭同时也升高了b FGF和b FGFR mRNA(P0.01)和b FGFR蛋白表达(P0.05)。结论:阿给炭促进胃溃疡愈合的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及其受体蛋白,b FGF及其受体蛋白有关,对VEGF,b FGF和b FGFR的调控是在转录水平,对VEGFR的调控是在后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H22荷瘤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小鼠成瘤实验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荷瘤小鼠的抑瘤和对癌周血管生长的影响。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IHC)检测荷瘤小鼠移植瘤中血管分布水平和血管内皮标记物(CD31)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表达。结果:加味四君子汤低、中、高剂量组(ig,11. 83,23. 66,47. 32 mg·kg~(-1)·d~(-1))抑瘤率分别达到29. 97%,59. 80%,82. 34%。与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的平均瘤重明显降低(P 0. 05)。通过观察癌周血管数及形态发现,加味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癌周血管数较模型组有所减少(P 0. 05),且血管管腔较窄。HE染色显示加味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移植瘤中的血管分布均少于模型组。免疫组化显示加味四君子汤各剂量组的CD31阳性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 0. 01)。RT-PCR结果显示加味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移植瘤VEGF,VEGFR2,TNF-αmRNA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 0. 01)。结论:加味四君子汤能够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并抑制移植瘤血管新生,这可能与降低TNF-α,VEGF,VEGFR2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健脾复方对人大肠癌移植瘤裸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影响。方法对60只BALB/C裸小鼠建立人大肠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按1:1:1:1:1随机分为健脾复方+5-Fu组、健脾复方组、塞来昔布组、5-Fu组和模型对照组,分别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处理8周。分别观察VEGFmRNA(采用RT—PCR法)和MVD(免疫组化法)的表达,并对影响其表达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复方+5-Fu、健脾复方、塞来昔布和5-Fu的治疗均可降低VEGFmRNA的表达(P〈0.01),健脾复方+5-Fu、健脾复方可进一步降低MVD表达,且与5.Fu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回归分析显示VEGFmRNA和MVD的表达与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相关性。结论健脾复方单独使用或联合5-Fu,均可显著抑制大肠癌瘤块VEGFmRNA和MVD的表达,提示健脾复方有抑制肿瘤生长、复发、转移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红芪黄酮在不同时间点对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微血管新生指标的影响。 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144只,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强的松组、红芪黄酮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博莱霉素气管滴入方法建立肺纤维化模型,从造模后第2天起,各药物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按时间点连续灌胃治疗14,28 d,免疫组化法观察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表达。 结果: 14,28 d模型组大鼠肺组织VEGF,VEGFR2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强(P < 0.05, P < 0.01),14 d红芪黄酮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VEGF,VEGFR2表达较14 d模型组减弱(P < 0.05)。28 d红芪黄酮高剂量组VEGF,VEGFR2表达水平较28 d模型组减弱(P < 0.05)。14,28 d红芪黄酮低剂量组VEGF、VEGFR2表达较28 d模型组相近。14,28 d红芪黄酮中剂量组VEGF,VEGFR2表达介于14,28 d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但与14,28 d模型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红芪黄酮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微血管新生相关促进因子(VEGF及VEGFR2),进而抑制了病理性微血管的生成,而达到了延缓肺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经通络法对CI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及其受体VEGFR-1mRNA、VEGFR-2mRNA、VEGFR-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正常组、模型组各30只蒸馏水灌胃,对照组30只雷公藤多苷灌胃,大、中、小剂量组各30只分别用芍甘附子汤加味0.708、1.42、2.83g/kg体重灌胃,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VEGFmRNA及其受体VEGFR-1mRNA、VEGFR-2mRNA、VEGFR-3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结果模型组VEGF、VEGFR-1、VEGFR-2、VEGFR-3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增高,治疗大、中、小剂量组和对照组VEGF、VEGFR.1、VEGFR-2、VEGFR-3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下降。结论温经通络法对CIA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及其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PKC-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内注射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皮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和对照组。成模后开始灌胃给药,小檗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的5、10、20倍给药,二甲双胍组和小檗碱组按成人剂量的10倍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于灌胃6周后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PKC-β、VEGF、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皮高、中剂量组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KC-β、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檗皮低剂量组大鼠PKC、VEGF和HIF-1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整体多点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PKC-β、VEGF、HIF-1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舒脉胶囊对大鼠缺血心肌促血管新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舒脉胶囊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和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分别给予舒脉胶囊(舒脉组)、贝复济+肝素(阳性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另设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不同时间(1、2、4周)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缺血心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缺血心肌新生血管数;实时定量PCR检测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舒脉组和阳性药组3个时间段新生微血管数显著增加(P〈0.01),两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舒脉组和阳性药组3个时间段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加(P〈0.01),两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脉胶囊能促进实验性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生成,对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其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十枣汤对腹水型荷瘤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7周龄健康昆明种小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荷瘤模型组、5-FU组、十枣汤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其余小鼠局部消毒后,腹腔内注射腹水型H22肝癌瘤细胞株0.2mL/只。次日起5-FU对照组腹腔内注射5-FU 25mL/kg,隔日1次,共5次。十枣汤组小鼠按27g/kg、81g/kg、160g/kg不同剂量等体积十枣汤灌胃,0.4mL/次,1次/d,连续10天。荷瘤模型空白对照组等容积生理盐水灌胃。各组末次给药24h后(腹腔传代第7日),称体重,脱颈椎处死,眼眶取血,抽吸乳白色浓稠腹水。检测血清VEGF、腹水VEGF。[结果]血清VEGF模型组、5-FU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5-FU组相比,中药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中药低剂量组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水VEGF 5-FU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较模型组腹水VEGF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与5-FU组相比,各中药低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中药中、高剂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低剂量与中药中、高剂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与中药高剂量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十枣汤对腹水型荷瘤小鼠血清VEGF、腹水VEGF有与5-FU类似的抑制作用,并与剂量呈量效关系,这可能是十枣汤治疗恶性腹水,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沙苑子黄酮( FAC )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蓝( MTT )法观察正常条件培养基和肿瘤条件培养基下 FAC 对细胞 ECV304 增殖的作用;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模型和裸鼠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观察 FAC 对肿瘤新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FAC 对裸鼠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因子 (VEGF) 及其受体 Flt-1 、 Flk-1/KDR 、 Flt-4 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 (ES) 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FAC 对经人肝癌 SMMC-7721 细胞上清液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较低; FAC 明显抑制 CAM 新生血管生成, FAC-a ( 400 mg·L-1 )组的血管指数为 67.5% ;裸鼠移植瘤 MVD 和 VEGF 及其受体 Flt-1 和 Flk-1/KDR 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ES 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强。 结论 FAC 可抑制肿瘤组织血管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下调 VEGF 及其受体的表达和上调 ES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山药多糖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山药多糖组,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术前7 d,山药多糖组每日给予山药多糖(200 mg/kg)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缺血再灌注6 h后,检测各组大鼠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肾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各组肾组织HIF-1α、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山药多糖组血清BUN、SCr含量升高(P0.01),肾组织HIF-1αmRNA、蛋白表达及VEGF 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山药多糖组血清BUN、SCr含量降低(P0.01),肾组织HIF-1α蛋白、mRNA表达及VEGF mRNA表达升高(P0.01)。结论山药多糖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肾组织HIF-1α表达进而诱导VEGF的表达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