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是一种临床上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风险的心脏疾病,其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对于临床难以诊断的BS,筛选BS相关突变非常有价值,本文简要介绍8类BS及其致病基因。已报道的BS主要由编码传导去极化INa电流的Nav1.5钠离子通道α-亚基的SCN5A基因的突变所致的功能丧失引起。其他突变基因包括:编码传导去极化IL,Ca电流的Cav1.2离子通道α-亚基的CACNA1C基因,编码Cav1.2离子通道β2亚基的CACNB2,编码包括Kv4.3离子通道在内的传导复极化钾离子Ito电流的一些钾离子通道的辅助抑制性β亚基的KCNE3,编码甘油-3-磷酸脱氢酶1样蛋白的GPD1L基因,在心脏编码Nav1.5钠离子通道β亚基的SCN1B和SCN3B,以及HCN4。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犬右房不同部位短暂外向钾电流、L型钙电流亚单位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致房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犬界嵴、梳状肌、右心耳的短暂外向钾电流α亚单位(Kv4.3)、β亚单位(KchIP2)及L型钙电流的α亚单位(Cav1.2)mRNA的表达量(以β-actin为内参照)。结果界嵴和梳状肌Kv4.3、KchIP2 mRNA高于右心耳(P<0.05或0.01);界嵴Cav1.2 mRNA高于梳状肌和右心耳(P均<0.05),而梳状肌和右心耳之间没有差异。结论Kv4.3、KchIP2、Cav1.2 mRNA在右房空间表达上的差异与其相应离子流在右房空间上的差异一致,可能是其离子流差异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及吡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F)迁移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贴壁法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AF。Tran-swell观察AngⅡ诱导AF迁移作用,RT-PCR检测AngⅡ1型受体(AT1R)mRNA水平。结果(1)AngⅡ刺激AF迁移呈浓度依赖性,当AngⅡ的浓度为10-7mol/L时,AF迁移数目最大(P<0·01);(2)PPARγ激动剂15D-PJG2和吡格列酮可抑制AngⅡ诱导AF迁移,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浓度为10×10-6mol/L时作用最明显(P<0·01);(3)AT1R阻滞剂(氯沙坦)可完全抑制AngⅡ诱导的AF迁移(P<0·01),而AT2R阻滞剂(PD123319)对AF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4)与对照组相比,15D-PJG2和吡格列酮干预组AT1R mRNA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浓度为10×10-6mol/L时抑制作用最明显(P<0·01)。结论PPARγ激动剂可抑制AngⅡ诱导的AF迁移,这可能是通过下调AFAT1R mRNA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凯  袁国裕  陈士良 《心电学杂志》2014,(3):233-234,257,I000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血管过氧化氢酶(CAT)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AngⅡ微泵灌注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分为AngⅡ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检测0、3、7、14d后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连续灌注14d后,取材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颈动脉血管中CAT及氧化应激产物4-羟烯酸(4HN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相比,AngⅡ灌注后能够显著提高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水平及颈动脉血管中膜厚度(均P<0.01);免疫组化显示AngⅡ组颈动脉血管CAT表达显著降低,而4HNE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 Ang Ⅱ可下调大鼠血管中CAT表达而导致氧化应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心力衰竭(HF)窦性心律(简称窦律)患者右心耳肌细胞多种离子通道mRNA水平的测定,试图揭示HF窦律患者心房肌多种离子通道电流变化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揭示HF患者易患心房颤动(AF)的可能机制。方法采集HF组患者(18例)和心功能正常组患者(18例)的右心耳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以GAPDH为内参照,测定瞬时外向钾电流(Ito1)通道的决定基因Kv4.3αmRNA、慢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s)通道的决定基因KvLQT1mRNA、超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通道的决定基因Kv1.5mRNA、L-型Ca2+通道基因L-Caα1cmRNA、钠钙交换(NCX)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心功能正常组比较,HF组患者Kv4.3αmRNA、KvLQT1mRNA、L-型Ca2+通道基因L-Caα1cmRNA表达均降低(P均<0.01),Kv1.5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NCX基因mRNA表达升高(P<0.01)。结论HF患者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其相应离子电流改变的分子基础。HF介导的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重构在形成AF电生理基质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可能是HF易患AF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 R)基因的表达及氯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  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氯沙坦用药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 ,氯沙坦用药组给予氯沙坦(10mg·kg- 1 ·d- 1 )灌胃 ,2周后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通模型 ,运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质AT1 RmRNA的表达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水平。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区皮质AT1 RmRNA的表达和AngⅡ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氯沙坦用药组缺血区皮质AT1 RmRNA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降低。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AngⅡ水平和AT1 R基因的表达增加 ,氯沙坦可降低AT1 R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犬上腔静脉肌袖与右房游离壁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r),L型钙电流(ICa-L),短暂外向钾电流(Ito)通道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方法8只健康杂种犬,取上腔静脉肌袖及右房游离壁,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测定IKrα亚单位ERG、ICa-Lα1亚单位CaV1.2、Itoα亚单位Kv4.3及β亚单位KChIP2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上腔静脉肌袖中ERG表达水平高于右房(P<0.05),而CaV1.2、Kv4.3、KChIP2的mRNA表达均低于右房(P<0.05)。结论上腔静脉肌袖与右房之间存在离子通道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Smad泛素调节因子2(Smurf2)及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RT-PCR检测Smurf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murf2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I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ngⅡ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murf2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促进I型胶原的表达(P<0.05);ox-LDL呈浓度依赖性促进Smurf2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抑制I型胶原的表达(P<0.05).以AngⅡ(10-5 mol/L)联合不同浓度ox-LDL(20、40及80ms/L)作用大鼠VSMC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Smurf2的表达升高(P<0.05),抑制I型胶原的表达(P<0.05).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抑制Smurf2的表达来提高I型胶原的表达;ox-LDL可能通过提高Smurf2的表达抑制Ⅰ型胶原的表达;ox-LDL呈浓度依赖性逆转AngⅡ对Smurf2的抑制作用,同时抑制I型胶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硒对异丙肾上腺素致损伤大鼠心肌SCN5A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异丙肾上腺素(ISP)致大鼠心肌损伤模型中,编码电压门控Na 通道α亚单位基因SCN5A表达的变化,以及硒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ISP组、硒 ISP组。测定心肌丙二醛(MDA)的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心肌SCN5A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ISP组比较,硒 ISP组MDA显著降低(P<0.05),但高于对照组(P<0.05);ISP组SCN5A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硒 ISP组降低其表达。结论异丙肾上腺素可使心肌SCN5A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硒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逆转ISP引起的SCN5A基因表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心肌重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 在皮下导入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诱导的心肌重塑大鼠模型上评价AngⅡ 1型受体 (AT1)转录水平在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将 18只 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6只 ,分别给予皮下埋藏装有生理盐水或AngⅡ的渗透微泵 ,分如下三组 :组 1(对照组 ) :输注生理盐水 ;组 2 :输注AngⅡ ,同时管饲DMP8113mg·kg-1·d-1;组 3 :输注AngⅡ ( 2 0 0ng·kg-1·min-1)。各组持续输注 1周后取其心脏 ,提取总RNA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测量心肌AT1基因、胶原Ⅰ、Ⅲ基因的转录水平。在AngⅡ或生理盐水输注前和处死动物前分别测量尾动脉压 (BP)、心率 (HR)、体重 (BW )、以及处死后心重 (CW ) ,并计算心重 /体重比 (C/B)。结果 实验前后 ,三组间BP、HR、BW差异均无显著性。每组动物试验前后的BP、HR也无变化 ,AngⅡ输注组的CW、C/B、AT1、胶原Ⅰ、Ⅲ基因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 ( 4 7± 0 4 ) % ,( 4 9± 0 9) % ,( 2 4 7± 3 5 ) % ,( 2 2 0± 4 7) %和 ( 2 0 6± 4 9) % ,P均 <0 0 1,并且这些改变能被DMP811完全阻断。同时还发现 ,AT1mRNA水平与C/B及与Ⅰ、Ⅲ型胶原mRNA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用渗透微泵方法向大鼠皮下导入非加压剂量的AngⅡ 1周 ,可获得用以研究AngⅡ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芎嗪(ligustrazine)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的机制及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CFs,实验分为5组,A组(对照组):培养时不加干预药物;B组(AngⅡ组):加AngⅡ10-6mol/L;C组(川芎嗪低剂量组):AngⅡ10-6mol/L+川芎嗪5 mg/L;D组(川芎嗪中剂量组)AngⅡ10-6mol/L+川芎嗪10 mg/L;E组(川芎嗪高剂量组)AngⅡ10-6mol/L+川芎嗪20 mg/L,干预48 h后,采用RT-PCR法测定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钙调神经磷酸酶催化亚基Aβ亚型(Cn Aβ)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及活化T细胞核因子3(NFAT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α-SMAmRNA、Cn Aβ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SMA、NFAT3蛋白的表达也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α-SMAmRNA、Cn Aβ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SMA、NFAT3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E组α-SMA、Cn Aβ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SMA、NFAT3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川芎嗪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AngⅡ诱导的SD大鼠CFs心肌纤维化过程,其机制可能与心脏成纤组细胞纤组化川芎嗪抑制CFs的钙调神经磷酸酶(Ca N)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咪达普利对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大鼠心房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和ICa-L相关基因Cav1.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HF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后4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建立DHF模型,对照组和DHF组予等量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组依次给予咪达普利1.5、3和6mg/(kg.d)干预。各组干预4周后,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急性酶解法获得单个大鼠心房肌细胞和标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通道电流,凝胶电泳法记录心房肌细胞ICa-L相关基因Cav1.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HF组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电流密度峰值和Cav1.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与DHF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峰值电流密度和Cav1.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该作用随着咪达普利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咪达普利明显抑制DHF大鼠心房肌ICa-L下调,此作用与增加心房肌Cav1.2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2肾1夹"型Goldblatt高血压大鼠模型,观察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与心房肌电重构相关的离子通道mRNA的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高血压组用U型银夹夹住左肾动脉近心端,右肾保留;假手术组只分离左肾动脉,不夹银夹.套尾法监测尾动脉血压,分别于手术后2、4、6 w处死动物(各6只),TRIZOL提取左右心耳总mRNA,RT-PCR半定量分析Na+通道α亚单位(Na+-α)、L型钙通道α1C亚单位(CaL-α1C)和瞬时外向钾通道(Kv4.3)mRNA的表达量(以GAPDH为内参照).结果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左心耳CaL-α1C的mRNA水平在2 w和4 w明显增高,分别是假手术组的2.5倍和2.4倍(P<0.001),6 w恢复正常,右心耳在2 w和4 w无明显变化,6 w为假手术组的2.5倍(P<0.001);左心耳Kv 4.3的mRNA水平在4 w和6 w分别是假手术组的1.9倍和1.7倍(P<0.001),在右心耳却呈下降趋势,4 w和6 w分别降低了30%(P<0.05)和20%(P=0.10);Na+-α的mRNA在左右房无明显变化.结论肾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心房肌CaL-α1C的mRNA水平表现为上调,左房明显早于右房,左右房Na-α和Kv 4.3的mRNA变化明显不平行;提示mRNA水平的变化是电重构的基础,并可能进一步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糖尿病(DM)大鼠心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PDGF-B)表达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32只大鼠分为对照组、DM未治疗组、缬沙坦小剂量治疗组(10 mg·kg~(-1)·d~(-1))、缬沙坦大剂量治疗组(30 mg·kg~(-1)·d~(-1));12 w后放免法测定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称量体重及全心、左室重量,计算心体比(H/B)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天狼星红染色测量心肌间质的胶原容积分数(CVF). RT-PCR检测各组心肌PDGF-B、纤维连接蛋白(FN)、Ⅲ型胶原(ColⅢ)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DM未治疗组H/B、LVMI增高(P<0.01);PDGF-B、FN和ColⅢ mRNA表达显著上调;缬沙坦干预12 w后,血浆和心肌 AngⅡ浓度升高;H/B、LVMI降低(P<0.05或P<0.01),DM心肌中FN、ColⅢ mRNA的表达减少,心肌间质CVF降低(均P<0.01);大小剂量治疗组可以减少DM心肌PDGF-B mRNA的表达(P<0.01).以上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DM大鼠心肌PDGF-B表达明显上调.缬沙坦能减少DM大鼠心肌细胞外基质(ECM)积聚,改善心肌结构,PDGF-B表达下调可能是缬沙坦抑制DM心肌纤维化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肝星状细胞Mas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情况的影响,进而探讨Ang(1-7)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AngⅡ处理组、AngⅡ+Ang(1-7)组、AngⅡ+Ang(1-7)+Mas受体拮抗剂A779组。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同时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星状细胞中Mas受体、TGF-β1、Smad3及CT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gⅡ处理组肝星状细胞凋亡活性增加,TGF-β1、Smad3、CTGF、Mas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2)与AngⅡ处理组相比,AngⅡ+Ang(1-7)组肝星状细胞的凋亡率增加,而TGF-β1、Smad3、CTGF mRNA表达降低,Mas受体表达增加(P0.05)。(3)与AngⅡ+Ang(1-7)组相比,AngⅡ+Ang(1-7)+Mas受体拮抗剂A779组,肝星状细胞的凋亡率、TGF-β1、Smad3、CTGF mRNA表达降低(P0.05),Mas受体表达增加(P0.05)。结论 (1)AngⅡ可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促使TGF-β1、Smad3、CTGF表达增加。(2)Ang(1-7)可促使AngⅡ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凋亡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3)与AngⅡ+Ang(1-7)组相比,AngⅡ+Ang(1-7)+Mas受体拮抗剂A779组,肝星状细胞凋亡率、Mas受体表达下降(P0.05),TGF-β1、Smad3、CTGF mRNA表达增加(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及吡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F)迁移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贴壁法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AF.Transwell观察Ang Ⅱ诱导AF迁移作用,RT-PCR检测Ang Ⅱ 1型受体(AT1R)mRNA水平.结果 (1)Ang Ⅱ刺激AF迁移呈浓度依赖性,当Ang Ⅱ的浓度为10-7mol/L时,AF迁移数目最大(P<0.01);(2)PPARγ激动剂15D-PJG2和吡格列酮可抑制Ang Ⅱ诱导AF迁移,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浓度为10×10-6mol/L时作用最明显(P<0.01);(3)AT1R阻滞剂(氯沙坦)可完全抑制Ang Ⅱ诱导的AF迁移(P<0.01),而AT2R阻滞剂(PD123319)对AF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4)与对照组相比,15D-PJG2和吡格列酮干预组AT1R mRNA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浓度为10×10-6mol/L时抑制作用最明显(P<0.01).结论 PPARγ激动剂可抑制Ang Ⅱ诱导的AF迁移,这可能是通过下调AF AT1R mRNA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SVAREC)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ox-LDL组和ox-LDL+Ang(1-7)组。实验通过Cell Counting Kit-8(简称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LOX-1、VCAM-1、ICAM-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ox-LDL可以抑制SVAREC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ox-LDL+Ang(1-7)组可以使SVAREC细胞生长抑制率降低,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ox-LDL浓度的升高,LOX-1、ICAM-1及VCAM-1 mRNA表达量上升,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Ang(1-7),随着Ang(1-7)的浓度升高,LOX-1、ICAM-1及VCAM-1mRNA表达量下降。结论 ox-LDL可以损伤SVAREC细胞,并使LOX-1、ICAM-1及VCAM-1mRNA表达量上升,Ang(1-7)抑制ox-LDL的上述反应,并且可能通过LOX-1、ICAM-1及VCAM-1mRNA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调控klotho基因表达的机制,探讨缬沙坦(valsartan)对其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与干预药物共培养。(1)按AngⅡ浓度梯度0(对照组)、10-9、10-8、10-7、10-6、10-5mol/L和时间梯度0(对照组)、3、6、12和24h分组培养,用RT-PCR检测klotho mRNA的表达水平。(2)按Valsartan浓度梯度0(对照组)、10-9、10-7、10-5和10-3mol/L分组培养,RT-PCR检测klothomRNA的表达。(3)设对照组、AngⅡ(10-7mol/L)组、AngⅡ(10-7mol/L) Valsartan(10-5mol/L)组和Valsartan(10-5mol/L)组,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klotho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AngⅡ对klotho mRNA表达呈量效抑制关系,但在时效关系上,klotho在3h点被AngⅡ抑制(P<0.05),6~12h klotho mRNA表达量逐渐增加,而24h后klotho mRNA表达减少,呈明显抑制状态(P<0.05)。(2)不同浓度Valsartan对klotho mRNA的表达无显著影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ngⅡ可明显抑制klotho表达(P<0.05),给予Valsartan阻断AngⅡ作用后,klotho表达增高(P<0.05),而Valsartan本身对klotho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AngⅡ对klotho基因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Valsartan可拮抗AngⅡ对klotho基因的抑制作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是AngⅡ调控klotho基因表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骨骼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0只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坎地沙坦高剂量组(Can 1组)及坎地沙坦低剂量组(Can 2组),每组10只,另选10只WKY大鼠作为对照组。均给予果糖喂养,Can 1组(0.8 mg/kg)、Can 2组(0.4mg/kg)分别给予坎地沙坦灌胃干预,观察第8周末各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AngⅡ的水平,以及骨骼肌蛋白激酶B(Akt)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ngⅡ、HOMA-IR及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明显升高,骨骼肌中Akt mRNA表达及P-Akt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Can 1组大鼠FINS、HOMA-IR明显降低,Can 1组和Can 2组骨骼肌Akt mRNA表达及P-Akt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AngⅡ通过下调SHR骨骼肌的Akt蛋白表达引起胰岛素抵抗,而坎地沙坦通过抑制AngⅡ的这种作用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原代培养的心房肌细胞建立快速起搏模型,研究L-型钙通道及钾通道Kv4.3在快速起搏早期的表达变化.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心房肌细胞,并建立快速起搏细胞模型,利用RT-PCR以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L-型钙通道α1c及钾通道Kv4.3在快速起搏3、6、12、24 h后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快速起搏6 h后L-型钙通道α1c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起搏前持续降低,并于24 h时达到最低值;而钾通道Kv4.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快速起搏12 h后降低,并且在其后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结论 快速起搏早期,原代培养心房肌细胞L-型钙通道α1c及钾通道Kv4.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提示其发生了离子通道重构,并且可能是电重构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