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竹黄无性型菌株产竹红菌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获得能稳定产生竹红菌素的竹黄无性型菌株,通过人工培育获得其活性成分竹红菌甲素。方法通过组织分离,从野生竹黄子座中分离筛选出无性型菌株0258,进行人工条件下的发酵培养。对其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和波谱(UV/V IS、IR、M S)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竹黄子实体分离筛选到一株无性型菌株0258,其能产生稳定的竹红菌甲素。结论首次获得稳定产生竹红菌素的竹黄无性型菌株,解决了竹黄人工培育的种源问题,使竹红菌素的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竹黄无性型的分离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离获得经确证的竹黄的无性型菌种.方法:从竹黄的子实体中分别通过组织分离和活子囊孢子分离获得不同的子实体分离株.通过培养性状,微观形态特征观察和5.8S-ITS rDNA序列的分析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确证.结果:应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分离到的菌株GZDXIFR-171,GZDXIFR-181,它们具有相同的菌落形态特征.用ITS1-5.8S rDNA-ITS2的通用引物,经PCR扩增、测序得到GZDXIFR-171,GZDXIFR-181的5.8S-ITS rDNA序列.将这个序列经NCBI Blast进行核苷酸比对发现GZDXIFR-171,GZDXIFR-181菌株与NCBI中已登录竹黄序列的相似性均为99%~100%.结论:分离获得的GZDXIFR-171,GZDXIFR-181菌株为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的真正无性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来源竹黄中多糖的量进行分析比较,可为竹黄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寄主的16个竹黄样品中多糖量的变化。结果竹黄中多糖的量与单个竹黄含多糖的量均在5月上中旬达到最大;临近地点短穗竹上寄生的竹黄多糖的量以湿度较高采样点的较高;大多数不同采样点短穗竹上寄生的竹黄中多糖的量有极显著差异,单个子座中的竹黄多糖与竹红菌甲素的量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5月上中旬是竹黄采收的最佳季节。  相似文献   

4.
竹黄菌Shiraia bambusicolaP.Hennigs是一种药用真菌[1],主要寄生在箭竹属FargesiaFranch和短穗竹属Brachystachyum[2]。野生竹黄的提取物中具有许多活性成分,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文献已报道的活性成分有:竹红菌素甲、乙,脂肪酸及其酯,甘露醇[3],六孢素[4]和羟基蒽醌[5]等化合物。笔者通过竹黄菌的深层培养后得到发酵液[6],利用有机溶剂萃取、硅胶和反相C18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个色素组分,利用化学试剂显色反应以及....  相似文献   

5.
竹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 :研究竹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 ,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7个化合物 ,竹红菌甲素 (Ⅰ) ,竹红菌乙素 (Ⅱ) ,竹红菌丙素 (Ⅲ) ,hypomycinA(Ⅳ) ,麦角甾醇(Ⅴ) ,过氧化麦角甾醇 (Ⅵ)和 1,8 二羟基蒽醌 (Ⅶ )。结论 :化合物 (Ⅳ)~ (Ⅶ)为首次从竹黄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林海萍  黄小波  毛胜凤  张昕 《中草药》2008,39(9):1407-1409
目的对竹黄菌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可为人工培养与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调查浙江省竹黄资源,分析野生竹黄菌寄主竹种、优势寄主与生态环境,测定竹黄鲜质量变化。结果竹黄菌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能在短穗竹、苦竹、早竹与篌竹上寄生,平均寄生率分别为18.4%、11.26%、10.83%、3.33%,其中短穗竹为优势寄主,苦竹为寄主新记录。竹黄寄生率最高的生境为海拔100m以内,4、5月份平均气温22~26℃,空气相对湿度85%~90%,光照强度2.5×104~4×104lx,湿润阴凉溪沟边的短穗竹纯林。从4月初到6月初,野生竹黄鲜质量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过程。结论竹黄开发潜力诱人,短穗竹上寄生的野生竹黄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5月中旬是竹黄采收的最佳季节。  相似文献   

7.
药用真菌竹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各种现代色谱方法从药用真菌竹黄菌Shiaria Bambusicola子座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它们的结构为竹红菌甲素(1),竹红菌乙素(2),竹红菌丙素(3),hypomycin A (4),麦角甾醇(5),麦角甾醇过氧化物(6),(22E,24R)-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1,9(11),22-三烯-3β-醇(7),麦角甾-7,24(28)-二烯-3β-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0-棕榈酸酯(10),(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0-棕榈酸酯(11),棕榈酸-α-单甘油酯(12),棕榈酸-α,α′-甘油二酯(13),甘露醇(14).其中化合物7~13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竹花药材中竹红菌甲素、竹红菌乙素、竹红菌丙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柱温35℃,以0.5%冰醋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5nm,流速1.0mL·min-1.结果:3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糖密度RSD<2.0%.该法成功的用于竹花药材中3种成分含量的测定,药材中竹红菌甲素、乙素、丙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8%,102.3%,100.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为竹花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佳佳  李兆兰  焦庆才 《中药材》2005,28(12):1049-1051
从野生竹黄子实体分离获得能产生竹红菌素的无性株,经液态发酵培养及摇瓶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蔗糖20 g/L,酵母膏8 g/L,玉米浆2 g/L,pH 6.0,摇瓶装量50/250 ml(V/V),接种量10%(V/V),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30 r/min,培养周期96 h,每升发酵液可获得色价为52的竹红菌素8 g.本试验结果可为工业化生产竹红菌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贝母甲素联合抗生素抑制多重抗生素耐药菌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用试管法测定贝母甲素与抗生素联合抑菌作用;(2)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贝母甲素对受试菌株内柔红霉素浓度的影响。结果:(1)贝母甲素联合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普遍具有抑制作用;(2)贝母甲素联合优立新、青霉素对受试菌株抑菌效果明显优于与其他类抗生素联合;(3)经贝母甲素处理的耐药菌,菌体内荧光强度高于未经贝母甲素处理株。结论:贝母甲素与抗生素合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量效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灵芝菌丝体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新型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光源设置不同光质处理,动态观测灵芝菌丝体生长、多糖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蓝光处理及黑暗对照条件下灵芝菌丝体生长较快,黑暗对照条件下菌丝体形态纤细、菌落淡薄,蓝光、白光处理菌丝体粗壮、菌落浓密.白光处理菌丝体生物量积累最高,蓝光次之.绿光处理灵芝菌丝体POD酶活性波动变化较大,生长中后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白光处理菌丝体CAT酶在生长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活性.生长前期黄光处理菌丝体SOD酶活性最高,后期黑暗对照SOD酶活性较高.前期绿光处理菌丝体多糖含量较高,生长后期蓝光处理菌丝体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光质影响灵芝菌丝体生长代谢,蓝光利于灵芝菌丝体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12.
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及内源IAA代谢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锡玲  赵洲  陈向东  兰进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1887-1892
采用新型LED冷光源设置不同光质条件,动态观测灵芝菌丝体生长、内源IAA含量和其相关酶活性变化及多糖积累情况,研究光质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内源IAA水平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揭示光质作用于灵芝的效应及机制,为灵芝菌丝体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蓝光处理菌丝体生长稳定,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优势明显;红光处理在灵芝菌丝体生长前期能显著提高其内源IAA水平,加快其生长;绿光处理菌丝体生长缓慢,鲜重少,但其折干率大.不同光质对灵芝菌丝体IAA代谢相关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蓝光处理灵芝菌丝体IAA含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其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色氨酸合成酶活性变化均为前期高而中后期低;黄光处理菌丝体IAA含量居中,但其IAAO、色氨酸合成酶活性最大.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影响灵芝菌丝体生长,同时对其内源IAA水平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外观物性特征量化和内在品质评价的味连分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黄连(味连)的外观物性特征量化和内在品质评价指标,为味连的分级及质量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测量14批不同产地味连的大小(总长度、总宽度、主根长度、主根直径、分枝数目、分枝长度、分枝直径、过桥长度、质量)、颜色(外部颜色、内部颜色)、含量(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采用SPSS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选3个主因子,得出味连药材的特征指标为总长度、主根长度、主根直径、分枝长度、质量、表小檗碱含量、小檗碱含量、外观颜色总色值;聚类分析将14批样品分为2大类,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味连的外观物性特征量化结合内在含量指标评价,并通过数理统计处理后,可用于味连药材的分等。  相似文献   

14.
EST-SSR标记对三七选育品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不同三七选育品系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程度进行分析比较,为三七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和他人开发的17对EST-SSR引物,对来自4个不同区域的17份三七选育品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结果:在17份三七选育品系中一共扩增出136个多态位点,平均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78,Nei's基因多样性H0.139,Shannon多样性指数I0.208.选育品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382,遗传相似度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17份三七选育品系和屏边三七被划分为4个大类群,其中17份三七选育品系被分为3个类群,屏边三七单独在一个类群.结论:通过集团选择后,从相同栽培居群内筛选出的不同品系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可以用EST-SSR标记来检测集团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体外抗菌作用.对比了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抗菌谱和抗菌强弱.方法:美洲大蠊脱脂膏用活性炭脱色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固体脱色物,然后用脱脂膏和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a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 A)、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ATCC25922(Escherichia coli)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在实验的各菌株中,脱脂膏仅对白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抗菌作用,MIC 31.25 g·L-1,对其他11株细菌均无抗菌活性.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3、白色念珠菌无抗菌活性,对其他10株细菌均有抗菌活性,MIC 15.63 ~250 g·L-1,其中对白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抗菌效果较好,MIC分别为15.63,62.5 g·L-1.结论:美洲大蠊中含有抗菌活性成分,脱色物与脱脂膏相比,抗菌效果优于脱脂膏.  相似文献   

16.
六神曲中酵母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从市售六神曲样品中分离出的酵母菌进行鉴定.方法:结合形态特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以及26S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综合鉴定.结果:所鉴定的酵母菌分别为酿酒酵母,浅白隐球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扣囊拟内孢酵母.结论:经过发酵炮制后的六神曲样品中含有多种酵母菌,酵母菌是六神曲发酵炮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菌.  相似文献   

17.
射干提取物体内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目的:研究射干提取物的体内外抑菌作用。方法: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考察射干提取物对不同菌株的敏感性;采用2倍稀释法检测射干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ip金黄色葡萄球菌观察射干提取物低、中、高(0.46,0.92.1.84g.kg-1)3个剂量ig给药7 d对小鼠的致死保护率。结果: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射干提取物有较强的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化脓链球菌、痢疾志贺菌对射干提取物中度敏感;射干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无乳链球菌、化脓链球菌、痢疾志贺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g.mL-1)分别为0.062 5,0.015 6,0.250 0,0.031 2,0.015 6,0.015 6,0.062 5;射干提取物低、中、高3个剂量组均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悬液引起的小鼠死亡率,死亡率分别为45%,35%,30%,与模型对照组死亡率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射干提取物体内体外对所试菌株均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SCoT分子标记分析国内外8个黄花蒿品种(品系)群体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运用POPGENE软件计算相关遗传参数,UPGMA方法聚类生成树状图。结果表明:20条引物共检测到145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22个;物种水平上,PPB=84.1%,H=0.217 3和Hap=0.341 9,表明8个黄花蒿品种(品系)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在群体水平上,各遗传参数的平均值为PPB=41.9%,H=0.121 5,Hpop=0.186 8,表明遗传多样性较低;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计算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441 0)说明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品种(品系)内;品种(品系)间存在基因流障碍(Nm=0.633 9);品种(品系)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为0.755 1-0.985 7;8个品种(品系)聚为2个大类,具有相同或相似遗传背景的品种(品系)具有聚为一类的倾向。研究结果显示,在黄花蒿品种选育中应加强育成品种的交流、增加优异基因的相互渗透,从而拓宽黄花蒿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