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Cys C)及血清同型半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32例冠心病(CHD)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又随机将232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7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8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72例。另外,选择71例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CRP、Cys C及血清Hcy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CHD患者的CRP、Cys C及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HD患者组间比较,SAP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清Hcy、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患者血清Cys C水平显著高于AMI组;SAP组血清Hcy、CRP、Cys C水平均显著低于UAP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AP组、UAP组患者血清Hcy、CRP、Cys C两两之间均呈正性显著相关(P<0.05),AMI组患者血清Hcy与CRP呈正性显著相关(P<0.05)。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CRP、Cys C及血清Hcy水平变化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炎症反应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2例冠心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健康成人 (NCHD)血清的C 反应蛋白 (CRP)。冠心病患者又分为 3组 ,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1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12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13例。比较SAP组与NCHD组之间 ,UAP组、AMI组与NCHD组之间CRP的差异。结果UAP组、AMI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NCHD组 (分别为 :P <0 0 0 5、P <0 0 0 0 1) ,但SAP组与NCHD组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均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提示急性炎症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C-反应蛋白(CRP)与尿酸(UA)表达的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健康体检者各60例作为对照,检测上述4组血清CRP及UA水平。对AMI患者进行治疗后再次检测血清CRP及UA水平。并对治疗前CRP及U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MI组血清CRP、UA水平明显高于UAP、SAP及健康组;UAP组血清CRP、UA水平明显高于SAP及健康组;SAP组血清CRP、U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AMI患者的血清CRP、U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AMI患者的血清CRP与UA呈显著正相关(r=0.615,P<0.01)。结论:CRP及UA水平与AMI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AMI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血纤蛋白原联合检测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将3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三组,其中SAP患者123例,UAP患者128例,AMI患者65例,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四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血纤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各组患者血清CRP、FIB较对照组均升高,尤其是UAP组和AMI组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FIB联合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可以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入选4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例(SAP组)及16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sE-selectin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sE-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AP组血清sE-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sE-selectin水平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sE-selectin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及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血清TNF-α、CRP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小板4项参数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密度(PDW)].观察TNF-α、CRP及血小板4项参数水平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变化.结果 3组冠心病患者TNF-α、CRP及WPV和PDW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UPA组高于SAP组(P<0.01),而AMI组又高于UAP组(P<0.01);3组冠心病患者的PLT、PCT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且UAP组低于SAP组(P<0.01),而AMI组又低于UAP组(P<0.01).结论 动态监测冠心病患者血清TNF-α、CRP及血小板4项参数水平变化,对冠心病的防治及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CHD)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及血脂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MI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而SA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与SAP组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与CHD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检测各组惠者胆红素(Bil)及CRP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①SAP组总胆红素(Tbil)低于对照组,SAP组CRP高于对照组。②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CRP、Tbil均高于对照组。③AMl组和UAP组Tbil水平相近。④AMI组CRP较UAP组相比,其值明显增加。结论Bil、CRP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CRP且与冠心病的严重性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脂联素(APN)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2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1例,正常健康对照组(N组)33例。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的hs-CRP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APN水平AMI组最低,低于SAP组、UAP组及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UAP组ANP水平较SAP组与N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SAP组和N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hs-CRP水平AMI组高于SAP组、UAP组及N组(P0.01);UAP组又高于SAP组及N组(P0.01);SAP组和N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s-CRP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显著相关。血清hs-CRP是一项预测和评价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C反应蛋白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海南医学》2005,16(3):17-18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定在冠心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冠心病组(96例)分为3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比较冠心病组各组间及与对照组(30例)之间CRP、白细胞(WBC)水平差异。结果 SA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RP水平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AMI组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WB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SAP组和UAP组WBC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未高于正常上限。结论 CR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升高提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血清尿酸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老年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3例行冠脉造影检查(CAG)的老年患者血清UA、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按临床表现和CAG结果分为CHD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对照组.结果:CHD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血清UA、CRP的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血清CR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及UAP组,但在CHD的三个亚组中血清U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在冠心病患者中,冠脉三支病变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者,血清UA的水平无差异.结论:血清UA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20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 I)组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sgp130及IL-6的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AM I组、UAP组及SAP组的IL-6水平均比对照组高;AM I组、UAP组及SAP组的sgp130水平均比对照组低。AMI组、UAP组及SAP组IL-6水平依次降低,sgp130水平依次升高;IL-6水平与CRP变化呈负相关。结论:血清sgp130、IL-6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炎症反应和病情严重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血清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140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45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45例和对照组5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IL-6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IL-6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AMI组、UAP组可溶性IL-6水平和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和UAP组结果相似;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IL-6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变化呈正相关。结论:血清可溶性IL-6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实验组,100例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9例,并选取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 Hcy、hs-CRP 水平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清 Hcy、hs-CRP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 组与 UAP 组的血清 Hcy、hs-CRP 水平明显低于 AMI 组,SAP 组血清 Hcy、hs-CRP 水平检测明显低于 UAP 组,且 SAP 组与 UAP 组患者的血清 Hcy、hs-CRP 水平呈正相关,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 Hcy、hs-CRP 水平检测对于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的预测与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血清新蝶呤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与血清新蝶呤(Np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3组,每组各20例,测定其Npt浓度以及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结果:AMI及UAP组的血清Npt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01),AMI组的血清Npt浓度亦高于UAP组(P<0.05),AMI患者的Npt水平与CRP呈正相关性(r=0.482,P=0.032),而与CTnI不相关(r=0.205,P=0.177)。结论:血清中Npt浓度的升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有关,可能是不稳定斑块及ACS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7例稳定心绞痛(SAP),33例不稳定心绞痛(UAP),28例心肌梗死(AMI)及95例正常健康者血清白介素-18、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 CHD患者血清IL-18、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MI患者血清IL-18、CRP水平显著高于UAP及SAP患者,UAP患者血清IL-18、CRP水平高于SAP患者(P<0.05).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两者水平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介素l8、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作为冠心病危险性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58例,选取同期非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将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检测实验对象血浆MIF水平,分析MIF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AMI组MIF水平(35.05±9.67)ng/mL和UAP组MIF水平(29.29±12.25)ng/mL与SAP组MIF水平(22.86±9.47)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与对照组MI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UAP组相比MIF水平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组和UAP组MIF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AMI和UAP多是由于斑块不稳定引起的,血清M IF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尿酸(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以及5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TBIL、UA含量,同时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CHD患者中AMI组、UAP组和SAP组TBIL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AMI组、UAP组和SAP组UA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CHD各组间TBIL、UA含量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TBIL和UA水平对预测评估冠心病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及全血血小板水平在监测冠心病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38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健康对照组为4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并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总数。结果AMI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与SAP组相比,其值增加明显;AMI组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总数变化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其水平和血小板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人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患者,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和25例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对照组),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结果:不同类型冠心病(SAP、UAP、AMI)血中HS-CR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AP与UAP比较,后者HS-CRP的有增高趋势,AMI与SAP、UAP比较血清中HS-CRP显著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可根据HS-CRP的浓度来预测冠心病的风险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