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液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生物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3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2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AT-Ⅲ)、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vWF含量、GMP-140、AT-Ⅲ、PLG、PAI、D-二聚体均比对照组高(P<0.01),而术后升高更明显;PCAT手术前、后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提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液呈血栓前状态,术后呈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肺癌患者的血浆、胸水纤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敏  李少娅  任敏  王曾礼 《四川医学》2001,22(11):1027-1028
目的:研究纤溶活性在肺癌扩散中的影响。方法:检测29例肺癌患者、21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浆、胸液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PAI-1)活性。结果:肺癌组血浆、胸液中(t-PA)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AI-1活性则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肺癌患者的纤溶失衡与其远处转移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血栓形成,其与机体血浆纤溶系统活性状况有关。人机体凝血-纤溶功能平衡是维持正常血液流通的基础,任何一方面的功能紊乱都可能与血栓性疾病有关。本研究对TIA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纤溶活性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纤溶活性变化,对28例SLE和21例对照以发色底物分解显色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一1)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以ELISA双抗体(单克隆)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发现SLE患者PAI—1活性、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伴有狼疮性肾炎、狼疮活动的SLE患者t—PA活性显著降低。为SLE患者抗凝促纤溶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综合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住院SIRS患儿35例,按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单纯SIRS组(17例)和合并MODS组(18例)。入院24h内(初期)、综合治疗3天后(恢复期)各收集血液标本1次,测定血浆t—PA(发色底物法)、PAI-1(发色底物法)等指标。正常对照组20例。结果:各组患儿在发病初期,血浆PAI—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浆t—PA水平下降,合并MODS组与单纯SIRS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恢复期各观察指标均明显好转(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血管内皮系统的损伤及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且这些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以合并MODS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1例骨折后继发FES的患者和6名单纯骨折患者进行血浆t-PA和PAI-1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FES患者较非FES患者在发病后2天内血浆t—PA明显降低,而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P〈0.05);3~5天后血浆t-PA和PAI—1水平趋于恢复。结论:FES患者早期存在显著的纤溶激活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的:探讨冠心病胰岛素抵抗与纤溶活性的相互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测定60例冠心病病人(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和30例正常人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以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痛病人FBG无明显变化,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PAI活性明显较对照组增高,t—PA活性校对照组明显下降。时60例冠心病病人ISI与纤溶活性备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FBG、Fins、ISI、胰岛素释放指数与PAI活性呈正相关,与t-PA活性呈负相关;急性心肌梗死组FBG、Fins、ISI与PAI活性呈正相关,与t—PA活性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病人的纤溶活性异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脑血栓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头、针体结合电针进行治疗。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快速抑制物(PAI-1)的活性。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与一般治疗方法作对照。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电针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AI-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头、体穴位结合电针治疗能明显提高血浆t-PA活性,降低PAI-1水平,促进纤溶功能,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腹部创伤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凝血功能的变化。为探讨腹部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紊乱情况。本文将51例病人依据APACHE Ⅱ评分分为对照组和危重组,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结果AT—Ⅲ活性下降,VWF.GMP—140值升高,t—PA、Plg活性下降,D—D值升高,PAI活性升高,且危重组变化更为显著。结果表明,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复杂,既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也有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伴有纤溶受抑,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其血液高凝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30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口服L-精氨酸治疗一个月,观察其对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血浆精氨酸变化的关系。口服L-精氨酸片(1.0g,每日三次),能明显降低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提高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说明L-精氨酸可能通过脂质、凝血和纤溶途径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孔园珍  许德顺 《浙江医学》2010,32(8):1253-1254
业已证实,纤溶系统在2型糖尿病(2-DM)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1(PAI—I)是纤溶系统非常重要的活性物质,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对维持微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可起到重要作用;而近年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也受到临床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窒息对胎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延迟剖宫产术”致胎鼠宫内窘迫,实验分5个组:空白对照组、窒息15min组、窒息30min组、窒息15min复氧30min组、窒息30min组。分别测试各组血浆t-PA和PAI的活性。结果 窒息后t-PA活性升高(P<0.05),窒息后复氧PAI活性升高(P<0.01)。结论 窒息可致血浆纤溶酶活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辨证与血凝纤溶系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与冠心病(CHD)辨证的关系。方法:在对269例冠心病人临床辨证的基础上,检测分析CHD各证型病人及健康对照组的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仅颗粒膜蛋白(GPM-140)、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血凝纤溶系统指标。结果:较之健康对照组,冠心病的各证型组的异常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各证型组之间比较,心血瘀阻证和痰阻心脉证的5项指标异常的程度最明显,尤以心血瘀阻证为著。结论:①抗凝血指标(AT11I)的变化与冠心病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②GMP-140显著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监测和血栓前状态评价的有效指标。③冠心病各证型均存在纤溶活性(t—PA与PAI—1)低下状态,心血瘀阻和痰阻心脉证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opy,HRT)对绝经后妇女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围绝经期门诊58例相对健康的绝中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自愿接受HRT治疗一年以上的作为治疗组,24例仅口服钙尔奇—D作为非治疗组,另选20例健康育龄妇女作为正常妇女组。抽取研究对象的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游离蛋白S(FPS)、蛋白C(PC)含量。结果 与正常妇女组相比,非治疗组的(t—PA)(7.0:10.7)、PAI—I(41.7:70.9)均增加,但t—PA/PAI—1比值(0.1685/0.1516)却下降(P<005),FPS明显下降(11.0:9.9)(P<005),PC含量无明显改变;与非治疗组相比,HRT组t—PA(10.7:13.4)增加、PAI—1下降(70.9:58.9),而t—PA/PAI—1比值明显增加((0.1516:0.2267)(P<005),FPS明显增加(9.9:13.5)(P<005),PC含量略有增加,但无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彭乃宝 《右江医学》2000,28(3):161-162
动态观察 2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蛇毒静脉溶栓期间血浆纤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用药前及用药后 2 4小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活性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认为急性脑梗塞早期蛇毒静脉溶栓无确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通冠胶囊辅助治疗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行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62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辅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通冠胶囊辅助治疗,比较两组对术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IB、vWF、t-PA、AT-III、PAI-1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IB、vWF、t-PA、AT-III、PAI-1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冠胶囊辅助治疗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凝血纤溶系统具有有利影响,是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改变。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发色底物法 ,对 5 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组 )、30例非恶性肿瘤者 (对照组 )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止物 (PAI 1)和D 二聚体 (D D)含量及t PA和PAI 1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肿瘤组血浆t PA含量与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AI 1活性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D 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浆纤溶系统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有明显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展相关 ,进一步研究纤溶系统与妇科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 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 48例血瘀型、5 2例非血瘀型冠心病 (CHD)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 ,对其血浆GMP—1 4 0含量、t—PA、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CHD血瘀证患者血浆GMP—1 4 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CHD患者血瘀证PAI—1活性明显升高 ,t—PA活性明显降低 ,与非血瘀组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 ,进一步分析表明 ,t—PA/PAI—1比值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 ,以血瘀证组最低。结论GMP—1 4 0、t—PA、PAI—1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病患者蛋白C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干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蛋白C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急性脑梗死干预治疗对其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正常对照者血浆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制物(PAI)的水平,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再测定这些项目。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PC、P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所升高,急性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组(TM)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所降低;急性脑梗死组t—PA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急性脑出血组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有所升高;急性脑梗死组PA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有所降低。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 血和纤溶异常,测定PC、PS、TM、t—PA、PAI对判断卒中的类型、严重程度、疗效、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低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内皮细胞凝血及纤溶活性变化。方法 选择20例先天性心脏病缺损患儿,于肝素化后体外循环前、转流30min、开放主动脉5min、停机、停机后4h、术后第1日晨取静脉血测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并测定血不同时间的CEC数。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及体外循环结束后各时相点CEC数、vWF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增加(P<0.05);体外循环期间t-PA活性显著升高(P<0.05),停机后t-PA活性逐渐下降,术后第1日t-PA活性与转流前无显著差异(P>0.05);转流后PAI-1活性显著下降(P<0.05),停机后PAI-1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并致凝血及纤溶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