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慈溪市1996-2008年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慈溪市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T)流行病学特征,讨论消除NT策略。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96-2008年NT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NT确诊病例57例,年平均发病率波动在0.11/‰~1.01/‰之间,病死率为15.79%。流动人口病例占98.25%(56/57),男女性别比为3.75∶1。病例平均日龄6.5天,所有病例均采用土法接生且无新生儿破伤风类毒素(TT)免疫史。结论:旧法接生和产前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及人口流动是NT发病的主要因素。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推广住院分娩,对高危人群接种TT,加强新法接生培训是消除NT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NT)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NT的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NT发病率为0.36/1 000活产儿,死亡率为0.036/1 000活产儿,病死率为9.89%,在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中居第4位。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以男婴为多,平均发病日龄8d。NT病例中在家分娩的占95.65%,其中未经过培训的接生员接生者占93.94%;所有母亲几乎均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TV)。结论在实施消除NT中,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去卫生条件好的医院分娩,对高危人群接种TV,加强新法接生培训,是消除NT的基本措施。提高医务人员NT报告意识和流行病监测人员的责任心,是提高监测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儿破伤风(NT)发病原因,以便制定消除NT的策略。方法对贵港市1999~2005年新生儿破伤风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在0.24~0.84‰,2003年前有1~2个县发病率≥1‰,病死率为3.45%~19.05%。全年均有病例发生,男女性别为4.211。新生儿破伤风病例96.62%在家分娩,其中87.84%是由非医务人员接生,所有的母亲几乎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结论经济落后、文化程度低、医疗保健水平薄弱和交通不便等是造成NT发病的主要原因,提高住院分娩率是控制NT的关健。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探讨影响广东省新生儿破伤风(NNT)发生的因素,对广东省NNT疫情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996~1999年广东省NNT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07/1000活产儿(‰)、1.07‰、0.94‰和0.77‰,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96~1999年报告NNT死亡数均居各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病例主要分布在粤西和粤北地区.发病季节高峰不明显.男婴远多于女婴.患儿母亲接种破伤风类毒素(TT)的只占0.79%.产妇住院分娩的只占5.0%,在家分娩的占91.58%,由未经培训人员接生的占83.05%.因此,提高住院分娩率,普及消毒接生,对NNT高危县育龄期妇女接种TT和加强NNT监测,应是广东省消除NNT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6年广西新生儿破伤风(NT)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与控制新生儿破伤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NT监测方案并纳入AFP监测系统运行。采用SPSS软件建立新生儿破伤风监测资料数据库并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NT监测系统共监测到病例330例,死亡19例,年报告发病率为0.44‰,病死率5.76‰。全区98个县(市、区)有70个报告疑似病例,发病率大于1‰的仅为百色市,确诊发病率为1.29‰。全区病例以山区发病为主,占总病例的58.48%。45.36%病例由未受过培训的接生员接生,91.17%为不洁接生。100%患儿母亲未接种百白破/破伤风类毒素,23.03%的患儿母亲接受过产前检查。结论不洁接生、育龄妇女未接种百白破/破伤风类毒素和未建立对流动人口有效的管理措施是新生儿破生风发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力度,动员孕妇住院接生,加强基层接生员培训,降低不洁接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 ,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 2 0 0 0~ 2 0 0 2年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系统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福州市 2 0 0 0~ 2 0 0 2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 14‰~ 0 5 5‰ ,病死率为 12 5 0 %~ 18 75 % ;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病人中 ,流动人口较多 ,男婴多于女婴 ,在家中分娩的、母亲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的较多。 [结论 ]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 ,推广消毒接生 ,对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是减少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惠州市1990~2001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惠州市新生儿破伤风(NT)的流行特征,探讨今后控制时策。方法 分析1990~2001年惠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及1999—2001年NT监测系统资料。结果 1990~2001年惠州市(本市人口)NT发病率在0.29‰-0.74‰之间,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以惠城区病例最多;全市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1999~2001年监测系统资料显示市外流动人口发病敷占总病例敷的59.72%;患儿母亲破伤风类毒素(TT)免疫史空白占54.2%,不详占45.8%;80.60%的患儿由未经培训人员在家中接生。结论 控制消除NT的重点措施是提高住院分娩率和育龄妇女TT接种率.同时抓好流动人口宣传教育和提高NT监测质量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博白县新生儿破伤风(NT)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博白县2000~2007年新生儿破伤风(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7年NT监测系统共报告205例NT,报告发病率为0.102%,死亡10例,病死率为4.88%。各年间发病率为0.058%~0.169%,不同年份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利地区发病率高于交通便利地区(P〈0.01)。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P〈0.01)。NT发病年龄以出生后5~10 d最多,占81.95%。所有患儿母亲均未住院分娩,92.20%在家分娩,接生人员中未接受培训的占97.07%。87.81%患儿母亲从未接受产前检查,患儿母亲均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或接种史不详。[结论]NT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不卫生的分娩场所、接生人员低素质和产妇防护意识差。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住院分娩率,对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TT),是预防和消除NT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新生儿破伤风(NNT)高危地区与人群,为消除NNT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开展NNT监测,收集医疗单位NNT疫情报告及病例个案调查。结果 本市1995~2000年NNT监测发病率为1.51‰~2.79‰,汉族发病率为1.4‰,黎族为2.68‰,常住人口为1.95‰,流动人口为5.58‰。在家中不洁分娩的发病占87.36%,母亲无破伤风类毒素(TT)接种史的发病占96.55%。结论 高危地区与人群是黎族村庄和流动人口妇女所生的新生儿,必须提高清洁接生率和落实育龄妇女TT免疫接种,才能实现消除NN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五华县新生儿破伤风(NT)发病情况,为控制和消除NT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9—2005年NT监测系统报告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9—2005年共报告NT14例,年平均发病率0.14‰,发病日龄集中在4~7d,男女性别比为1.80:1;在家分娩占92.86%。结论 不安全接生、产前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TT)是五华县NT发病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完善NT监测系统,积极推广住院分娩,普及新法接生,革除产妇在家分娩陋俗,有计划开展育龄妇女TT免疫接种工作是今后控制和消除NT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掌握晋江市近年新生儿破伤风(NT)流行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3年大疫情系统中报告的NT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结果晋江市2008—2013年共报告NT确诊病例32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3‰。发病主要为出生后5~30d,男性较多,均为流动人口,呈散发形式。不安全接生、产妇保健意识差、产前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是导致NT发病的主要因素。结论外来流动人口是NT发病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推广住院分娩,提高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意识,对高危人群接种破伤风类毒素(TT)是目前预防和消除NT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90-1999年广西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广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和特点,为实现200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1990年以来广西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1999年以来广西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的新生儿破伤风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1995年进行突击接种后,广西的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从1995年的1.40‰下降到1999年的0.94‰,高危县逐渐减少,但发病率仍较高,发现有明显的夏、秋高峰,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男女性别比差异极大,分别为4.4:1和4.9:1,98.90%的病例母亲无破伤风类毒素(TT)接种史。结论 TT突击接种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必须采取在高危地区实施TT突击接种的策略,加强监测、宣传和基础卫生服务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工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卫生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8年9月~2000年6月与甘肃省礼县、西和、陇西、夏河等4个县合作,开展消除新生儿破伤风(NNT)项目,各项目县对所有18~35岁的育龄期妇女,按0、1、7个月程序突击接种3剂破伤风类毒素(TT),每剂0.5ml.4个县应种126101人,报告接种率TT1为92.92%,TT291.36%,TT388.11%,估算接种率>70%.对监测资料的分析表明,4个项目县NNT发病率降低了,2000年无病例报告.今后应开展TT常规免疫接种,加强NNT监测.  相似文献   

14.
福州市2000~2002年新生儿破伤风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2年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福州市2000~2002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14‰~0.55‰,病死率为12.50%~18.75%;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病人中,流动人13较多,男婴多于女婴,在家中分娩的、母亲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的较多。[结论]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推广消毒接生.对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是减少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NNT)的目标 ,1996年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海南省合作 ,在三亚市、琼中县开展了消除NNT试点研究工作。方法是 :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 (PPS)方法调查项目市、县活动前后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 (TT)接种率 ,育龄期妇女未接种TT的主要原因。育龄期妇女TT接种以突击接种为主 ,并逐步纳入常规计划免疫系统 ,NNT病例监测纳入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同时运行。通过项目的开展TT3 接种率分别提高到 87 3 %、88 8% ,NNT发病率下降到1/ 10 0 0个活产儿以下 ,TT未接种的主要原因为外出打工。监测系统报告男女病例比例 1 2 5 :1。建议 :①提高新法接生率 ;②将育龄期妇女TT接种纳入常规计划免疫运转 ,并应与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工作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us,NT)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NT监测与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07年NT监测资料.结果 中国1996~2007年NT平均发病率0.19/1000活产儿,病死率13.66%;发病呈缓慢下降趋势,2~3年有一相对发病高峰,7~10月发病较多;病例呈散在分布,无明显地区聚集性.南部省份发病率高于其它省份;男女性别比为2.7:1;病例发病年龄中位数7d;85.9%在家分娩,0.46%母亲接种了破伤风疫苗.结论 非住院分娩是发生NT的主要危险因素.继续加强清洁接生的宣传,提高孕产妇对在家分娩危险性和住院分娩重要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远市新生儿破伤风(新破)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防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清远市1999—2007年新破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远市1999—2007年共报告新破267例,年平均发病率0.80‰;死亡63例,年平均死亡率0.19‰;年平均病死率23.60%。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和边远山区。男、女要总发病率分别为1.08‰、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734,P〈0.05),男女性别比为2.84:1。在家中分娩的病例占94.70%;由未经培训的人员接生占93.63%;病例母亲94.01%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82.77%未接受过产前检查或不详;属计划外生育的病例占36.70%。结论产妇卫生知识缺乏和不安全接生是清远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普及住院分娩、新法接生,加强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妇幼保健工作,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是预防和消除新破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张杰民  赵秀昌  刘德平 《职业与健康》2008,24(11):1070-1071
目的分析1999—2005年崇左市新生儿破伤风(NT)疫情特点,探讨防制策略,为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近年崇左市的NT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NT发病率波动在0.31‰~1.99‰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32‰,病死率为9.37%~28.21%;发病季节高峰不明显,男婴多于女婴。NT病例中,农村人口占63.82%,流动人口占34.21%,城镇人口占1.97%,所有患儿母亲均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结论旧法接生和产前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以及流动人口是NT发病的主要因素,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或减轻上述因素对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温万敏 《职业与健康》2007,23(8):630-631
目的分析兴宁市2001-2005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2005年兴宁市新生儿破伤风法定传染病系统数据和破伤风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兴宁市新生儿破伤风共发病14例,发病率在0.017%~0.038%之间,年均发病率0.25‰;死亡2例,病死率14.3%,病人中流动人口占71.4%,在家接生和母亲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者占100%。结论加强流动人15和计划外生育人群的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培训合格接生员,普及新法接生,开展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最终实现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应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镇江市流动儿童新生儿破伤风(NNT)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NNT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镇江市2003—2010年流动儿童NNT监测资料。结果:镇江市2003—2010年NNT年平均总发病率为0.17‰,其中流动儿童NNT发病率为1.36‰,病死率为32.14%;NNT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6年出现一个相对高峰期;病例散在分布,无明显地区聚集性,患儿主要来自于四川、云南和贵州;男女性别比为1.55∶1,在家分娩者占89.29%;母亲均无破伤风类毒素(TT)接种史。结论:镇江市流动儿童NNT为散在发病,病死率高。提高流动妇女住院分娩率与提倡TT接种,才能彻底消除非高危地区NNT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