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方法并明确其应用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尸体48具,显露桡神经深支,在前臂旋前旋后中立位,分别测量桡神经深支发出点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骨茎突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结果桡神经深支自桡神经主干发出的位置在肱桡关节上方平均为(15.4±2.5)mm.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与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1±2.1)mm,与肱桡关节线的平均距离为(61.3±17.6)mm,肱桡关节线与桡骨茎突尖端之距平均为(230.5±19.4)mm,后二者之比平均为(0.27±0.03)mm.结论桡骨小头正前方或略偏外侧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近端的定位标志,肱桡关节线下方约60 m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6 mm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的定位标志,二者结合可相对准确的对桡神经深支进行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间后神经的起源、行程、受卡压原因,并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40侧成人尸体上肢,将骨间后神经分为3段(见附图):桡管段为从起点到旋后肌入口的距离,旋后肌管段为入口到出口的距离,旋后肌管后段为出旋后肌管以后的分支。观察骨间后神经的起源、行程、分支,旋后肌管入口、出口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用游标卡尺测量桡管段和旋后肌管段长度,旋后肌管入、出口的宽度。结果骨间后神经桡管段和旋后肌管段长度分别为(36.1±10.7)mm(均数±标准差,下同)和(39.7±0.89)mm。旋后肌管入口宽度为(12.4±0.29)mm,腱性结构占65%(26例),膜性结构占20%(8例),肌性结构为15%(6例)。出口位于拇长展肌上缘上方(15.3±0.68)mm,宽度(12.9±0.55)mm,肌性结构占52.5%(21例),腱性结构占40%(16例),膜性结构占7.5%(3例)。结论桡管和旋后肌管的解剖结构有时可导致骨间后神经受卡压,本文资料对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桡神经起自臂丛后束 ,沿桡神经管行向外下方 ,在肘窝肱二头肌肌腱外侧分为浅深二支 ,其中深支向后穿旋后肌上缘入旋后肌 ,并发出肌支支配该肌 ,继而从旋后肌下缘穿出 ,更名为骨间背侧 (后 )神经 ,支配前臂伸肌群肌肉。在穿旋后肌的过程中形成旋后肌管。若旋后肌因肿瘤、创伤受损或大幅度反复旋转前臂 ,可造成骨间背侧神经损伤 ,出现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本文拟通过对 72例成人上肢标本的旋后肌及骨间背侧神经的解剖 ,对旋后肌腱弓、旋后肌管及其下口等进行测量 ,同时作被动旋前、旋后运动 ,观察在两种状态下骨间背侧神经与旋后肌的关系 ,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30具成人尸体60侧上肢的桡管组成、上下口及通过其中的神经血管,进行了解剖观测。1.桡管上口的旋后肌弓22.00±5.35%为腱性(Frohse弓)。2.桡侧腕短伸肌的锐利腱缘有40.00±6.32%越过旋后肌上缘,并与桡神经深支(骨间后神经)接触。3.桡管下口前缘65.00±6.16%为腱性。据观测及有关文献的复习,作者认为这些硬质的腱性结构均可成为压迫神经的潜在因素,但桡侧腕短伸肌腱可能最有意义,其次为Frohse腱弓和旋后肌腱性下缘。  相似文献   

5.
桡神经向下至肱骨外上髁的位置分为浅支和深支 ,桡神经深支向后穿旋后肌。从旋后肌下缘穿出后改名为骨间后神经 ,这个过程就要经过桡管、旋后肌腱弓、旋后肌下缘等狭窄区。而在这些部位容易卡压而导致肘外侧痛 ,故本文主要探讨狭窄区的局部解剖 ,希望从这个角度解释桡神经深支及骨间后神经卡压的原因 ,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的局部解剖学基础。1 材料和方法对 2 0具成人尸体的 4 0侧上肢进行解剖 ,观察桡管、旋后肌腱弓、旋后肌管的结构特点和桡侧腕短伸肌腱的构成 ,及它们与桡神经深支的关系。观察当前臂旋前、旋后时 ,对桡神经深支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方法对92侧成尸上肢的旋后肌管进行了解剖;分析讨论了10例该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由纤维组织构成的旋后肌管的上下口,在前臂旋转时压迫桡神经深支;所有病例均有反复旋转前臂的病史,不同程度的伸指功能障碍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加重诱发试验阳性。结论长期从事反复旋转前臂工作是形成该病发作的病理基础,骨间背侧神经综合征加重诱发试验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根据139侧成人上肢旋后肌管下口区域的解剖研究,发现下口前界为腱性者占28.2%,肌性者占37.4%,前界之表面为腱纤维而内面为肌纤维者占14.4%。下口后界绝大多数为肌性,仅2.16%为腱纤维。下口前界的高低和宽度随前臂旋转运动而变化。本组尚发现三侧桡神经深支在下口处出现节样膨大。本文根据桡神经深支与下口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讨论了造成神经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观测了50侧成人尸体上肢桡神经分叉平面及其主要肌支、桡侧返动脉、旋后肌弓和桡侧腕短伸肌弓等。骨间后神经在入旋后肌弓之前,有14.0%的神经浅面有纤维条索压迫.讨论了与骨间后神经麻痹的有关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9.
旋后肌管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旋后肌管的结构与自身比例定位,为临床手术诊断和治疗骨间后神经卡压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36侧成人上肢标本旋后肌管的的形态特点及在前臂的自身比例.结果 旋后肌腱弓16%为腱性,22%为膜性加肌性,62%为腱性加膜性结构,长为7.9±3.8 mm,宽9.45±3.2 mm,厚度为0.7±0.3 mm.旋后肌管上口、下口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与前臂的长度比值分别为0.19、0.26,投影于前臂的上1/5点及上1/4点.结论 旋后肌腱弓的形态特点及旋后肌管上口、下口在前臂的自身比例定位可为骨间后神经卡压征的诊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6例,显露骨间后神经后分别测量骨间后神经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深度)、与桡骨头的距离、与髁间线的距离、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以及桡骨茎突与髁间线之间的距离.结果:骨间后神经的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且与该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0±2.1)mm、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平均为(18.4±3.5)mm、与桡骨头的距离平均为(52.8±4.9)mm、与髁间线的距离平均为(60.3±15.8)mm,髁间线与桡骨茎突尖端的距离平均为(229.2±18.7)mm.结论:髁间线下方约60m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6mm处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即骨间后神经起始处的定位标志,本实验可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12.
在32具64侧成人尸体的上肢中,对骨间后神经及其周围的毗邻关系,旋后肌弓、旋后肌下口的类型、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并对其骨间后神经在旋后肌管内的长度,分支及其走行过程中的受压因素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在64例成人上肢中均可见到概侧腕短伸肌纤维桥及旋后肌弓。这些腱性结构的存在是造成骨间后神经受压的重要解剖因素。同时探讨了解除神经压迫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阴阳质能说从萌芽到完善,再到自我否定的经过,认为从阴阳的对立统一表述物质与功能的关系这一观点,在逻辑上、哲学上存在认识错误,违背了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也无法解释任何具体的医学问题。认为功能作为生命物质在人身这个特定的物质实体中的运动及其表现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二者不可分割。提出不可混淆阴阳分别表述本质、属性的两种概念,即阴阳同表物质,或同表功能,但绝不可既表物质又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滇中峨山县农田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1997年采用系统调查法在滇中峨山县坝子对农田害鼠种群及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调查区捕到的害鼠隶属1目1科5种;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混合种群密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种群数量消长呈波浪形曲线发展;室外(水稻田和旱作地)优势种为褐家鼠和卡氏小鼠,混合种群密度春、秋两季高,夏、冬两季低,种群数量消长呈双峰曲线变动。农田药物灭鼠的最佳时间第一次为3月下旬~4月上旬,第二次为9月下旬~10月上旬。且要区分农田毒饵和室内毒饵,方能全面提高灭效。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的辨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辨病的历史发展概况,指出了病、辨病、辨病施治的基本概念。辨病是对疾病的整体考察,发现疾病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辨证在辨病的前提下进行,才更有指导性、针对性。此外,还简述了祖国医学对疾病的命名诊断有自己的认识规律,肯定了其科学性,也指出了不足。  相似文献   

16.
郎芳 《西部医学》2008,20(1):167-168
目的为了简化护理程序及方便于患者,研究创新型引流袋挂钩。方法采用不锈钢金属丝设计与制造了基本型与固定型引流袋挂钩。结果基本型引流袋挂钩首先在我院住院部使用,已取得极佳应用评价。结论创新型引流袋挂钩有极好的、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