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 的规律,应用胃十二指肠测压技术对16 例健康志愿者和51 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MMC 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MC 完整出现者占75 .0 % (12/16) ;糖尿病组MMC 正常者仅27 .5 % (14/51) ,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1) ,其中MMC Ⅲ期缺失者占41 .1 % ,MMC Ⅲ期胃窦收缩波幅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P< 0 .05) 。提示:胃十二指肠测压为糖尿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规律,应用胃十二指肠测压技术对16例健康志愿者和51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MMC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MC完整出现者占75.0%;糖尿病组MMC正常者仅27.5%,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MMCⅢ期缺失者占41.1%,MMCⅢ期胃窦收缩波幅较对照组减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应用胃肠测压技术对26名尿毒症患者在进入透析前(尿毒症组)及充分透析4周后(治疗组)进行了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检测,连续测定240min;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上述人员的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有8名尿毒症患者进行了电子胃镜检查.结果①尿毒症组MMCI期、Ⅱ期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13.3%,尿毒症组有MMCⅢ期者仅19.2%,明显低于治疗组77%,(x2=18.6,P<0.01);②在有MMCⅢ期患者中,尿毒症组胃窦和十二指肠的收缩频率明显低于治疗组(t=3.3~12.4,P<0.05,P<0.01);③尿毒症组空腹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t=19.6,P<0.01);④8名行胃镜检查的尿毒症患者中,6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2人为贫血性胃改变.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MMC的异常和高胃动素血症.血液透析可改善尿毒症患者的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延髓最后区对犬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髓最后区对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在8只犬的胃窦和十二指肠浆膜埋植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运动。在一侧股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外源性胃动素。用RIA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观察:(1)消化间期正常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浓度变化;(2)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3)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外源性胃动素启动MMCⅢ相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1)正常犬消化间期出现典型的Ⅰ、Ⅱ、Ⅲ、Ⅳ相MMC。MMCⅢ相与血浆胃动素释放高峰同步发生。(2)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后,胃窦十二指肠MMC的收缩运动明显抑制,MMCⅠ相延长,Ⅱ、Ⅲ相明显缩短,失去了损毁前MMC周期性时相性和移行性的特点,血浆胃动素浓度明显降低,外源性静脉注射胃动素不能启动MMCⅢ相收缩。结论:延髓最后区对消化间期MMC的周期发生和移行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途径与胃动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5.
消化间期胃十二指肠的运动表现为一种周期性收缩活动,它始于胃窦或小肠上部并向尾侧移行,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complex,MMC).此外还存在另一种运动方式,即十二指肠胃逆蠕动(dudeno-gastric retroperistalsis,DGR),它始于十二指肠并向胃窦侧移行,零散地发生在MMC2期。为探讨消化间期DGR在正常人体发生的状况,于1996~1997年对1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了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以观察DGR发生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延髓最后区对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在8只犬的胃窦和十二指肠浆膜埋植应力传感器记录胃窦和十二指肠消化间期复合运动.在一侧股静脉内置慢性静脉插管供注射外源性胃动素.用RIA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观察:(1)消化间期正常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浓度变化;(2)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MMC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3)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对外源性胃动素启动MMC Ⅲ相收缩作用的影响.结果 (1)正常犬消化间期出现典型的Ⅰ、Ⅱ、Ⅲ、Ⅳ相MMC.MMC Ⅲ相与血浆胃动素释放高峰同步发生.(2)电损毁延髓最后区后, 胃窦和十二指肠MMC的收缩运动明显抑制,MMC Ⅰ相延长,Ⅱ、Ⅲ相明显缩短,失去了损毁前MMC周期性﹑时相性和移行性的特点,血浆胃动素浓度明显降低,外源性静脉注射胃动素不能启动MMC Ⅲ相收缩.结论 延髓最后区对消化间期 MMC的周期发生和移行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途径与胃动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NT-3)对急性肝损伤大鼠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igratingmotorcomplex,MMC)的影响.方法 选用纯种无特定病原体SD大鼠24只,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肝损伤组.正常对照组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记录急性肝损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NT-3前后胃肠消化间期MMC,并对大鼠胃肠消化间期MMC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EL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与急性肝损伤组大鼠血清NT-3浓度.急性肝损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NT-3前后胃肠消化间期MMC,并对大鼠胃肠消化间期MMC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ELLISA检测正常对照组与急性肝损伤组大鼠血清NT-3浓度.结果 与急性肝损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NT-3前相比较,注射NT-3后大鼠胃窦MMC周期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MMCⅠ相、MMCⅢ相及MMCⅣ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577.44±248.60)svs(343.58±227.30)s,(80.94±21.15)svs(24.76±7.41)s,(405.69±131.34)svs(191.67±128.15)s,P<0.05],MMCⅡ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883.94±488.50)svs(1519.00±831.14)s,P<0.051;大鼠十二指肠MMC周期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MMCⅠ相、MMCⅢ相及MMCⅣ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557.63±335.14)svs(309.46±220.22)s,(75.91±15.75)svs(31.15±13.67)s.(423.38±135.22)svs(209.77±123.83)s,P<0.05],MMCⅡ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748.81±579.69)svs(1535.86±930.50)s,P<0.05];大鼠空肠MMC周期及MMCⅠ相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MMCⅢ相及MMCⅣ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86.58±23.40)svs(31.41±16.09)s,(385.18±110.02)svs(220.59±159.30)s,P<0.05],MMCⅡ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876.89±652.01)svs(1870.89±1010.35)s,P<0.05].急性肝损伤组大鼠血清NT-3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0.75±0.49)ng/mlvs(0.27±0.01)n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T-3可增强急性肝损伤大鼠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糖尿病胃轻瘫 (DGP)时空腹胃运动功能及胃动素的改变 ,观察西沙比利对DGP的治疗作用 ,对 1 2例健康志愿者和 3 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 ,于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MC)各期取血测血浆胃动素 (MTL) ;并将 3 2例糖尿病患者均分为 2组 ,一组口服西沙比利 ,另一组选择不影响胃动力的药物进行治疗 ,2周后复查。结果 :①糖尿病患者MMC异常 ,表现为 3期缺乏 ,2期持续时间延长 ,2期动力指数 (MI)及 3期波幅降低。②正常人MTL随MMC运动呈规律性变化 ,2期末达到高峰 ,糖尿病患者MMC各期MT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③应用西沙比利治疗后 ,MMC 3期出现率升高 ,2期持续时间缩短 ,MI及 3期波幅升高 ,MTL下降。提示糖尿病患者MMC明显异常 ,胃窦运动减弱可能不是缘于胃动素缺乏 ;西沙比利在改善糖尿病患者MMC的同时 ,使MTL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空肠吻合术后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波(MMC)Ⅲ相的特点及加味大柴胡汤早期改善术后胃肠动力的作用。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普外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8例患者完全随机化分为给药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例。术中放置测压管,并于术后6、24、48、72 h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药组经空肠营养管给予加味大柴胡汤100 mL,对照组经空肠营养管给予0.9%氯化钠100 mL,分别记录、分析、比较各组残胃、吻合口及空肠的测压结果,观察MMCⅢ相的变化规律特点。同时对比观察各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胃肠减压量情况。结果术后6 h测压各组均未出现明显压力改变,未检获MMC相变化。但在术后第24、48、72 h胃肠测压检获压力波形,其中给药组在给予中药后MMCⅢ相无论出现时间、顺行传导规律均早于对照组,并且各测压点相波幅度、相波频率、持续时间、动力指数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给药组肠鸣音恢复时间[(2.6±0.9)d vs(3.6±1.5)d],排气时间[(3.1±1.0)d vs(4.1±1.5)d]显著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均缺乏MMCⅡ相。结论胃空肠吻合术后给予加味大柴胡汤能加速MMC各相运动恢复,促进MMCⅢ相收缩波出现,增加顺行传导,从而改善术后胃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探讨胃肠激素水平与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以及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健康体检者40例,连续监测其24h胃内PH值以及胃内胆汁变化,测定其夜间胃窦十二指肠压力,并于胆汁反流、碱反流以发生前后以及MMC的各个时间抽取血样测定胃肠激素水平。结果:未发生碱反流以及胆汁反流时,人体内的MTL、SS以及SP浓度无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NO浓度显著升高(P<0.05);在胃窦MMC Ⅲ时相,血浆MTL浓度显著高于MMCⅠ、Ⅱ(P<0.05),而各时相的SS、SP以及NO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发生DGR体与血NO浓度变化密切相关,而MTL的发生则与MMC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2型糖尿病3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0%:正常对照41例。分别测量左心室长轴各水平纵向应变(GLs)和短轴各水平径向应变(GRs)和圆周应变(GCs),通过左室短轴二尖瓣和心尖水平计算扭转角度峰值(LVtw)。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平均纵向峰值应变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显著减低(P〈0.01),左心室短轴各水平平均径向应变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各水平圆周应变及左心室整体圆周应变减低(P〈0.05),各水平旋转角度及左心室扭转角度增大(P〈0.05);两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显著相关,对照组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回归方程为LVEF=29.81-1.5GLs-0.91GCs(P〈0.01);糖尿病组GL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回归方程为LVEF=31.83-2.72GLs(P〈0.01)。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评价2型糖尿病早期左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意义。方法:对55例单纯性2型糖尿病患者,41例伴感染患者,44例伴血管病变患者,55例伴肾病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组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胰岛素(Ins)、睾酮(Testosterone,T)、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等激素的含量。结果:男性糖尿病各组睾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E2、FSH、L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伴血管病变组睾酮和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慢性病变组(P<0.01)。女性糖尿病各组睾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E2、FSH、L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伴血管病变组E2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慢性病变组(P<0.01)。结论:男性糖尿病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雄激素水平降低,女性糖尿病患者血浆雌激素水平降低,雄激素水平升高,且性激素水平紊乱更易导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Ⅱ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痛(T2DM)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随机选取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血清RBP4、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空腹血糖(FPG)和胰岛素(Ins)、体重指数(BMI)、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再将60例T2DM并发冠心病患者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28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吡格列酮治疗组用吡格列酮治疗8周,治疗前后均测定上述指标。结果①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RBP4水平增高(P〈0.01);吡格列酮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清RBP4无差异(P〉0.05)。②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清RBP4水平显著降低(P〈0.01),TNpa、胰岛素水平下降(P〈0.05),脂联素水平升高(P〈0.05),IR明显改善。结论吡格列酮能降低T2DM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改善I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及冠状动脉的病变特点。方法:选择42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随机抽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的无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采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病变复杂,多呈弥漫性的血管病变且多合并心功能不全,而对照组的患者多以单支单处病变为主,病变较简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示C型病变糖尿病组(71.4%)显著高于对照组(11.1%)(P〈0.01),A型病变糖尿病组(9.6%)显著低于对照组(68.9%)(P〈0.01),B型病变两组分别为19.0%和20.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较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累及的血管多、范围广,其冠状动脉病变为多支弥漫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血管内皮功能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MS)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根据有无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67例)和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50例),另设对照组37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黄醇结合蛋白4、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差异。结果 (1)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的血清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组(P0.01),且两组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2)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P0.01),且两组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3)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黄醇结合蛋白4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黄醇结合蛋白4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完方法,选取踝臂指数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组)与踝臂指数降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低组)各60例,测量所有患者尿微球蛋白(β2-MGT)、尿白蛋白(Alb)、尿球蛋白(IgG),比较两组尿蛋白指标差异,并分析差异显著指标与踝臂指数间相关性。结果减低组患者β2-MGT、Alb分别为(0.35±0.03)mg/L、(7.8±1.6)ug/ml,正常组分别为(0.27±0.04)mg/L、(6.4±1.4)u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臂指数与β2-MGT、Alb都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4和-0.7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与尿β2-MGT及Alb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130例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伴2型糖尿病组(43例)和不伴糖尿病组(87例),与正常对照组55例比较,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例法测定CRP浓度。结果伴2型糖尿病组和不伴糖尿病组年龄、体重指数(BMI)及血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不伴糖尿病组相比,伴2型糖尿病组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高,可能是引起易发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黏度水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发生和发展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名正常人对照进行FBG、2hPBG、HbAlc、血液流变学检测,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FundusAngiography,FFA)进行DR的诊断、分期。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retinopathyRetinopathy,NDR)组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mvRetinopathy,NPDR)组,NPDR组进一步分为DR—I、DR—Ⅱ、DR—Ⅲ组。结果NPDR组2hPBG、HbAlc高于NDR组(P〈0.01)。FBG水平NPDR组与NDR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流变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及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沉K值、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NPDR组、NDR组与对照组(正常人)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但NPDR组之间及NPDR组、NDR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R的程度和进展与2hPBG、HbAlc水平、血流变学密切相关,FBG并不是一个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理想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分别给予诺和锐30或诺和灵30R2次,d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血糖控制情况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诺和锐30组2hFPG、HbAlc下降更明显(P〈0.05)。②在控制血糖更佳的同时,诺和锐30所需剂量较诺和灵30R减少(P〈0.05)。③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结论诺和锐30能更好地降低T2DM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反应,减少胰岛素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