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0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Gilbert综合征(GS)与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CN-2)患者UGT1A1基因突变位点、单倍型及双倍型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138例GS与CN-2患者临床资料,其中GS组109例,CN-2组29例,分析两种表型在突变位点上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使用SNPStats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LD)分析及单倍型分析。强LD被定义为|D′|和r2均>0.8,中度LD被定义为|D′|>0.8且r2>0.4。结果 138例患者均进行了UGT1A1基因检测,突变主要发生在启动子上游苯巴比妥反应增强元件(PBREM)区域-3279T>G突变(104例,75.36%)、-3152G>A突变(82例,59.42%)和启动子TATA 盒TA插入突变(88例,63.77%),以及编码区1号外显子上的c.2...  相似文献   
2.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单纯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全部病例内科基础治疗相似 ,治疗组加用血浆置换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肾功能、血生化指标等。结果治疗组自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总有效率为 93 .75 % ,血清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明显改善 (P <0 .0 1 ) ,反应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总胆固醇等明显升高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 2 % ,主要为血浆过敏 ,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未发生过休克、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纯血浆置换可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降低病死率 ,为肝移植提供有利时机 ,不失为慢性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监测APTT指导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的肝素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血凝仪监测APTT变化探讨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时肝素的最佳用量.方法应用半自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比肾透析和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应用后APTT的变化情况及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不同剂量肝素后APTT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实时监测人工肝治疗时患者APTT的变化状况随时调整肝素的用量.观察管路有无凝血,皮肤黏膜、穿刺或置管部位有无渗血或出血.结果重型肝炎组应用肝素后APTT变化值明显大于肾透析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大剂量肝素组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应用后5分钟有90.5%的患者APTT大于100秒,30分钟后仍有47.6%的患者APTT大于100秒,均显著高于小剂量肝素组.APTT比正常对照值延长40%~80%的情况下,既没有发生管路凝血,也没有加重出血倾向.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肝素应用后凝血机制的变化更加明显,相对于肾透析而言应显著减少肝素用量.实时监测APTT的变化使之比正常对照值延长40%~80%,既可防止管路凝血又可降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人血清白蛋白免疫诱导型肝硬化大鼠给予不同急性打击,探索建立与人慢加急性肝衰竭组织病理表现相似、实用性、重复性好的实验模型、方法用人血清向蛋白免疫诱导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至肝纤维化达4级时随机分组,组一(n=6)给予1.2g/kg的D.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组二(n=6)给予30mg/kg脂多糖尾静脉注射;组i(n=6)给予D-氨基半乳糖400mg/kg+脂多糖100trg/kg同时腹腔注射;组四(n:4)继续给人血清白蛋白静脉注射,计算每组动物自然生存时间及死亡率、观察各脏器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组一5只大鼠给药后39~52h之内死亡,肝组织病理显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弥漫大小泡脂肪变性,仅见小片坏死灶;组二大鼠均存活良好,给药后3天后处死肝组织未见坏死性病变。组三5只大鼠在13~19h内死亡,肝脏病理表现为再生结节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凋广明硅,增生的纤维间隔完整保留。结论对人血自蛋白免疫诱导型肝硬化大鼠给予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急性攻击可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模型,而单独给大剂量D-氨基半乳糖或脂多糖不能使肝硬化大鼠发生肝脏大块或亚大块坏死。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及肝衰竭实验与临床研究的部分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段钟平 《传染病信息》2007,20(3):135-138
2005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提出了急性肝衰竭处理推荐意见,对各种原因的急性肝衰竭从定义、诊断与病情评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1]。我国2006年也发布了肝衰竭诊疗指南(指南),其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工肝的作用原理基于肝脏损伤的可逆性及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即通过人工肝辅助治疗,期望在内环境改善的情况下肝脏能够自发恢复,或为肝脏移植和其它治疗进行准备。具备良好的解毒功能是人工肝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作用。具有肝脏一种或几种功能的肝脏支持系统,从理论上讲都应称为人工肝脏。现从细胞水平、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三个方面来概述人工肝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和以往《丙型肝炎指南》的更新要点。介绍了新的术语。重点强调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威胁。在预防部分,将对高危人群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作为预防的首要手段,强调治疗就是预防。在治疗方面,首先推荐无干扰素的泛基因型方案。还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介绍了多个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包括肝硬化失代偿、慢性肾脏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合并慢性肾脏损伤、肝移植前后、合并HBV感染、治疗失败人群、急性丙型肝炎等。介绍了简化的治疗监测流程,特别提到在我国西南地区流行的基因3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肝爽颗粒(GSG)干预对新型组织工程肝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prague Dawley大鼠肝脏去细胞化制为肝脏胶原支架,用人Hep G2细胞对支架再细胞化,从而获得组织工程(TE)肝(正常对照组),用含游离脂肪酸(FFA)的高脂培养基灌注TE肝建立NAFLD模型(FFA组),该模型进一步用GSG浸膏处理后为FFA+GSG组。比较各组肝脏TG含量及丙酮酸脱氢酶激酶4(PDK4) mRNA水平;比较FFA组和FFA+GSG组脂代谢相关酶mRNA表达情况,并行油红O染色评估肝脏病理学。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FFA组TG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t=4. 842,P=0. 004 7),FFA组PDK4 mRN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t=2. 784,P=0. 031 8); FFA+GSG组较FFA组细胞内TG水平显著下降(t=0. 055,P=0. 003 7),PDK4表达显著降低(t=3. 761,P=0. 009 4);脂肪酸转位酶、脂肪酸结合蛋白1、ATP柠檬酸裂解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脂肪酸去饱和酶2、1-酰基甘油-3-磷酸O-酰基转移酶5及载脂蛋白B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6. 552、4. 944、2. 689、4. 524、6. 040、3. 758、4. 443、3. 032,P值分别为0. 007 2、0. 001 1、0. 027 6、0. 020 2、0. 009 1、0. 005 6、0. 047 1和0. 016 3);油红O染色显示肝细胞内脂滴显著减少,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GSG可减少FFA摄取、降低脂肪酸从头合成,减少NAFLD模型肝脏胞内TG的生成和沉积,改善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为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