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气阴两虚型糖耐量低减患者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若干年后IGT人群中大多数会演变为糖尿病[1].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中药干预糖耐量低减的临床研究,显示中药干预在延缓IGT向2型糖尿病发展中可能是有效的,可明显降低血脂和空腹胰岛素,有着良好的综合治理效应,使IGT人群向健康人群回归;良好的糖尿病教育和实施饮食运动治疗亦有利,但不能有效阻止IGT的进展,研究结果已于另文报告[2].现就该研究中降糖补肾方对IGT患者气阴两虚证候影响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姜燕  余江毅 《吉林中医药》2009,29(2):111-113
葡萄糖耐量低减(IGT)是葡萄糖耐量正常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葡萄糖耐量低减具有向糖尿病转化的高度危险性,合并大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己受到广泛重视.中医认为,IGT的发病机制为脾气虚弱、肝气郁结、肾阴不足,从益气健脾、疏肝解郁、滋阴清热、益气养阴、化瘀祛痰等法入手对IGT进行干预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其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被认为是糖尿病的早期阶段.通过本研究可初步认为健脾益气、清热祛湿是治疗糖耐量低减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4.
糖脉康对糖耐量减退者胰岛素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耐量减退(IGT)是糖尿病(DM)的前期,大部分2型DM均经过IGT阶段,解放军总院观察的IGT年转换率为8.95%,因此,控制IGT将从源头减少2型DM的发病率。胰岛索抵抗是糖耐量减退的病因之一,胰岛素敏感性能够较好反应胰岛素抵抗性。笔者观察了糖脉康对40例糖耐量减退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糖耐量低减危险因素及相关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智耀  白永清 《山西中医》2008,24(12):46-48
在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中,将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低减(IGT)合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状态”[1],此阶段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1 mmol/L,且<7·0 mmoL/L;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8  相似文献   

6.
<正>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为糖尿病前期中一重要类型,几乎所有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发病前都曾经过IGT阶段,且IGT具有高度可逆性,有效干预可以预防或延缓IGT患者进展为糖尿病患者。IGT属于中医学脾瘅、消瘅等范畴,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中医药对预防或延缓IGT的进展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大柴胡汤加味治疗糖耐量异常4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耐量异常(IGT)指血糖水平处于糖耐量正常与糖尿病之间,血糖既不正常但又未达到糖尿病的边缘状态,此期的血糖水平及所伴随的其它代谢异常以对器官组织发生损害,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发展的前期,目前我国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已上升至2%~4%,每年IGT人群有7%~21%向糖尿病转变,干预IGT可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唐奇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079-2082
2型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持续增长的流行病学趋势已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新近资料显示20岁以上的上海居民糖耐量低减(IGT)与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0%和9%[1],而在美国IGT患者转化为糖尿病的年转化率为4.76%[2],在中国相关的调查显示为8.9%[3],即使停留在IGT阶段仍然对机体具有危害性。因此IGT人群是最重要的糖尿病危险人群,干预IGT人群具有重要意义,IGT阶段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时机,IGT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并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1995年由著名糖尿病专家潘孝仁教授领导完成的“大庆糖尿病预防6年前瞻性…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究竟能否阻止或延缓由糖耐量低减(IGT)发展为糖尿病?最近,有关研究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专项,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全国11个临床试验中心启动。该项目的前期研究证实,中药可使发生2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率降低54.27%。研究表明,IGT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及餐后高血糖,若不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糖耐量减低(IGT)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不仅2型糖尿病存在IGT阶段,部分1型糖尿病也有这个阶段。此阶段主要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降低和外周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有资料显示国内IGT的患病率高达4.76%,  相似文献   

11.
糖耐量低减又称糖耐量异常(IGT),是介于正常糖耐量和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之前的一种高血糖状态。目前我国IGT患者约有4000万。IGT患者有1/3可能转化为2型糖尿病,故干预IGT向糖尿病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预防糖尿病的最重要措施。中医药干预治疗IGT有价廉效著的优势,我院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名中医王晖主任中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以《内经》气化理论为指导治疗IG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sugar regulation,IGR)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异常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以及IFG和IGT并存,2型糖尿病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该期具有高度可逆性,如果在此阶段加以干预,对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糖尿病前期的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药可阻止糖耐量低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究竟能否阻止或延缓由糖耐量低减(IGT)发展为糖尿病?日前,有关研究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专项,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全国11个临床试验中心启动。该项目的前期研究证实,中药可使发生2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率降低54.27%。  相似文献   

14.
糖耐量减低(IGT)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之间的状态,是糖尿病发病前的“亚健康状态”,大多数2型糖尿病发病前经历此阶段。在该阶段就已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的缺陷,IGT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状态。因此,干预控制IGT就是控制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笔者以复方健胰胶囊对IGT患者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糖耐量低减者胰岛素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糖耐量低减 (IGT)是 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目前约有 4.76 %的发生率 ,且每年约有 2 %~ 1 0 %转为 型糖尿病 ,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死率有相关性。因此 ,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并进行有效的防治 ,使胰腺功能得以改善 ,恢复到正常糖耐量 ,是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工作。本研究旨在探讨 IGT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为下一步防治 IGT提供思路。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按照 WHO(1 999) IGT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 (FBG) <7.0 mmol/ L ,餐后 2小时血糖 (2 -h PG)≥ 7.8mmol/ L,<1 1 .1 mmol/L。其中男性 2 8例 ,女性…  相似文献   

16.
糖耐量低减与脾不散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糖耐量低减(IGT),是指餐后2小时血糖值大于或等于7.8mmol/L(140mg/dl),但小于11.1mmol/L(200mg/dl)的状态.在IGT阶段虽然糖代谢出现轻度异常,但由于已经存在着胰岛素的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轻度缺陷,是可以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状态.据估计我国现有IGT人数已达4000万之众,可见其潜在危害之大.我们曾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提出了糖尿病的四个阶段的病机,即原始期为真气不足;前驱期为气机不畅,气化不利;消渴期为气郁化燥,气化失常;逆归期为气血逆乱,阴阳失调.其中前驱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糖耐量低减期,病机为脾胃气虚,气化不利,气机不畅,立论依据基于<内经>"脾气散精"之说,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糖耐量减低(impairi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的必经环节,如果不进行干预,每年将以10%-15%的速度发展为糖尿病。IGT和肥胖又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与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我们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肥胖型IGT50例,观察对心血管致病因素(血糖、血脂、血压和体质量指数)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肾消颗粒对糖耐量低减(IGT)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筛选,按199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选取IGT人群,同时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兼瘀浊证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观察期间采用合理控制饮食和体育运动加以干预,治疗组在饮食和运动干预基础上口服肾消颗粒。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干预后糖尿病发病率和IGT逆转率。结果治疗组IGT发展为糖尿病者为7.4%,对照组为20%;治疗组IGT转正常糖耐量者为51.85%,对照组为2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组对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未见明显改善作用(P〉0.05),2组血糖以及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肾消颗粒对脾肾两虚兼瘀浊证的IGT患者干预治疗可减少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深入研究,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tion,IGT)也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IGT又称糖尿病前期,是介于正常糖耐量与DM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1999年WHO制订的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1mmol/L,且<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7.8mmol/L,且<11.1mmol/L.  相似文献   

20.
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其糖尿病年转变率为14.1%[1]。早期对其进行干预治疗以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运用以健脾疏肝为法组成的健脾消糖颗粒,对葡萄糖耐量减低病人进行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葡萄糖耐量、胰岛素分泌功能、血脂代谢等指标的变化。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均为本院内分泌专科病房及门诊病人,共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45~65岁;所有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糖耐量低减诊断标准及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的有关糖尿病诊断新标准的建议。筛选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