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共i50例进行研究。测量孕妇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量,将其分为标准体重组52例和高于标准体重组78例,观察孕期并发症以及母婴结局。结果高于标准体重组剖宫产率为115%,巨大儿发生率为173%,产后出血率为46.2%;标准体重组剖宫产率为64%,巨大儿发生率为5.1%,产后出血率为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长超过(104±55)的孕妇共有55例(A组),孕期体重增长超过(143±29)的孕妇共有75例(B组),A组产后出血7例,剖宫产29例,巨大儿7例,新生儿窒息8例;B组产后出血14例,剖宫产14例,巨大儿6例,新生儿窒息7例,孕期体重增长适中组母婴结局要优于体重增长过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与孕期并发症发生率有直接关系,且对母婴结局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增幅对母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珊  沐朝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1):1099-110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增幅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369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按妊娠前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A1组)、超重组(B1组)、肥胖组(C1组),按孕期BMI增幅分为A2组(增幅〈4)、B2组(4≤增幅≤6)、C2组(BMI增幅〉6),比较各组间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GDM孕妇C1组较A1组、B1组早产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高(P〈0.05);C2组的早产、巨大儿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妊娠前肥胖及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增加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建立围产保健卡进行孕产妇系统管理并住院分娩的孕妇51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分为三组(消瘦组、适宜组、肥胖组),比较各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以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再根据孕期△BMI的不同,将所有孕妇重新分为三组(不足组、合适组、过多组),再比较各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肥胖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消瘦组、适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瘦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适宜组、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适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BMI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早产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足组和合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足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过多组、合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过多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合适组(P<0.05)。结论:孕前BMI过高或过低,孕期△BMI过多或过少均有可能给母儿带来不良影响,应指导育龄妇女孕前控制BMI在适宜范围,并指导其孕期BMI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关系,为孕期保健及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高血压等疾病及分娩巨大儿的单胎活产产妇603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标准分别分为低体重组31例、正常体重组365例、超重组146例、肥胖组61例及体重增加不足组163例、体重增加正常组230例和体重增加过多组210例,对各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率、肩难产、巨大儿出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入住NICU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孕前肥胖是子痫前期影响因素;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转NICU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递增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体重增长各组的巨大儿、肩难产、子痫前期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GWG的升高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升高。医院及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和教育,对孕期体重进行全程干预,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徐志红  曾蔚越 《四川医学》2005,26(9):950-951
目的 探讨妇女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孕期BMI变化和早产的关系。方法 选择513例单胎产妇,测量孕前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计算BMI,按孕前BMI分为低于标准体重、标准体重、高于标准体重3组。按分娩孕周分为足月产(≥37周)、早期早产(≤32周)和早产(〉32周)3类。分组分析不同孕前BMI、孕期BMI增加与早产的关系。结果 3组中早期早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及BMI增加均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低于标准体重组早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及BMI增加小于足月孕妇,有显著差异(P〈0.05)。标准体重组和高于标准体重组早产与足月孕妇相比孕期体重增加及BMI增加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孕前低于标准体重、孕期低体重增加与低BMI增加与早产的危险性增加相关。尤其以早期早产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建卡定期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孕妇7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成标准组和高于标准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幅分成△BMI﹤4(A)、4≤△BMI≤6(B)、△BMI>6(C)三组,分别分析比较在GDM、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孕前体重指数高于标准组GDM、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组。产前△BMI≥4剖宫产发生率明显增加,△BMI>6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减少肥胖,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孕期异常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彩红 《广西医学》2005,27(9):1343-1345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及孕期异常体重指数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分析112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孕前异常体重指数(BMI)、整个妊娠期体重指数异常增长幅度(A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高BMI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代谢异常、巨大儿、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低BMI组小于胎龄儿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当ABMI〉6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代谢异常、巨大胎儿、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当ΔBMI〈4时出生小于胎龄儿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异常的孕前及孕期体重指数变化是孕期并发症和新生儿体重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极其适宜增重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产检、分娩的897例孕妇,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格资料、孕期资料及新生儿资料等,根据孕妇BMI分级、新生儿体重分级分组,统计适宜孕期增重范围。结果: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BMI组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多于正常、高BMI组,高BMI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三组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BMI增加而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低、正常、高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3.0~18.0kg、12.0~16.5kg、8.0~13.5kg。孕期增重值分级与新生儿体重:不同孕期增重值分级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增长过多组的巨大儿比较明显高于增长不足、正常组;增长不足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增长正常、过多组;增长不足、正常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比例明显高于增长过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明确适合我国妊娠健康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可为备孕、孕期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及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BMI增幅对孕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520例单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身高、基础体重和产前体重计算出孕妇孕前BMI和孕期BMI增幅,根据孕前BMI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BMI为18.5 ~25)和肥胖组(BMI ≥25),根据孕期BMI增幅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BMI增幅<4)、B组(BMI增幅4~6)、C组(BMI增幅≥6),记录各组产妇的分娩方式.结果:孕前肥胖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比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C组和B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比A组产妇分娩时的孕周小(P<0.05),剖宫产率明显增加,自然分娩率降低(P<0.05).结论:孕前BMI和孕期BMI增幅明显影响孕妇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0.
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硕  刘兴会  何镭 《西部医学》2011,23(5):865-86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发生情况及母婴结局。方法对本院分娩单胎1166例GDM孕妇及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106例分娩的巨大儿及孕妇作为研究组,其余1060例为对照组,比较孕妇年龄、身高、孕期增重、孕期增加BMI、产前BMI、孕周、孕产次、妊娠及围产儿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研究组孕妇身高、孕期增重、孕期增加BMI、产前BMI、孕周和产次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孕妇软产道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羊水过多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围产儿结局研究组死胎、产伤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肺炎发生率差异极显著(P〈0.01);比较两组至少发生一项母婴并发症,显示GDM孕妇分娩巨大儿主要影响围产儿结局(P〈0.01),而对妊娠并发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应适当控制孕期增重,积极预防巨大儿的发生,减少相关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其孕期增长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双胎妊娠产妇333例,根据孕前BMI不同分为低BMI组(BMI< 18.5 kg/m2)64例、正常BMI组(BMI 18.5 ~25.0 kg/m2)221例、高BMI组(BMI >25.0 kg/m2)48例.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孕前BMI及其孕期增长与妊娠结局、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高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发生率均高于低BMI组和正常BMI组(P<0.05);低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正常BMI组(P<0.05).3组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期糖尿病组孕期与无妊娠期糖尿病组BMI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子痫前期组孕期BMI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无子痫前期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产妇孕期BMI增长呈正相关性(r=0.178,P<0.001).正常BMI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500 ~3 999 g的比例明显大于低BMI组(P<0.05),但与高B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孕妇的孕前BMI、孕期BMI增长与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体重指数与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萍  罗来敏  吴氢凯 《上海医学》2004,27(11):840-842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 (BMI)、孕期BMI增加值 (ΔBMI =分娩期BMI -孕前BMI)与妊娠期糖尿病 (GDM )、糖耐量异常 (GIGT)、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 333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随机分为消瘦组 (15 8例 )、正常组 (15 2例 )及肥胖组 (2 3例 ) ,对GDM、GIGT、PIH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作前瞻性分析。结果 肥胖组妊娠期GDM +GIGT及PIH发生率较正常组及消瘦组明显升高 (P值均<0 .0 1) ,肥胖组及消瘦组的GDM发生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阴道自然分娩率与剖宫产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发生GDM、GIGT及PIH孕妇的孕期ΔBMI与无并发症者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终止妊娠者孕期ΔBMI的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发生巨大儿与未发生巨大儿者孕期ΔBMI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产后出血的发生与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均无明显关系。结论 孕前BMI与妊娠期GIGT、PIH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 ,孕前控制体重可减少PIH、GDM和巨大儿的发生 ,而控制整个孕期体重增加更可减少巨大儿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家族史对孕妇体重指数、指数增长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为糖尿病家族组,同期5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体重指数、孕期体重指数增长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体重指数糖尿病家族组孕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增长和新生儿体重糖尿病家族组孕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家族组与对照组相比,孕妇低血糖、蛋白尿发生率、新生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妊娠高血压、酮症酸中毒、离子紊乱发生率、新生儿死胎和巨大儿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家族史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增长较多,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高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至2015年来我院产检的126例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孕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正常孕妇体重标准将本组孕妇分为体重正常组与体重指数24组,其中体重正常组58例,68例体重指数24,分析两组孕妇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前体重指数24组的妊娠期孕妇糖尿病、巨大儿、子痫前期、早产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孕前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孕前体重增长16kg的孕妇比较孕前体重增长≥16kg的孕妇剖宫产、子痫前期、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体重增长16kg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妊娠期糖年病发生率的提高,对妊娠结局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 1 月—2019年8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42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 消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 18.5~25.0 kg/m2)、超重和肥胖组(BMI>25.0 kg/m2);根据孕期体 重增加(GWG)情况分为GWG不足组、GWG正常组及GWG过度组3组。比较各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 妊娠结局。结果 消瘦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正常组(P <0.05),GWG高于正常组(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高于正常组(P <0.05),GWG 低于正常组(P < 0.05)。GWG不足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GWG正常组(P <0.05);而GWG过度组 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均高于GWG正常组(P <0.05),新生儿体重低于GWG正常组(P <0.05)。与正常 组比较,消瘦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及巨大儿发生率低,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后出血、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 高于正常组(P <0.05),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低于正常组(P <0.05)。与GWG正常组比较,GWG不足组胎膜早 破、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0.05);GWG过度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胎膜 早破、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高于GWG正常组(P <0.05)。结论 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可导致妊娠 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应加强孕妇营养评价和体重管理,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分娩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孕期血红蛋白水平分为低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 < 110 g/L)、中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为110~130 g/L)、高Hb组(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130 g/L);根据孕前体质指数分为3组:孕前BMI过低组(BMI < 18.5 kg/m2)、孕前BMI正常组(BMI为18.5~24.9 kg/m2)、孕前BMI过高组(BMI≥25 kg/m2);根据妊娠期体重增加分为增重不足、增重正常、增重过度3组。对各组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  结果  低Hb组、中Hb组、高Hb组的早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前BMI过低组、孕前BMI正常组、孕前BMI过高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剖宫产、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增重不足组、孕期增重正常组、孕期增重过度组的新生儿体重、胎膜早破、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期血红蛋白、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均对妊娠结局产生影响,合理地对其进行控制,从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观察1530例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围产保健的孕产妇孕前BMI及孕期BMI△不同组别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结果 超重肥胖组及孕期BMI△≥6 kg/m2时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 kg/m2组(P<0.05),消瘦组及BMI△<4 kg/m2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kg/m2组(P<0.05).结论 孕前BMI及孕期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直接关系,要重视孕期体重增加的情况,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65例肥胖妇女,分析其产前、产时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肥胖组巨大儿和孕妇妊高征(PIH)的发生率分别为27.69%和13.85%,高于标准体重组和消瘦组(P〈0.01),消瘦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和肥胖组(P〈0.01);肥胖组孕妇手术产率为64.62%,与正常对照组和消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产程异常为12.3%,高于正常组(P〈0.05)、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3.85%,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肥胖孕妇易发生产程异常,但并非难产和剖宫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田秀琴 《中外医疗》2014,(28):35-36
目的研究分析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妇体重及围生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该院进行建册、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身体健康且无严重并发症的80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孕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0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的围生期健康检查和孕期指导,而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孕期体重管理以及饮食健康指导。观察两组孕妇孕期的体重增加情况、新生儿体重情况、不同BMI增幅孕妇的分娩方式以及孕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重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MI增长幅度在4-6 kg/m^2时,观察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MI增长幅度〉6 kg/m^2时,观察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剖宫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给予孕期体重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孕妇体重增长,降低巨大儿的可能性,减少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剖宫产等发生率,同时改善孕妇围生期结局,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