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736例,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为6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卒中部位为小脑、脑干和和丘脑梗死,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丘脑、小脑、脑干梗死、梗死后血糖升高以及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82例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评分,并用逐步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2.7%,其中以左前病灶、对照顾人的满意程度差、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卒中后智能改变明显、社会支持差者PSD的发生率高。结论导致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左前病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卒中后抑郁的因素包括对照顾人的满意程度不理想、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卒中后智能改变明显、社会支持不理想,可为预防PSD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的爱丁堡斯堪地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及其他自制相关情况调查表对102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评分。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总发生率为35.3%。脑卒中后出现抑郁者与脑卒中后无抑郁者比较性别、卒中性质、病变部位无明显差别。但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抑郁发生率比无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明显增高(P〈0.05)。3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用氟西汀治疗,随访6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下降者33例(91.7%)。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其发生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采用氟西汀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卒中后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的发生率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对261例住院并诊断为脑卒中的急性期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评分.结果 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为36.02%,抑郁的发生与性别、文化程度及病灶部位无明显关系,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等密切相关.结论 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情绪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小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96-198,201
目的探讨卒中后伴发抑郁(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40例卒中后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并同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结果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9.2%,其中轻度抑郁占27.1%、中度抑郁占16.7%及重度抑郁占5.4%。其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躯体化、阻滞、认识障碍、绝望感和睡眠障碍;病灶位于皮层和皮层下的病例组HAMD总分、阻滞、绝望感因子分显著高于病灶位于小脑和脑干的病例组;抑郁程度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无相关关系,而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发病部位有关。结论卒中后患者抑郁发生率较高,不同部位的卒中有其抑郁特点,病灶位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PSD。其抑郁程度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3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录患者入院后的各种变化以及临床指标,并使用美国国立卒中研究所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平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对入院时的患者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实验分析,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与大面积的脑梗死、重型神经功能缺损、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尿蛋白阳性密切相关。结论脑梗死出血性并发症与大面积的脑梗死、重型神经功能缺损、心房颤动、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关系密切。且合理的护理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等特点。结果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0.3%,病原体以G-菌为主。卒中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70岁、糖尿病、房颤、缺血性心脏病、卒中史、出血性脑卒中、小脑/脑干卒中、意识障碍程度、吞咽障碍、入院NHISS评分、抗凝、鼻饲、胃黏膜保护剂、气管切开/插管。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是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应针对其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40例)和常规卒中单元组(40例),21 d相关治疗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及常规组治疗21 d后与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治疗21 d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优于常规组(10.58±4.36 vs 13.71±4.81,P<0.05).按统一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判定,中西医结合组显效率高于常规组(25.6% vs 12.8%,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能够促进急性期出血性中风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且疗效优于常规卒中单元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以及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89例住院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SSS)对卒中急性期进行评分,根据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为三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随访调查抑郁评分。结果PSD的发病率在随访1年期间中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PSD的发病率和重度PSD的发病率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SD的程度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卒中后1年中发病逐渐增加,其严重程度与卒中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PSD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2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根据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PSD组41例和非PSD组84例,并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进行评估。结果:PSD发生率为32.80%,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济状况、病灶部位、数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情况均与PSD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脑卒中性质与PSD的发生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生率较高,以轻、中度抑郁为主,且相关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初发或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人口学及临床基线资料,纳入患者均入院3 d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脑微出血位置将患者分为脑叶、深部和后颅窝(脑干和小脑)组,并记录每个部位的脑微出血总数。随访3个月时根据抑郁诊断标准分为PSD组和非PSD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与PSD的相关性。结果: 最终入组并完成随访者203例,其中PSD组67例,非PSD 组13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基线NIHSS评分、3个月MMSE评分、3个月LSNS评分、额叶、深部以及脑干脑微出血、前额叶急性脑梗死与PSD发生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对相关因素调整后,深部(OR=2.091, 95%CI 1.061~4.138,P=0.036)以及脑干脑微出血(OR=2.235,95%CI 1.179~4.587,P=0.031)与PSD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基线NHISS评分(OR=1.174, 95%CI=1.008~1.346,P=0.041),前额叶急性脑梗死(OR 4.326, 95%CI=1.074~14.371,P=0.045)也与PSD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在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干和深部脑微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坚洪  陈兴活 《河北医学》2004,10(8):760-76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与血糖值、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4 2 3例急性脑梗死 (其中出血性脑梗死 38例 )血糖含量及评估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各分三组 ,并分别将各组不同的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血糖 7.0~ 11.1mmol/L组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血糖 <7.0mmol/L组 (P <0 .0 5 ) ;血糖 >11.1mmol/L组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血糖 7.0~ 11.1mmol/L组 (P <0 .0 5 )。小面积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 (P <0 .0 5 ) ;大面积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 (P <0 .0 0 1)。中型组神经功能缺损中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组 (P <0 .0 1) ;重型组神经功能缺损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型组 (P <0 .0 1)。结论 :梗死面积愈大、血糖愈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愈严重的患者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钟利兰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84-28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晚期患者心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入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117例患者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随访,观察出院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等分析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半年,48例(41.0%)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其中KillipⅡ级32例,Ⅲ级14例,Ⅳ级2例。患者的既往高血压史(OR=1.672,P=0.021)、糖尿病史(OR=1.510,P=0.034)、心梗的类型(OR=2.284,P=0.008)、再灌注治疗的方式(OR=3.077,P=0.000)是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仍会出现较高的晚期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既往高血压史、糖尿病史、Q波心梗及再灌注治疗是影响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00例急性脑卒中血糖谱变化的原因分析。方法:测定脑卒中急性期(1~2周)的血糖谱,包括每天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必要时作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血糖谱变化与脑卒中的病情程度、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病程时机等有一定相关性。结论:重症脑卒中,尤其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高压明显、脑干、间脑病变部位对血糖谱变化影响大;轻症脑卒中、非脑干和间脑病变部位未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预测因子。方法选择2011年9~12月在我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从患者的基础状态、与卒中相关的因素、入院后相关治疗、入院当日首次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等方面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预测因子。结果年龄>70岁,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合并有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出血性脑卒中,小脑和脑干卒中,出现吞咽困难、昏迷,使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气管侵入性操作均与卒中相关性肺炎有相关性,PCT、CRP和CPIS可以作为SAP的预测因子(P均<0.01)。结论临床治疗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或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入院时的PCT、CRP和CPIS可以作为SAP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血栓弹力图(TEG)可以快速评估急诊患者的止血过程,但其能否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工具目前数据有限。目的 探究TEG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2 0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TEG测量,并记录TEG的主要参数(R值,表示凝血反应时间;K值和α角,表示血凝块形成的速率;MA值,表示最大振幅;LY30,表示血凝块的稳定性)。本研究主要观察结果为出血转化,次要观察结果为神经功能恶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 040例患者中280例(13.7%)发生出血转化,24例(1.2%)发生神经功能恶化,9例(0.3%)同时出现以上2种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OR=1.335,95%CI(1.100,1.621),P=0.004〕和R值<5.0 min〔OR=1.689,95%CI(1.324,2.153),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EG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有一定价值,且TEG中的R值<5.0 min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积极防治脑卒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20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病情结局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200例患者中,死亡75例,病死率为6.25%。死亡组患者年龄(75.9±8.8)岁,显著高于生存组的(64.2±6.7)岁;死亡组出血性卒中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死亡组既往病史患有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NIHSS评分为(15.8±7.4)分,显著高于生存组的(9.5±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3,P<0.05);死亡组患者Glasgow评分(9.3±3.1)显著低于生存组(1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5,P<0.05);死亡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鼻胃管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死亡组发生肺部感染、高热、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合并脑心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及既往糖尿病史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既往糖尿病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重点监护。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胃肠透析治疗EHF肾衰(33例)与对照组(31例)相比,经透析治疗后,Cr.BUN下降,BPC上升,胃肠道与神经精神症状等改善较明显,胃肠透析治疗与血透、腹透疗效相似,但胃肠透析无明显副作用。我们确信胃肠透析可作为EHF肾衰的有效且简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抽烟、饮酒情况及是否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通过CT或者MRI明确其病灶部位、病灶多少及大小。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和VCI组,探讨脑梗死后VCI发生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①通过MoCA量表筛查,脑梗死后3个月VCI的发生率为51.05%;②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③高龄、低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多次梗死、多发病灶、大病灶、左侧梗死、腑萎缩及白质病变者VCI组明显多于N—VCI组(P〈0.05或P〈0.01);④高血压、多次梗死、多梗死灶、左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889、3.604、4.693、2.974、3.765和2.828。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额叶、颞叶、丘脑及基底节区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高龄、低教育水平、左侧梗死、梗死次数、多发病灶、大病灶、高血压、糖尿病、脑萎缩及白质病变是脑梗死后VCI发生的危险冈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相关诱因.方法 综合分析228例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相关诱因及其临床特点.结果 228例急性脑血管病中起病时有诱因者165例,无明显诱因者49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诱因者占73.05%(122/167),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70.49% (43/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因素、过度劳累、用力(排便、咳嗽等)、行走活动以及饮酒等均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相关因素.在179例起病时有诱因的脑血管病患者中,情绪因素影响占35.2%,过度劳累影响率为16.20%,行走活动占24.58%,其中如饮酒、外伤、寒冷等因素也占一定的比例.以上各相关因素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数患者都有一定的发病诱因.情绪波动、用力、活动等因素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诱因.患者在原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在诱因的激发下,可诱发急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