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时间对IVIG无反应性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45家医院2000-2004年有IVIG治疗资料的川崎病患儿,按IVIG使用时间分成早期组(病程1~4 d)、常规组(第5~9天)及晚期组(≥10 d)3组.疗效评价参考MG无反应性及急性期(发病1~2周)和亚急性期(发病3~6周)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有1052例(男680例、女37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2个月~13.8岁,其中早期、常规及晚期组各有108例、763例和181例.早期组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28.7%,31/108)显著高于常规组(11.9%,91/763)和晚期组(7.2%,13/181,均P<0.01).早期组和常规组相比,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6%(19/108)比18.3%(140/763),5.9%(4/68)比5.5%(25/452),均P>0.05],晚期组急性期及亚急性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高于早期和常规组[33.7%(61/181)和12.8%(15/117),均P<0.01)].结论 川崎病病程1~4 d应用IVIG增加了患儿IVIG无反应性的发生率,发病≥10 d应用则增加了冠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第5~9天可能是最好的IVIG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诊断缺乏特异性。我院于1988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23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3例KD患儿均为住院患儿,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4例,女9例,男:女为1.56:1。发病年龄6个月~10岁,平均年龄(3.5±1.4)岁。年龄分布:~1岁1例,~3岁14例,~6岁5例,~10岁3例。四季均有发病,冬春季为主。发病季节分布:1~3月12例,4~6月6例,7~9月2例,10~12月3例。1.2症状和体征(1)发热23例(23/23,100%),热程较长,7~20d,平均(10.1±2.5…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不完全川崎病38例诊治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年由川崎富作首先报告,国内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syndrome,MCLS),是一种近年来常见又具有潜在生命威胁的小儿全身血管炎性疾病。而不完全川崎病因各种原因发病隐匿且发病率较高。现收集我科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不完全川崎病38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提高对婴幼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以期减少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分析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科收治38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其中男25例,占65.79%,女13例,占34.21%。年龄≤1岁18例,占47.37%,1~3岁19例,占50%,&gt;5岁1例,占2.63%。入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19例,支气管炎9例,支气管肺炎7例,腹泻病2例,风湿热1例。起病原因:受凉12例,接种疫苗8例,不明原因18例。2临床表现热型:稽留热13例,占34.21%,驰张热15例,占39.47%,不规则热10例,占26.32%。季节:春季10例,占26.3%,夏季11例,占28.95%,秋季8例,占21.05%,冬季9例,占23.68%...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及早期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儿科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7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KD中典型43例,不典型28例.男41例,女30例,男女比例为1.37:1.年龄9个月至13岁,<1岁3例,~3岁38例,~5岁17例,>5岁13例.平均发病年龄3岁9个月.早期误诊22例.合并冠脉损害者30例,均为冠脉扩张.结论 典型KD早期易诊断,预后好,不易发生冠脉损害.不典型KD早期易误诊,易发生冠脉损害.KD发病10 d内用丙种球蛋白(1 g/kg)单次给药效果好,大部分患儿24 h内热退.  相似文献   

5.
不同静脉丙种球蛋白给药方法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对川崎病患儿疗效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45家医院2000-2004年间川崎病患儿的IVIG治疗情况,共1052例(男680例、女37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2月~13.8岁.按IVIG给药方法 分成2 g/kg单次给药(单次组)、1 g·kg-1·d-1连续2 d(2 d组)及400~600 mg·kg-1·d-1连续4~5 d(4~5 d组)3组.观察指标参考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及急性(发病1~2周)和亚急性期(发病3~6周)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单次组、2 d组和4~5 d组分别有292、656和104例患儿.2 d组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61/292,20.9%)显著高于单次组(65/656,9.9%)及4~5 d组(9/104,8.7%,P<0.01).急性期冠状动脉并发症、心包积液、二尖瓣反流的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但亚急性期单次组冠脉并发症(5.1%)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率(1.6%)低于4~5 d组(11.6%和4.7%)和2 d组(9.8%和5.4%,P=0.035~0.047).结论 IVIG 2 g/kg单次给药方案可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和IVIG无反应性的发生率,可能是川崎病目前较好的IVIG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小儿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的71例KD住院患儿的诊治情况。71例KD患儿中有典型KD组57例,不完全KD组14例。结果①与典型组KD相比,不完全KD组PLT明显升高(P<0.05),而HCT明显降低(P<0.05),冠状动脉病变(comnary anery lesion,CAL)发生率高(85.71%)。②不完全KD组女性患儿比例较典型KD组高,年龄较典型KD组小(P<0.05),热程较典型KD组长(P<0.05)。③两组对IVIG的治疗反应大致相同。结论不完全KD女性患儿发病多、且发病年龄小,多在1岁以内、CAL发生率高、PLT升高明显、HCT降低明显,提示其血管炎病变可能发生更早更重。  相似文献   

7.
楼方  肖强 《四川医学》2013,34(5):629-63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儿科2004年8月~2012年8月诊治的73例KD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73例KD中典型62例,不典型11例,男38例,女35例,男女比例约为1.09∶1。年龄6个月~11岁,<1岁16例,1~3岁35例,3~5岁13例,>5岁9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10个月。合并冠脉损害者19例,对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17例。结论<1岁、WBC升高、ESR升高、ALB降低、发热时间长是KD合并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KD发病10d内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对川崎病的疗效。结论46例患儿中典型川崎病42例,非典型川崎病4例,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强有力的佐证。IVIG和ASA对K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刘研科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114-114
资料与方法 2003~2008年收治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患者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1.75:1,发病年龄7个月~6岁,〈1岁2例,1~3岁15例,3~6岁5例。入院时间发病起2~10天不等,住院时间10—35天,四季均有发病。诊断标准均符合《儿科学》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陈长英  陈艾 《四川医学》2011,32(6):948-951
目的了解广汉市近年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与其他地区比较。方法制定统一的KD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家综合医院联合调查,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儿科住院的360例KD初诊患儿进行登记调查。结果①KD 360例,男∶女为1.54∶1;②4~6月为发病高峰,10~12月发病数最低;③年龄8个月~11岁;④超声心动图检查360例,冠脉并发症病例共90例(25.01%),1岁以下冠脉后遗症发生率最高;⑤城市241例,城郊123例,农村16例;⑥一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为90.62%。结论 KD在广汉地区是儿童较常见疾病,城市发病较农村高,发病季节主要在4~6月,3岁以下年龄为发病高峰,年龄越小,越易发生冠状动脉后遗症。提示KD为引起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提高广大基层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细菌感染在川崎病(KD)发病中的作用及细菌感染与KD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2年1月-2008 年12月住院的KD患儿266例,回顾性分析KD患儿血培养结果,不同年龄段KD患儿血培养阳性率,探讨血培养阳性与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 266例KD患儿血培养阳性27例,阳性率为10.15%,其中革兰染色阳性菌7例,革兰染色阴性菌20例,血培养阴性239例.检出细菌16种.各不同年龄组血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幼儿组(1~岁)、学龄前期组(3~岁)及学龄期组(≥6岁)血培养阳性率较婴儿组(<1岁)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6例KD患儿180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损害80例,占42.2%.180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KD患儿血培养阳性22例,冠状动脉损害率为59.1%(13/22);血培养阴性158例,冠状动脉损害率为38.6%(61/158).血培养阳性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较血培养阴性患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感染可能参与KD的发病,年长儿的血培养阳性率较婴儿明显增高,罹患KD的年长儿更需警惕是否合并感染.血培养阳性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81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1例KD中不完全性KD 53例(18.9%),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KD 12例(4.27%),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急性期合并损害冠脉者74例(26.3%),其中冠脉扩张41例(14.6%),小冠脉瘤26例(9.3%),中等冠脉瘤7例(2.5%)。住院2周后新发生的冠脉扩张22例(10.6%)。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冠脉损伤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KD发病10 d内用IVIG效果好,2 g/kg单次注射优于1 g/(kg.d)连用2 d的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3例川崎病(KD)患儿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A组为IVIC-1g/kg单次静脉输注;B组为IVIG 0.4g/kg.d,连用4~5d。对比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和急性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川崎病发病10d内IVIG 1g/kg和0.4g/kg.d连用4~5d均能有效预防CAD的发生;急性期临床症状缓解方面:IVIG 1g/kg组明显优于IVIG 0.4g/kg.d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VIG 1g/kg单次静脉输注为治疗小儿川崎病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提高对它的诊断水平.方法 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02例KD患儿,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脑脊液及病毒谱等检测,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总结KD器官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102例患儿中男65例,女37例,男女比例为1 7∶1 0;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包括3岁)占68 6%.各器官受累情况:血液系统受累39例,占38 2%;呼吸系统受累36例,占35 2%;心血管系统受累35例,占34 3%;泌尿系统受累24例,占23 5%;消化系统受累8例,占7 8%;中枢神经系统受累2例,占1 9%;败血症、过敏性紫癜各1例.结论 KD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以血液系统受累率最高,并可同时并多个器官受累.KD临床表现多样,症状出现时间不一.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对少见临床表现及器官损害也要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5.
马金丝  余明杰 《海南医学》2006,17(6):107-108
目的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心血管受累最著,我国近年发病人数增多,在住院患儿为风湿热的2-3倍,成为小儿主要继发性心脏病.为了探讨不同剂量IVIG(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对冠脉的影响,以便能用最佳方案用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2004年住院川崎病患儿98例,男女比例1.8:1,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包括3岁)占75%.予不同剂量IVIG治疗后对冠脉病变的影响,剂量为400mg/(kg.d),连用4-5天与IVIG1000mg/(kg.d),连用1-2天.结果不同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其冠脉并发症及冠脉病变恢复率、新病变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而对CAA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剂量IVIG治疗川崎病优于于小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探讨KD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总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对KD的疗效。结果56例中,持续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双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多发性皮疹、肛周脱屑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0%、76.79%、69.64%、64.29%、55.36%、53.57%、39.29%。病程4~9天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45%。所有患儿均接受ASA治疗,IVIG治疗后48h退热48例,4例在用第2剂IVIG后36h退热,2例加用糖皮质激素并于2天内退热;2例于3~7天内自行退热。结论发热、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皮疹(包括出现卡斑红)、双眼球结膜充血、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IVIG和ASA对K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积极预防小儿心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对30例非典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1~3项主要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部分病例进行了定期随访。结果1全部病例入院时被误诊;2符合诊断典型川崎病主要症状1,2,3项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30%、53.33%;3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扩张者60%,其他心脏损害40%;4外周血实验室检查WBC升高70%,PC升高86.67%,ESR、a2-球蛋白及CRP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73.91%,87.50%及35%;5随访13例,9例2~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4例仍有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川崎病的非典型病例在婴幼儿期明显高于典型病例,提高诊断意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报告的病例有逐年增加趋势,同时也出现部分病例不完全符合KD的诊断标准,只具备诊断标准6项中2-3项,故称为不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病。如何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能减少或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不典型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期早诊断、早治疗,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不典型KD(不典型KD组)及116例典型KD(典型KD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构成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不典型KD组为35.7%,高于典型KD组的17.2%(P〈0.05)。结论不典型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2个月~5岁之间婴幼儿。随着对其疾病的认识,其报道率国内外均有增多趋势。KD常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A),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本病不典型病例占10%-20%,延误诊治是心血管受累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探讨KD的早期诊断,减少CAA,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