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7例诊断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采用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和抑郁自我评估量表(PHQ-9)进行焦虑及抑郁评估。结果: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78例,占41.71%)及肝胆湿热证(47例,占25.13%)为主。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患者焦虑人数明显高于抑郁人数(P均<0.05);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患者抑郁人数明显高于焦虑人数(P均<0.05)。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各中医证型的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P<0.05);而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P<0.05)。结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多见,痰瘀互结证及肝胆湿热证患者易合并焦虑,且痰瘀互结证患者焦虑程度最重,肝郁气滞证及肝郁脾虚证患者易患抑郁,且肝郁气滞证患者抑郁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2.
向先玉  冉颖卓 《世界中医药》2014,9(12):1599-1602
目的:通过对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临床分析研究;了解患者中医体质与其证型分布;探求体质、证型等因素与T2DM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方式,调查研究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及证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故而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体质及证型分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体质为痰湿质77例(28.52%),阴虚质63例(23.33%),气虚质、湿热质42例(15.56%)。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中,痰热(湿)互结证有89例(32.96%),气阴两虚证有64例(23.70%),肝肾阴虚证有53例(19.63%),热盛津伤证有42例(15.56%),阴阳两虚证有22例(8.15%),兼血瘀证有30例(11.11%),兼痰浊证有27例(10.00%)。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对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影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中,以痰热(湿)互结证最多;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对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影响。该结论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不同性别、年龄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糖尿病病程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并发尿路感染的关系。【结果】(1)性别、年龄分布: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以女性为主,占88.33%(265/300),而男性较少,仅占 11.67%(35/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以60~70 岁年龄段为主,其次为70~80岁和50~60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肾阴虚夹痰瘀证为主,占87.67%(263/300),与非肝肾阴虚夹痰瘀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性别、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均以肝肾阴虚夹痰瘀证为主;湿热互结证主要集中于40~50岁,肝肾阴虚夹痰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主要集中于60~70岁,阴阳两虚证主要集中于80岁以上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糖尿病病程 ≥ 120个月(10年)以及发病期间FBG ≥ 7 mmol/L、2hPG ≥ 10 mmol/L、HbAlc ≥ 7%的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以女性为多见,肝肾阴虚夹痰瘀证是其最常见证型,且不同性别、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所不同;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及FBG、2hPG、HbAl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设计《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体质;设计《湿疹患者辨证分型表单》,由调查者依据患者病情填写表单,调查患者中医证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00例湿疹患者中,湿热质占16%,阳虚质占15%,阴虚质占15%,气郁质占14.33%,痰湿质占12.33%;湿热浸淫证占23.67%,脾虚湿蕴证占23%,血虚风燥证占37.67%,湿热瘀阻证占12.66%。湿热浸淫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脾虚湿蕴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正相关(P〈0.05);血虚风燥证与阳虚质、阴虚质正相关(P〈0.01),湿热瘀阻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结论湿疹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型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不同中医证型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分析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粪便多配体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83例,按相关标准将其分为湿热内蕴、瘀毒内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和脾虚气滞5种证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等信息。统计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特点,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中医证型与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结果:(1)18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湿热内蕴证51例(27.87%)、脾肾阳虚证49例(26.78%)、脾虚气滞证36例(19.67%)、瘀毒内阻证27例(14.75%)、气血两虚证20例(10.93%),各证型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在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中占比均高于湿热内蕴证(P<0.05)。(2)1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79.78%,脾肾阳虚证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湿热内蕴证和脾虚气滞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毒内阻证中,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临床生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分析210例M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生化指标及肝弹性测定差异。结果210例MAFLD患者单一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性别比较,湿热蕴结证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P<0.05),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年龄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比较,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体质量高于其他3种证型(P<0.05)。湿热蕴结证患者ALT、GGT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TG、TG/HDL-C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轻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肝郁脾虚证、脾肾两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痰瘀互...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患者的性别、年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等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中医肝病科收治的药物性肝病患者368例,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药物性肝病患者的性别、年龄、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等分布规律和临床特征。结果:药物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气郁质(19.02%)最为多见,其次依次为阴虚质(18.21%)、湿热质(15.22%)、阳虚质(13.32%)、血瘀质(11.14%)、平和质(7.61%)、痰湿质(6.25%)、气虚质(5.16%)、特禀质(4.08%)。药物性肝病患者中医体质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具有差异性,男性以湿热质、阴虚质为多见;女性以气郁质、阴虚质为多见,而阴虚质在男性、女性均多见;青年中以气郁质和湿热质较多见,中年中以痰湿质较多见、老年以血瘀质较多见。药物性肝病患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中主要为湿热内蕴证125例(34%),其次分别为肝郁脾虚证98例(27%)、肝肾阴虚证56例(15%)、气滞血瘀证46例(12%)、寒湿中阻证43例(12%);药物性肝病患者在体质与证型存在相关性,体质类型决定了该病证型的易感性。结论:根据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中医体质以及证型的分布特点以及相关临床特征,提示可以通过调节情志、合理饮食以及药物防治等方面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做到“辨体”“辨证”“辨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HE)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为临床及试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98例HE患者入院时症状、舌脉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证型分布分析。结果:98例HE患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风痰火亢证25例(25.51%)、气虚血瘀证20例(20.41%)、痰湿蒙神证16例(16.33%)、风火上扰证10例(10.20%)、风痰瘀阻证13例(13.27%)、痰热腑实证8例(8.16%)、阴虚风动6例(6.12%)。结论:高血压脑病临床辨证以实证多见,风痰火亢证是其最常见证型,"风"、"火(热)"、"痰(湿)"、"瘀"、"虚"是高血压脑病的致病因素,其中"痰(湿)"是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与心脏脚踝脉搏指数(CAVI)的关系。方法选择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例100例,同期选择单纯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例44例;比较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CAVI差异,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例,观察其实证(痰瘀证)与虚证(非痰瘀证)以及痰湿证、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各证型之间CAVI的差异。结果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CAVI明显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P〈0.05);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痰瘀证患者CAVI较非痰瘀证患者明显升高(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C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证最高,阴虚火旺最低。结论 CAVI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辨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初步探讨AP患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住院的AP患者250例,对其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判定。比较不同性别AP患者之间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不同中医体质AP患者之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及胆源性AP(BAP)、高脂血症性AP(HLAP)、酒精性AP(AAP)、特发性AP(IAP)、其他病因引起的AP患者之间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结果?250例AP患者中痰湿质101例(40.4%)、湿热质59例(23.6%)、气郁质42例(16.8%)、气虚质21例(8.4%)、阴虚质9例(3.6%)、血瘀质7例(2.8%)、阳虚质6例(2.4%)、平和质4例(1.6%)、特禀质1例(0.4%)。男性AP患者128例,常见体质为痰湿质(37.5%)、湿热质(35.2%);女性AP患者122例,常见体质为痰湿质(43.4%)、气郁质(20.5%)。男性AP患者的湿热质比例高于女性AP患者(P<0.05)。250例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144例(57.6%)、腑实热结证48例(19.2%)、肝郁气滞证43例(17.2%)、瘀毒内结证14例(5.6%)、内闭外脱证1例(0.4%)。痰湿质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74.3%)最多;湿热质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72.9%)最多;气郁质AP患者以肝郁气滞证(69.0%)最常见;气虚质AP患者主要为腑实热结证(57.1%)。BAP患者以痰湿质(48.3%)最常见;HLAP患者中痰湿质(62.8%)最多;APP患者中湿热质(75.0%)占首位;IAP患者主要为气郁质(46.2%)和气虚质(42.3%)。结论?AP患者中痰湿质中医体质最多见,AP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似性,不同性别AP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不同病因AP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构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OSAHS患者纳入研究,填写病历调查表,收集资料信息,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统计。结果:201例OSAHS患者中,中医体质分布结果: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特禀质>平和质;中医证候分布结果:痰湿内阻证>痰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证>肺脾气虚证>脾肾两虚证>其他证型;主要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痰湿质患者易出现痰湿内阻证(P=0.000);气虚质患者易出现气虚痰瘀证(P=0.000)、脾肾两虚证(P=0.000),其次是肺脾气虚证(P=0.001)、痰瘀互结证(P=0.048);湿热质患者易出现痰热内蕴证(P=0.000);血瘀体质患者易出现气虚痰瘀证(P=0.002)、痰瘀互结证(P=0.023)。结论:OSAHS的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有一定的联系,且其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实验室结果等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统一的量化表格,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判定证型,结合数理统计方法,比较各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实验室结果等的相关性。结果:证型分布:肝郁脾虚型147例(52%),湿热内蕴型81例(28%),痰湿内阻型34例(12%),痰瘀互结型21例(7%),肝肾不足型2例(1%)。各证型出现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30-50岁,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MI越大,脂肪肝检出比例越大,二者呈正相关,体重超重、肥胖是NAFL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在痰瘀互结型、湿热内蕴型患者中升高较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明显,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护〈0.01),提示这2种证型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可能较明显。肝郁脾虚型患者的总胆固醇(TC)较其余3种证型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中NAFLD中医证型主要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湿内阻型、痰瘀互结型,中老年是NAFLD发病的高峰期,体重超重、肥胖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消渴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特征。方法:按照WHO诊断标准、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和中医辨证标准,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证候积分。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中医证候以风证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痰证与火热证,其余证候发生频率依次为血瘀证、阴虚阳亢证和气虚证。证候组合以三证组合形式最多,其次是二证组合;三证组合中以风证、痰证、火热证组合最多。结论: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消渴中风病)急性期以标实(风证、火热证和痰证)为主,痰浊和瘀血为脑梗塞急性发作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风动是其发作的环节,火热可能是该病的加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对46例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同时进行中医辩证,并设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PM和DM患者中医单证中气虚证29例(63.0%)、用虚证28例(60.9%)、血瘀证33例(71.7%)、痰证40例(87.0%)和热证45例(97.8%)。各种兼夹证中最常见为痰热瘀证。各证型IgG、IgA水平增高,C3水平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阴虚证、痰证、热证和血瘀证IgG与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M和DM患者中医单证发生率依次为热证→痰证→瘀证→气虚证→阴虚证,最常见的兼夹证为痰热瘀证,气虚证IgG明显低于其他证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IKA)的中医证型与病程、类风湿因子(1K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KA患者201例,按照本课题组统一制定的临床观察表对患者进行随机调查,研究中医证型与病程、RF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型分布为寒湿痹阻i00例占49.75%,湿热痹阻32例占15.92%,肾气虚寒29例占14.43%,痰瘀痹阻21例占10.45%,肝肾阴虚19例占9.45%。5个证型按构成比排列顺序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肾气虚寒〉痰瘀痹阻〉肝肾阴虚。寒湿痹阻型与湿热痹阻型病程均较短,与肾气虚寒型、痰瘀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证型均以1KF〈16比例较大,与本证型自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肝肾阴虚型1KF〈16的比例最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湿热痹阻型、肾气虚寒型、痰瘀痹阻型RF〉64的比例较高,与寒湿痹阻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RA起病时多见寒湿痹阻与湿热痹阻型,随着疾病的发展渐以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痰瘀痹阻型多见;而RF并不能反映中医证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激素及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126例PCOS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检测其血清性激素[孕酮(P)、促卵泡生成素(FSH)、雌激素(E2)、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及睾酮(T)]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PCOS中医证型与血清性激素、HOMA-IR的关系。结果:126例患者中,痰瘀互结证47例(37.31%),脾虚痰湿证42例(33.33%),肾虚肝郁证23例(18.25%),肾虚血瘀证14例(11.11%);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湿证患者体重指数(BMI)明显大于肾虚肝郁证与肾虚血瘀证患者(P<0.05),痰瘀互结证患者腰臀比明显大于肾虚肝郁证与肾虚血瘀证患者(P<0.05);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患者P水平、HOMA-IR明显低于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湿证患者(P<0.05),PRL明显高于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湿证患者(P<0.05);肾虚血瘀证患者FSH水平明显高于痰瘀互结证患者(P<0.05);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湿证患者LH水平明显低于肾虚血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及2型糖尿病血脂谱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300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证候调查,记录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中医证候,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痰湿阻遏证最多105例(35%),其次是气阴两虚证84例,最少脾肾阳虚证12例(4%)。血瘀脉络证型患者TG升高较其他证型更严重(P〈0.01);痰湿阻遏型患者TC升高较其他证型严重(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以痰湿阻遏和气阴两虚两种证型常见,TG增高以气阴两虚为多发,TC增高以痰湿阻遏为多发,在各证型中血瘀脉络和痰湿阻遏血脂值增高明显,因此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发病主要病因病机可能是气阴两虚、痰瘀内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NAFI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ID患者的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阻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组、湿热内阻证组T3、rT3、FT3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痰瘀互结证最少;NAFID中医证型与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广东省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血常规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ACI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更加客观的辨证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85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证型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总数(NEU)、淋巴细胞总数(LYM)、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指标水平,探讨ACI患者与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收集的来自广东省的385例ACI患者中,风痰阻络证 188 例(占 48.8%),气虚血瘀证 77 例(占 20.0%),风火上攻证 62 例(占 16.1%),阴虚风动证 33 例(占8.6%),痰热腑实证25例(占6.5%)。(2)各证型与血常规检验指标的关系:从NEU来看,痰热腑实证及风火上攻证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及阴虚风动证(P < 0.01);从NLR来看,痰热腑实证及风火上攻证明显高于风痰阻络证(P < 0.01),且痰热腑实证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P < 0.01);而从 RDW、LYM、MPV 指标来看,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广东省ACI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气虚血瘀证次之;广东省ACI患者血常规检验指标NEU、NLR的升高可能为痰热证和风火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