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痛风的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痛风石是痛风的一种特征性损害.它可以存在于任何关节、肌腱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引起相关组织破坏及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变性.多存于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等处。发生在腰椎部位的痛风石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2.
正痛风是一种因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而导致的疾病,男性患者居多,其病理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常发部位以关节为主,尤其是膝、踝、跖趾关节的滑囊、周围肌腱和韧带。临床上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慢性痛风石形成或肾脏组织受损多见,波及范围广,浅层累及皮下,深层可至肾脏。痛风石脊柱沉积亦有报道~([1]),以腰椎居多,颈椎、胸椎次之,而且位置也多集中在脊柱关节上。痛风石在胸椎黄韧带内沉积较为少见。笔者于2015-07-02诊治1例全身多  相似文献   

3.
<正>痛风是由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系统性疾病,多累积全身各处关节,以跖趾关节多见,易于观察,容易诊断。近些年,少数国内外报道显示,痛风可累及脊柱相关组织并造成髓性神经症状、根性神经症状甚至截瘫等。脊柱痛风的发病率极低,单处脊柱痛风案例国内外少有报道,多处发病案例未查及。脊柱痛风缺乏有效的诊治措施及标准,且症状及影像表现极易与椎间盘突出性疾病混淆,为脊柱痛风诊治带来困难。我院收治1例颈椎合并腰椎椎管  相似文献   

4.
正痛风是一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石的形成,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发病年龄为48.28岁(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逐步趋年轻化[1]。痛风石发生以跖趾关节最为常见(约50%),其他部位依次为足底,踝、足跟、膝、腕、指、肘等关节,脊柱痛风较为少见。我院收治1例腰部巨大痛风石形成并侵蚀腰骶椎,导致关节严重破坏、椎管狭窄的罕见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多数累及全身肢体末端关节,也可侵犯脊柱,引起椎间盘炎[1]。脊柱痛风多发生在腰椎,其次是颈椎和胸椎[2]。发生在颈椎部位的痛风极为少见,诊断困难,痛风石沉积关节突关节及软骨终板后易引起骨质破坏,容易误诊,临床上应注意与感染及肿瘤相鉴  相似文献   

6.
痛风性椎间盘炎合并腰椎椎体后滑脱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痛风是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尿酸血症及沉积在四肢各个关节、软骨及其他组织的尿酸钠晶体为主要临床特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炎性疾病。痛风石常发生在耳轮,也见于足踝及手腕等关节连接处,但很少侵犯脊柱。脊柱中痛风石多发生在腰椎(发生率约占56%),其次是颈椎与胸椎~([1])。目前痛风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组织病理学检查仍为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收治了1例全身多发痛风性关节炎患者,L4/5椎间隙被痛风侵犯,同时合并L4椎体后滑脱,坐  相似文献   

7.
正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软组织形成痛风石,多数累及全身肢体末端关节,也可侵犯脊柱。脊柱痛风可发于椎间隙、椎管、关节突等组织,颈椎、胸椎、腰椎均可受累,其中发于腰椎者最为常见(56%)~([1]),胸椎次之,颈椎少见~([2-4])。2019年2月,本院收治1例因腰痛、左下肢疼痛入院患者,确诊为L_4椎体Ⅰ度前滑脱并  相似文献   

8.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脊柱外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以腰椎间盘退变为基础而产生的椎间盘突出、腰椎小关节增生以及黄韧带肥厚增生等是该病的典型病理表现,椎管或神经根管容积减少继发于上述病理变化,继而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导致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高尿酸血症如果没有经过良好控制,可以导致痛风及局部尿酸盐结晶沉积。尿酸盐结晶物可以沉积到滑膜、韧带等部位,临床上最常沉积的是手部、足部、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脊柱作为三关节复合体结构,同样存在大量的韧带、滑膜,理论上同样可以在这些部位发生尿酸盐的沉积,而导致椎管(神经根管)容积减少,造成或者加重椎管狭窄的病情。但是可能因为椎管深在,难以直接观察到;且少量的尿酸盐沉积也不一定造成症状等原因,临床上相关报道多为个案报道。我们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17年5月~2022年8月遇到的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椎管内痛风石沉积病例,分享笔者的经验和认知。  相似文献   

9.
张宇  徐善强  李平  张文举  王勇 《中国骨伤》2020,33(3):274-277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分期手术治疗第1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患者12例,全部为男性;年龄45~73岁;右足6例,左足6例;保守治疗2年以上,双能CT检查明确通风石大小及部位;经X线片检查均可见第1跖趾关节骨质破坏。所有患者Ⅰ期手术行痛风病灶的彻底清除及克氏针临时固定,待局部软组织条件稳定后再行跖趾关节的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比较手术前后血尿酸含量,患肢畸形矫正及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且获得随访,时间9~13个月。12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6~9分降低至术后7周的0~1分;血尿酸含量由术前的443~501μmol/L降低至术后7周的307~330μmol/L;术后5~7个月足部第1跖趾关节畸形矫正、外形恢复。术后1例发生切口感染、皮缘坏死,经清创及换药处理后切口愈合。结论:分期手术治疗足部第1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可矫正关节畸形,恢复第1跖趾关节外形,改善患足疼痛,有利于控制血尿酸含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3):1243-1245
<正>痛风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以嘌呤代谢异常导致机体发病,发病率约0.2%~0.4%~([1]),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主要损伤关节、滑囊、肾脏、肌腱、韧带及其他组织。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临床上伴有和不伴有临床症状的脊柱痛风在痛风发病率中可占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