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索耳后区不同带蒂皮瓣修复耳廓及外耳道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耳后动脉耳支为蒂皮瓣修复耳廓,以耳后动脉枕支为蒂皮瓣修复外耳道皮肤缺损,总结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手术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2例皮瓣均存活良好,转移皮瓣及供瓣区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观察2~5年,修复后外耳道无狭窄,耳廓外形满意,无一例再行Ⅱ期矫正手术,皮瓣颜色与周围肤色一致。结论应用耳后不同带蒂皮瓣修复耳廓及外耳道皮肤缺损操作简单易行,皮瓣易于存活,外形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患者耳后带蒂皮瓣修复耳廓肿瘤术后部分缺损的护理.方法 对耳后带蒂皮瓣修复耳廓肿瘤术后耳廓部分缺损患者37例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 随访3~18个月,仅1例发生皮瓣坏死,其余患者耳廓外形基本恢复正常,皮瓣颜色与周围肤色一致.结论 耳后带蒂皮瓣修复肿瘤术后耳廓部分缺损,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对患者痊愈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耳后带血管蒂软骨皮瓣在耳廓部分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4年11月~2006年1月之间采用耳后带血管蒂软骨皮辩修复两例耳廓部分缺损的病例。术前以超声多普勒确定耳廓后动脉,术中切取带耳廓后动脉为蒂的耳甲软骨皮瓣,转位重建修复耳廓缺损。结果两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软骨皮辩无坏死,色泽及形态满意。随访2~4年,修复结构未见萎缩及变形。结论耳后带血管蒂软骨皮瓣由于具有与耳廓缺损区域接近的皮肤色泽,纹理以及厚度,靠近修复区域,而且耳廓后动脉可以提供充分的血液供应,避免术后的缺血萎缩,是一种较好的修复耳廓局部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翔 《中外医疗》2010,29(22):78-78
目的观察应用带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方法自2002~2009年来应用带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2例,皮瓣面积最小4cm×7cm,最大为7cm×14cm。均为带血管蒂转移。结果 30例皮瓣术后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个月~1年,效果满意。其中1例皮瓣术后坏死,行游离髂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1例部分坏死,行植皮术创面修复。结论内踝上皮支皮瓣带蒂转移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何兆洋  吴国民  童雷 《浙江医学》2018,40(12):1335-1337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修复耳廓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收治的89例(89耳)耳廓较常见皮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耳廓肿瘤切除+游离皮片移植或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术,观察其术后恢复情况。结果89例患者中,脂溢性角化病68例,基底细胞癌13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6例,皮脂腺痣2例。完全切除肿瘤后行皮片移植或邻近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创面,耳廓外形良好。仅1例移植面积最大的患者(锁骨下上胸部全厚皮片移植)术后发生感染及大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后痊愈;其余均一次性移植成功。术后随访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耳廓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采用游离皮片移植或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的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颞浅动脉及其分支皮瓣在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设计颞浅动脉或其分支岛状皮瓣,通过带蒂转移,修复头面部软组织缺损16例,其中最小皮瓣2 cm×3 cm,最大15 cm×8 cm.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随访3~6个月,患者头面部缺损修复,外形恢复良好.结论 颞浅动脉及分支皮瓣,用于修复头面部缺损,皮瓣血供可靠,修复后,皮肤颜色质地与受区接近,外形恢复佳,患者满意,是一种较好的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筋膜蒂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6例,按照随机方式分为筋膜蒂皮瓣组和腹部带蒂皮瓣组各组为88例。筋膜蒂皮瓣组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腹部带蒂皮瓣组则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筋膜蒂皮瓣组有屈伸功能受限5例、有耐磨程度感觉5例;感觉恢复优47例、良31例、差10例。腹部带蒂皮瓣组有屈伸功能受限12例、有耐磨程度感觉57例;感觉恢复优0例、良14例、差74例。术后皮瓣成活良好患者为170例,出现筋膜蒂皮瓣坏死现象4例,腹部带蒂皮瓣坏死2例;皮瓣成活伤口愈合状况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患指行筋膜蒂皮瓣术组术后在整体外观、耐磨性及屈伸功能等方面,恢复状况与采用腹部带蒂皮瓣组相比,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其中坏死皮瓣6例,经过换药并行植皮,恢复效果良好。结论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明显优于腹部带蒂皮瓣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手外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中应用简单皮瓣修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5月收治的手外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1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合并肌腱、骨外露4例,合并感染者3例,单纯指体远节缺损者2例,根据其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性质、部位、缺损大小等,选择采取腹部带蒂皮瓣、邻指皮瓣、中厚皮片移植等简单皮瓣技术进行修复。结果对19例患者行简单皮瓣修复,17例成活,2例腹部带蒂皮瓣因术后发生挤压致皮瓣缺血经纠正后成活,1例腹部带蒂皮瓣断蒂后出现皮缘部分坏死,经积极换药后愈合。术后继续随访2~6个月,移植皮瓣颜色与正常皮肤接近,弹性佳,无挛缩,手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日常生活影响不明显。结论简单皮瓣修复术在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时,手术方法简单,皮辨成活率高,对正常组织损伤小,术后手功能恢良好,不失为临床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耳道前壁或后壁皮肤缺损情况下合理选择耳前或耳后带蒂转移皮瓣修复缺损的疗效.方法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06月期间共收治29例外耳道肿瘤或外伤所致不同部位及程度的外耳道皮肤缺损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于外耳道前壁或后壁存在的皮肤缺损分别采取耳前带蒂皮瓣及耳后岛状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并成形外耳道.结果 其中27例手术后随访6月~2年,外耳道通畅且形态良好,2例因皮瓣坏死,经坚持换药靠瘢痕修复遗留部分耳道狭窄.结论 针对外耳道不同位置的皮肤缺损合理选择耳前或耳后带蒂转移皮瓣修复可获良好的外耳道形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带血管蒂皮瓣修复创伤组织的临床应用,探讨皮瓣移植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10种带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各类软组织缺损病人23例、成活22例,部分坏死1例。结果:术后经1年~3年随访;修复组织的外观及功能均较满意、带有皮神经的皮瓣感觉较好。结论: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是修复创伤组织缺损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17例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应用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转移修复,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5 cm×11 cm。结果:14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清创缝合后创面愈合。随访318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色泽均良好,仅皮肤感觉部分缺失。结论: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血管解剖恒定,此术式不损伤小腿主干血管,手术操作简单实用,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臂外侧下部皮瓣修复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3例臂外侧下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最小5cm×4cm,最大14cm×7cm,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23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大部分恢复感觉,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结论臂外侧下部皮瓣移植足一种修复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软组织扩张器在修复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15例皮肤缺损患者,一期将软组织扩张器置入病变区附近的皮下进行扩张,达到所需的皮肤面积时,二期取出扩张器,切除病损,设计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创面。结果本组15例术后扩张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扩张时间为6~10周,无血肿、感染、切口裂开、扩张器外露及渗漏等并发症发生。随访5月~2年,平均14月,修复的皮瓣光滑平整,质地柔软,无臃肿,肤色与周围皮肤相近,无色素沉着。结论软组织扩张器是修复皮肤缺损的一种可行有效方法,可获得功能和美学双重修复的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皮瓣的血管显微解剖学基础;介绍以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显微解剖24例新鲜废弃手标本:经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显微解剖观察大鱼际区皮肤的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在此基础上临床选择18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病例行以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术。结果解剖24例新鲜废弃手标本均发现有拇指桡掌侧指动脉恒定存在。临床选择的18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行转移修复术,转移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拇指对掌、对指功能正常,皮瓣感觉达S3~S4。结论应用带血管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血供可靠,指神经与皮神经显微吻接后感觉功能恢复好,修复后功能及外形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腘窝软组织缺损6例,其中烧伤3例,外伤2例,烧伤后不稳定性瘢痕1例.皮瓣切取最大面积12cm×15cm,最小7cm×9cm.结果: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8~25mo,腘窝部均获满意得外形及功能,股后部供瓣区亦未遗留明显畸形.结论: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分、供区较隐蔽、可供切取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是修复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穿支(ALTP)皮瓣修复胸壁肿瘤切除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例老年男性胸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患者,先后2次采取手术将肿瘤扩大切除,术后遗留胸壁缺损创面分别为10cm×10cm及18cm×14cm,分别采用游离DIEP皮瓣及游离ALPT皮瓣移植修复缺损,转移后血管蒂分别与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吻合。结果:术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处皮瓣均全部成活,外观良好,与DIEP皮瓣比较,ALPT皮瓣外观平整,质地和皮色与胸壁受区周围皮肤更加接近。结论:游离DIEP皮瓣和游离ALPT皮瓣是修复男性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最佳方法。方法比较32例8种不同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结果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以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转移和足底内侧组合皮瓣转移的效果最为理想。结论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转移和足底内侧组合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外观及功能恢复最佳,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改良逆行小腿内侧皮瓣在修复同侧及对侧足踝及小腿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经验。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足踝及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足跟溃疡缺损1例,足踝软组织缺损7例,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0cm×2.0cm~12.0cm×8.0cm。最远达第一跖趾关节。切取皮瓣面积3.5cm×5.0cm-28.0cm×12.0cm。修复同侧13例,交腿修复对侧4例。结果17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仅1例交腿皮瓣术后皮瓣远端少量坏死,换药后愈合。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外形色泽及质地良好,3例略显臃肿,无溃疡复发,皮瓣均获得保护性感觉。足底溃疡修复后3个月开始负重,负重行走及耐磨正常,1年内未见溃疡复发。全部病例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结论含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大隐静脉及隐神经的改良逆行小腿内侧皮瓣由于综合了两种传统皮瓣血供,风险明显降低,存活率高。同时增大了切取范围,可修复较大的软组织缺损。既可修复同侧亦可交腿修复对侧。无需术前多普勒血管探查,静脉回流充分,不损伤下肢主要血管。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适合基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其中外伤7例,烧伤3例,血管瘤1例;同侧转移8例,对侧转移3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大136cm2,最小30cm2.结果:11例皮瓣均一期成活,未出现皮瓣起水疱、破溃、等并发症.随访1a,供、受瓣区均恢复良好,未遗留明显畸形,足内侧感觉恢复良好.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创伤小,切取方便,不损伤下肢主要动脉,不遗留明显下肢畸形,是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22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001-06-2009-0122例手掌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经急诊清创后换药至创面条件好转后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皮瓣逆行移植修复创面,供区游离植皮。结果术后皮瓣及供区均成活,随访7—24个月,手部色泽正常,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逆行皮瓣方法简单,效果可靠,不损伤前臂主要动脉,能恢复手掌部保护性感觉,是修复手部创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