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关系。结果共89例早期胃癌病人纳入研究分析,所有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14.6%(13/89)。肿瘤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5.6%及22.0%,各型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9%(2/41)及22.9%(11/4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高分化良好型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0.3%(3/29)、18.5%(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6例病人伴有脉管癌栓,其中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脉管癌栓对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性影响(P <0.05),其比值比(OR)值分别为4.7、3.2、15.1和5.7。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低,其转移与否同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癌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6月间行D2手术的369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肿瘤大体类型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和肿瘤分化类型,其中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对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需综合患者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分化程度和性别等因素来制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7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大体形态、脉管浸润及局部溃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组187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检测出淋巴结转移32例(1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OR=2.080,P=0.022)、浸润深度(OR=21.048,P=0.001)、组织学类型(OR=3.507,P=0.018)、脉管浸润(OR=2.406,P=0.009)及局部溃疡(OR=2.738,P=0.001)均有关,肿瘤直径2 cm、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组织学类型为未分化型、存在脉管浸润及存在局部溃疡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结论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和局部溃疡均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1或D2)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3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10)、年龄(P=0.013)、肿瘤部位(P=0.042)、有无合并溃疡(P=0.001)、浸润深度(P<0.0001)、有无脉管癌栓(P<0.0001)有关,合并有溃疡(P=0.012)、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8)及有脉管癌栓(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P=0.007)及大小(P=0.010)有关,肿瘤直径>20mm(P=0.041)是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溃疡、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时,建议行淋巴结清扫(D2)术;肿瘤直径>20mm黏膜内癌也要考虑行淋巴结清扫(D2)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对467例早期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肿瘤大小(最大径,≤2 cm比>2 cm,P<0.01)、分化程度(分化良好比分化不佳,P<0.01)、浸润深度(黏膜层比黏膜下层,P<0.01)、淋巴管癌栓(无比有,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浸润均是提示胃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等因素有关.确定早期胃癌手术方案时,可参考上述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其外科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接受外科根治手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9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灶数量、浸润深度、肿瘤大体外观、脉管癌栓、合并溃疡等数据,探索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外科手术指征。结果91例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均接受了外科根治性手术,其中淋巴结转移1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χ^2=5.631,P=0.025)、浸润深度(χ^2=4.389,P=0.016)、病灶数量(χ^2=5.615,P=0.023)及脉管癌栓(χ^2=22.500,P=0.001)均与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675,P=0.012)、浸润深度(OR=3.886,P=0.015)及脉管癌栓(OR=8.711,P<0.001)是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结论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存在脉管癌栓的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满足肿瘤最大径≥2 cm和存在脉管癌栓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可能需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总结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病人预后间的关系,分析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微创治疗、缩小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的分析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仁济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31例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程度与早期胃癌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单发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5.6%(36/231),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7%(4/70),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9.9%(32/16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2 cm(P=0.038,OR=1.351)和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P=0.027,OR=3.635)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子。本研究中,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病人,其术后3年生存率为98.6%,显著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2 cm、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子;术前应用影像学技术评估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治的10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范围。结果 10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有28(27.7%)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体类型为凹陷型(P=0.013)、侵及黏膜下层(P0.001)及组织分化不佳型(包括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癌,P=0.044)及有脉管侵犯(P=0.020)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大体类型(RR=4.742,P=0.009)、分化类型(RR=6.369,P=0.011)及浸润深度(RR=15.218,P0.001)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淋巴结转移的28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只有1枚淋巴结转移,有4例患者存在7枚以上淋巴结转移。其中,第6组淋巴结受累最多(10例)。19例患者淋巴结转移局限于D1站范围内,3例患者在无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出现了第8a组或第9组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患者的多个临床病理特征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深入研究并在术前综合评估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各临床病理因素,可以为早期胃癌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112例早期胃癌病人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 多因素分析示,年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脉管内瘤栓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分层分析示,年龄<60岁、侵犯黏膜下层、分化不良且合并脉管内瘤栓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 年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脉管内瘤栓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肿瘤局限于黏膜内、分化型且无脉管内瘤栓者可行单纯内镜下切除,具有以上高危因素者,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加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为腹腔镜胃癌缩小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96例早期胃癌患者,对比不同组织学类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与其他类型腺癌相比,早期印戒细胞癌更常见于女性,肿瘤部位常见于胃体中部,印戒细胞癌患者通常是小于50岁的患者(P0.001),隆起型、混合型少见(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黏膜下入侵的发生率、淋巴管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方面,印戒细胞癌与高分化腺癌相似,但与中、低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低分化腺癌,肿瘤直径≥20 mm,黏膜下入侵,淋巴管肿瘤浸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20 m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黏膜内印戒细胞癌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20 mm,且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黏膜内印戒细胞癌表现出较低的淋巴结转移率。结论:印戒细胞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黏膜下入侵率与高分化腺癌相似,无淋巴管肿瘤浸润的印戒细胞型黏膜内胃癌患者可行腹腔镜缩小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5例胃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经病理确诊行根治手术治疗。依照淋巴结是否转移进行分组,91例患者纳入未转移组,34例纳入转移组。将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整理分析,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的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首先将P<0.05各项指标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灶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侵犯以及有无神经侵犯等因素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肿瘤直径、肿瘤浸润深度、有无脉管侵犯以及有无神经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结果表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胃癌患者中,肿瘤大小、脉管侵犯、神经侵犯以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是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其生存时间以及生存率均有明显降低,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威胁。  相似文献   

12.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 研究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证实的181例胃黏膜下层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病人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0.44%。影响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型 vs 分化不良型,P =0.0352)、直径大小(<2cm vs ≥2cm,P =0.0143)、部位(近端胃vs胃体vs远端胃,P =0.0254)及脉管内癌栓(无vs有,P =0.03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与大小为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部位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最大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癌结节。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中21(8.5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高分化T1期直肠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癌结节与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9.75、P=0.006,OR=5.98、P=0.042,OR=8.33、P=0.017,OR=10.87、P=0.026)。结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210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0.5%,阳性淋巴结清除率为14.5%。性别、民族、年龄、肿瘤长径、侵犯周径、血清CEA、脉管瘤栓和肿瘤位置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组织类型、大体类型和分化程度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和分化程度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强度的因素中:分化程度大于浸润深度;肿块型与溃疡型,肿块型与浸润型的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和浸润深度是判断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法;其中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的淋巴结转移风险依次增高。  相似文献   

15.
157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57例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患者3年、5年的生存率。结果157例EGC患者有22例(14%)伴有淋巴结转移,其中黏膜癌2例(2.4%),仅累及N1淋巴结;黏膜下癌20例(27.0%),除累及N1淋巴结外,有7例同时累及N2淋巴结;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小胃癌(直径小于或等于0.5cm)者未见有淋巴结转移:直径小于或等于2.0cm和大于2.0cm的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4%和2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EGC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EGC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1%和2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9例出现脉管癌栓.其中4例伴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癌栓均为影响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伴有淋巴结转移的EGC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和79.5%,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95.7%和93.2%(P〈0.01)。结论EGC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脉管癌栓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EGC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即临床一般因素和病理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其转移率、阴性淋巴结数、远处转移、TNM分期和脉管浸润。笔者就以上影响胃癌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追加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11月行ESD并追加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46例患者,采用SPSS1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ESD术后切缘或基底彻底性的影响因素比较运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早期胃癌ESD术后追加手术的危险因素有脉管侵犯、侵犯黏膜下层、分化类型差、切缘或基底阳性、癌组织紧靠切缘或基底(癌组织距切缘或基底1mm),而切缘或基底的彻底性可能与浸润深度具有密切关系。结论脉管侵犯、侵犯黏膜下层、切缘或基底阳性是ESD术后患者追加手术的危险因素,其中癌组织紧靠切缘或基底(癌组织距切缘或基底1 mm)仍需后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其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0月至2000年10月外科手术切除294例EGC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本组294例EGC[黏膜内癌(M癌)129例、黏膜下层癌(SM癌)165例]中,M癌、SM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3%、18.2%。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类有明显的关系(P<0.05),其中M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未分化型癌(8.6%)及陷凹型癌(6.3%)中,而SM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肉眼分型则无明显的关系。结论EG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型有明显的关系。对于EGC的手术要考虑癌灶的形态、分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开腹手术治疗的24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 242例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9.1%(22/242),其中黏膜内癌为5.5%(10/182),黏膜下癌为20.0%(12/60).14例患者仅第1站淋巴结转移,4例出现跳跃性转移,4例同时出现第1站和第2站甚至第3站淋巴结转移.第1站淋巴结转移18例,以第7组和第3组转移频次最高,各8例;第2站淋巴结转移7例,局限于第8a组(4例)和第9组(3例);第3站淋巴结转移2例,第4sa组和第16b组各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P=0.003,OR=4.386,95%CI:1.656~11.617)和有无脉管瘤栓(P=0.002,OR=13.621,95%CI:2.711~68.447)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密切相关;术前和术中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对于手术方案的合理制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南方医院 1975~ 1999年间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 1374例 ,建立全部资料的Access数据库 ,选择相关的字段进行检索 ,从不同角度分析各临床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30岁以下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5 1 9% ,5 1岁以上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31 3%。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 ,其淋巴结转移率增高。随肠管受肿瘤侵犯的周径增大 ,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增大。隆起型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30 9% ,溃疡型为 39 7% ,浸润型为 42 1% ,胶样型为 42 9%。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的转移率分别为 33 3%、49 6 %和 6 1 1% ,且随肿瘤的分化程度降低 ,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体积的大小及术前癌胚抗原 (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多种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主要有 :年龄、肿物侵犯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肿物体积的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