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龙脑樟果实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樟果实的挥发油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该挥发油进行成分析鉴定。结果共分离出50种化学成分,确认其中的42种,占总峰面积的99.536%;右旋龙脑的相对含量最高,占总峰面积的50.684%。结论龙脑樟果实部位挥发油中天然右旋龙脑的含量较高,可以作为工业化生产提取天然冰片的原料进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比较江西吉安、湖南新晃、浙江淳安、福建厦门4个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樟叶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江西吉安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44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9.16%,其中右旋龙脑占53.17%;湖南新晃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84%,其中右旋龙脑占32.71%;浙江淳安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34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8.1%,其中右旋龙脑占41.89%;福建厦门产龙脑樟叶挥发油共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9.58%,其中右旋龙脑占60.74%。结论:不同产地龙脑樟叶挥发油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龙脑樟挥发油及天然冰片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天然冰片新资源龙脑樟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和最终产品的质量分析评价.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离龙脑樟的挥发油,应用GC/MS技术分离鉴定;应用气相色谱法对天然冰片及市售冰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鉴定出龙脑樟挥发油中的28种化合物,占出峰总面积的97.31%,其中龙脑樟含量18.51%;龙脑与异龙脑的分离度达到6.5.本方法简便、快捷、专属性高、重复性好.结论:龙脑樟富含龙脑,所产天然冰片与市售天然冰片质量一致.  相似文献   

4.
龙脑樟枝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龙脑樟Cinnamomum caraphora(L.)Presl枝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龙脑樟枝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提取物,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性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首次从挥发油中鉴定出了34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53%,其中龙脑的含量最高,达到67.17%。结论:新鲜龙脑樟枝叶中龙脑含量很高,可以作为提取天然冰片的良好资源。  相似文献   

5.
国产天然冰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新华  章红  叶久之  周锡祥 《中药材》2000,23(7):394-395
对国产天然冰片质量标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右旋龙脑,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异龙脑,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右旋龙脑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干燥方法对龙脑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龙脑樟叶品质的影响,为确定天然龙脑樟工业化提取工艺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然阴干、恒温干燥、真空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4种干燥方法分别处理龙脑樟鲜叶,观察干燥叶的外观形态及粉末显微结构;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纯化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右旋龙脑、樟脑及异龙脑含量。结果:自然阴干叶组织中存在较多的类椭圆形油滴,直径0.29~1.04μm,单位面积数目1~5个/μm2,挥发油提取率和右旋龙脑含量最低,分别为2.20%和97%;恒温干燥叶组织内存在大量类方形或长方形油滴,挥发油提取率显著高于自然阴干29.28%(P0.05),真空干燥叶组织内存在大量不规则或椭圆形油滴,单位面积数目显著多于自然阴干(P0.05),挥发油提取率及右旋龙脑含量分别显著高于自然阴干23.42%和0.63%,真空冷冻干燥叶组织内存在大量类圆形油滴,单位面积数目最多,挥发油提取率及右旋龙脑显著高于自然阴干56.76%和1.44%。结论:不同干燥方法对龙脑樟叶中油滴数目、挥发油提取率及化学成分含量等有较大影响。干燥效果以真空冷冻干燥最好,其次为真空干燥、恒温干燥和自然阴干。综合分析设备投资、生产成本及干燥效果,表明天然龙脑樟工业化提取采用恒温干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中药砂仁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从阳春砂果实中分得7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鉴定为龙脑乙酸酯,樟脑,龙脑,β-谷甾醇,香草酸,硬脂酸和棕榈酸,香草酸是首次从本植物分得。用GC-MS分析砂仁挥发油成分,鉴定了57个化合物,其中含量1%以上的有龙脑乙酸酯,樟脑,龙脑,柠檬烯,樟烯,月桂烯,蒈烯-3和α-松油醇等8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刘吉金  王晓炜  黄服喜  熊英  吴秋云 《中草药》2006,37(9):1352-1353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Ram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它主要含挥发油、腺嘌呤、碱、菊苷、氨基酸、维生素E等,其中挥发油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1,2]。笔者经GC-MS测定其成分主要为桉油精、樟脑、龙脑、醋酸龙脑酯等。本实验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菊花挥发油中桉油精、樟脑、龙脑、醋酸龙脑酯,为菊花质量评价提供依据。1仪器与试药日本岛津GC—17A气相色谱仪,CLASS—GC10工作站,AOC—20i自动进样器,日本岛津QP2010气质连用仪。菊花药材购于深圳市海王星辰连锁药房,产地浙江…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细叶艾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细叶艾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联用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含量.结果:共鉴定出37个成分,主要成分为合成右旋龙脑(16.332%)和右旋樟脑(10.110%).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β石竹烯(5.268%)、B-瑟林烯(6.627%)、异戊酸龙脑酯(3.367%)、beta-环氧石竹烷(4.866%)和beta-桉叶醇(3.668%).结论:浙产细叶艾合有丰富的药用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血栓心脉宁片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批次血栓心脉宁片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应用GC-MS分析鉴定了血栓心脉宁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从批号110603药品中分离得到42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36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龙脑(43.25%)、异龙脑(30.03%)及麝香酮(7.95%).从批号110309药品中分离得到40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3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龙脑(43.37%)、异龙脑(30.14%)及麝香酮(7.71%).结论:两个批次的血栓心脉宁片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一致,表明该药性质稳定.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为血栓心脉宁片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冠脉宁片中冰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别对龙脑、异龙脑进行含量测定,并对樟脑进行检查。FID检测器;色谱柱为HP-INNOWAX聚乙二醇毛细管柱(30 m×0.25 mm, 0.25 μm);初始温度120 ℃,以每分钟20 ℃升至180 ℃,保持7 min。结果 龙脑、异龙脑和樟脑分别在3.980 μg·mL-1~1.990 mg·mL-1, 4.012 μg·mL-1~2.051 mg·mL-1, 4.170 μg·mL-1~0.208 5 m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0%(n=6,RSD=1.6%);98.21%(n=6,RSD=1.8%);101.00%(n=6,RSD=1.2%)。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用于冠脉宁片中冰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孙晓梅  代东梅  常雪灵  杨祥良 《中成药》2007,29(7):1004-1008
目的:建立同步测定麝香壮骨膏(樟脑、薄荷脑、冰片等)中樟脑、薄荷脑、冰片和水杨酸甲酯等4种成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挥发油测定器蒸馏制备供试液,以萘为内标物。PEG-20M为固定相的毛细管柱,氮气作为载气,FID检测器,采用程序升温,内标法测定样品中4种成分的含量。结果:麝香壮骨膏中的樟脑、薄荷脑、冰片(龙脑和异龙脑)和水杨酸甲酯及内标物萘等5种物质在同一色谱条件下获得良好分离,樟脑、薄荷脑、冰片和水杨酸甲酯的回收率依次为96.92(RSD=2.42),98.03(RSD=1.81),99.02(RSD=1.47)和98.15(RSD=1.59)。采用此方法对麝香壮骨膏的6个不同厂家的产品进行含量测定,均可取得满意的结果。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度好,可用于控制麝香壮骨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醒脑静注射液中麝香酮、龙脑、樟脑、异龙脑的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DB-FFAP(0.1 μm ×0.53 mm ×30 m)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测定,FID检测器.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40℃.用氮气作为载气,流速2.5 mL·min-1;色谱柱采用梯度升温,开始温度85℃,以5℃· min-1的升温速率升至185℃,以20℃·min -1的升温速率升至215℃,以1℃·min-1的升温速率升至230℃,保持5 min.分流比15∶1,进样量1μL,外标法定量.结果:麝香酮、龙脑、樟脑、异龙脑在同一色谱条件下获得分离,麝香酮、龙脑、樟脑、异龙脑在测定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分离度、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海拔高度黔产宽叶缬草中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含量的变化情况,为该药材的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宽叶缬草挥发油,利用GC测定宽叶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挥发油含量、乙酸龙脑酯含量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海拔高度黔产宽叶缬草中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挥发油平均质量分数2.20%,变幅1.34%~3.60%,挥发油含量总体随海拔的增高而呈降低趋势,存在显著负相关;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平均质量分数50.29%,变幅29.64%~64.87%,乙酸龙脑酯含量基本上随海拔的增高而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黔产宽叶缬草中挥发油含量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建议该药材栽培宜选海拔较低区域。  相似文献   

15.
周洁  李晔  刘洋  张红  狄志彪  万兆新  苏同生  王春柳 《中草药》2022,53(15):4882-4894
收集艾叶Artemisia argyi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不同产地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总挥发油、桉油精、龙脑、樟脑、总黄酮、石竹烯、异泽兰黄素、棕矢车菊素、微量元素钠、镁、铝、钾、钙、锰、铁、锌、钡、重金属铅、镉、汞、砷、铜的含量研究结果进行数据收集和横向归纳比较,总结不同产地艾叶成分的研究现状,为开展不同产地艾叶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杭白菊挥发油中β-榄香烯、樟脑及龙脑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炮制方法杭白菊挥发油中代表性成分β榄香烯、樟脑、龙脑的含量。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正辛醇作为樟脑、龙脑的内标,正十四烷作为β榄香烯的内标测定上述3种成分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摘时间的杭白菊β榄香烯含量无明显变化;不同产地、不同等级杭白菊β榄香烯含量有所差异。樟脑及龙脑含量低,变化无规律。结论产地、炮制工艺、等级均可以影响杭白菊挥发油中3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7.
黄芩苷-冰片联合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苷-冰片配伍使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比浊法,在600 nm下测定加入不同浓度黄芩苷、冰片和黄芩苷-冰片混合物后菌液的吸光度,以不同剂量药物对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率为指标比较各组的抑菌效果.结果:加入冰片后,不同浓度黄芩苷溶液的抑菌率均有显著提高;黄芩苷、冰片质量浓度分别为1200,600 mg·L-1时,两药单独使用的抑菌率分别为49.78%,13.41%,而两药合用的抑菌率为78.15%,在此浓度下,两药抑菌效果提升最为显著.结论:黄芩苷-冰片配伍使用对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有协同抑制作用,能够显著增强两药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京万红组方成分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及冰片的体外抗白色念珠菌作用。方法:以白色念珠菌为研究对象,K-B纸片扩散法分别测定50,100,150 g·L-1的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及制霉菌素药液抑菌圈直径;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制霉菌素分别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两两联用及3种组分联用的MIC,计算出联合抑菌分数(FIC)。结果: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MIC分别为160,1 280,320 mg·L-1;MBC分别为640,20 480,640 mg·L-1。盐酸小檗碱与黄芩苷联用FIC指数0.5,为协同作用;黄芩苷与冰片联用FIC指数为0.625,为相加作用;盐酸小檗碱与冰片联用FIC指数为0.5,为协同作用。3种组分药物联合使用FIC指数为0.375,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对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且3种组分药物联合使用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