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景尚  黄烨 《中医药研究》2013,(12):1501-150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病理基础,血瘀证是心血管病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AS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斑块形成、钙化、溃疡、血栓形成、出血等复杂病理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中医"血瘀"、"痰阻"表现十分相似.随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中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对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入,其中"抗AS效应"就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调脂、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个环节发挥抗AS作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表观遗传学的快速发展,AS机制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活血化瘀中药干预AS机制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向和作用靶点.本文在总结活血化瘀中药抗AS研究的基础上,结合AS机制研究最新进展,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干预AS的潜在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2.
简述补阳还五汤对血瘀证模型引起血小板内容物、血小板微颗粒等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找出药物对模型的不同作用靶点,为临床治疗血栓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活血化瘀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在减少缺血性或血栓栓塞性心脑血管的自残率或死亡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血管保护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得到认可的。活血化瘀药的研究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手段,探讨并阐明活血化瘀药的治疗原则及机制,积极发现疗效确切,作用靶点清晰,治疗效果突出的中药单体或配伍。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脑梗死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证型相关特异性基因及共性基因,并对三七通舒胶囊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血瘀证的通用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GEO芯片数据,筛选获得脑梗死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差异基因,将2种血瘀证差异基因取交集得证型相关特异性基因与血瘀证共性基因3个子集。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共表达网络、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角度,探讨2种血瘀证特异基因的作用异同。筛选三七通舒胶囊联合丁苯酞活性成分靶点与血瘀证共性基因整合,获得"药物-疾病-证型"共同靶点,拓扑分析聚焦核心靶点并行分子对接,并构建共同靶点PPI网络并行富集分析,探讨三七通舒胶囊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血瘀证的作用机制。结果:获取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差异基因2 092个、阴虚血瘀证差异基因2 160个,其中气虚血瘀证特异基因422个、阴虚血瘀证特异基因490个及血瘀证共性基因1 670个。其中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差异基因均通过多组分、多功能、多途径发挥作用,但气虚血瘀证中MMP-9、EIF4A3等靶点相互作用最强,主要通过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阴虚血瘀证中EGFR、STAT3等靶点相互作用最强,并通过Erb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筛选获得274个药物靶点,整合血瘀证共性基因后得32个共同靶点,拓扑分析后聚焦核心靶点SRC,分子对接发现氢键连接、混合Pi键连接和疏水作用可能是主要作用形式。三七通舒胶囊联合丁苯酞以多组分、多功能、多途径的形式介导趋化因子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在脑梗死血瘀证中发挥作用。结论:2种血瘀证证型相关特异基因分析揭示了证型富集特点,为证型相关研究提供依据。"药物-疾病-证型"共同靶点的分析结果揭示了三七通舒胶囊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血瘀证可能的通用分子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临床常见证型,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补阳还五汤、八珍汤、芪参益气滴丸等益气活血方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常用方,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的治疗具有多层面、多靶点、多环节的优势,且临床组方用药灵活,副作用小。目前对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治疗的相关文献研究已较多,但主要聚焦在治疗方法、疗效观察及方药总结几个方面,缺少对方药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归纳总结。为了明确益气活血方作用的靶向性,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得出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改善心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血管内皮、减轻炎证反应、调脂稳定斑块、减轻氧化应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明确中药的作用靶标,不仅有益于指导临床用药,也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从中医病证结合与方证对应的特点出发,借助现代药理研究,来阐明益气活血方的作用机制,这将为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治疗及益气活血方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加强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是未来研究益气活血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瘀证与凝血、血流异常相关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以初步评价中药活血化瘀的分子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冠心病纳入标准和陈氏血瘀证记分标准,筛选冠心病血瘀证病例。提取白细胞,制备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芯片,查询基因功能,获取冠心病血瘀证的凝血、血流相关异常表达基因。结果在选取病例中,冠心病血瘀证背景集中于17条凝血、血流相关异常表达基因,尤其是SPP1、FN1、THBS2等。结论冠心病血瘀证与凝血、血流异常相关基因的相关性可能是活血化瘀中药的重要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免疫炎症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冠心病属“胸痹心痛”范畴,以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要素,而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免疫功能往往易于呈现紊乱状态,以免疫炎症机制为切入点,开展冠心病血瘀证相关研究,是对血瘀证证候内涵的挖掘和拓展,也对充分理解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多组学技术在冠心病血瘀证免疫炎症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梳理冠心病血瘀证中涉及到的免疫炎症相关环节(如免疫细胞、明星标志物、信号通路等),以及活血化瘀中药在调节免疫反应中的具体作用机制等,以概览冠心病血瘀证在免疫炎症方面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7.
付长庚  刘龙涛  史大卓 《北京中医药》2017,36(8):675-677,680
血瘀和活血化瘀学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开始,陈可冀院士带领的学术团队从宏观表征、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系统阐释了血瘀证的实质,研究了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或复方的作用机理和特点,倡导以活血化瘀法防治心脑血管病,并从心脑血管病推广应用到临床各科,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建立并多次修改完善了血瘀证和冠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行了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的现代分类,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发挥了积极作用。上述的学术成就,建立了现代活血化瘀学术理论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开放包容、动态发展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  相似文献   

8.
屈佳乐  李刚  刘江 《河南中医》2023,(11):1751-1757
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多通路等特点,活血化瘀类中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够有效调控紊乱的骨代谢,从而达到治疗PMOP的目的。从肾虚血瘀治疗PMOP的作用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PMOP血瘀理论学说虽然在中医界被广泛认可,但仍受肾主骨理论的影响,很多医家只重视肾虚而忽略血瘀,故只重用补肾药而忽视活血化瘀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物治疗PMOP的效果;(2)对于活血化瘀类中药及复方中有效成分筛选的研究仍有不足;(3)国内对于活血化瘀药物骨组织及其哈佛氏系统的作用影响鲜有报道;(4)活血中药复方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等特点,除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外,可能还有其他信号通路参与骨代谢过程;(5)缺少大样本、标准化的临床研究。今后,应进一步深化活血化瘀类中药对PMOP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要不断挖掘寻找更多通路或靶点,为临床应用或实验研究提供更可靠、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 V2.0)预测西黄丸治疗胃癌血瘀证的潜在活性成分,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IP V2.0平台中药材数据库及中药分子机制模型数据库(BATMAN-TCM),收集西黄丸已报道的化学成分信息;利用中药(含方剂)靶标预测功能,收集西黄丸的候选靶标谱;利用疾病数据库,收集胃癌疾病及血瘀证证候基因集;利用病证方关联分析模块,构建“病-证-方”关联网络,由网络拓扑特征值确定核心网络;利用David 6.8平台对“病-证-方”的核心网络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包括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个数和频次,圈定西黄丸治疗胃癌血瘀证的潜在核心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和通路信息;利用Cytoscape 3.8.0软件绘制“核心成分-核心靶点-核心通路”图;再利用Autodock 4.2对主要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西黄丸主要通过4味中药、13个核心化学成分、19个核心靶标、33条核心通路发挥其治疗胃癌血瘀证的药理作用。其治疗的机制可能主要集中麝香、乳香等两味中药,涉及的通路主...  相似文献   

10.
试论妇产科血瘀证形成特点及与雌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妇产科疾病血瘀证的形成和发展与女性特殊的解剖、生理以及内分泌激素有关,其病机实质、临床表现以及活血化瘀方药的治疗效应等方面,与其他学科血瘀证显著不同。笔者从妇产科疾病血瘀证的特点、临床特征和形成机制,以及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着重综合分析现代研究中有关雌激素与血管活性物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内分泌等因素的内在关系,以期深化对妇产科血瘀证的认识。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妇产科疾病血瘀证的独特性、形成过程及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的特殊效应,对妇产科疾病证候的客观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血瘀证是妇产科疾病…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中国药典》2015年版搜集到37味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并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其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整理和归纳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萜类、甾体、糖类等成分;同时,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肿瘤、抗纤维化、保肝护肝、抗炎镇痛、降压、调节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平性活血化瘀中药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肝纤维化、心血管疾病、肝癌、子宫癌、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现随着人们对平性药的日益关注,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这为平性活血化瘀中药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关于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中药的药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方面,而针对其药性的研究较少。作者从药物药性的角度出发,对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可为平性活血化瘀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为平性活血化瘀中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病机、中医药治疗两个方面,综述心脏x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痰阻,治疗多采用理气活血化痰等法,包括中药辨证治疗、经方治疗及中成药治疗等。  相似文献   

13.
"中药组分"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把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性问题简单化,对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可能;也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方药-病证相关性研究进展迅速,无论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都是硕果累累。然而,组分-病证相关性研究尚需深入。血瘀证是中医学临床常见的证型,涉及多种疾病,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中更为常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中药及中药复方的特定组分能够改善血瘀证患者或实验动物模型的相关指标,具体表现在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和黏附聚集、改变红细胞变形指数、抑制血栓形成等。血瘀既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亦是多种疾病的病理产物,涉及范围甚广。因此,本研究将对中药不同组分在血瘀证防治方面的进展进行研究,围绕皂苷类组分、黄酮类组分、有机酸类组分、多糖类组分、生物碱类组分及其他活性成分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高凝状态、血小板活化和黏附聚集、血栓形成方面进行综述。基于组分-病证相关的思想,检索近20年的相关文献,分类总结不同组分在血瘀证防治的成果,希望能为中药组分药理作用研究、中药组分配伍研究、中药组分制剂研究等方向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14.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理论独特,应用广泛,尤其在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因而深得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重视。文章系统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血瘀证诊断标准的建立及发展、不同时期血瘀证和活血化瘀临床研究的热点和成果,并对目前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综合中医药文献多数学者认为痰瘀毒三邪致病使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在治疗上颇为棘手。本文初步对痰瘀毒在ASO中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并结合临床典型验案探讨运用解毒化痰、祛瘀通脉法治疗血脉瘀阻、热毒内蕴型ASO发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解毒化痰祛瘀煎剂干预ASO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多种炎性反应因子等因素在发挥何种作用,从而为深化中医痰瘀毒理论打下基础。为缩短ASO治愈时间,提高疗效,减少截肢率,寻求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佳径。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类中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目前国内外对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味药或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及靶点,缺少清晰明了的归纳总结。为了明确与活血化瘀中药功效对应的现代药理学作用通路及靶点,文章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活血化瘀中药的相关药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活血化瘀类中药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姜维  刘锋 《河南中医》2016,(5):914-917
中医药治疗GC副作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应用,都已经有了广泛的认识。但是我们也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GC导致种种副作用的中医病机认识和中医药治疗大多从肾着手,虽然也有从郁证、少阳郁滞证等来论述,但中医药最大的优势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结合,从中医五脏、六腑等角度来讲,有着怎样的影响,还缺乏深入探讨;GC应用过程中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尚缺乏统一的认识;2复方治疗GC副作用,以滋阴补肾、补肾壮阳等补肾类方剂居多且大多以临床观察为主;相关的实验研究较少,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和开发还比较薄弱。中药复方是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功能主治为依据,药理效应及效应成分为核心,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阐明中药配伍、药效物质基础及效应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3单药研究较少。单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复方研究的基石和可靠路径之一,对中医药治疗GC副作用的研究亦是如此。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实验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GC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和单药治疗GC副作用的具体机制和靶点,能起到明确机理、简化用药的作用,能更好的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中,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和心脉瘀阻证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证候归属中常见的3个证候,从临床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及分子生物学前沿探讨3个证候外在表现和内在的物质变化基础及证候本质,实现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中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是循证心血管医学的根本要求和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特点与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收载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文献,经筛选后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药物功效分布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2884篇,涉及中药495味,高频药物有黄芪、丹参、山药、茯苓、山萸肉、地黄等,按频次排序前50位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11类,补虚药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芪-丹参、黄芪-山药-丹参,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以补气滋阴、活血化瘀为主,可为临床辨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从痰瘀方面论治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结果:"痰瘀"是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理因素。结论:痰瘀是贯穿代谢综合征主要证候的中心病理因素,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