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软骨与软骨下骨组织损伤的相互关系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42只日本大耳白兔通过大剂量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制作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模型,第2、6周观察其股骨头软骨、软骨下区骨组织、软骨下区血管的变化。结果:第2周时软骨下区骨组织部分陷窝空虚,呈区域性分布;第6周骨小梁稀疏、变细,出现微骨折。软骨下区小动脉结构破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淤血。造血组织减少,肥大细胞增多,基质水肿、出血。结论:早期SANFH中软骨深层细胞损伤与软骨下骨组织坏死可能同时形成,其在SANFH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甲泼尼龙诱导家兔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找出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确切观察终点。方法:以马血清和甲泼尼龙联用诱导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产生,通过活体股骨头 X 线照片、骨密度的测量、股骨头切片光镜和电镜及骨动力学检查,对动物模型不同阶段进行评价。结果:模型8 周时 X 线照片显示:骨质软化,不规则骨小梁吸收,坏死,光镜、电镜检查显示软骨下区骨骼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肥大;16 周时 X 线照片显示模型动物骨质疏散,骨小梁模糊,股骨头密度减低,光镜、电镜检查呈现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理改变,属 Ficat 分级的Ⅰ级和Ⅱ级,计数空骨陷窝率明显增加,股骨骨生长测定值明显降低。结论:甲泼尼龙诱导的家兔股骨头坏死8 周时已开始发生,16 周已具备确切、明显股骨头坏死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动态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2周之内局部骨质结构影像学与组织学变化,分析股骨头骺上区、骺下区及小转子的变化有无一致性。〖HTH〗方法 45只普通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与实验组(n=30),实验组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后第5、7、9、11、13 d分批行CT、MRI、Micro CT与组织学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及其在骺上区、骺下区与小转子等不同部位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常规CT及MRI检查股骨头形态、密度/信号等未见异常改变;Micro-CT见骺上区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步出现骨小梁变细、稀疏、部分断裂和骨小梁间距增宽,第9 d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骺下区及小转子的改变不明显。组织学检查见实验组随造模时间延长,骺上区脂肪细胞增大,骨小梁变稀疏,部分断裂,空骨陷窝增多,髓腔内可伴发出血;骺下区及小转子骨小梁清晰整齐,未见空骨陷窝及髓腔内出血。结论 早期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局部骨质结构呈现逐步加重的疏松变化趋势,主要发生部位为骺上区。  相似文献   

4.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32 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模型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 mg·kg-1, 对照组每周 2 次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每只 2 ml,共 6周。观察实验前及实验后第2,4,6周两组动物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液流变学参数和股骨头光镜及透射电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实验 2 周、4 周 TG、TC、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股骨头骨质疏松,光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脂肪细胞数增多,透射电镜股骨头部分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较多骨细胞已坏死溶解成碎片。结论:①大剂量激素可导致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②高脂血症和血液流变学因素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Ghrelin对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ANFH)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4周龄以上雄性新西兰兔3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8)和造模组(n=26)。造模采用马血清联合甲基强的松龙的方法,每组各取4只行股骨头磁共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造模是否成功。将造模组造模成功的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Ghrelin干预组(n=10),正常组剩余4只纳入空白组。Ghrelin干预组连续2周耳缘静脉注射Ghrelin[25μg/(kg·d)],对照组连续2周耳缘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2周后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收集标本,行股骨头组织形态学观察、RT-PCR法检测股骨头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股骨头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骨小梁广泛稀疏、大部分断裂,脂肪细胞可见融合现象;Ghrelin干预组可见骨小梁稀疏,偶见断裂;脂肪细胞较多并轻度肥大,在骨髓中所占比例多于正常组,未见融合现象。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和Ghrelin干预组VEGF表达均高于空白组(P<0.05);同时Ghrelin干预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Ghrelin可促进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从而改善坏死股骨头组织微循环,进一步改善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评价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模型。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0只SD大鼠,强迫间断立位,实验组每周2次腹腔注射醋酸泼尼松龙24.5mg/kg,对照组每周2次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6周后成功诱导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模型.造模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超微形态观察。结果①光镜观察:模型组空缺骨陷窝明显增多,骨小梁细疏,髓腔脂肪细胞增大增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②电镜观察:实验组骨细胞数量减少,退变固缩或出现脂滴,成骨细胞减少,髓内脂肪细胞增大增多,对照组骨细胞富含粗面内质网,多聚核糖体多,线粒体发达,嵴结构清晰,核异染色质丰富,核仁可见。结论应用大剂量激素结合强迫立位法.能够诱导出典型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制 ,以正确指导临床。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给模型组动物大剂量肌注醋酸泼尼松龙 (8mg/kg) 8周 ,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造模开始后第 4周、8周、1 2周两组动物各取 2只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并在两组动物中各取 4只测定晨空腹血中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股骨头骨质疏松 ,光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 ,脂肪细胞数增多 ,扫描电镜下骨小梁断裂塌陷 ,骨基质表面胶原纤维松解、断裂。模型组动物与对照组相比血浆中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下降 (P <0 0 1 )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含量升高 (P <0 0 1 )。结论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与一氧化氮含量及纤溶系统的活性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液流变学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及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理。方法:健康日本成年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模型组(42只)及对照组(18只)。模型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 mg/kg,对照组每周2次肌肉注射生理盐水2 ml,共6周。随后将模型组随机分高压氧治疗组(16只)及对照组(16只),治疗组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呼吸常压新鲜空气。检测实验后2,4,6,8,10,12周兔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影像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实验2,4,6周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模型组股骨头骨质疏松,光镜下空骨陷窝数增多,脂肪细胞数增多,部分骨小梁断裂,透射电镜股骨头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较多骨细胞已坏死溶解成碎片。高压氧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光镜下可发现坏死的骨细胞有修复现象,透射电镜可见新生骨细胞。结论:大剂量激素可造成兔血流变学特性恶化,可能是兔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高压氧可使恶化的血液流变学趋向好转,对股骨头坏死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激素联合内毒素脂多糖建立兔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模型。方法:将40只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每组20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造模组。第1周B组开始造模,采用大剂量激素肌肉注射联合内毒素脂多糖(Lps)静脉注射诱导动物模型;A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2,4,6,8,10周将A、B两组各处死4只动物,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行HE染色,测定骨髓腔内脂肪细胞面积百分比、空骨陷凹率、骨小梁面积百分比。结果:1)大剂量激素联合LPS引起B组动物股骨头内脂肪细胞肥大,第4周后脂肪细胞面积百分比大于A组(P0.05),第6周后B组空骨陷凹率大于A组(P0.05),第8周后B组可见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小于A组(P0.05)。结论:大剂量激素联合脂多糖可以很好的复制股骨头坏死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并对使用激素后不同时段大鼠股骨头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4月龄健康Wistar大白鼠3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4只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kg),每周1次;对照组12只肌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注射14周.两组均于肌肉注射药物后2、6、8、10、12、14周处死动物,取大白鼠双侧股骨头,HE和Masson染色后,观察股骨头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宽度、最大脂肪细胞直径、每高倍镜视野下空泡陷窝数量和单位面积骨小梁内胶原含量.结果:实验组单位面积内骨小梁面积百分率、每高倍镜视野下空泡陷窝数量与对照组比较从2周开始就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单位面积骨小梁内胶原含量、骨小梁宽度、最大脂肪细胞直径与对照组比较从6周开始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立了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其病理学特点表现为全股骨头坏死和修复反应差.  相似文献   

11.
张敬东  陈华  温宏  毛方敏  李彬  徐华梓 《浙江医学》2006,28(9):712-713,765
目的对发育期髋关节缺血再灌注后股骨头骺关节软骨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方法80只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及对照组,开腹暴露腹主动脉并关闭3h,制作髋关节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术后不同时点取股骨头骺关节软骨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缺血再灌注组术后光镜观察到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到膜性细胞器的损害及软骨基质成分的变化,表现为结构模糊、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核蛋白体及糖原颗粒减少,软骨基质胶原纤维增粗、间质颗粒减少、钙盐沉积增多。结论发育期髋关节缺血再灌注后股骨头骺关节软骨的损害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缺血再灌注后超微结构的损害是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抑制再灌注损伤可能有利于防止发育期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右归饮对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用醋酸氢化泼尼松臀肌注射造模,空白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造模4周开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治疗组以右归饮灌胃,治疗4周后测定血清胆固醇(Ch01)、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观察股骨头病理形态.结果:治疗组Chol、TG、LDL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关节软骨变薄,软骨细胞排列比乱,骨小梁变细、稀疏、萎缩;治疗组的股骨头坏死病理变化较模型对照组轻.结论:右归饮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防治作用可能与调节血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法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家兔模型的组织形态学影响,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ANFH模型组及活血通络方高、中、低3个剂量组,每组8只.用糖皮质激素造成SANFH模型,活血通络方高、中、低3个剂量组分别灌服活血通络汤混悬液10.0、5.0、2.5 ml/kg,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灌服10 ml/kg蒸馏水.观察各组家兔一般形态,于第8周处死全部动物,并进行股骨头的组织形态学观测与测定.结果:SANFH模型组动物的一般状态差,骨坏死发生严重,活血通络方各剂量组动物一般状态较好,骨坏死发生轻.SANFH模型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活血通络方各剂量组空骨陷窝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随着剂量的增加空骨陷窝率明显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痹阻与SANFH关系密切,活血通络方能防止SANFH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强力霉素对颞颌关节病的治疗作用。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应用胶原酶注射法制备36例兔颞颌关节病模型。实验组在胶原酶注射的次日起每天给予口服强力霉素,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在第4,8和12周末每组分别处死6只大白兔,分别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关节软骨和关节盘的病理变化。结果4周末,对照组关节软骨变薄,血管增生明显,实验组只表现轻微病变;8周末,对照组病变更为明显,关节软骨面出现裂隙,血管增生更为明显,实验组可见病损的修复;12周末时,对照组关节软骨病理改变严重,出现严重剥脱,骨质象牙化,实验组病损修复趋于正常。结论强力霉素可以促进颞颌关节的自身修复,抑制颞颌关节病的发展,对颞颌关节病早期治疗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塌陷移位后,骨折端不同程度复位对损伤关节软骨修复的影响。方法:将所有动物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9只,制成一型胫骨平台骨折移位模型,然后进行不同程度复位。以胫骨平台全层关节软骨厚度为标准,A组完全复位,B组3/4复位,C组1/2复位,D组全层错位。并将复位骨折块行直径1.0mm克氏针内固定,最后以克氏针纵行贯穿膝关节,代替石膏外固定。制动膝关节4周。于术后4周,8周,12周于每组中随机选择3只进行大体观察,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及修复组织厚度,X光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组织学光镜观察和组织学电镜观察。结果:A组与B组软骨修复效果较满意,A组12周更接近正常软骨。结论: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不同程度复位与关节软骨的修复有关,精确复位对软骨的修复有促进作用;其复位标准至少应在1/2复位以上,若能达到3/4复位以上修复更佳。  相似文献   

16.
尤笑迎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3):289-291,294
目的:探讨降钙素对兔膝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细胞凋亡及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CT治疗组(C组),B、C两组采用改良Hulth法复制膝骨性关节炎模型,A组除切开皮肤和关节腔外,不做其他处理,从术后第6周开始C组每天皮下注射CT 5u/kg,A、B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连续注射20d后处死动物。观察降钙素对兔膝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病理形态、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情况及NO含量的影响。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JP和Mankin’s评分明显升高,关节软骨损伤明显加重,血清及关节液NO含量和软骨细胞凋亡百分数均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C组JP评分和Mankin’s评分明显降低,软骨损伤明显减轻,血清及关节液NO含量和软骨细胞凋亡百分数均明显降低。结论:CT可能通过降低NO含量而减轻KOA的软骨损伤,对KOA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对股骨头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影响。方法:建立髋关节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于术后不同时点取股骨头关节软骨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股骨头关节软骨的病理组织学结构改变;利用Van Gieson胶原纤维染色法观察胶原纤维沉积变化;观察VEGFmRNA原位杂交表达。结果:关节软骨形态结构逐渐紊乱,再灌注后软骨细胞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加重股骨头关节软骨的损伤,细胞增殖活性下降及细胞环境不稳定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早期股骨头关节软骨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组织工程的方法 ,将新生关节软骨细胞先在高分子聚乳酸材料上进行体外培养 ,然后移植于关节软骨缺损处 ,以达到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目的。方法 取新生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培养于高分子聚乳酸材料支架上。将 16只兔的 32个膝关节股骨髁处人工造成一 4m m× 6 m m大小缺损 ,并随机分为二组。 组 10只兔 ,2 0个关节缺损 ,用软骨细胞 -高分子聚乳酸移植修复。 组 6只兔 ,左膝用软骨细胞 -高分子聚乳酸移植体修复 ,表面覆盖单层软骨细胞 ;右膝仅用高分子聚乳酸材料修复。术后分别于 4、8、12、2 4周取标本进行大体、光镜、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结果评估。结果 用软骨细胞 -高分子聚乳酸移植体能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且为透明软骨。新生软骨组织胶原定型为 型胶原。结论 用软骨细胞 -高分子聚乳酸移植体移植 ,关节软骨缺损能获得透明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