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许林海  韩丽雅 《中国康复》2015,30(3):185-18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功能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Brunnstrom分级上肢评定、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肩外展及腕背伸主动活动范围(AROM)测定、主动肩外展和腕背伸时三角肌和桡侧腕长伸肌等长收缩的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FMA评分、FIM评分,肩外展AROM、腕背伸AROM、IEMG值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功能强化训练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镜像治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者60例,随机分为4组,常规组、镜像组、肌电组、联合组各15例。4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镜像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肌电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主动腕背伸角度(AROM)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4组患者腕背伸角度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组高于其余3组(P<0.05)。在FMA‐UE评分方面,治疗8周后仅联合组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而其余3组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疗法联合上肢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2组患侧上肢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另给予sEMGBF疗法和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次,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20 min/次,神经松动术15 min/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评估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FMA)、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关节活动度(ROM)、患侧伸腕肌力(MMT评定法)及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2组U-FMA评分、患侧腕关节主动ROM、伸腕肌力、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松动术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手功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 将发病<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23例分为肌电生物反馈组13例和常规组1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偏瘫侧腕背伸肌肌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腕背伸平均肌电值(AE...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21例)、针刺组(20例)和联合组(19例)。每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tDCS组进行tDCS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进行tDCS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WMFT)、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量表以及Brunnstrom分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组的FMA-UE、WMFT、MBI评分和Brunnstrom分期均明显优于tDCS组和针刺组(均P<0.05),但tDCS组和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3组患者FMA-UE、WMFT、MBI评分和Brunnstrom分期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tDCS结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联合治疗要比单独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在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腕背伸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应用AM800型神经功能重建仪对患侧上肢腕背伸肌群进行20min/d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入院24h内和治疗后12周分别对两组的最大肌电幅度、腕背伸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法及改良Barthel(MBI)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及腕背伸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的早期介入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上肢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阈值。结果 3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腕关节的AROM、EMG阈值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8.
王利凯  萧禹  王立童 《中国康复》2023,38(11):659-663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2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CL、CMCT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aVNS联合tDCS治疗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31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个体化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调阴和阳”针法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调阴和阳”针法和镜像疗法均为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由同一康复医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集其腕屈、伸肌的表面肌电信号。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UE和MBI评分分别为(29.58±13.79)分和(74.68±14.85)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腕伸肌和腕屈肌的iEMG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腕伸肌和腕屈肌iEMG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侧腕关节屈伸肌肉的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干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后进行运动想象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测定患侧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的均方根(RMS)和中位频率(MF),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布朗茨手部测试量表(BzH)、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侧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RMS和MF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肢FMA、BzH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可改善上肢肌肉sEMG指标,提高上肢和手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治疗5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E)、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MBI评估均有明显提高(P0.05),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的FMA-UE和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 26)、MT组(n= 26)和联合组(n= 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2.609, P < 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 P < 0.05)。 结论 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rTMS假刺激治疗,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1Hz 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1Hz rTMS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上肢F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MAS评分以及F波潜伏期、波幅、Hmax/Mmax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rTMS治疗组明显低于伪rTMS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但rTMS治疗组的FMA-UE、MBI评分与伪rTMS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使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4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案,B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C组在B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对3组患者在治疗前(T1)、治疗2周(T2)、治疗4周(T3)、出院后1个月(T4)、出院后2个月(T5)时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估表(FMA-UE)和Wolf运动功能评分(WMFT)并进一步分析。结果:3组患者MBI、FMA-UE、WMFT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28.96,F=16.64,F=56.11,均P<0.01)。3个结局指标中各组组间比较显示:B组较A组,在T1、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T4、T5时,B组3项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在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T3、T4、T5时,C组3项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在T1、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T4、T5时C组3项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版强制性使用技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在疗程结束后可以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训练,治疗组给予基于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2组肩峰与肱骨大结节的间距(AGT)、评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及改良Bathel指数(MBI),并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肩关节核心稳定肌群最大等长收缩(MIVC)的肌电活动,用积分肌电值(iEMG)分析2组治疗前后肌电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2组的AGT、FMA-U、MBI和i EMG均有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韩雪  李欣  宋桂芹 《中国康复》2023,38(5):272-276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给与tDCS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与tDCS假刺激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上肢正中神经诱发电位N20潜伏期和波幅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诱发电位N20测定结果变化和肢体功能变化的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干预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WMF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N20波幅较治疗前则增加(P<0.05);2组N20潜伏期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除治疗组WMFT差值与N20潜伏期差值呈正相关(r=0.305,P=0.037)外,其余均无相关性,2组患者偏瘫侧治疗前正中神经SEP N20测定结果与治疗4周后MBI、FMA-UE、WMFT各项量表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波幅,SEP N20潜伏期变化和肢体功能WMFT评分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