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目的:建立枸杞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液中辅酶Q10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无水乙醇(35∶6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75nm;柱温:25℃;进样量:20μL。结果:该方法专属性良好,线性范围为5.0~30μg/mL(r=0.9996,n=6);最低检测限为2.4ng,定量限为12ng;平均回收率为97.7%(n=6),RSD为2.0%。结论:该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适合于枸杞沼泽红假单胞菌转化液中辅酶Q10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临床感染患者两年送检标本分离的135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ICU病房和呼吸科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比例最高,占84.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头胞他啶、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的敏感率在70%左右;对复方磺胺的敏感率最低,在10%左右.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10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注意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1~2008年国内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检索公开发表的关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的全部文献,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归类、计算和分析。结果共筛选到文献165篇。经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变化存在差异,2001~2007年国内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总体增长了9.6%,2008年的耐药率有所下降;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也存在差异,例如产ESBLs的菌株耐药性更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不仅与自身耐药机制有关,并且与头孢他啶的大量使用有关。临床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合理选用及使用抗菌药物,并同时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谢燕如  莫小兰  卓仪  洪婕 《医药导报》2012,31(3):372-374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发病特点与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于2008年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10例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儿入院后进行血培养,7例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另3例以损伤部位采样培养检查,铜绿假单胞菌也是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或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敏感。10例中死亡2例,痊愈、好转各4例。死亡的2例患儿早期未能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发病急且重,早发现、早期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并给予适当支持治疗、外科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对铜绿假冁包菌产生藻酸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藻酸盐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为了探讨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藻酸盐的影响,对在含不同浓度红霉和不同浓度头孢唑肟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所产生的藻酸盐,结果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藻酸盐物质有抑制作用,而头孢唑肟则不能抑制藻酸盐的产生。说明红霉素对防治慢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症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来源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3~6月间广州市胸科医院各病区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多重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分离到的44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6株分离自ICU,38株来自普通病房。对44株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除ICU两株细菌具同源性以外,其他病区的细菌无同源性。结论结核病患者里,普通病区的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不具有同源性,但ICU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具同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发光菌株,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研究盐酸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影响及与环丙沙星合用是否具有协同杀菌作用。方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质粒转染铜绿假单胞菌,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BF,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体外模型,经盐酸氨溴索作用后,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盐酸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盐酸氨溴索对BF内活菌的作用,通过发光菌株荧光强度定量分析盐酸氨溴索单独作用以及与环丙沙星联用后BF内活菌量。结果盐酸氨溴索作用后电镜观察可见黏液样物变稀疏,不规则。盐酸氨溴索浓度大于0.49mg/mlBF内活菌数减少(F=18,P<0.05);盐酸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F=15.1,P<0.05),且随着盐酸氨溴索浓度升高协同作用增强。结论盐酸氨溴索破坏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形态结构,减少其内活菌数;盐酸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增强其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或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其它抗生素联用均能有效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慢性感染。大环内酯类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慢性感染方面主要具有:①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和表多糖的产生;②影响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减少毒力因子的产生;⑧破坏铜绿假单胞菌表面结构,抑制细菌对宿主的黏附;④抑制细菌QS系统,减少自身信号诱导分子的合成;⑤增加炎症细胞聚集,减少炎性细胞凋亡,对抗机体的炎症反应;⑥增加呼吸道痰液的清除,降低痰液粘稠度;⑦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暴露时间依从性杀菌活性等方面的功能,能最终达到对铜绿假单胞菌慢性感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164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红娜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73-2774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及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自2003年1月 ̄2004年7月从临床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结果: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64株,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肠道及伤口,敏感率较高的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胞他啶。一、二代头胞菌素对常见非发酵菌无效。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类耐药性较高的细菌,治疗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病例;统计2001~2004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化。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23.8%)和呼吸内科(20.6%);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60.9%)和伤口(29.0%),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连续4年耐药率均<14%。结论危重患者是该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溶液pH值对丹参、三七中有效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沛  刘翠哲 《中国药房》2011,(11):1017-1019
目的:考察提取溶液的pH值对丹参、三七有效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方法:用不同pH值溶液合提和分提丹参、三七,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溶液中丹参素、丹参酮ⅡA和三七皂苷R1的含量。结果:酸性条件下丹参素提取效果较好,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丹参酮ⅡA和三七皂苷R1的提取效果较好。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结果,本试验确定丹参、三七合提时pH值为7.0。结论:本试验结果可对丹参、三七的合提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色谱和光谱方法研究兴化莳萝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乙醇-水梯度提取,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硅胶、凝胶、反相柱层析和薄层色谱等技术分离出纯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质谱等光谱技术分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石油醚及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出四个化合物,分别为3-羟基-9(11),12-齐墩果烯(I)、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II)、β-谷甾醇(III)及其苷β-胡萝卜苷(IV)。结论明确了兴化莳萝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曾忠荣 《中国药房》2009,(33):2622-2623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人体血浆中丹参素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二氢钾(95∶5,用磷酸调节pH至2.8),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81nm,柱温为25℃,内标为对-氨基苯甲酸。结果:丹参素的检测浓度在2.72~1 561.58n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4),检测下限为l.0ng.mL-1(S/N=4),日内、日间RSD均小于6%,方法回收率为95.6%。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人体血浆中丹参素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晓莉  彭洁  乔逸  王胜春 《中国药师》2010,13(12):1697-1701
目的:研究五灵胶囊有效成分对转化生长因子(TGF—B1)诱导HSC—T6细胞表达Ras/ERK、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的作用,探寻产生药效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HSC-T6细胞分组:对照组、TGF-β1(10ng·ml^-1)组、PD98059组、PT组、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柴胡皂苷、柴胡多糖、丹参新醌乙、X1、二氢丹参酮I(各100μg·ml^-1)、丹参酚酸B(10ng·ml^-1)组,培养24h(10ng·ml^-1TGF-β1于最后12h加入);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COL—I,Western Blot检测COL—I、α-SMA、Ras、ERK、p—ERK、TβRⅠ、TβRⅡ、Smad2/3蛋白表达。结果:与TGF—β1组相比,各有效成分组能明显降低COL-Ⅰ分泌,其中以X1、丹参新醌乙、二氢丹参酮Ⅰ、五味子醇甲、丹参酚酸B为显著(P〈0.05),同时各药物组能显著下调COL—I、α—SMA、ERK、p-ERK、T8RI、TβRII蛋白表达(P〈0.05);五味子醇甲、X1、二氢丹参酮I能显著下调表达Ras蛋白(P〈0.01);柴胡皂苷对TβRI表达无作用;X1、醇甲、乙素、二氢丹参酮I、柴胡多糖能显著下调Smad2/3蛋白表达(P〈0.01)。结论:五灵胶囊有效成分对Ras/ERK和TGF—β1/Smad信号通路蛋白的作用不尽相同,强度也不尽一致。抗纤维化作用的最强的成分是X1、二氢丹参酮 I、柴胡多糖、五味子醇甲,丹参新醌乙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消栓通络胶囊中有效成分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法。色谱柱为ZorbaxEelipseSB—C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和1.0%甲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25℃。结果丹参素平均回收率为99.97%,RSD=O.87%(n=6);丹酚酸B平均回收率为98.78%,RSD=O.92%(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为全面控制和评价消栓通络胶囊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姜抗晕动病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宣伟东  卞俊  刘娟  王朝武  袁兵 《中国药房》2009,(30):2362-2364
目的:分析生姜抗晕动病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正己烷提取有效部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提取物中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提取物中抗晕活性成分6-姜酚的含量。结果:GC-MS法测定提取物中烯类占61.41%,姜酚类占21.60%,姜酮类占4.90%,醇类占2.74%,含量较高的为姜烯(23.596%)和6-姜酚(15.004%);HPLC法测定提取物中6-姜酚的含量为15.97%。结论:生姜抗晕动病有效部位中烯类和姜酚类成分含量较高。HPLC法可作为生姜抗晕动病有效部位6-姜酚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检测白芥子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方法 首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萃取白芥子中的挥发性成分,再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从白芥子中共分离出37个色谱峰,鉴别出其中25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1.15%.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15.85%)、茴香脑(6.75%)、1-环丙基丙烷(5.98%)、苯并噻唑(3.87%)、巴豆腈(3.57%)、异硫氰酸环己酯(2.81%)等.结论 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能快速全面获得白芥子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信息,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后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肺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研究。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参附注射液后处理组(SF/IPO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检测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光镜下见肺组织病变明显加重,肺组织W/D明显增加,肺组织中SOD活力明显降低,MDA的浓度明显增高(P<0.01);与I/R组比较,SF/IPO组及IPO组肺组织病变减轻,肺组织W/D明显降低,肺组织中SOD活力明显升高,MDA的浓度明显降低(P<0.01);与IPO组比较,以SF/IPO组效果更为明显(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后处理对大鼠肺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与经典的缺血后处理比较,是一种更有效的更适合临床应用的减轻再灌注损伤方法。  相似文献   

19.
酸浆茎叶中的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茄科植物酸浆[Physalis alkekengiL.var.franchetii(Mast.)Makino]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用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用水混悬,依次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将正丁醇层通过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ODS开放柱色谱及反相制备HPLC等手段,共分离得到4个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megastigmane glyco-sides)化合物;利用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9R)-长寿花糖苷[(6S,9R)-roseoside,1)]、(6S,9R)-长寿花糖苷[(6S,9S)-roseoside,2]、(6S,9R)-3-氧-α-紫罗兰醇-β-D-吡喃葡萄糖苷[(6R,9S)-3-oxo-α-ionol-β-D-glucopyranoside,3]、citroside A(4)。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99Tc^m标记分子探针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特异结合及生物分布。方法:Westernblot分析MDA-MB-231细胞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 IL-11受体(IL-11R)蛋白的表达;荧光检测99Tc^m-DTPA-c(CG-RRAGGSC)与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及结合位点。18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6组(挖-3),经尾静脉注入0.74MBq(0.1mL)分子探针,不同时间测量其在荷瘤鼠体内生物分布。结果:West-ernblot检测MDA-M13-231细胞IL-11R是MCF-10A细胞的6.7倍;荧光染色证实99Tc^m-DTPA-c(CGRRAGGSC)-FITC特异结合在MDA-MB-231细胞的胞质和胞膜中;乳腺癌细胞IL-11R结合分子探针具饱和性;分子探针在荷瘤鼠体内迅速、持续聚集在瘤体内,4h达峰值(17.63±1.73)%ID/g,其他脏器分布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A-MB-231细胞呈IL-11R高表达,与环九肽具有高亲和力,99Tc^m标记环九肽放射性分子探针体内外能与之靶向特异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